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号故事

头号故事

十几年前,当门口挂着红、白、黄各色相间的旋转灯的发廊这种行业,悄然在老家出现的时候,四十岁以上的男人或是家庭传统比较保守的年轻人一般是不敢进去“接受服务”的,不管是理“寸头”、“中分”,还是“三七开”,他们宁可到镇里“公办”的剃头铺去。原因有几条,最重要的,避嫌而已。一避社会舆论关于“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侵蚀”之嫌;二避家里那一位“与妙龄女子拉拉扯扯”之嫌。然而,当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色彩相间的旋转灯之后,仍然只有几张旧转椅,几把旧剃刀,几个老头儿的“公办”剃头铺仍然在营业着,仍然也有各种年龄层次的人,像其他人不排斥旋转灯的“新潮”一样,仍然接纳着剃头铺的“土气”。剃头铺,延续着它对人们的关怀;人们,延续着剃头铺的故事。

1953年,剃头铺开始营业。开张的时候,叫理发社,有职工16人,与饮食业、综合商店等几个行业一样,属合管会管辖的一个正式集体单位,租用房管所管理的一块当时处于镇中心地带的政府铺面。一间大的,约有四十平方米;一间小的,二十平方米左右。七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师傅离开理发社,出外自谋其他生计,技术骨干外流严重,理发社出现了解散的危机。管理阶层不得不想方设法保留骨干力量。那时,作为一个集体单位、一项镇里“公办”的服务行业,虽说有其“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需要,然而,客观上也的确不能让它就这样解体、垮掉。为什么?镇里虽不只剃头铺这一处理发场所,但是,到这里来的顾客实在是不少,开着这样一间铺,有利润,师傅们养活一家老小还是可以的。

顾客络绎不绝的原因,今天再来听那些纯朴的人们的话说,简单,只有一个字:好!那个时候,在靠墙两边的理发椅中间宽敞的空地上,摆放着一张一米宽、三几米长的方桌,几张长椅。方桌上长期有各种报纸、杂志。印象中,有《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汕头日报》等等。小间的铺面,是专门为小孩子理发的,里边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等各种小人书。当然,还有《红灯记》和《四渡赤水》。当时,镇里还没有一间为各种阶层的平民百姓开放的阅览室,更没有电视、电脑、VCD,人们平时接受到的外界信息,除了黑乎乎的木头电线杆上那个小喇叭播放的关于“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内容之外,就是借着排队理发的时间,在这间剃头铺的桌子上看到的报纸了。小孩子们更是痴迷于这里能免费看到的各种连环画,每每大人理完头发,必须连哄带骗地,才能把孩子从小凳子上拉起来。

当然,那时候的大人们,识字的毕竟不多。就算是识字的,也未必到了剃头铺还能静下心来读书看报。更多的情况是,进来古铜色皮肤,满脸皱纹,头发浓密、蓬松,披着浅灰色上衣的或是头发灰白,老花镜,腰身微弯的一位,来到椅子跟前,扯起裤腿,甩开拖鞋,一屁股坐到长椅上,然后,手掌在上衣口袋胡乱摸索一阵,在裤兜里按一按,拍一拍,慢条斯理地掏出一个扁扁的小方铁盒,打开盒子盖,捏起一小撮烟丝,烟纸一卷,叼在嘴里,冲旁边怡然自得地吐着灰白烟雾的那位,一努嘴,吸燃香烟,三五个一群,东一句西一句地聊了起来。若是碰巧有一位的亲戚朋友自远方来,自然是抓住机会,转换话题,眉飞色舞、洋洋自得地重播起刚刚收听过来的那点异地风俗和生活情景。七十年代的村民之间,没有关于太空飞船杨利伟、基因工程和联合国的话题,国内的话题也是知之甚少,即使能听到一些,也不敢随便在大庭广众中信口乱讲。通常是,低沉缓慢的声音,聊着今年的气候对橘子、李子、杨桃、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对水稻、蔬菜等作物的影响,该下多少肥料,该撒几次农药等等。或者,神情关切地问起你家叔叔的关节痛现在怎么样了,在哪里开的药,这几天气温下降,晚上可以用热水敷一敷;然后再告诉你,据说隔壁村那个先生的药更好,以前曾经有人怎么怎么的都给他治好了,很神,有时间找他开几贴试试……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对公共厕所的研究》一文中,谈到西安一带那些“无门,且坑与坑之间只有一堵矮墙”的公共厕所。经研究,她认为,这种公共厕所和“今天的酒吧、广场、演讲厅,从前的水井边、大庙口、酒馆、茶楼、巷头、菜市场”一样,是公民交换意见、形成舆论的公共场所,并且,她通过“严肃地提炼”,得出了三点具体作用,一是“市民对国事的看法得以交换而集思广益”;二是“人们对乡里的情感得以交流而同舟共济”;三是“个人更因为胸腹中无所郁结而得以充分发泄个性才情”。小镇没有酒馆、茶楼,而巷头、菜市场、水井边、大庙口毕竟不适合那时靠几亩地吃饭、常年于田间劳作的身份和角色的人们“交换意见”。其他能供人们消除一天劳作后的疲累和辛苦,或是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场所,只有“记忆中遥远的外婆桥边,如伞的大榕树荫下那一块蚊子嗡嗡狂欢的黄土地”了。于是乎,在乡里乡亲、街坊邻居确乎需要常常“交换意见”、“沟通情感”的情况下,剃头铺便成了独一无二、无可代替而又较之西北“无门,且坑与坑之间只有一堵矮墙”的公共厕所空气更清新、条件更舒适的“公共场所”了!正因如此,剃头铺周围不须下地劳作的街坊邻居,便也常常有事没事地,端个口缸,泡上一缸子“黄枝香”或是拧上一个水烟袋,蹭着蹭着,到了剃头铺来闲坐片刻,聊上几句……

