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指导要科学
把学习当成人生的第一享受吧!一个人经常这样思考,这样对待,他会学得轻松、愉快、效率高,也会成为一个把做工作、把干事业当成第一享受的人。那样,他一定会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自己也能经常生活在享受的心态之中。想象自己是一个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成功者,后来就真的取得了大成就。

●引导孩子把学习当成享受

刘志山同学过去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刚升初二几个月,他们学校搞了一系列“我为祖国做些什么”的教育活动,通过影视书籍,孩子了解了一些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祖国为人民英勇奋斗的可歌可泣的事迹,灵魂受到了震动。他决心将来干一番大事业,活得像个男子汉的样子,至少要能自食其力,不能成为国家的包袱。于是开始发奋学习,常常用功到半夜。看到孩子学得又苦又累,面对难题愁眉紧锁的样子,家长感到心疼,问有没有什么办法使孩子学得轻松一点,快乐一点。

脑力劳动跟体力劳动一样,要吃一定量的苦。背一篇500字的课文要比背250字的课文苦一些,就像挑200斤的担子要比挑100斤的担子苦一些一样。就这一点而言,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对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而言,却可以改变。有的人写文章,研究科学彻夜不眠,却甘之如饴,高高兴兴。有的人写一份简单的工作总结却愁得三天睡不好觉。有的人挑着200斤的担子,高高兴兴地一路小跑,甚至边走边唱歌,边走边喊号子。有的人挑不到100斤的担子就愁眉苦脸,苦不堪言,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苦、第一累的人。这里面,除了人的能力差距之外,最主要的还在于对学习、对劳动的态度不同。

世界上一切有作为的伟人(玩弄权术的政客,不论地位多高,也算不上伟人),都是把学习,把劳动,把干事业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当成乐趣,当成享受的人。他们有了高层次的人生苦乐观,他们便总能享受到高层次的人生乐趣。

许多罪犯之所以沦为罪犯,就是因为他们觉得醉生梦死、吃喝玩乐是人生第一享受,学习、劳动是受罪。于是他们厌恶学习,厌恶劳动,又拼命地追求低级的过分的吃喝玩乐,而他们靠的是坑蒙拐骗,偷和抢。让这些人去学习,去劳动,他们当然会觉得苦不堪言。

反过来,谁想让勤劳的工人、农民、科学家、作家、画家、艺术家放弃劳动,放弃学习,放弃事业,他们反倒会觉得很空虚,很苦,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我跟家长谈心时,都反复建议,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对人民、对祖国有较大贡献的人,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活得有意义、活得快乐的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转变孩子的苦乐观,逐步树立起把学习当成享受的苦乐观。

学习苦不苦?苦。正因为苦,学习的另一面才必定有甜,有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一苦必有一甜,有一失必有一得,有一难必有一易,有一舍必有一取。

我引导学生写《谈学习是享受》这篇作文,要求变换100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每位学生都可以写100篇不同的《谈学习是享受》。

背课文苦不苦?苦。但同学们偏写《谈背课文是享受》,真的是享受吗?真的。背课文前,抵制了电视的诱惑,拒绝了玩游戏机的邀请,为找到勤奋的自我而产生享受感;背课文时,全神贯注,目不旁视,有一种超脱于低层次玩乐的庄严感,享受感;背熟了课文,记忆力增强了,知识丰富了,考试成绩提高了,家长高兴,老师满意了,当然更有享受感。

依此类推,预习是享受、听课是享受、写作业是享受、演算数学题是享受、写日记是享受、写作文是享受、演讲是享受、读世界名著是享受、读伟人传记是享受、归纳知识结构是享受……每一个学科,每一项学习任务都可以从享受的角度去思考,去品味。

学生最不愿做的事,也许就是考试了。我偏引导同学们写《谈考试是享受》这篇作文,写之前,大家首先不回避考试的苦,然后从另一面去思考考试的乐。

有的说,考试前复习紧张,没有时间忧虑,没有时间烦恼,没有时间发牢骚,痛苦减少了,享受当然增多了。考前的学习效率往往是平常的两倍,乃至三倍,学习效率一高,当然有一种享受感、充实感。

由于准备充分,考试时,一看试卷,觉得90%的题都很容易,当然越答越高兴,这时就有一种享受感。

考试完了,成绩公布,考得好,父母亲朋、领导老师都高兴,都赞扬,都祝贺,当然更有一种享受感。考不好呢?及时发现漏洞及时补救,以便下次争取好成绩,比起没发现漏洞,隐患越来越大,最终不可收拾来,也还是要好得多,及时有效地补救缺漏,对人生也是一种享受。

这样思考,这样分析,学习生活中最苦的差事——考试,真的也会乐在其中,真的也能成为一种高层次的享受。

我觉得要教育一个人,最要紧的是教育他树立高层次的享乐观,把学习,把劳动,把干事业当成人生的第一享受。

人的享乐观不同,于是便成长为不同类型的人。

有的人把吸毒当成第一享受,于是他们成了吸毒贩毒分子。

有的人把赌博当成第一享受,于是他们成了倾家荡产也要赌下去的赌徒。

有的人把捞取权力和私利,欺侮老百姓当作享受,于是出现了贪污腐败的坏官儿。

有的人把为老百姓服务当成人生第一享受,于是出现了周总理、彭德怀、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人民公仆。

有的人把喝酒当成人生的第一享受,于是有了不顾廉耻的酒徒。

有的人把创造发明当成第一享受,于是有了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发明家。

有的人把劳动、事业当作第一享受,于是有了孟泰、王铁人……

引导孩子把学习当成人生的第一享受吧!一个人经常这样思考,这样对待,他会学得轻松、愉快、效率高,也会成为把做工作,把干事当成第一享受的人。那样,他一定会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较大的贡献,自己也能经常生活在享受的心态之中。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周先生的独生儿子周磊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老师、同学、邻居、朋友都说他头脑聪明,可就是学习成绩忽高忽低。努力一阵子,成绩就很突出;成绩一高,他便又贪玩;成绩下来了,重新又努力。总这样,反反复复的。现在将升初三了,快考高中了,还这样忽冷忽热地学,很让人担忧。周先生来信问我,孩子智力这么好,成绩为什么不稳定,提高孩子的成绩,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很明显,周磊同学成绩不稳定,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我自己20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我教过的近千名学生来分析,对90%的学生来说,学习好坏,智力因素只占20%,非智力因素占80%。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我教过的学习尖子,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许多教师都有同感。

甚至对智力超群的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总结自己成绩优异的原因时,都谈到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3岁的科技大学学生周峰,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量化的学习习惯。周峰认识汉字,记英语单词,都是每天10个,即使是走亲戚串门也从不间断。一年下来,3000多个汉字记住了,3000多个英语单词也记住了。

定时学习的习惯。周峰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玩,自觉性极强,不需要别人提醒。比如听英语广播,他会准时打开收音机。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周峰学习起来全神贯注,思想不开小差。

我常觉得,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也适用于人的心理,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一位勤奋惯了的学生,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自觉学习。如果外人强迫他停止学习,去打游戏机,他会觉得不习惯,甚至厌烦别人的打扰,拒绝去打游戏机。

一位懒惰惯了的学生,别人不说,他总是懒得动,家长老师逼得没办法了,才学一点;外力一停,立即又不动了。

习惯是一种力,是一种能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使事情变得省力,变得容易。

好习惯使人不由自主去学习、去工作、去助人,为什么?回答:学惯了,不学难受;干惯了,不干难受;帮惯了,见到人有困难不帮便难受。

坏习惯使人不知不觉地,很省力地,很轻松地去拖拉,去懒惰,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么做,细想起来,不为什么,就是拖惯了,懒惯了,干扰惯了,不干扰也难受。

很多孩子便属于这种情况。冷一阵子,热一阵子,无一定计划,无一定规律地生活、学习,习惯了。

怎样改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呢?

