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麦积山探宝记》

 麦积山探宝记

    向往麦积山的心,是在收到中国作家羲皇故里采风活动的通知后被牵挂住的。

    麦积山在什么地方?麦积山究竟有什么好看的、好玩的?

    中国作家世纪论坛组织委员会、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联合下发的《通知》中是这样描绘的: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山形如农家麦垛,耸立于万山丛绿中。奇峰插空、栈道凌云,峭壁窟龛,巧夺天工。194个洞龛珍存着从四世纪末到十九世纪1500多年间十多个历史朝代的7800多尊泥石雕造像、1300多平方米壁画,被誉为“东方雕塑馆”而闻名于世界。她与大像山、水帘洞、华盖寺等众多的石窟,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走廊”。

麦积山风景区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她由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等景点组成,奇峰倒影、素湍绿潭、怪石珍木、烟雨云海,既有江南景色之秀美,又有北国风光之雄奇。麦积山植物园,融科研、教学、旅游为一体,成为景区内又一秀美的旅游景点。

既然麦积山这么好、这么美、这么神、这么奇、这么妙,又有这许多绝物,何不到此开怀畅游、览胜探宝呢?

我是一向主张要多读大自然这本书的。“太史公游名山大川,故其文章颇有奇气”,这个“奇气”,是日月精华,是山川灵秀,是浑朴的大块文章,是通旷清逸的神韵。中国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迈开双脚来认识祖国大好山河,要比在中学课本上认识祖国广博得多,深刻得多。用大自然直接陶冶性情,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的一种治学方法。

于是,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金秋十月,我从河南省平顶山出发,经洛阳、西安,来到位于甘肃省东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羲皇故里”天水。

我们参加采风活动的文朋诗友,几经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看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孤峰。同行的一位作家惊呼道:“啊!中间粗壮底部小,状似农家大麦垛。”抬眼望去,孤峰的轮廓更加清晰了。只见满坡红绿相映,涓涓细流绕峰而过,树木成荫,鸟语花香,真有“世外桃源”之感。怪不得,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曾这样赞叹道:“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从唐朝到今天,虽说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而且战乱频仍,杜甫笔下所描绘的情景犹存,这也可能是由于此地僻处边界的缘故吧?我们不顾旅途的疲劳,下了汽车,沿着山坡“细路”策杖而行,不一会儿,土路变成了石路,于是,我们迈上石砌的栈道,眼前出现了一个挨一个依山而凿的石窟。

   我们的导游员是一位清秀俊美、刚满18岁的姑娘,但她对这里的一窟一石一雕,都能讲得有根有据,滴字不漏。她说:“这里共有大小不一的石窟194个,全部用栈道(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而成的一种道路)联接起来,由下至上分12层,迂回长达102米,形成了螺旋式的栈道长廊”。我们跟在她的后边盘旋而上,愈走愈高,偶一回头俯视,发觉自己悬在空中,不免心惊。这时,她适时地告诉大家:“现在的栈道是用水泥制成的,十分坚固,旅行者可保无虑:古时的道路是凌空架起的木质栈道,巧妙险绝,人走在上面,时有颤动之感,那才真有些惊险呢”!

我问:“麦积山石窟是哪个朝代开凿的呢”?

导游说:“据《太平广记》一书的作者推断,它的开创时间起码在西秦割据陇右的阶段以内,它的最繁荣期,应是北魏后期、西魏与北周的时代。现存最早题记为北魏景明三年(502年)所刻,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或继续开凿,或修龛塑像,堪称我国古代大型雕塑艺术宝库。”

导游员向我们讲解“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这句话的来历。她说:“这句当地谚语,说明了建造这个石窟的艰难,也显示出我们祖先超常的毅力和智慧。”