不过,剃头铺毕竟不是西北无门的厕所,也不是图书阅览室或其他专门的公共场所,它真正的“好”还是体现在它自己特殊的作用上,体现在帮助人们处理“头顶正事”上。七十年代的时候,铺子门口有一张小方桌,专门有人在这里统一售卖理发票。那是一个小铁排子,上面按照成年人二角、小孩一角或一角五分标好的。顾客凭票理发。当时的一角二角,政府认为售价不贵,顾客们也认为理所应当,值!这个“值”,有享受高技术水平服务的因素,也有得到充分尊重的因素。是的,凡是踏进铺子的人,无论地位高低,身份贵贱,师傅们一概一视同仁,以自己最高的水平,尽心尽力地为你服务。新师傅刚进入剃头铺或是新手来当学徒,从第一天起,老一辈的师傅和管理阶层领导就会教导或是提出要求,“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有意见,不是服务有问题就是技术有问题”、“要以顾客的要求作为衡量自己技术水平的准绳”等等。一位叫南师傅的,讲述起他当学徒的一件往事。当学徒半个多月,他自认为技术要领学得差不多了。一天,天气热,他趁指导师傅专心为顾客服务的时候,悄悄溜到对面的凉棚底下乘凉。师傅为顾客理完头发后,把他叫回来,没教训他,而是当着其他那么多师傅和顾客的面,对他说:“给我理个发。”他满怀信心地接过手推剪。一下,两下……终于自己越看越不对劲,脸上越来越感觉到一颗一颗的冷汗往外冒……师傅开口了:“脚该怎么站?手该怎么动?'羊手’的要求是什么?”不知道!不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下子,大庭广众之下,师傅开始训斥了:“顾客拿钱来,就是让你这样涮的?你自己拿钱让别人这样整会怎么想?年轻人,基础不打好以后怎会有吃得开的本领?我们今天这个手艺,能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能让顾客看得起,你以为像你这样躲在凉棚底下就能学得出来?别小看剃头这个行当,只要学精了,诀窍悟通了,以后学什么手艺,窍门都是相通的。踏上这条道,吃饭的活计都学不精,以后学什么东西能学好?”

技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好,顾客又多,服务行业做到这个样子,无疑是要发财的。然而,这是今天的时代和推理逻辑。七十年代的剃头铺师傅,每月的收入全部上交,然后再按照个人和集体6.5:3.5的比例分成。一个月挣下来,养家糊口而已。那种年代,没有供需原理,也没有市场规律,所以,也不存在顾客多了,评价高了,就提价增加收入。管理阶层里,就算有人眼睁睁地看见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想调整也不敢调整,只能在保持那点养家糊口的微薄收入的情况下,鼓励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