有一条谚语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显然,培养孩子的习惯,不能批评一通,训斥一通,上一通政治课,讲一番大道理就完事。重要的是要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引导孩子把决心、把口号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要是从以下几点入手,效果就会好一些。

一、引导孩子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应把空想、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做实事上。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

二、首次慢动。开动大脑机器也像开车一样,起动时,车速一定要慢。第一次行动要慢,动量要小。如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第一次切莫要求高,只写一句话就行。培养孩子学英语的习惯,第一次只记一两个单词即可。培养孩子长跑的习惯,第一次跑200米就不错。凡事不要一开始就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这样孩子便觉得难而又难,从而失去了做事的兴趣。

三、逐渐加速。有了首次慢动,尊重了大脑的始动原则,运转起来了,慢慢地像汽车一样开了几十米,这时就可逐渐加速了。日记长到了每篇写两三句话,英语单词每天背会两个,跑步长到每天跑300米。孩子觉得在慢动的基础上,增加这点运动量,可以接受,不知不觉之间,大脑这部汽车比前几天运转快了。

四、不怕慢,只怕站。遇到特殊情况,如意外的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啦,有不顺心的事心情不好啦,也鼓励孩子不轻易停止,只要能站直了,就别趴下,只要还能行动就别停下。身体有小病时,跑不了1000米了,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写日记心情不好,写不出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断日记,可以随随便便地东一句西一句记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可以少写,也不要停下来。要克服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得尽善尽美的想法;建立起行动就比空想强,只要做,就比不做强的观念。许多人没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都跟想尽善尽美有关。

五、控制时空,制订计划。有了一点行动,逐渐增加了行动的速度,孩子会品尝到一点做事的快乐。进一步培养习惯,就要制订比较全面的计划,增强孩子对自我行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能力。从时间上,和孩子商定从早到晚的行动计划,什么时间跑步、锻炼、上学、唱歌、看课外书、看电视,各项活动,各用多少分钟,使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时间安排都有序化,有益化。从空间上,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什么歌厅、舞厅、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一旦进去,孩子便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注意订计划的时候,任务指标不要订得过高,使孩子觉得,稍加努力便可达到,稍稍一跳,便可把果子摘下来。

六、进入轨道。孩子按计划行动起来了,逐渐提高了学习效率,每天定时定量地锻炼、预习、做题、背单词、写日记、唱歌,到了某段时间就做某件事。遇到特殊情况少做一点,做慢一点儿,但不停下。按照这样的计划不停地做实事,惯性就越来越大,就像列车在轨道上行驶,甚至像卫星进入了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

进入轨道之后,当然也需要检修。需要防止的,一是外部干扰,二是内部故障,对外界不良人的引诱要及时切断。对付内部故障,如情绪不佳、旧病复发、犹豫拖拉等的最好办法,不是批评,不是训斥,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注意力引导到做当时力所能及的实事小事上来。人一旦开始做实事,负责忧虑犹豫等不良工作的脑细胞就休息了。

初中是许多男孩子自制力明显增强的阶段,培养良好习惯还来得及。

●教孩子利用潜意识

秦薇小学时性格开朗,好唱好跳,学习成绩也好。上了中学,有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人就说她脑子不灵。她自己也觉得自己脑子笨,经常想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等生,甚至想自己连中等生也赶不上,变得经常愁眉苦脸。这样一来,成绩果然由优等生的行列滑到中等生,初二学期由中等生的行列又下滑了十几名。成绩越低,她情绪越不好,越觉得自己脑子笨,甚至不想上学了。看着孩子不仅不唱不跳了,还整天愁眉苦脸,家长非常着急,问我有什么好办法。

我建议家长教会秦薇利用潜意识。

人的大脑意识分为三个层次。1、意识。它是我们能感知的,比如,我们想读书,便让自己拿起了书本。2、下意识。常常是我们不自觉的,比如有时晚饭后,我们并没有明确地想读书,但进入书房,却不由自主地拿起了书。3、潜意识。我们的意识明明让自己跟别人应酬着去打麻将,可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就是不让自己出门,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又让自己拿起书来看。这种莫名其妙的心理便是潜意识。尽管我们不能明确地感知它,认识它,但它确实存在着,并顽强地指挥着人。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两个人都到医院看病,一位真的有病,很重的肺病,医生给他拍了片子。另一位没病,但疑神疑鬼,非让医生看,非让医生给拍片子。医生拗不过他,便也拍了片子。不料片子洗出来之后,两个人胸透的片子往病历档案里装的时候给弄反了。

到看片子的时候,有病的人一看自己的病已经好了,顿感轻松愉快,每天都觉得自己是个健康的人,高高兴兴地生活。过了一年,到医院去复查,真的一点病没有了。

那位没病的人呢?本来就疑神疑鬼,再看了肺部有大量病灶的片子,情绪更加沮丧,心理压力极大,惶惶不可终日。这样每天自我恫吓着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没到一年时间,真的因病去世了。

后来人们发现片子装反了,便分析是什么原因使有病的人好了,没病的人去世了呢?结论是潜意识的作用。当意识通过下意识告诉潜意识我没病时,潜意识便调动身内的潜能向病灶进攻,以使自己真的没病。潜意识的力量很大,果然战胜了病灶,使病人逐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健康人。

当意识通过下意识告诉潜意识,自己正患病,且非常严重时,潜意识便组织身体各部器官撤退,把病灶引入体内,最终使原本健康的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病人。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非常真诚,持之以恒地想象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间久了,真的就成为想象中的角色。

想象自己是一个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成功者,后来就真的取得了大成就。

谁想象自己是一个多灾多难、多愁善感、软弱无能的失败者,时间久了,他真的就变成了软弱无能、一事无成的人。

谁促成了这些变化?是潜意识。

潜意识的能力非常大,有的科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白天搞实验,做题时,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先睡,打算睡醒后再接着做。不料睡梦中醒来,实验结论出来了,解题的结果也出来了,立即写下来,一验算,确实是正确的结论和结果。他已经睡着了,题是谁做的呢?也是潜意识。

睡前,意识把已知条件、求证什么都通过下意识,交给了潜意识,潜意识收到这些条件和指令,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工作。虽然目前人类对自身的潜意识的工作方式还知之甚少,但许多事实却使人感觉到潜意识确实有神奇的力量。是潜意识默默工作之后,把结论和结果通过下意识传达给了意识,于是科学家醒来,便知道了结论和结果。

既然潜意识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就应该趋利避害把它用好,而不是趋害避利,用它来伤害自己。

我觉得像秦薇这样的孩子就不知不觉在趋害避利地使用潜意识,经常给自己的潜意识施加不良意念:自己要失败,自己不如中等生,自己脑子笨。潜意识接到这些指令后,便给她安排了失败的程序,设计脑子笨的方案。时间久了,真的就失败,脑子真的不如以前灵敏。

潜意识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就该引导孩子用好潜意识,让它为孩子服务。可引导孩子经常向潜意识输送这样的信息指令:我能行,我能成功,我的脑子比小学时还聪明。偶然有几次失败,是由于我不勤奋,只要勤奋了,成绩一定会好起来,一定能进入优等生的行列。

充分利用好潜意识,信心百倍地面对学习,再加上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定能获取成功。

●能读大学最好还是升学

鸿志在高中更加喜爱数学,做起数学题来不眠不休,做到半夜,还很快乐。但他对语文仍没什么兴趣,拿起书来就困。成绩也不理想,英语成绩也中等,照这样的成绩,考名牌大学不可能,考本科也要费很大力气抓语文和英语。孩子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继续往深处钻研数学,要么暂时停止发展数学特长,把时间用在不愿学的语文和英语上,争取考上大学。

我起初也不知怎么回答家长。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要鼓励孩子抓一抓薄弱的学科,争取考上大学。

1996年4月17日《教育时报》载文写道:

上海某所重点中学的一名高材生,无论多么难的题,都可以毫无困难地列出解题方程。但他有一个小缺陷,就是不喜欢做繁琐的演算。因此,他的解题程序总是正确的,答案却往往小错不断。考大学时,他又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几分之差落选。中国的大学拒绝演算不正确、成绩不上线的学生入学。于是,孩子的家长把他送到了西方。一所著名的大学给予他全额奖学金。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任课老师被这个总是提出无穷多问题的中国学生问得瞠目结舌。在实在无法回答的时候,这位老师请全班同学起立,为这个中国学生鼓掌。他为有这样能把自己问倒的学生而自豪。第二年,这个学生已经成了校长助理。问一句:这样的事情会在我们中国的教室里发生吗?