这里的石窟不同于敦煌、洛阳和大同,佛像尤以精细优美的石胎泥塑著称于世。泥塑有高浮塑、圆塑、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更为可贵的是,虽历经风雨剥蚀,而完好无缺。这是神功吗?不,是出于劳动人民之手!洞窟有大有小,最大的宽度有30多米,最小的仅仅能容纳下一个人的身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三大石佛,分左中右,一字儿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中间的无量寿佛15米高,左边的观音和右边的大势至佛均为13米高。三佛传为一家人,中父左母右为子,是隋朝所凿,不仅坚如磐右,而且个个栩栩如生,神采飞扬,用“形神兼备”的传统艺术手法,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我流连于北魏晚期的千佛碑之间,看1312通碑林立洞窟,只见有的字潇洒俊逸,有的浑厚肃穆,有的自由奔放,有的意兴天来,字外风云,有的字堪称“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的“汉武爱道,凭虚欲仙”,有的则“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逐碑看去,铁钩银画,环肥燕瘦,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一脉相承,浑然整体,这些作品,就像一个微型的书法陈列馆,又像一部简易的书法发展史,她在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她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我更欣赏以释迦牟尼出生、学法成佛乃至涅磐的整个事迹集于一碑的高达16米的雕刻,她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给人以连续感,令人喜闻乐见,是我国最早运用石刻创造的连环画。

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曾经这样赞誉:“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历代壁画的画馆,那么这里则应该是我国历代的一大雕塑馆。”导游姑娘一字一板地说:“在全国石窟中,完全塑出的形象,主要是我们这里和莫高窟。但,它们大多是隋代或隋以后的,惟有这里的,从西秦到清,历代都有塑像,尤其隋以前的数量最大,而且十分精美!”这时,导游姑娘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她为她讲解的丰富动人的内容动情了。眉宇间呈现出一种欢快的神情,她提高嗓门说:“朋友!您要想看到纯粹泥塑的,而且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隋唐以前的作品吗?请到我们这里来!这里的塑像是中国雕塑史上最好的标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7世纪以前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导游姑娘振振有词的话,分明流露出她那并不过分的豪情。

我们还游览了仙人崖、石门、植物园等。尤其是曲溪,单听这名字,就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给人平添了几分游兴。曲溪之美,不仅美在装束、容貌,而且美在质地,美在骨子里。

我们在秋阳映照下,沿着溪谷攀援而上,山涧流水,清莹如镜,如孩童纯美的眼波。曲溪虽比不上长江大河的开阔,但纤细秀美,幽静而俊逸,水流不止,多见湍急处,纯净见底,飞珠溅玉,更令人迷醉的是,这里绝无人工痕迹,完全是浑然天成,不着装点的原始状态。踩着大大小小干净的石块,畅饮一尘不染的山风,我的心如小鸟投林,翻飞在四围山色里。那奇峰怪石,映人溪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好似凌空抖落的画幅。

走着看着,山情水意令人陶醉。忽然一只硕大的松塔掉落在我脚下,拾在手里把玩,扣一粒松籽儿嗑着,抬眼朝那悬崖望去:最奇的是那松树,扎根于贫瘠的岩缝,枝叶却生得葱茏,横空展枝者,如舒臂迎客;铁干虬曲者,如姣龙缠柱;或若鸾凤翔舞,或若孔雀开屏,苍劲古朴,想是都已有数百年青春。就这么仰慕松树傲岸的姿影时,又见天之高,云之浮……忽然几只红翎小鸟儿斜翅擦着崖壁飞落下来,捉在手里看时,可笑的竟是一片筋脉醉透的红叶。——绝不敢忘记赞美麦积山醉人的秋色:柞树叶儿金黄,黄栌叶儿赤橙;秋色最耀人眼的当然是那红枫,像是一柄烈焰熊熊的火炬,火苗扑拉拉地燃着,火星扑拉拉地飞着,层林尽染,群峰熔丹,万山红遍……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荡荡曲溪瘦成了一泓清流。设若在夏天,黑云压山,怒雷迸壑,大雨骤至,泉瀑乱流,霎时山洪暴涨,浊浪汹涌,如百兽扑斗,挟得那一谷乱石跌滚旋转,炸响万声霹雳……那景象该是何等雄壮!可是眼下,曲溪就那么曲曲回回地流着,时而淙淙溅溅喧泻于岩缝,时而轻轻柔柔漂过石滩。河谷里就有一个又一个水潭,潭水清澈澄透,日影水纹在沙底上簌簌地抖,只差几条游乐小鱼,我们就走到柳子厚的《小石潭》中去了。是哪位雅士临泉洗砚,洒得这水底墨迹点点?——几尾蝌蚪戏清流,“十里蛙声出山泉”,我们倒是真的走进白石老人的画意里来了。 

