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30年前的镇江,一场“摆地摊”引发城民大暴动!对如今的镇江影响深远!

1889年的镇江境内,爆发的一场“摆地摊”引发的镇江市民和英租界之间的大暴动,这个大暴动最后升级为震惊国内外的“火烧领事馆事件”。

而这个事件,也让镇江人触动极大,意识到国家如果不富强,人民不团结,就会被外人欺负。


△镇江租界区域,从这张老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那些带有外国建筑风格的商栈

1


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镇江作为通商口岸开埠,英国人在云台山上开办领事馆公署,山下建了海关和很多商栈,建立了镇江英租界。

为了对租界进行有效管理,英国人需要一支警察力量。租界当局面临着这样的选择:雇佣英国警察成本太高,中国警察则与中国社会联系密切,难以控制。

英国人吸取了在上海的经验,从印度殖民地选用士兵充当巡捕,抑制华人的势力。在当时租界,印度籍巡捕虽然地位低下,但租界当局给他们的工资却是华人巡捕的两倍,带有明显的收买和利用的性质。

因为印度巡捕与华人社会没有联系,没有任何社会资源可以利用,对租界当局非常忠诚。同时,英国领事也需要用他们的力量来防止租界中华人巡捕势力失控。

所以在镇江英租界,英国人使用了相同的管理策略:

镇江英租界警察权,操于英人之手,设警长1人,巡捕30余人,其中大部分印度籍巡捕,这些印籍锡克族巡捕皆头缠红巾,所以叫“红头”。

“红头”经常狐假虎威制造事端,欺压华民,为镇江人民所深恶痛绝。华人小孩撒尿拉屎在地上,印度巡捕就强令携带小孩的大人立刻用衣服揩地去污,还要罚款。英国人的花园和俱乐部门口,都有印度巡捕站岗,并挂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有误入者就会被抓关押、罚款。

巡捕动辄以细故痛殴华人,更是家常便饭。所有这些明目张胆的压迫和欺辱,不能不加深了镇江人民仇恨帝国主义的民族情绪。

△清末海关繁荣的老码头
△印度巡捕,头缠红色包头布的锡克族警卫、岗哨,被中国人称为“红头阿三”

老明信片上的印度巡捕


2


1889年2月5日,在租界大马路的边界处,一名叫康麻子的小贩,在租界区摆设掷蛋摊(藤圈套蛋),遭到租界巡捕的驱逐。

摊主康麻子是苏北来的穷人,看巡捕不让摆摊,搬让的手脚慢了一些。一名印度籍巡捕嫌他动作缓慢,便挥舞棍棒驱逐,继之以拳脚。印度巡捕扬起穿了大头皮靴的脚猛踢康麻子的下体,康麻子当即痛极昏死过去。红头巡捕说康麻子装死,并把康麻子拖出租界。

租界大马路的外面是银山门大街,街边则是很多的商家。许多围观的镇江人,开始围过来,争执中红头巡捕开始胆怯退却,试图离开。围观的群众看到红头巡捕示弱,便群起追赶责问。

在争执的过程中人流不断汇集。群众的情绪更加高涨,砖头石块在空中飞舞。大群队伍涌向巡捕房,闯了祸的巡捕惊恐中到处躲避。

这时候有个住在小街的秀才徐静仁,站出来大声说:“吾等华人被捕打死,此仇不可不报。”这句话激活了群众心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一呼百应,群众奔向巡捕房,将房屋拆毁一空。事情逐渐发酵,逐渐变质,从最初的一个巡捕打人的事件,演变成一个群体性暴动事件。

△镇江城内的老商街,靠近英租界

△镇江英国领事馆


3


地方官被租界当局请来劝说群众。丹徒知县薛星辉和保甲委员孙某赶到现场弹压。群众的敌对情绪迅速转向官府的官员,砖头像雨点一样砸向官员。

他们躲进轿子,轿子就被砸毁,躲进客栈,客栈又被砸毁。后来,官员们被驻军拚命救回。

官员们的出现像是火上浇油,激情中的民众接着奔向领事馆,要求领事交出凶手。英国领事惊恐中,竟然拔出手枪开了一枪,鸣枪警告。在愤怒状态的民众丝毫不知畏惧。这种放空枪警告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示弱,更容易激发街头民众摧毁权威的快意。