我觉得鸿志便很像那位数学高材生。那位高材生的家长可把他送到西方的大学,可咱们暂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孩子去不了西方的大学,在国内再考不上大学,那就只有走自学的路了。

自学的路不是走不通,而是太艰难,特别对于学自然科学的人就更为艰难。学文科的,许多作家、诗人、艺术家走自学之路可以成功,那是由于文科的知识容易看懂,对悟性好的人尤其如此。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则不然,越往知识的深处探索,导师的作用就显得越重要。靠导师的帮助,学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能略去许多不必要的学习弯路。

孩子数学成绩遥遥领先,正可以省下时间来抓一抓语文和英语。待考上大学,考上数学系,再发挥自己的特长也不迟。

到了数学系,孩子会感到,周围同学思想的交流,会激发自己更爱数学;系里、图书馆里大量的数学书籍、报刊,无疑使孩子感觉眼界大开;系里的教授们、导师们将自己一辈子钻研数学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您的孩子,这无疑会使鸿志如虎添翼。

再者,孩子读了大学,有了文凭,便有利于他将来的发展。

家长还对社会上只重视文凭,学校努力抓升学率表示不满意。

其实社会上重视文凭还是有道理的,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一个读书多的人一般情况下比读书少的人,处理、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更强。特别是现在这种层层选拔的考试制度,能够升上大学的,绝大部分是同龄人中意志顽强,勤奋务实,自制能力强,智力也突出的人。社会重视他们,重用他们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在强调不升学也能有作为,自学也可以成才的时候否定了上大学的必要,更不能在看到大学中有几个不争气的人时,就以为大学生都是高分低能。

当然,也不能在强调文凭的重要时,就否定所有没文凭的人;在赞扬考上大学的人时,就瞧不起考不上大学的人。

学校努力抓升学率,也没有什么不对,只要不以牺牲综合素质为代价,不以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学校的升学率当然越高越好。升学率无疑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得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社会上的一般人评价一所学校,很少有人说,这所学校德育如何出色,体育成绩如何领先,常常张口闭口就是升学率如何如何。哪所学校升学率高,就觉得那所学校好。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择校热”,不少家长不惜出高价,也要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他们选择学校的时候,主要不也就是看升学率高不高吗?

至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不管孩子的健康,不顾孩子的兴趣,只是拼命灌输知识,用题海战术,把学生训练成答题的工具,这些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其实许多学校领导,绝大部分任课教师也不愿意这样做。学生累只是三五年,老师却要被绑在这架战车上,苦一辈子,累一辈子。因此,最希望改革的还是老师们。但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综合征,不是一下子,也不是三五年就能变得尽如人愿的事。这要有一个过程,一个要由许许多多有关方面综合治理的过程。

国家需要大量建设人才,需要大量大学生。能升大学的孩子决不应放弃升学的机会。

●高考状元家长谈教子

刘海从小爱看书,爱思考,学习成绩也好;上了初中,学习兴趣更浓。老师说,刘海的潜力很大,按现在的成绩看,中考考省重点高中,将来考重点大学一点问题没有。如果家长配合得好,刘海成为全省高考状元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老师的鼓励,使刘海信心百倍,也使刘海的父亲高兴得一夜没睡好。父亲觉得,孩子既然有成为高考状元的可能,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即使只有1%的可能性,也要做出100%的努力。于是问我,高考状元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我同意家长的看法,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力量去争取。这是现代社会的人应持的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至于高考状元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这就因人而异了。

有的教授夫妇,从胎教开始,按照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设计了周密的、可操作性强的教育计划,直到孩子在全省高考夺冠后,父母还在为他设计着考硕士、考博士的计划。

湖北省1994年理工科状元张晋寨,家住当阳两河乡杨洲村六组,其父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除了种田,什么手艺也没有。人多田少,母亲多病,家里十分困难,根本谈不上辅导孩子,也不会制订什么辅导计划。他们给儿子的只是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和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

我觉得,刘海跟河南省1995年的高考状元崔伟有相似之处。建议家长读一读1996年1月17日《教育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与状元家长一席谈》,文章写道:

崔伟,河南焦作市温县一中毕业,去年高考中以标准分900分的成绩,夺得河南省理工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录取。

崔伟的父亲崔得海向笔者谈了他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诀窍。

“我是非常重视启蒙教育的,在崔伟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就教他学习一些简单的汉字,然后把这些汉字添上一些笔画组合成其他汉字后再让他认字,使他从小就对汉字产生兴趣。同时,我也很注意培养他的运算能力,在带孩子散步时,我总是用路边的行人、景物编一些简单的题,让他运算……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产生兴趣。

“崔伟上初中了,在八九门课程中,他唯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孩子爱英语这一兴趣点,及时给他买了一个微型收音机,鼓励他学习。当然,崔伟这孩子也有思想抛锚的时候。上初二时,他玩电子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当我得知他因此而耽误了学习后,并没有训斥他,而是以理说服他,感化他,使他体会到父母的一片苦心。同时,我同班主任、任课教师取得联系,请他们尽快帮崔伟把心收到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年升高中时,他被破格保送到温县一中。

“崔伟上高中三年,我有三个不成文的规矩:其一,星期天属于孩子,让孩子在一周紧张学习之后,充分放松放松。其二,严格作息制度。由于我家距学校骑车仅有10分钟的路,所以孩子在家休息,总是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10点钟休息,从不开夜车。其三,不给孩子买复习资料。我经常对他讲,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比任何资料都具权威性,如果把自己埋在题堆中,只能加重自己的负担。

“崔伟有个好习惯,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复习,向45分钟要质量。崔伟的笔记与其他同学不同,由两套组成,一套是课堂笔记,一套是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自己整理的笔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家长的只有让孩子精力充沛、自觉主动地学习,孩子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当笔者问及他对崔伟以后的打算时,他兴奋地说:“清华大学是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学,我将鼓励孩子在念完本科5年后考硕士,考博士,向学术的最高峰迈进。”

我认为刘海要吸取崔伟的教训,少走玩电子游戏的弯路,再学习崔伟的学习经验。家长再从崔伟父亲的教子方法中学习有益于自己的部分,刘海成为全省高考状元的把握性就越来越大了。

●引导孩子有效利用考前的时间

阮志平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参加高考了,这些天孩子变得焦虑,看书注意力不集中,不知看什么,饭量也明显减少。老师曾说,孩子若发挥正常,考个本科没问题,但如果像最近这样的情绪就不好说了。家长也感到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来信问,怎样引导孩子有效利用高考前的这一个多月时间。

我想,这个问题,请参加过高考,并且高考成绩优异的同学谈,最能给人以启示了。《中国青年报》1995年6月21日登载了一篇文章《高考在即,该做些什么?》,建议家长看一看,也给志平看一看。文章写道:

临考前这段时间是难挨的,但又是极为重要的。究竟该如何利用这段时间,给自己高考的成功添点砝码?笔者走访了去年6个省的高考状元,请他们谈了自己当时是如何度过这段紧张时光的。

一、如何进行整体复习?

李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毕业于浙江省金华市第二中学,高考成绩为648分)说:“现在复习,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段时间,我不怎么做练习,主要是浏览课本,整体把握一下知识系统。背一点要背的。记公式、定理,从例题上找点做题技巧。”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毕业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高考成绩687分的尹鹏说:“到这个时候,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肯定已经进行了好几轮复习,大部分学校都开始让学生自主复习。我觉得,应该进行提纲挈领的复习,很显然,这么短的时间要上一个层次是不太可能的,那就要在稳住已有水平的同时,查缺补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毕业于陕西西安中学的陈阳同学说:“去年这段时间,我是在家自己自习,将大纲要求范围内的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当然,要想将历史、政治重新背一遍,时间上不允许,只能翻一翻,温习回味一下。遇到较生疏的,则多费点时间,当然这也起稳定军心的作用。”

二、要不要做练习?

这一阶段,要不要做练习,是同学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毕业于重庆十八中的袁昱,高考成绩684分,他说:“应该做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保持不断地做题,考试时才不会感到生疏。但这时不能钻难题,做点难度适中的基础题,甚至课本上的例题。”

陈阳说:“上午头脑比较清醒时就背点书,下午则做点数学题,有时就反复想想解题思路,然后对着答案验证一下而已。”

三、分析自己的错题。

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毕业于山西省实验中学,高考成绩为683分的粟强同学说:“平时复习,一定做过多套综合性模拟试题,几套试题下来,基本上能覆盖应掌握的知识点。复习这些试题可算是一种便捷手段。特别是那些自己做错了的,更要细心地分析分析,找出错在哪里,加以克服。”

李凌说:“做错的不注意,不下狠劲扭转自己的思维,还会做错的。”

四、轻松和压力。

为高考做准备很长时间了,到临考前这一段,许多同学都认为该轻松轻松。

尹鹏说:“不能松懈,心好比在原野上狂奔的马,一旦放开缰绳,就难以收回。这时应该追求心情平静自然,对高考泰然处之,要把成败看得淡一点,不作太大计较。”

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毕业于辽宁大连市八中,高考成绩679分的郑治山说:“压力肯定存在,主要取决于你如何对待。压力也会增加你的战斗欲望,促使你兴奋起来,更好地应付高考。”

五、保重身体。

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开始注意休息,这是很重要的。接受采访的6名状元同学,无一不是保证充足睡眠的。

袁昱说:“平时能复习到晚上11点。临考前,9点多就上床睡觉,一般都是6点半才起床,锻炼一会儿再去学校。高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体质精力的较量。这段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很有好处。”