发廊慢慢在镇里出现的时候,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八十年代的剃头铺,没有哗众取宠,仍然是五十年代的装修和格局。铺子没有大块的玻璃门,没有红色、橙色的不干胶纸剪贴的“洗头XX元,剪发XX元”的装饰性标价;铺子里没有仿皮黑色卧式洗头椅,没有平面彩色电视机,没有刘德华、张学友、邓丽君等港台明星花花绿绿的海报,没有发型卷曲、发色泛红、涂脂抹粉、娇娇滴滴的妙龄女子,更没有小包厢。仍然是旧转椅、旧长椅、旧方桌和报纸杂志,只是,那些从理发社开张时一直干过来的师傅,已经由身强力壮变得齿发疏松,成了名副其实的糟老头了。

然而,剃头铺并不过分担心发廊这一新生事物会带来致命的打击,剃头铺的师傅们也不考虑找个漂亮的女孩子穿着大红礼服披着彩色绶带来门口迎宾,以保住自己手上吃饭的家伙。他们仍然每天换着报纸,仍然一刀一剪,心平气和地做着他们该做的事。

他们不知道各式各样的发廊像狼一样呼啸着,嚎叫着近了,来了吗?他们不知道几张报纸和图书阅览室的作用已经被早已普及的电视、录像和影碟机所取代了吗?不是。他们的心平气和除了他们对世事一种淡泊的心态之外,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自己的斤两到底有多少,也知道对方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有一段时间,有些顾客的异常行为令心细如发的师傅们感到诧异。这些顾客头发不长就过来修发型、刮脸;还有的则只是过来刮脸、掏耳朵。师傅们感到奇怪:这些顾客的发型边缘参差不齐,长短不一,但头发不长,不像理过一段时间后草长莺飞的纯自然状态,更像是在哪里经过加工,但又仅处于半成品阶段的绿色食物。他们也知道,这些顾客的发型,不是自己这班工友下刀雕成的。不过,他们也没细想,更没有出声询问。两个……三个……四五个……慢慢的,这种现象多起来了。终于有一次,一位顾客坐下来后,颇为后悔地叹了口气:“唉!这头顶上不足一平方尺的田地,铲了犁,犁了铲,耕耘了一次又一次!”“用得着反复这么多次么?”“我想哪?!你看后面那片放牛的草埠状态,省了,见得了人么?”他无可奈何地说:“这段时间,看着去发廊的慢慢多了,里边的装饰又挺现代的,想去熏点青春气息。别看说的挺客气的,进门嘻嘻一笑来个'您好’,出门小嘴一抿一句'慢走’,谁知道下手却是雷鸣电闪,半点都不温柔,刚听到推剪'啦啦’响几下,就要我交钱走人了,我还以为是现代速度呢,回家拿镜子仔细勘察了一下,没想到有的地方还是原生状态!更麻烦的是,问她刮脸没有,她指指边上那位愣坐着让小姐数头发的,说,洗头就有。这不,刮脸还得再到这来一趟!往后哪还能再去?”

顾客的这番话,师傅们听归听了,但谁也不会记在心里,更不会因此就觉得开发廊的是没水平在瞎胡闹,然后得出自己怎样怎样的结论来。只是顾客们越来越多的种种反常举止,不得不让他们从随口一笑到将信将疑再到确信无疑。N师傅绘声绘色地讲起一件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事情:一位四十左右的生意人,头发理完,像刚经过了一次大清早长满青青翠竹的小溪边的晨练一样,神清气爽地站起来,摸出钱包,抽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往工具柜上一按,转身,走了。N师傅刚要找钱,他人已出门了。N本能地犹豫了一下,没再叫住他——怎么会这样拿错钱?五十!不找零,不是多赚了四十五?!算了,人都走了,就当走运了。然而,从第二天起,一向来诚恳待人,童叟无欺的行业习惯,却让N心里非常不安并深深地自责:怎么能多收人家的钱呢?如果他知道我多收了他几十块的话,岂不影响自己的名声,也影响整班工友的声誉?难道我们在金钱面前就这样卑鄙猥琐了吗?哎!那时候追出去肯定是来得及的!二十多天后,那位顾客脚刚踏进门,N一眼就瞥见了他,心里一激灵:找我要钱?勉强露个笑脸打了个招呼,却没有发现对方脸上有什么异样的表情。N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那位顾客摸出腰包——又是五十!这回,没等到他转身,N马上把钱塞回他的手里,说,您上次多给了四十五,一块找给您。没想到他的脸色变了——满脸诧异,说,上次五十块!?找什么!你以为我给错了?!“我们这里理一次发,连同刮脸,掏耳朵和其他的,全部工序只收五块。”“知道的。知道的。不过我给五十,值得!你们这里,收费便宜不说,以前用手推剪,现在用电推剪;以前洗过头发只能自然风干,现在用电吹风;以前没有给顾客滴眼药水洗眼,现在也改革了,有了。虽然改进的不多,可是,正字八经的,该有的都有。你们没有'顾客就是上帝’的标语,但你们也实实在在地为顾客着想,改进工作。”他说,“还有,这里每一道工序都是精工细作,刮脸不快不慢,刚好!掏耳朵不痛不痒,刚好!几十分钟,简直是在享受!我到发廊做一次十块,找五家做五次、十次,也做不出这种效果哪!五十?值!值!!……”