民众蜂拥而上,冲进领事馆。负责保护领事馆的清军士兵试图阻挡,很快就被淹没在人群大潮之中,被人流挟裹着卷入领事馆。群众向领事馆攀登打砸,并冲上美孚堆栈等三十余间的三层洋楼,油灯在打砸过程中落在地板上,三层洋楼烈焰冲天。

英国领事,带着夫人,急忙推倒后墙逃往江边太古公司的趸船。大火燃烧过程中,凡有前来救火的,都被参与骚乱的群众阻止。大火一直烧到夜里两点多钟。火势向周围的住户漫延,福音堂、美国领事馆、天主堂等建筑都被波及。

暴动过后的群众余兴未消。第二天天明,还有很多民众不肯散去。“有老幼百姓约数十人,至太古码头,拟登趸船与洋商为难,每人手执碎砖向船飞掷,幸相隔甚远,且扯起浮桥,众惟一片喧哗而已。”直到第二天午后,在薛星辉等官员的不断劝说下,人群才渐渐散去。

火烧领事馆事件之后,租界当局慑于镇江民气,竟然不敢太过于追究责任。并辞退所有的印度巡捕,改用华人。

第二年,英国人重建了领事馆。如今我们来到镇江博物馆,可以看到英领事馆建筑旧址墙上嵌着“1890”四字,这就是这场镇江人民轰轰烈烈反英斗争的历史见证。

△英国水军在临近领事馆的周围拍照

△英国人在亚细亚火油旧址附近

△英国租界区分布图


4


当时有一个叫小毛儿的民间艺人,作了一首《火烧洋楼小唱》

(满江红调)

唱的是满江红,满江红,哎哎哟!

兵乱后,我镇江的码头让与外洋。哎哎哟!

自从那洋人把我们镇江上,你看他,住在我们此下砌多少洋房。

马路直通到江边上,未曾到晚,一路的洋灯,点得亮堂堂。哎哎哟!

镇江关两旁边,砌下了多少栈货行;

你就看,两旁边栽下多少垂柳子杨。

恼恨他,红头鬼子沿街上闯,

他手拿一根短棍乱把人来伤。

眼看着,三层楼砌得贴角正方多好看!

耳听得第一楼上琵琶、三弦、月琴,自鸣钟儿呀,

这么一劲儿响叮当。

(跌断桥调)

热闹不过是镇江,哎哎哟,

洋人看中我这块好地方,哎哎哟,

镇屏山下砌了多少天主堂,哎哟哟子油,

福音堂,浸会堂还把耶稣讲,哎哎哟!

昭关脚下巡捕房,哎哎哟!

紧靠着抛球场,哎哎哟!

外国领事衙门住在昭关上,

哎哎哟子大,大呀“大英”、“大美”的领事衙门墙靠了墙。

(数 板)

光绪乙丑好不风光,

正月呀初五,锣鼓那个喧扬,

大家的小户,热闹呀风光。

正月的初六,洋人猖狂,

领了多少“红头”,

打坏了人家行商,上身一足,下身受伤。

众百姓不服,县大老爷作慌,带了那个兵勇,去护他的洋房。

马路上抓人,众百姓遭殃,

不问那清白,抓到他洋房,

众百姓拼斗,放火烧他洋房。

哎,先烧三层楼,

后烧“大英”、“大美”领事府的衙门,

一烧净大光。

(小上坟调)

洋人一见火光起,烧了我的洋房,

好不悲伤,伙家,云台山上拆我院墙。

怀中抱的呀财和宝,右手提的呀衣和裳,

快把一个太古轮船上。

哎哎哟子油,快把一个太古轮船上。

一路江边都走过,赶紧逃命到上洋,

哎哎哟,赶紧逃命到上洋!

今朝鬼子只好在太古轮船上看,

他躲在太古轮船望镇江,

伙家!这桩事儿好不心伤,哎哎哟子油,

这桩事儿真正心伤。

这些民间小曲和从安徽凤阳传过来的花鼓小曲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小开口”,而“小开口”又是扬剧的前身,扬剧是在“小开口”基础上发展而成。所以这场风暴对镇江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影响深远。

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韧不屈的镇江人没有忘记这段历史,所以在过去租界的位置,还修了一座鉴园,以牢记那个屈辱的岁月。

分享:

镇江的味道

镇江往事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7年前的端午,镇江教员在英日美军舰前效仿屈原投江,葬于北固山
镇江历史上的英国租界
[转载]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5——英国在华政治类建筑(二)
小有趣(72)那扇窗
红头阿三往事:旧上海租界里印度巡捕的由来
金银贵 | ​大武汉第一个公厕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