不过,诸位状元建议不要去搞踢足球等剧烈运动,这一方面体力消耗较大,也比较容易出危险。乒乓球、羽毛球、慢跑之类的轻松活动比较适宜。

六、兴奋点对准考试时间。

相对稳定的生活规律很重要,临考前尤其如此。随意作息会影响考试时的发挥。

袁昱说:“最好不要打破以前的生活规律。但如果你前段时间休息较晚,现在应该调整过来。因为那时你的兴奋点也许在晚上八九点钟,和考试需要的兴奋点不一致,考试时萎靡不振,考完了却兴奋异常,对考题想来想去。这样不仅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也会对下一场考试造成一定的妨碍。总之,临考前,要早睡早起,将自己一天的兴奋点调得对准考试时间。”

七、熟悉考场,做题快而不急。

尹鹏说:“考试前,如果条件允许,看看考场,甚至坐坐自己的考座,可以稳定自己的情绪。考试时必需的用具,千万别落下。钢笔没水了,或者铅笔折了,考场上发生这类事都会影响情绪,对考试造成妨碍。天气比较热,不妨带条湿毛巾,擦擦汗。”

粟强说:“先把试题浏览一下,必要时,用铅笔做点记号(别忘了过后擦掉)。然后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按题型大致分配一下时间。高考试题量还是比较大的,时间相对紧张,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尽量快做。”

这些同学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家长可以与孩子商量,看哪几条经验最值得他学习。

我觉得,最要紧的一是坚定信心,平时很好,高考必胜。二是多做实事,在做实事的过程中自然挤掉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做实事不是要抠难题,而是查缺补漏。这样志平一定能像老师说的那样,考个本科没问题。

●孩子作业要督促,莫替做,莫放任

高山小学快毕业了,毕业前这个学期,作业比较多,高山每天要写到晚上9点多。父亲看了,感到心疼,便替孩子写了一些。孩子负担减轻了,父亲感到很高兴,可当中学教师的妈妈批评制止父亲,不让再干下去了,父亲不太理解,写信问我,家长替孩子写点作业有什么不好。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份《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调查》。

调查涉及40多所小学,近2000名家长,发现不少家长在如何帮助孩子完成作业问题上,有五种不良倾向。

一、包办代替型。这部分家长共91名,占调查总数的4.55%。这些家长或因学生成绩特差,无法完成作业,或因子女体弱多病,或娇生惯养,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或老师布置作业太多,一时无法完成,家长就直接代替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据调查统计,凡家长包办代替的,学生大都学习差。

二、放任自流型。这部分家长共720人,占调查总数的36%。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个体户或双职工。他们有的无能力辅导孩子,有的无时间帮助孩子,有的无精神顾及孩子。孩子作业从不过问,看到孩子学习差,就教训一顿,过后又甩在脑后。

据了解,这些家庭的学生作风散漫、厌学调皮,有216名是双差生,占这类家庭学生总数的30%。

三、全程看陪型。这部分家长共430人,占调查总数的21.5%。这些家长绝大多数是孩子的母亲。她们认为自己没有水平来辅导孩子,但为了对孩子负责,就从头到尾、自始至终陪着孩子完成家庭作业。

据老师、家长反映,全程看陪型的同学自制力差,有45%不能主动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都是要老师或学生干部强制性看管,成绩80%是中游水平。

四、精心辅导型。这部分家长共有262人,占调查总数的13.1%。这些学生家长绝大部分是教师、知识分子、国家干部。他们有水平、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辅导的过程。由于有问必答,且正确率高,所以这些家长虽然能够帮助小学生圆满完成作业,但是却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减少了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机会。

五、额外补充型。这部分学生家长有180人,占调查总数的9%。他们绝大部分是教师、机关干部、知识分子。这些学生家长在帮助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自己设计,或到新华书店购买各类复习辅导书和同步训练资料,让小孩子做。给孩子补充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缺乏科学的训练和得法的辅导,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额外负担,致使学生整天泡在作业堆里,增长孩子的厌学情绪,最终是得不偿失。

看了这样的调查,家长能理解为什么不能替孩子写作业了吧!

当然家长替孩子写作业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个别情况下,也有好处。什么情况呢?孩子有时犯了错误,个别老师想不出别的办法,便罚学生写作业,而且是重复写毫无意义的作业。如10个字,每个字罚写100遍,某一道题,罚做20遍等等。这种惩罚方式是绝大部分教师都反对的,但也确实有个别教师恨铁不成钢,情急之下让学生这样做的。如果了解了是这种情况,那么孩子把10个字每个都写了两三遍了,剩下的90多遍家长替孩子写,就有好处了。这样既密切了父子关系,又避免了孩子产生厌烦作业的情绪。第二天,您还可以向老师说明是您替孩子写了多余的遍数。老师也许还会为您的精神所感动,以后不再用这种方式罚学生,而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受到教育了呢。

一般情况下,我劝家长不要再替孩子写作业了。

不替孩子做作业,是不是放任不管呢?当然也不是。您可以每天督促孩子写作业,引导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孩子写完作业以后,您可以检查,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作业量的大小,作业的意义,作业的质量,从而提高孩子写作业的兴趣,增强写作业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样,孩子一定能成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正确看待考试分数

孙大志同学的母亲告诉我,大志期中考试成绩分数较低,平均68分,在班级排在第46名。分数公布后的这几天,大志闷闷不乐,放学后,在教室磨磨蹭蹭。问他原因,他说是害怕回家,害怕家长没完没了地数落他。近几天,他每天都听家长的指责、数落,听得心烦意乱,什么都学不进去,他说:“我晚回去一会,就少听到一点训斥。”

对大志,我只能告诉他要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良药苦口利于病,母亲对他寄予无限期望,看到他失误才会那么心焦。即使说的话过了头,也都是发自内心地为了他好。他应该把这些话当做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一想到这些话,就立即鞭策自己做实事。

对于家长,我则建议最好改变一下教育方法,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有的家长就是因为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而演出了悲剧。

1996年4月17日《教育时报》载文写道:

夏斐之死曾在全国范围内敲了一次警钟。他是被母亲用棍子活活打死的,原因就是“考试成绩没达到母亲的要求”。几周后,夏斐之母也自缢身亡,其遗言是:“光用分数来要求孩子,是简单愚蠢的……”

这次事件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但讨论过后,没见情况有丝毫的改变。为分数而打死孩子的事情每年都发生着,且又有了孩子因不堪分数的重负和父母的重压而杀死父母的事。有两个大学教授,是夫妇俩,就是这类悲剧的牺牲品。他们的儿子没考上公费生,只好上自费,当时一年的学费为1500元。于是父亲逼着儿子订了一份“契约”:若考试有一门不及格,则父亲不再供应儿子下一年的学费。签约时,父亲厉声道:“如果考不好,就不要你这个儿子了!”儿子考得不错,但英语作弊,被判为0分。于是,儿子用绳子先后将母亲和父亲勒死在厨房和卧室内。

这是极端的例子,是由于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分数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例子。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分数而导致孩子精神失常,导致孩子自暴自弃,导致孩子与家长感情破裂的例子,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何止万千啊!

由于家长施加过分的压力,于是一些学生便更不能正确对待分数。《教育时报》的文章继续写道:

还有轻生。有升不了重点中学而轻生的,有没考上重点大学而轻生的,有高考落榜而轻生的。去年更邪,一个高考生本来已经考上了,但经不住“如果没考上”的折磨,竟在考分下达的前一天自杀了。而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学习委员,本人成绩优秀,但因为同学们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她为了竭尽学习委员的责任,竟从11层高楼上跳下。

分数本来是评估学生成绩的,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它只表明孩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智,而且只是智的一个方面——笔答卷子的能力。

孩子考试分数高,绝不代表各个方面都好;反过来,考试分数不高的孩子,绝不是别的方面都不行。

1996年第2期《青年教师导报》载文写道:

一个人会发展,会变化。有些人在学校里是不行的,以后的发展恰恰是这方面很行。郭沫若初中时的一张成绩报告单:语文55分,不及格。还有一门课更不应该:修身,就是品德课,35分。两门课不及格。假如现在郭沫若还在那个学校读书,肯定要留级,高中肯定考不上,哪个重点中学要这个人,那么大学也考不上了。你怎么能想到,一个初中语文不及格的人,后来是一个大文豪!一个政治品德不及格的人,居然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政治家!