八十年代的时候,镇里各行各业的生意正是迅猛发展的时候,客观上,物质条件的确比较不错,于是,在经过两相比较,得出了哪种服务更周到、更细致之后,他们当然心甘情愿地用多给点报酬这种方式来肯定对方的劳动付出和为顾客着想,不断改进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的行业精神。很长一段时间,剃头铺的很多师傅都有这种经历,整个工作,五元的收费,顾客们要么给五十、三十,要么给二十,只多不少,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这一时期,师傅们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是“跟上社会形势”了。也就是说,每人每月除上交管理费、营业税和租金四十多元,其他全部归自己。这个时候,每人平均月收入有一千元。比起八十年代初期每个月两三百块的收入,翻了好几番。比起七十年代,尤其是十有九天全体动员,关门出去开垦荒山的时节,更可说是出现了做梦也不敢想象的历史性飞跃。关门开山那时候,每月的营业额才四五十元,而每个月每人只能领到47%或48%的收入——二十多块!

至今,他们聊着聊着,有时还会感慨地说:“是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带着我们走进了新时代!”

客观地说,一间接一间的发廊出现,对剃头铺的生意不是没有影响,毕竟,各种各样的新潮发型,给年轻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收费一定的情况下,顾客的分流,收入当然会随之减少。据统计,到了发廊铺天盖地开了起来的时候,师傅们每月只有六七百块的收入,比起发廊刚出现不久那段时间,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于是,剃头铺的师傅们自然也退休或转行了。到了九十年代初,继续在原来的岗位上干革命的,只剩六七人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永远是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的,发廊的冲击只是外部的影响,真正使师傅们抛下手上剃刀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师傅认为,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其他各种滚滚如流的生财之道,走出去,爱拼就会赢!敢闯就会发!这一背景下,率先辞职自谋生计的是一位姓邓的师傅。辞职后,他凭着一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苦干加巧干”,从一个厂里的采购干起,短短几年,赚了好几十万的家产。这一例子的出现,无疑更是坚定了其他工友“到广阔天地去”的想法。在他之后,不管自己的实际情况怎么样,也不管对外面世界的判断是否科学准确,越来越多的师傅们,陆陆续续地走出这块自己曾经浇灌了大量汗水的“狭小天地”了。

一种事物,如果不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更新发展,那么,完全有可能被时代而淘汰,尤其是今天处于改革开放这一声势浩大的浪潮冲刷之中更是如此。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仍然只有几张旧椅子,几个老人,收入又不是十分可观的剃头铺,能保持营业直到今天吗?这个问题,要是问起年轻人来,他们会惊讶地回答你:“剃头铺?你还问剃头铺?!几年前就关门了。”

真的关门了吗?其实没有。现在的剃头铺,仍然属于“理发社”这一组织,仍然有三位师傅。年纪最大的一位,64岁;一位58岁;1972年到剃头铺来当学徒的年轻人,今年也有48岁了。现在,每人每天理发的顾客,平均有三四个,大多是有些年纪的老主顾。一个月下来,总收入除去每个月每人上交的各种税、费和租金一百多元,有四百元左右。为什么这间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发展的铺面,还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保存下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剃头铺有他们吸引顾客的金字招牌。这挂招牌是几十年保存下来的“技术”加“服务”。

技术,是炉火纯青的技术!服务,是充满感情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技术”和“服务”,已趋于一种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境界。