最幽最奇的是曲溪的瀑布:大山忽然横一堵石壁于峡谷,河水就从石壁顶端的豁口飞流而下,又随岩势折射于石凹之中,石凹像是一只酒瓮,微微倾斜,又将琼浆玉液汩汩地注进山下碧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我们舍不得用它濯缨濯足,掏泉作酒,倒也真是清冽甘醇,沁人心脾,一饮尽驱疲劳。忽见一团云儿蒸腾着,翻卷着,飞升到半空,又被微风吹散,漫天浮游着又白又亮的银片,又轻又柔的羽纱。有的轻轻飘来,如微澜舔礁,亲吻着脚下的峭岩;有的随风飞飚,如飞天长长的玉带,轻拂着我们的面颊。远处碎云翔集,化成一群白天鹅,翩翩飞来,又翩翩飞去;眼底风烟聚汇,如一群洁白的羊儿,滚着雪团,悠悠放牧于长天……忽然大风乍起于麦积山脚下,云涛从苍莽的山林里奔来、扑来、涌来,大家仿佛就要随风随云而去,顷刻风息云散,麦积山把一片神奇的景象呈现于我们眼前:地、云、天明显分成三层境界,下窥山峦层叠,仰望蓝天一碧;天与地之间浮漾着一层厚厚的烟云,汹涌澎湃,浮浮荡荡,涌向浩瀚无涯的天边。——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云海!此时,红日西坠,斜辉把云色映为三重:下为灰白,中如桔橙,其上娇红嫣紫如玫瑰……啊,我多想披一身彩霞,驾一叶小舟,逐着那斑斓绚丽的波光,荡着那流金溢彩的浪影,肆意漫游,一任飘到天涯海角……  

麦积山,早听人说你是一块美姿天然的璞玉,你是一座天下名山。今日披云戴雾前来拜访,叹你大山矗立,昂逼霄汉,赛似泰山雄伟;赞你奇峰万仞,高下千寻,胜于华山之俊奇;更爱你朝有雾起,暮有云归,不亚黄山烟云之奇诡……啊,麦积山,感叹祖国万里河山有此一块瑰宝,感叹你为中华大地又添锦绣。

麦积山不仅向人们展示着我们伟大祖国的自然风姿,而且还展示了我国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在这里,我探到了真正的宝——那些为民族的振兴而奉献智慧、挖掘珍宝的天水人,他们正用双手把天水的山河打扮得更娇、更美!

行了春风,才得秋雨。既有桃李竞秀的新春,就一定会有硕果累累的金秋。天水在前进,在腾飞,她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本文获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一等奖。)

   情满普救寺

  甲申年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五周年庆典暨中国作家永济采风活动,重游了《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

我们从山西省西南端的舜都永济古城出发,西北行约10余公里,便是峨嵋塬,普救寺就座落其上。它南依巍巍中条山脉,西临滚滚的黄河,古时通向唐都长安的驿道横穿塬下。据记载:此寺始建于隋代,唐武则天(公元684-704年)时期,扩建重修,遂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蒲州府志》(永济原为蒲州府)上说:寺名原为西永清院,五代后汉时,郭威讨伐河东叛军,围蒲州城年余,城未攻下,百姓苦不堪言。郭威召寺僧问良策,僧人说:“将军善心,城即克矣!”郭威折箭为誓,翌日城被破,满城百姓普遍得救,该寺从此更名为普救寺。千百年来,普救寺几经沧桑,地震、火灾、兵祸、动乱,寺院建筑多处被毁,我16年前来游时,仅存有基址、舍利塔等遗迹了。如今,永济市委、市政府多方筹资,依据《西厢记》故事的格局,恢复了昔日“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的风貌,一座琼阁玉榭乐境的梵宇,呈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成了中外游客觅古访今的旅游胜地了。