其实,考试分数低了,最着急,最不安的还是孩子,他想不出更好的提高分数的办法,着急不安也没用,家长再训斥他,时间久了,他就麻木了。再持续一段时间,他可能就干脆躺倒不干了,破罐子破摔了。真要把孩子逼到那一步,我想家长会更后悔。

大志目前还很有上进心,考试分数低了,他正苦恼,正焦虑,正不安,显然他不需要别人再增加他苦恼、焦虑、不安的程度,而需要别人帮他减轻苦恼、焦虑、不安,从而节省下脑细胞,用于提高成绩。怎样减轻他的苦恼不安呢?那就要引导他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家长不妨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首先,给他卸掉包袱。别说一次考试不好,退一万步讲,读书时每次考试都不好的人,只要自强不息,乐观进取,将来也能大有作为。您可以给他讲爱迪生等人的故事,讲郭沫若语文曾经不及格,讲许多后进学生近几年成了企业家的事例,激励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经过努力得了高分更好,不得高分也照样能大有作为。

第二,帮孩子找到优势,找到擅长的学科,找到长处,孩子才有立脚之地,才有前进的基础。这次考试,同时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共八个学科。大志的数学、物理成绩在班里排在前15名,英语是中等,这说明大志的理解力、分析力比较强,这是他的优势。若数学、物理继续保持优势,到了初三再加上化学,一定也是优势。这样就容易站稳脚跟,到了高中,学理科就更有利了。

第三,帮孩子找到所短学科中学得好的部分,使孩子喜欢上“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中的某一部分。比如语文,他的成绩是73分,在班级属于后几名,但分析起来,他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部分答得都比较好,在班级处于上等,丢分最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平时他的作文还可以,这次答题时因时间紧,作文没写完。他学得最糟的是政治,而政治升高中考试我市又不考,大志也就无需为此而焦虑。

第四,帮助孩子分析丢分原因。一般说来考试丢分主要有三类原因。1.马虎。题本来会做,只是计算马虎,加减乘除算错了而丢分。有时填空题本来都会,只是写时,一着急字写错了,符号写错了,因而丢分。2.没记住。有相当一类题,只要去记,都能记住,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比如地名,历史人物,这类知识只要肯记,幼儿园的孩子也能记住。大志只是没去记,而丢了分。3.没理解。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不会的题,需要动脑筋,需要以前的学习基础。仔细一分析,对大志来说纯属不理解的知识不到10%,如果把马虎的分和因没记住而丢的分夺回来,大志的平均成绩就不是68,而是91了,那样就能由46名上升为18名。引导大志这样去分析,就一定能激励他夺回失去的分数。

第五,帮助他制订提高分数的具体措施。如政治、地理,实在不感兴趣,就暂不必太费力去学,上课时挑最必要的题去听、去记,结业考试,得个及格成绩还是可以的吧。数学、物理的长处要继续发扬。语文一边抓自己学得好的知识,一面提高作文速度,下次分数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最要紧的是英语,每天要拿出30分钟课余时间去学习。用入静入境法背10分钟单词,每天背会10个;再用15分钟做教材上的习题,先不求多,不必去管那些练习册、习题集之类的东西,先把教材弄懂弄通,这样考试时得80分以上没问题。

家长这样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分数,孩子就会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把脑力真正用到有用的地方,用到提高成绩上,家长也会免除因埋怨训斥孩子而产生的苦恼。孩子会因家长给他分忧解愁而觉得家长很有水平,而更尊敬您。

●孩子上了中学成绩为什么下降

秦平同学上小学时,考试经常得“双百”,自从升上了中学,一次也没得过,数学经常在95分左右,语文有几次连90分都没达到。妈妈批评她成绩下降了,她还不服气,说妈妈不了解中学考试有多难,她得这些分,就已经总是排在全班前三名了,别看有一次语文得了89分,那还是全班第一高分呢!家长问我,孩子为什么上中学以后成绩下降了呢?

这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孩子真实成绩没有下降,只是考试分数比小学少了一些。秦平属于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有的孩子上了中学考试分数比小学平均低了几十分,有几科甚至不及格,被同学们拉下了一大截,成绩真的下降了。

为什么说秦平的成绩没有下降呢?看成绩好坏,主要不是看分数多少,而是看他相对于同班同学的位置。比如秦平在小学时考试经常得双百,一了解,她们班有近20名同学都得双百。这就意味着,秦平在班级里既是第一名,也是第二十名。升了中学,第一次分班考试,她的语文数学总成绩是186分。一了解全年级500名学生,超过180分的才15人,185分以上才3名学生,您能说秦平成绩下降了吗?500名学生她排到第二名,显然是极优秀的学生。

成绩没下降,分数为什么低了呢?这是因为小学和中学的考试指导思想不相同造成的。

比如小学毕业考试,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否掌握了。学生基本学好了,掌握了,就得高分,受鼓励,对今后教师的教学也有好处。学生升入中学,一般说来,学校都要搞一次摸底考试,以便平衡分班。小学时的成绩,一个班有的双百人数达到20人,绝大部分190分以上,显然缺少区分度。入中学的分班考试,重要的是强调区分度,尽管考的还是小学教材,但出考试题时,题量比较大,考试时间又比小学短。这样一来,知识掌握牢固、能力强、反应快的同学就有了用武之地,比较后进的同学就明显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去年新生入学考试,一位同学数学答了30分,他的家长来找我,说孩子毕业考试还得了90分,现在怎么能是30分呢?不可能。我便请他的孩子答刚答过的卷,还是不会,再对照小学教材,题目全是书上的。最后他只好解释说:“孩子小学毕业以后,暑假去串门,学过的知识都忘了,真不好意思。”

入学分班之后,中学的考试仍然要考虑区分度。因为中学面临中考高考的升学选拔。这样中学的期中期末考试题一般都按7∶2∶1去分配难易程度,即基础的题占70%,中等难度的题占20%,偏难一点的题占10%。这样,孩子升了中学不要说双百,有的科目,例如语文,常常是全校连续几年也没有人能得100分。数学、语文、英语,平均能达到95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说秦平的成绩平均95分,只是分数比小学低,成绩并没有下降。

另一些孩子,上了中学成绩确实开始下降。小学的时候,人家得双百,这些学生平均95,最低的也是人家200分,他得160多分,相差仅30多分。

上了中学,就逐渐拉大差距。到了初一期末,常有尖子学生750多分,而后进学生仅300来分的现象。什么原因呢?

中学学习任务重了,同时参加市里统一考试的科目初一时就达到七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小学的时候思想品德课和常识课可以不列入必考科目。到了中学,有关方面纷纷强调自己的学科重要,哪科不考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您想想看,小学学四个学科,只考两个学科,一上中学,13岁的孩子面对七八个学科的教师、教材、练习册,怎么能轻松得起来?这样学生的成绩差距自然拉开了。

这就好像在跑道上跑步,如果规定只沿着跑道跑200米,时间又比较宽裕,学生们都能跑下来,尖子学生不相上下,后进学生也落后不了多远。可当把赛跑距离延长至800米时,学生的体力、耐力和吃苦精神就都显示出来了,差距自然拉大了。小学时头脑聪明的孩子不勤奋也能领先,中学就必须加上勤奋。

孩子对中学考试科目多,题的难度也增加有了心理准备,就比没有准备好一些。一方面,增大了自己的压力,是坏事;另一方面,对有毅力、上进心强的同学,其实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所以也是好事。比如说对您的孩子秦平来说,就是好处多于坏处,这样考才使原来总跟20来人基本并列的秦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对一般同学来说,如果兴利除弊,把科目多、考试难当成磨练自己意志,增长自己能力的机遇,信心百倍地激励自己,不怕苦、不怕难地积极备考,当然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能力。

●引导孩子走出失败的陷阱

读了来信,得知陈艳荣小学成绩一直优秀,上了初一,也一直排在全年级前3名的位置。可到了初二,期中考了个第10名,孩子情绪便不好,结果每况愈下,不到一年就滑到了班级第36名,全年级第200多名。

家长非常着急,让我给出出主意,看该怎么办。

这样的孩子我接触过一些,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上进心极强,聪明好学,一路领先。由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处于顺境,处于赞扬声中,于是他们就缺少抗挫折能力。他们没有过失败,当然也就缺少抵抗失败的能力,心理显得比较脆弱。

一旦失败,心理便失去平衡,用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无价值的问题。

曾有一位学习尖子,偶然一次败得很惨,便开始自己给自己挖精神陷阱。

她问我:“老师,我原来是全年级前5名,这回班级内才考到30名,回家怎么向爸妈交待?”愁眉不展。我感到她开始挖精神陷阱了。

我问:“还有不痛快的事吗?”“邻居张阿姨一直对我挺好,听说我考成这样,一定会伤心。”精神陷阱又被她挖深了一锹。

“还有别的苦恼吗?”“我的竞争对手听说我考成这样,一定暗暗高兴。”这陷阱又深了一锹。

“除此之外呢?”“全班同学明天一定会指手画脚地议论我。”她不停地挖着。

“就不能想点别的吗?”“别的任课教师知道我排30,一定会轻视我。”我想引导她停止挖精神陷阱,她就是不肯停下来。

“你不这样吓唬自己不行吗?”“老师您还能信任我吗?您会不会瞧不起我?”我说:“你这样傻乎乎地挖精神陷阱,哪还有时间分析失误的原因,研究补救的办法?你越吓唬自己,心情越糟,越紧张,成绩只能越低。这么一点失败都经不起,谁能瞧得起你呢?其实你想的那些事,那些议论,完全可能没有。即使有,即使别人都议论你,即使周围的人都指着你的鼻子嘲笑你,可是你自己的心不乱,只要不捆住你的手脚,你照样思考、算题、背单词、写文章,那才叫潇洒,那才叫大家风度。那样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说的人说累了,不说了。你的成绩上去了,你的大度,你的宽容,自然会使别人钦佩。”

“考试失败毕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忧虑呢?”