到了他们这种年龄阶段,每个人各自有自己绕膝的子孙和美满的生活,一个月四百多元的收入,已不是他们当年赖以养家糊口或维持生活的需要了。这个时候,他们到剃头铺,拿起剃刀推剪,很大程度上,更像是好弈的老人坐到大青石棋盘边,又像是好鸟的老人提着鸟笼子,来到清晨的杨柳岸——找件事儿,开心而已。不过,有时会让人觉得,拿雕刻艺术家来比,更像。你想必知道“大卫”,知道“思想者”。你看大卫雕像散发出来的临战前一触即发的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你看思想者紧弓的身体,紧张收缩的肌肉,紧紧收屈的小腿,有力的脚趾和陷入沉思的逼真的沉重神态!这一切,无不使人击掌赞叹米开朗基罗和罗丹手中那把刻刀的精妙!是的,此刻,师傅们手中的这把推剪剃刀,足以与米开朗基罗和罗丹那些世界超一流的雕刻大师们手中的那把刻刀相提并论!

你看师傅们!双脚“八”字形微微分开;腰身挺直;双手捏住理发布的上沿,轻轻一抖,抖落布巾上沾着的丝丝碎发,顺势往顾客头部前上方一引,布巾绕过顾客头部,像云彩一样轻柔地飘落在顾客身体前方。你看他,左手梳子,恰到好处地在顾客鬓角处落下,挑起发际,右手的推剪迅速准确地从梳子上滑过,梳子外侧参差不齐的头发随即飘洒而出,像空中飘舞的丝丝松针。不几下,头部的轮廓即棱角分明,弧线规整地刻了出来。接着,他站到顾客后方,端详着前方墙壁上镜子中顾客的头发边缘,就像雕刻大师端详着手中的艺术品轮廓是否整齐滑溜一样。然后,他把推剪翻转过来,小心地修整着鬓角或耳际零星参差的发丝。一招一式,干脆利索;整个动作,更如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这还不是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环节!你看他,把理发椅的靠背斜放下来,搬过一张圆椅子,坐上去,用湿毛巾在顾客脸上湿润一下,用起剃刀来。只见他大臂与小臂悬空,小臂略平,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捏刀柄,刀面与皮肤略成一小夹角。手腕转动,刀锋轻盈地在皮肤上走过——额头、眉梢、鼻翼、下巴、腮帮子……快缓有度,轻重拿捏非常恰当,有如三月和暖的拂面春风,给人一种浑身舒畅的感觉。你再看,看看他的神态!只见他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一副眼神,非常专注。这种专注,有雕刻大师对手中艺术品精雕细琢那般投入,又有手术台上医生们正在使用手术刀那般凝重!这种专注,使世界上一切卑微细碎的活儿,都焕发着异常动人和崇高的光芒!这个时刻,没有工作岗位的优劣好坏!没有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

正是这种高超的技术,那些几十年前在这里处理“头顶大事”的张三、李四、王五,依然在每个艳阳高照或是淫雨绵绵的日子里,如期而至。当然,几十年来始终愿意来到这里,这么多年来主客关系的逐步推进,不仅因为技术,更与剃头铺几十年来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是分不开的,只是,到了开张五十一年的今天,已无须提到“服务态度”这种字眼了。此时此刻,你看得到的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老主顾走进门,师傅一声“坐”或是含着笑意的一个眼神。若是理发椅上是空着,老主顾即径直坐到椅子上,无须交代什么,即可坐着闭目养神。理什么样的发型,鬓角该留多少,通通不消说。理发完毕,付钱了,师傅们往往会客气地作推辞,“待去勿(算了吧)。”没有过度的热情,没有矫情的造作,正如“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意,只是本然。”是的,一切就是这么归于本然,归于平淡。如一坛百年历史的老酒,褪去霸气,只有甘醇;如一首年代久远的老歌,曲调悠远,听者潸然……

剃头铺,延续着它对人们的关怀;人们,延续着剃头铺的故事——整整五十一年了哦!五十一年的剃头铺,在镇里是集体单位营业历史最长的一间铺面!故事的长度,头号!五十一年,时代在变,工资收入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师傅们以过硬的技术,满腔的热情,一丝不苟地,经营在“头号”,留给人们关于服务行业行业精神一个金光闪闪的解释!

2004年11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定的老记忆——澡堂子与理发馆
玩剃刀的老太太
【散文】何顺昌/理发那些事
【盘点老行业之三】剃头匠
练剃刀
小小说《 青龙偃月刀》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