与我并肩同行的是一位来自南国的秀发披肩、多才多艺的青年诗人,她自幼熟读《西厢》,能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唱段。她边走边告诉我: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中写道:“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剧中人张生进京赶考行至黄河之滨的蒲州城,立马蒲津渡口,对岸便是险要的蒲津关。滚滚黄河南下至凤陵渡,西边是陕西,东边是山西,分开了秦晋,形成了形势雄伟的天然关隘。黄河与天相连,过洛阳,奔梁园,滋润着千种名花,万顷良田。这是一曲歌颂黄河的千古绝唱。接着,王实甫用五支曲子来写张生的家世生平以及黄河蒲津渡口一带的山川景色、普救寺的建筑格局。在(元和令)之前,还有“村里迓鼓”,那曲子最后一句不再介绍张生和普救寺,不再描写罗汉、菩萨、圣贤,笔锋一转,张生“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这“风流业冤”所指的就是莺莺,这是一句反语,民间常称衷心热爱之情人为“冤家”,就是这个意思。张生在佛殿上遇到莺莺完全出乎意外,莺莺美艳出众,明知有人在欣赏她的姿容,她既没有因此而得以忘形,也没有因此而忸伲作态,而是泰然处之,“只将花笑拈”,张生有了无可言喻的幸福感,于是称莺莺是神仙,并且是最美的神仙,即观音菩萨。所以说:“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而观音菩萨有三十六种法相,水月观音为其中最美的法相。她讲得娓娓动听,我听得如痴如醉。

我们沿着曲径,追寻着张生、莺莺当年在西厢幽会的情景,别有一番情趣。这里的导游告诉我们;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时,确曾到过这里,《西厢记》中写的“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行过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的路线,以及“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的情形,和普救寺的元代遗址完全相符。从遗迹看,全寺总体建筑颇为宏伟:寺前坡底是石雕牌楼和山门,半坡为三大士佛洞,东西两侧为钟、鼓二楼,土塬顶是寺院。寺院建筑分为3路,中路为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路为经院,西路为塔院,“西厢”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塔院修复已现出原形,古朴典雅的回廊业已落成。我们随导游入门楼,进入院内。行数十步,有桂籍阁,阁的东西侧相对建厢,西侧是西厢书斋。当年张生游蒲东,来普救寺“借厢”,住的就是这个地方。邻桂籍阁,另开一小院,名西厢别院,这里就是唐朝崔相国寄名剃度时建筑的佛居净宝小院,后为老夫人、莺莺、红娘所住。小院的后面,就是张生和莺莺月下幽会的花园别墅。游此驻足,崔张恋情妙趣可以想见,塔院轩窗掩映,花园清静幽雅,松柏长青,花香四溢,正是童男少女的好聚处。怪不得那首“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言情佳句,在这里传来递去。我遂询问导游,崔张相恋,在当地该有许多趣话吧?导游笑道:在封建社会,男女私情,那是大逆不道的事,怕有伤“风化”,以前的县志对此事只字未提。当地人因《西厢记》故事的流传,把普救寺称作“情人寺”,将寺内的舍利塔易名为“莺莺塔”。

走出花园,来到塔下。这是一座13级的砖塔,创自隋唐,重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寺内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导游拿起两块石头,击石相撞,起初我们未搞清她要干什么,忽听传来“哇、哇、哇”的回声,这响声似从塔顶发出。我们学着她的样子,在塔前击石,悦耳的回声越听越觉得酷似蛙鸣。关于这塔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位造塔大师,门上有好些徒弟。其中有一个手艺很出色的弟子,虽才华出众,却自持清高。有一次他竞在众徒弟面前夸口,要与师傅比高低。这话传到师傅耳朵里,师傅说:“谦受谥,满招损。”不久,恰巧大禅主让在蒲州城建两座塔,于是,师徒俩各自为战,一试技艺高低。用了10年功夫,师徒俩各自造好了塔。师傅造的是一座13层的四棱锥型塔,这就是普救寺的舍利塔。徒弟造的是一座13层六棱锥型塔,这就是与普救寺相对面的万固寺的多宝佛塔。观光的那天,弟子得意洋洋,夸道:“蒲州有个万固寺,离天只有八、九尺。”师傅只好应道:“蒲州有个普救寺,将天磨得格吱吱。”弟子道:“多宝塔有六面体,站在高处看舍利”。师傅当即回道:“舍利塔有金蛤蟆,手击妙处叫呱呱”。弟子自愧不如,低下了头。塔内为何会发出蛙呜声,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呢。我们进而问导游,《西厢记》中说:“日午当庭塔影圆”,这塔影怎会是圆心呢?原来,每年夏至前几天,塔的阴影从南边由远而近,逐渐往塔身转移,塔从前不是砖塔,而是琉璃塔,中午时,太阳当空直射,塔影自上而下,匀布塔身周围,就成为一个圆圈形了。后来明代嘉靖年间有《再建普救寺浮图诗碑》,跋文中说:“普救旧有浮图,攀空插汉,昔岁止间;地处中天,影圆日午,而其他则未知也。”正好替曲文做了注释。

