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宏毅老师讲解《中庸》第97集

来自四维通慧 09:03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这里的“之”字是动词,到达的意思。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太近太远的东西都看不清楚,必要有一个适宜的空间距离才行,但真正的中庸之道则无大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另外一层意思,远代表因,近代表果。“知远之近”就是知道因变果的因缘,智慧没有开发出来,是了解不了的。


“知风之自”,字面意思是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风头在哪里。《楚辞》中有一篇宋玉作的“风赋”,其中有“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的句子。飓风的源头,不过是水面上浮萍之下的小水泡而已。小水泡一旦聚集起来,就会充塞于虚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真正有智慧的人才知道它的根源在哪里。风的深一层意思指社会风尚,“知风之自”是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习俗、风尚、思潮以及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我们今天都在抱怨世道坏了,人心不古,但为什么坏的?从哪里开始坏的?要想找到根源、提出解决的办法,非有大智慧不可。


知微之显,微,微末,微细得看不见的东西。为什么在这里如此重视“微”呢?因为没有“微”就没有“显”,微和显也是一对因果关系。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六十三章》)世上本没有什么大事,小洞不补,大洞叫苦。小事不注意,往往会出大问题。所以圣人从不贪大,而是从最小处开始做起,最后反能成就大事;我们天天想着干大事,却干不成。运气不好吗?不是,根本原因是基础没打好,小的漏洞太多。


以上讲的三知——见彼知此,见外知内,见微知著,都做到了,“可与入德矣”。可与圣贤比肩,可以入德了。什么叫做“入德”?达摩祖师曾对神光说过:“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修到内外境界都隔开了,功夫到达这个程度还没有悟道,只是入道而已。《中庸》为文的时代比达摩祖师早了将近一千年,而且《中庸》这一段说得更详尽,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可以谈修养,才可以谈学问。人都没有做好,空谈学佛、学道,统统是痴人说梦,自欺欺人。


“可以入道”是到达这个境界,才可以修行。可与入德”,是修行有成,开始证道了。只有在“入德”的境界,才可以谈佛论道、谈修养、谈学问。《论语·公冶长》篇里载子贡的话:“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为什么孔子罕言性与天道?资质不够、基础没有,达不到谈论天道的标准,不如从形而下的人道开始反而来得实在、踏实。人做好了,天道自然就明白了,这是孔子的观点,可谓苦心孤诣了。




 书籍推荐 

 刘宏毅老师编著《“四维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套装全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经有感之十五丨中庸可不是不讲原则
读《中庸》,致中和——中庸之义
入学 入道 入境 入流
《易经》大道:天道刚健、地道厚实、人道中庸
中庸:古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中庸》的生命观(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