“这样吧,你写一篇作文。”接着,我又要求全班同学都写这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从七个角度看失败》。要求把考试失败这件事看做一口井的盖子,文章要分七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换一个角度观察这口井的盖子。

第一个角度站在井底看:“哎呀,不得了,一片黑暗,不见天日,前途无光,没有出路呀。”对不对?对!为什么?因为你站的人生角度低,眼界自然狭窄,一口井盖当然遮住了你的全部视线。

第二自然段要求在井沿看,会觉得豁然开朗了,井盖倒是不小,但世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去做,这个井盖没做好,快去做别的事吧。

第三自然段要求站在山麓看井盖。

第四自然段要求站在山峰去看,那就更需要费力才能看到小小的井盖。就会感到人生要做的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自己实在不该为小小的失误支付太多的精力和感情。

第五自然段要求站在云端里看这件事。我经常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心灵引入蓝天白云之中,产生一种稳坐云端、俯瞰凡人打仗的胸襟和气度。一看两个狗苟蝇营的狭隘的人,咬得头破血流,斗得跟乌眼鸡似的。为了什么?原来两人都为了争一个什么司长的位置。这时,很容易感觉个人名利的微不足道,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劳动创造,用于做有益于人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六个角度,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只是一个淡蓝色的大球,那口井的盖子,无论如何见不到了,因而产生的烦恼的云雾很容易散开。

第七个角度,站在金星上看一看。我们生存的地球不过是一颗和启明星差不多大小的小星星。地球这么渺小,人生这么短暂,别斤斤计较个人的蝇头小利了,别为一点小小的失误再苦恼了,赶快将这渺小而又短暂的人生投身于给自己也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的正义事业吧!

一些过去爱忧虑,经受不起失败的学生跟我谈,写这篇文章,越写心情越好。写到第七段,有一种心灵突然解脱、心情豁然开朗的感觉。

陈艳荣成绩下降,不是对基础知识不理解,不是智力不够用,而是缺少抗挫折能力,把一次偶然的失败看得太重,把失败当成了给自己心理施加压力的包袱。这包袱越背越重,越背越大。形成了不良的自我恫吓的心理习惯,把学习的脑细胞挤得没有时间兴奋、没有时间工作了。这样,考得不好—忧虑害怕—考得愈加不好—更加忧虑害怕—当然考得更不理想,形成了恶性循环链。

打破恶性循环链的办法,就是淡化考试失败而产生的忧虑情绪。

淡化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考试失败这件事。也不妨用上面我讲的写文章的方法,引导孩子分七个自然段写站在七个角度看失败这篇文章。这样孩子心情肯定会好起来。

孩子一旦走出失败的陷阱,一旦心情好起来,一定能够较快地查出失误的原因,重现当年的辉煌。因为几乎所有的学习尖子,都曾有过偶然的失败。当他们把用于挖精神陷阱的时间,用于分析失败原因,用于研究重新取胜的办法时,他们就变得比失败之前更成熟了。

●早熟早教话神童

萧卫勤自幼爱看书,记忆力也好,4岁就上了小学,在班上年龄最小,但成绩最好,数学老师还没讲的他都提前看会了。现在才五年级,刚过9周岁,他就已经能看懂初二的平面几何,题也都会做了。周围邻居都说这孩子是神童,都劝您让孩子再跳级,直接上初二,将来考科技大学少年班。

家长看到孩子个子长得太小,学那么多的课程怕累着,担心孩子上学已早了两年多,再跳级会不会是拔苗助长。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身高会不会被心眼高压住,跳级以后跟不上怎么办?听别人说科大少年班的孩子后来发展都一般,所以家长并不想让孩子跳级。但最近,夸卫勤“神”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劝家长让孩子跳级。

我一直劝家长们因材施教。我觉得,所谓神童,就是早熟一点、聪明一点的孩子。就像孩子的身高,有的十来岁就长到了一米七,相当于成年人了;极个别的,到25岁了还长不高。不管早长晚长,最终也不会比人类平均身高多出一倍吧。

发育晚,长得慢的孩子的家长,不能因着急而拔苗助长。

发育早,长得快,个子高的孩子父母,如果因材施教,给孩子以同体力、身高相称的训练,那么孩子会发育得更好,身体更匀称,灵敏性、协调性更好,还会有较高的体育技能,不至于白长得又高又大。

体格如此,智力亦如此。孩子不懂事,非让他提前上学,跳级,结果是坏了孩子,适得其反。孩子懂事早,比同龄人成熟早,聪明一些,若没给他以多于同龄人的训练任务,同样是一个浪费,对孩子早熟的智力是一个损失。

至于有人说科大少年班的孩子后来发展都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情况。实际上,就总体而言,少年班的孩子经过特殊教育,还是取得了超出接受一般教育的孩子的特殊成就。

自从1978年3月8日,21位少年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为我国首届少年班大学生,到1995年,科大已招收18期共631名少年大学生。

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朱源老师介绍说:已毕业的前13期465名少年大学生,在校时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为71%,加上离校后考取的,达到90%左右,其中80%以上都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在这个优秀的群体中,出现了我国年龄最小的11岁大学本科生,15岁的研究生,16岁的留洋博士生,24岁的副教授,28岁的正教授。

少年班办学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就。家长听到的少年班成绩一般的传言,是不了解情况的人不负责任地随便说的。

当然少年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由于各种原因,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国外,有的班组毕业后留在国内的仅剩两三人。这一人才外流现象已引起有关方面的广泛忧虑。

同时,少年大学生中也有失败的记录,尽管只是极少数,不影响对少年班办学的整体评价,但对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来说,无疑是100%的损失。究其原因,完全是由于盲目自信、贪玩和自控能力差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一位1983年考入少年班的学生,入学后过分贪玩,以致不能自控,把主要精力用在漫无边际地阅读武打小说方面。《武林志》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一天,他对班主任说:“你提问《武林志》哪一页,我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老师考了他一下,果真一点不错,可惜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把学业荒废了。

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表明,智力是按正态曲线的方式分布的,两头尖而少,中间广而多。智力超常者约占千分之三,智力特别低的也占千分之三。有意思的是,这一现代心理学的科学形态的研究,竟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夫子对智力差异的论述不谋而合。

既然弱智儿童有专门学校,接受特殊教育有利于弱智儿童的发展,显然,智力超常儿童,早熟的儿童,能进专门的学校,接受超常教育,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我建议让卫勤这样的孩子先跳级到初一试一试,如果孩子适应,并且仍然超常,那再往初二,甚至往高二跳也不迟。初一是中小学之间一个最重要的台阶,超过这个台阶很不利于孩子发展。这个台阶迈坚实了,有余力以后再说。

愿优秀孩子成为优秀的科大少年班的学生。

●不要忽视大器晚成的孩子

李刚的父亲很焦急。他看了许多报道神童的事迹的文章,读了如何培养神童的书,还留心观察现实中的神童和早熟的孩子。看了这些,他跃跃欲试,决心把自己所学所见的培养神童的全部技术,都用来培养自己的宝贝儿子。他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儿子不仅没有成为神童,反倒连一般同龄孩子都赶不上。他焦虑,急躁,不安,埋怨,甚至有些讨厌自己的孩子。

他来信问我,该怎样对待这孩子。我建议家长换一个角度思考:有的孩子早熟早慧,被誉为神童;有的孩子则晚熟晚慧,人们称之为大器晚成。这如同庄稼和树木,同样的稻种播下去,同样高的树苗栽起来,有的早成熟几天,有的晚成熟些日子,有的开头比别的树长得高长得快,有的后来长得高长得快。

不知家长留心孩子们的身高了没有,有的孩子起初比同龄人长得高得多,后来同龄人逐渐追上了他。也有的读初中的时候,排在班级最前面,又瘦又小,到了高三时,长到一米八、一米九,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总觉得人的智力也跟身体差不多,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有的早长,有的晚长。

假如您的孩子不能早熟早慧,那也无需焦虑急躁,就着力于引导他大器晚成吧!