那位青年女诗人,能歌善舞,她此时来了兴致,对着我唱道:“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如今,我们站在当年张生、莺莺初次相遇的佛殿上,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位容貌之美、体态之美和风度之美相统一,天真之极、自然之极、大方之极的莺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她“行一步可人怜”,“似神仙归洞天”一般地进入了“梨花深院”,“兰射香仍在”,“临去秋波那一转”,“眼角儿留情处”。那位妩媚多情的南国女诗人接着说道:应该说,莺莺如果没有张生“临去秋波那一转”,或者虽然脉脉含情地看了张生一眼,而张生并未察觉,那可能就发展不成这一爱情故事也。而如戏中所写,莺莺十分聪明地不露痕迹地作了反应,张生十分敏感地感受到了莺莺给他的暗示,接受了张生对她的求爱,事态遂急遽地发展下去。明代师俭堂萧腾鸿刊陈眉公评点本《西厢记》第一出总批“摹出多娇态度,点出狂痴行模,令人恍如亲睹。一见如许生情,极尽风流雅致。”

   她一边讲,一边给我暗送秋波,我也回应了她一眼。她继续讲道:张生善于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主动与莺莺接近,以便孕蓄情感,沟通思想,争取婚姻自主。他仿效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向卓文君求爱的方式,躲在墙角,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看看莺莺有没有反应。结果,莺莺马上依韵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真是张生惊喜欲狂。不过当他撞出去,莺莺笑脸相迎的时候,红娘却把莺莺拉走了。张生从此陷入了相思的痛苦之中。当孙飞虎围困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压寨夫人之际,老夫人曾许下诺言:“谁退却贼兵,即将莺莺许配。”谁知张生修书央白马将军平乱之后,老夫人食言而赖婚。红娘献计,让张生月夜操琴,又传寄简,帮助这两个有情人自愿结合,老夫人权衡得失,不能不承认“这小贱人也道得是”,只好认输,同意了莺张的结合。在老夫人逼迫下,张生将离别莺莺进京赶考。通过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三个紧紧衔接的画面,抒发了莺莺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词藻缤纷,光彩旖旎,脍炙人口。在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点染清秋的气氛,因景生情,衬托出深长的离情别绪。由情及景,想象着柳丝系去马、蔬林挂斜晖,表现惜别之情;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达了离别之苦。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具体生动,细腻可感。(叨叨令)则直抒胸臆,把车儿马儿,被儿枕儿等生活中习惯用的生动口语,精心重叠、排比,一气贯注,流转如珠,倾写出主人公缠绵不已的复杂心情。

   此时此刻,我们也要与普救寺告别了,时至深秋,也正是当年莺莺与张生“长亭送别”的季节。漫步十里长亭,吟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的妙词佳句,我的心潮激荡,热血奔涌。这次永济之行,这次“情人寺”之游,我也结识了一位南国佳丽,我们谈诗论文,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分明看到,她的泪光在秋阳下一闪,一闪……

啊!普救寺,我被你那独特的建筑、迷人的魅力所征服,我被你那驰名中外、传唱千古的西厢故事所陶醉!我与那位南国诗人依依不舍地分手,可那魂儿却丢在了你那温馨的怀抱里。这正是:

金秋永济游,

美景眼底收。

情满普救寺,

别时热泪流。

(此文获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五周年庆典永济采风活动一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国风光(943)《西厢记》普救寺
《西厢记》的浪漫爱情,竟在此处发生
神州探奇:神奇的莺莺塔“蛙声”(视频)
寻根觅祖之普救寺
《西厢记.窥柬》——有情眷属真爱一生
山西旅游行程计划安排 普救寺、永乐宫、黄河小浪底游玩攻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