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边的错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随着片尾的字幕出现、影厅的灯光亮起,我周围一下子传来了两三句异口同声的“看不懂”……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因为我也是。

非影迷的场次就这点好,大家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习惯性地“三思而后语”,但《河边的错误》这片子妙就妙在看不懂,之后你怎么去理解都没问题。

我很欣喜的是,这回影片宣发的路子对了,光明正大把“没有答案,不如发疯”的标语放在了海报上,不仅给了接受此片的基本态度,也提供了理解此片的最佳参考——相比起导演魏书钧前阵子的《永安镇故事集》,那部打着“好笑得不像文艺片”的“文艺诈骗片”代表之一,同是文艺片的《河边的错误》,无疑要讨喜多了。

下面,我们就跟着电影,再疯一次吧。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严重剧透。】

尽管《河边的错误》的主要看点和嚼头都集中在文本解读上,但我还是想先聊聊拍摄制作风格上的加分项。

首先便是完全脱离于这个时代的画面表现——全程胶片画质,附加大颗粒和划痕的质感,那种模糊中带着朦胧和幻想空间的意味,是对电影叙事最大的助力。

我自己童年时经历过“粗糙”的90年代,对那时候的分辨率有着一种疏离又古怪的亲切,技术的突飞猛进又力有不逮,人放佛能飞向天空、却被网兜丝线缠住翅膀手脚的感觉,都是从那会儿开始的。

而且影片中马哲等角色烟不离手的表现,也很符合当年的社会环境(这都快成为我的一个偏见了,凡是能出现大量抽烟镜头的片子,观感通常都不错)。

《河边的错误》最令我捧腹的一个设计,是它再次揶揄了电影。

彼时,国产片创作乏力,进口片还未普及,录像厅开始兴起,多数地方的电影剧院确实没啥存在必要了。于是,公安局搬进了“办不下去了”的电影院,可以窥伺内场的放映室成了马哲的办公室,拆电影院牌子时,还把“电影”二字狠狠摔在了地上……

看来魏书钧是真的很喜欢拿电影开涮,他在充分践行着“电影是唯一能把创作前置的艺术形式”。

村中一位老人被砍死在了河边,警局大队长马哲对案件展开了调查,影片讲述了马哲在查案中逐渐变得失控乃至疯狂的历程。

《河边的错误》做得很好的一点,便是故事性足够完整,它把真正要描述、展现的人物和时代,都埋进了罪案里面,把观赏的门槛拉低了许多,等到影片结束时,有心的观众都会不自觉地去回溯、去思考藏在故事里的东西。

其中最核心的人物故事线,是主角马哲不断疯魔的诸多线索,比如数次出现在他面前的疯子,比如因为保孩子问题与妻子白洁吵架后,一怒之下拿走几片用抽水马桶冲走、等两人和好时又被拼完整了挂在墙上的拼图。

更典型的要数马哲在云南立下的三等功到底存不存在?从马哲信誓旦旦的言行来看,这点不用怀疑,可荣誉证书的缺失、战友的否认等客观事实上的验证,却都与他的认知相悖。

直到片尾马哲因破案得到嘉奖时,他才(似乎)得到了一个确实存在的三等功……再迟钝的人,都能发现不对劲了,马哲究竟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的功绩,还是在追求与验证内心渴望的轮回?

说到这里,必须狠狠夸奖《河边的错误》那段梦境,那是我认为全片里拍得最好的一场戏,因为我是一个经常做梦、并且能记住梦境描绘出来的人,所以看那场戏荒诞得特别真实

随便讲几个记住的细节:一脸满足的幺四婆婆,各自安好的王宏和钱玲,得偿所愿看到凶手的孩子与再次行凶的疯子,燃烧的放映机,与众人一起嘲笑自己的妻子,局长放出了泻满一地的乒乓球,接着整个影院都着了起来。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马哲梦中所有元素都与客观现实、主观印象以及他的猜想有关,有真实也有虚假的一面:例如幺四婆婆有着独特的性癖,死去的王宏与失恋的钱玲走到了一起,孩子与疯子是案件的强线索,警局的幻灯片总是不好用,妻子在给自己施压,喜欢打乒乓球的局长则是更大的压力来源等等。

能把荒诞不经的梦境拍得如此到位,说明《河边的错误》在精神方面确实“不太正常”。

至于影片故事的真相是啥,大家都有不同的解释,我说说自己的想法:

幺四婆婆与她收养的疯子之间存在着SM的性关系,而且老太太大概率是M的角色,疯子就是凶手,他杀婆婆是一次玩脱了的意外,但后面他杀害王宏和孩子,某种程度上却是由查案促成的,马哲间接使疯子觉得“在河边杀人是对的”,最终变成了他与疯子的不死不休。

当然,我这个猜测比较粗糙,另一种“马哲才是凶手”的说法更加讲得通,他的动机可以是掩盖真相,也可以是立功心切……这点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河边的错误》没有标准答案,各种完全不同的解读都能言之有理。

举个例子,马哲想不想杀了疯子?我观影时始终都没感受到这点,正相反,我还总觉得马哲想给疯子翻案,另找真凶——可事实上,马哲一直在似真似幻的场景中杀掉疯子,就连把存在智力缺陷的孩子打掉一事上,都带着对疯子的杀意。

这便是《河边的错误》此类作品好看的地方,观众怎样去理解都能成立,马哲真的有妻子吗?如果有,那她真的怀孕了吗?如果怀了,她把孩子生下来了没?如果生了,那孩子和疯子一样,也有智力缺陷么?

无数的猜想和下判断,呼应了影片开头那段话: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神的那副愚蠢而又不可理解的面孔。

在我看来,是马哲负责任的追查,才造成了那么多惨案、挖出了那么多不堪,如果他没有刨根问底的调查,幺四婆婆的性癖不会曝光,王宏和钱玲的不伦之恋不会公开,许亮的“真身”也不会显露……

尤其是许亮的遭遇最为典型,他只是一个不想暴露自己秘密的目击者,马哲彻底给了他清白,也令他彻底社死。

另外,许亮之前总是“乖乖等着被抓”的态度,也暗示了一个问题,他若干年前恐怕不是因为异装癖或同性恋被抓,而是因为他符合“流氓罪”的罪名才成了冤假错案的受害者。

再回到影片里案发的当下,相比起案件的真相,尽快破案、结案才是最重要的,而一个不符合社会秩序的“疯子”,就是整个案件最好的归因。

其实,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已经把故事和结局告诉了我们:头戴警帽的小男孩跑进危楼抓“坏蛋”,结果只发现了空荡荡的房间,以及走廊尽头危险的“悬崖”。

小男孩、马哲还有观众们都以为门后面会是目标和终点,可是门打开之后却是危险的绝路,有人被吓得退回了安全的走廊,也有人踩空掉入了致命的深渊。

追寻真相的马哲本没有错,但他造成了更多的“错误”——一个最正常、最敬业的人却成就了“疯事”、成为了“疯子”,也许,他所处的世界才是最疯狂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边的错误》:我们都可能是那个“疯子”
河边的错误:鞭子的隐喻、马哲到底疯没疯?一文说清原著与电影的区别
忽略原著,电影《河边的错误》也很精彩
看完《河边的错误》不想走,3个细节令人细思极恐
​《河边的错误》:荒诞中的破局
朱一龙《河边的错误》:是谁的错误,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结尾太烧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