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给马克思以许多启示。他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少年时代的黑格尔很笨,体操、武术都不行,而且笨嘴拙舌。18岁时,进入蒂宾根大学神学系学习。在学校里,他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弄,得了一个“老头儿”(动作迟缓的意思)的绰号。这所大学规模很小,只有二三百个学生。黑格尔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学习生活,只不过是极其平凡的学生。毕业时的学生鉴定上甚至注明:“神学可以,但没有哲学方面的才能。”这个评语说明他的才智成熟是比较慢的。

他的同班同学谢林(德国哲学家)23岁就担任了耶拿大学的副教授,黑格尔35岁才当上副教授。可是黑格尔并不急躁,只是默默地把精力倾注在思索上。后来,当59岁的黑格尔当上柏林大学的校长时,谢林只是新办的慕尼黑大学的教授。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查理•达尔文在学校学习时,成绩并不太好。后来达尔文说:“不管是老师还是父亲,都认为我的能力只是一般,或者比一般还低些。”

达尔文家族连续五代都是皇家科学家协会有影响的会员。但是,他们这几位科学家孩提时代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似乎是个晚成型的家族。他们都是进了研究生院后才开始显露出才华的。在那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险些未能跨入大学校门的晚熟者。达尔文也不例外。

达尔文在学校里由于学习不用功和成绩不好,老是挨批评。父亲认为这个儿子“是个无用的废物,好像是为了辱没家里的声誉才生下来的孩子”。有一次他对达尔文说:“你除了射击、玩狗、捉老鼠之外,对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这样下去,以后你自己会后悔的,也一定会败坏我们家的声誉!”

为了让他进入宗教界,父亲又让他在剑桥大学的神学院攻读了三年。据达尔文自己说,这三年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浪费时间。他每天时间都消耗在祈祷、饮酒、唱歌、恋爱、游玩、打扑克牌上。后来才潜心研究生物学,并于50岁时发表了《物种起源》,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家长们听说过“近代戏剧之父”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字吧。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里始终是个劣等生,特别是中学毕业的时候,成绩仅勉强及格。他的少年时代没有朋友,十分孤独。

参加大学考试,易卜生没有考上。从此他打消了学医的念头,决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他陆续写了一些作品,没有得到重视,只好做舞台监督。后来他到了挪威剧场,因剧场不景气,他失业了,债台高筑。

他36岁时和妻子如同让人用石头轰赶似的逃到国外。38岁发表诗剧《布朗德》之后,才得到社会公认。而发表《玩偶之家》时,才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那时他已经51岁了。据说,易卜生78岁因动脉硬化去世时,其葬礼盛况空前,与国王的葬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您也许以为画家必须具备良好的早期教育,大器晚成是不可能的,其实也不尽然。

法国后期印象派最杰出的画家之一波尔•高更,到了中年才拿起画笔。

在学校里,高更是个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特征的孩子,总是沉湎于空想,好像对课堂学习毫无兴趣,成绩不好,进步也不快,是个典型的劣等生。

他的理想是当个水手,19岁时服兵役,在海军里做锅炉工。25岁时,由于同事的劝告,他拿起画笔做了个业余画家。28岁时才立下终生专一从事绘画的决心。35岁的高更在已入中年的时候,才放弃了人们公认他能有所作为的交易所工作,专心作画。

另一位画家起步就更晚了,她的名字叫安娜•麦阿利•莫泽斯。她是美国纽约州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小学还未毕业就到附近的农家做了雇工。

她27岁时与在别的农民家干活的一个青年雇工结婚,生育了10个孩子,每天起早贪黑地照料孩子。

莫泽斯67岁时丈夫去世,她就和小儿子夫妻一起生活。从这时起,她患风湿症的手指不能动弹了。但是,莫泽斯70岁时,拿起了画笔 ,说是画笔,其实不过是一把刷油漆用的刷子,她用这把刷子蘸着油漆开始画起画来。

她创作的第一个作品,便受到了美术收藏家的赏识。法国卢浮宫近代美术馆收购的最早的美国画家的作品,就是这位莫泽斯的作品。前几年,在莫斯科普希金美术馆举办她的作品展时,排队参观的人达11万之多。莫泽斯老奶奶的圣诞贺卡年销售量多达3500万张。

莫泽斯是个幸福的人,她在70多岁拿起画笔到101岁去世的20多年里,不断创作出能引起人们对幼时深切怀念的作品。

大器晚成的人很多很多。日本最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迈出作家的第一步时是40岁,富冈铁斋(日)作为画家出名时是50岁,《旧约•圣经》中的摩西,他从一个牧羊人到成为统率民众的预言者时是80岁。还有歌德,他从26岁开始写《浮士德》,但这部作品是在他行将去世的83岁时完成的。在这前一年,他写的自传名作《诗与真》也问世了。

说了这么多,家长的焦急的情绪会有一点缓解吧!劝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大器晚成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坚定信心,自己的孩子是个大器晚成的孩子。用不着用那些所谓神童的标准去要求他,更不能用神童的成功来打击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经常觉得世上一些知识浅薄、急功近利的人,津津乐道于个别神童的成功,评头品足,贬斥鄙视那些晚慧的孩子,以致使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信心被摧残,潜在能力被埋没。本来可以成为晚成的大器,却因被浅薄的人践踏、摧残、残害、蹂躏,而过早地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而十分勉强地活着,难成大器,以致难以成器。

现实生活中这样摧残晚慧孩子的例子真是太多了,太多了。您千万不要再加入这摧残者的行列,千万不要再让自己的孩子受这样的摧残。

奉劝家长千方百计发现孩子心灵世界中的潜能。

奉劝家长一定帮助孩子学会抵抗低层次的所谓“神童说”者的嘲笑。

帮助孩子建立起不可动摇的信心:我会是一个大器晚成者。从而一点一滴,目标始终如一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成绩差的孩子也有潜能

赵军同学的父亲在信中充满了悲观的情绪,他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差,排行榜总是在后几名;他感到孩子前途无望,他觉得自己见了同事们脸上无光……他见了孩子就批评,就生气。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还有什么办法。

我先劝家长别生气,孩子成绩不好,本来就焦虑,家长再生气,只能使他的情绪更坏,导致成绩更糟。

家长消了气之后,建议给孩子讲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都是千真万确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引起了一场大革命。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学习很糟糕。他小时候说话很晚,到4岁前后,他父母甚至认准“这孩子智力发育太慢”。据说,直到9岁,爱因斯坦还不能流利地讲话。

到了上学之后,爱因斯坦也还是一个才能毫不出众的孩子。同班同学都在背后说他是“可爱的空想家”(这是一种蔑视说法)。

他父亲听学校老师说爱因斯坦“脑筋迟钝,不善交际,毫无长处”之后,非常失望。爱因斯坦非常讨厌学习古文和历史,上这两门课的时候他只是呆坐在座位上,做出一点也不想听课的样子,为此,老师十分气恼。他的成绩当然老是全班最差的了。老师们轻蔑地称他为“笨蛋”。

没有一个老师能看出爱因斯坦的数学才能。终于有一天,老师突然通知他,不要再来上学了。理由是他留在班里会妨碍其他同学。

就是这样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后来他的叔叔发现了他的数学才能。在爱因斯坦14岁时,叔叔征得他父亲的允许,开始教他代数和几何学,获得了成功。

爱迪生是现代最了不起的发明家,他在咱们中国人心中,也是最著名的外国人之一。他发明的电报机、电话机、白炽电灯、留声机、无线电报、电影放映机、电气铁路、X线透视镜等,共1300多种!谁会想到这么伟大的发明家,读书的时候成绩却很差。

爱迪生出生于美国,小时候读书时,属于成绩最不好的学生。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说,恐怕他将来很难自立。由于他的成绩太差劲,老师曾经骂他:“你真是个臭脑袋瓜!”据说,这位老师还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偏头。这位医生便说:“里面的脑子也坏了。”结果,爱迪生的母亲只好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他学习。

蒸汽机的发明人詹姆斯•瓦特,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对人类的贡献同爱因斯坦、爱迪生一样巨大。而他小的时候,也和爱因斯坦、爱迪生一样,曾是一个成绩差的学生。

瓦特出生在英国,上小学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体育也很差,没有一个老师发现他的才能。多数老师认为瓦特“不爱学习”,评价他是“学习劣等生”。

小学毕业后,瓦特在父亲经营的小作坊里干活儿。他心灵手巧,技术长进极快。18岁时,他立志在制造科学器具上能有所造就,便来到伦敦,在一家制造科学器具的厂家当了一年学徒。

大家一定听说过丘吉尔的名字吧?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曾因成绩差而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转考陆军士官学校又两次落榜,第三次才好不容易考取。

丘吉尔少年时很淘气,而且对学科的好恶非常明显。他小学时的一位女班主任老师说:“我那时对丘吉尔的印象是,这个矮个子的红脸孩子是全班最淘气的孩子。我甚至还认为他不仅在全班,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淘气包。”

他以最低的成绩考入了哈洛学校(英国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中学)。

关于丘吉尔进入哈洛学校,还有这样一个秘闻——在入学考试中,丘吉尔的拉丁文考卷答案中,只有一个字母和钢笔水的污痕,当然不及格。可是,校长却说他合格,准许他入学。校长的理由是:“伦道夫(丘吉尔的父亲)的儿子肯定不是那种劣等生。”

在哈洛学校,他特别不爱学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古典语,成绩总是不及格。

丘吉尔回忆自己在哈洛学校的经历时说:“我的老师们如果想到我年龄这么小却读那么难的书,而我的成绩又很差,似乎苦于难以断定我究竟是早熟呢,还是智力发展迟钝。”

您听说过近代历史小说的鼻祖,英国大文豪沃尔特•司各特的名字吗?他小时候,曾经是全校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

有一天,成名之后的司各特访问了他童年时的母校。文豪司各特的来访,在学校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热烈地欢迎和接待了他。司各特在校园内边走边看。突然,他问老师们:“能不能告诉我谁是这所学校中学习成绩最差的孩子?”

老师们感到很为难,但没有办法,只好叫过来一个学生,向司各特介绍说:“这个孩子就是学校里成绩最差的孩子。”那个小学生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司各特走近那个学生,抚摸着他的头,说:“你是学校中成绩最差的孩子吗?不过,你是一个好孩子,你现在是在忠实地替我守着我从前的位置。”说完,他从口袋里取出金币,送给了这个孩子。

您一定听说过拿破仑的名字吧。他是大军事家,法国皇帝。有道是“一代谋臣诸葛亮,世界英雄拿破仑”,可见世人对他的评价之高。拿破仑在学校读书时,成绩也不好。他16岁毕业于巴黎的军事学校,学习成绩只排在第四十二位。据传记记载,他在校学习期间,除数学以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糟糕。据说,在他的一生中,不论是法语,还是别的外语,他都不能准确地说和写。他的身材矮小,头形又长得难看,小时候,他家里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实际上,幼年时代的拿破仑是一个任性粗野的孩子。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建议您给自己的孩子多讲一讲这些伟人的经历,以激励他的自信心。

说这些话绝不意味着宣传一个人小时候用不着学习好,而是说学习好固然好,学习不好,或某几科成绩不好,但善于发现自己别的方面的潜能,然后努力发展这些潜能,将来也一定可以有大的作为。

如果不是立足于把自己的内心看作一个宏大的世界,而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几科成绩不好,就以为自己别的方面不好,翻来覆去强化自己那点成绩不好的脑细胞的工作能力,脑子里便成了不好的天下,成了成绩差的天下,当然就会悲观,就会前途无望。

愿家长能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帮助孩子发现他别的方面的潜在能力。一旦发现了这种能力就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去发展。那样,孩子一定会大有长进。

至于家长的同事们,相信善良的人都会鼓励家长、帮助家长想办法。而个别喜欢嘲笑人的人,就愿那么活着,就是那么低的层次,思维正常的人都觉得他们不正常。没有必要跟个别低层次的人一般见识,更没必要在他面前抬不起头来。

成绩差的孩子有潜能是千真万确的,关键在善于发现,并善于挖掘和发展这些潜能。

●后进生也能成就大事业

张健从小学到中学,考试成绩从来没好过,考得最好的一次是倒数第五,一般情况总是倒数第一。家长为了教育他,费尽了心,磨破了嘴。孩子看起来也挺愿上学的,可就是成绩上不去。老师也操了很多心,日子久了,不见他进步,老师也放弃了。看着还有半年多毕业,真不知孩子毕业以后找什么工作,怎么生活。考不上大学,招工也得考试。招工也考不上,孩子的前途不就全完了吗?

我说,孩子会有前途。国内外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读书时的后进生,只要肯吃苦,有毅力,胸怀开阔,也一定能成就大事业。

我们学校老师就跟我说过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校长,咱们当年教的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后来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分配到科研所,至今没有一个发财的。”

我说:“可也是,目前在中国搞基础理论研究的确实难发财。陈景润还挤公共汽车,被挤到车底下去了呢。别人就更难发财啦!”

“可是咱们教的那些后进生,现在发财的不少了。×××有十几万,×××有几十万。×××听说已经有几百万资产了。他们有什么本事,这不是脑体倒挂吗?这不是分配不公吗?”

我说:“后进生也有本事,有能力,只是我们没注意发现而已。”

大家想想看,当年上学的时候,后进生听英语课,一点都不明白,可是人家还坚持在那里坐着。后来数学课听不懂了,物理化学课也不明白了,最难过的是,有的听语文课都跟听外语课差不多。咱们当老师的,如果坐在课堂里一连听7节西班牙语,咱能坐得住吗?可是咱们这些后进生,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让身体各部器官在椅子上坐着,进行着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日久天长,磨练出来的,是何等顽强的毅力!

咱们再想想看,后进生刚入学的时候,学英语单词,学正负数加减法,不是还得过60多分吗?他们拿着及格的卷子,满心高兴,想继续进步,不料课程越来越难,统编教材不给后进生留喘息余地。半年以后考试,变成50分,又过半年是40分,再升级便是30分。不断接受失败的考验,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每天上班都尝试失败,一次也没胜利过,我们心里是啥滋味?可我们的后进生呢?面对屡考屡败的困难局面,却能够屡败屡考,日久天长,磨练出来的是多么顽强的抗挫折能力!

每天这么苦,这么累,不断失败,没人同情,没人理解,相反地,得到最多的还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低层次人的嘲笑和挖苦。他们这么苦,这么难,每天早晨吃完了饭,背上了书包,却仍旧能朝着这个又苦又累,没人理解同情,还不断得到批评的学校走来,到了学校,见到往日批评他们的老师,后进生们一般都笑一笑,想想看,这是多么开阔的胸怀!

20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感到大部分后进同学心地都很善良,待人诚恳真挚,心直口快,胸怀也开阔。我到全国各地谈这一认识,30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师都有同感。

后进生单从对付考试这点上,是差一些,但他们顽强的意志,抗挫折的能力,他们开阔的胸怀却常常超过许多考试尖子。

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摆个摊,开个店,办个发廊,会不会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似乎无所谓,会不会计算机语言啦,软件设计啦,关系也不大。

但摆摊,开店,进货,送货,风里来,雨里去,冬天冷,夏天热,必须挺得住。后进生在陪坐的课堂上早就练就了顽强的毅力,当然他能够适应。

摆摊开店,不是一开始就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地挣,常常是从输,从赔,从失败,从挫折开始的。我们的后进生们当年读书时,年龄不大就受足了失败的考验,面对屡考屡败的困难局面,早就能够屡败屡考。而今失败了,赔了,无所谓,咬紧牙关,重整旗鼓再干。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在失败中挺直腰杆,迎来了事业的成功。

摆摊开店,面对的顾客天南海北,三教九流。文雅的、粗俗的,高贵的、低贱的,文明的、野蛮的,开阔的、狭隘的,谦虚的、傲慢的,懂道理的、不通人情的……什么样的都有。做生意,干事业,最要紧的就是要有一个开阔的胸怀,不能动不动就和人家顾客耍小脾气,翻脸。和气生财,和气兴业。我们的后进生们读书时受了那么多委屈,还能对不公正地批评了他的老师笑脸相迎。这种宽阔的胸怀,用来对待客户,怎么能不赢得赞扬呢?

最要紧的是,在整齐划一的学校里,千百万人共同学相同的统编教材,用的是基本相同的教法,面对的又是一次又一次的统一考试。这样的教育,没有给后进生留出喘息的时间,更不给个别晚熟的人以晚熟的机会。在这种教育中,受歌颂和赞扬的只是神童和早慧,大器晚成的人收获的只是批评和埋怨。

许多后进生不是没有才能,只是没有发展才能的机会;不是智力不好,只是智力发展高峰期迟了那么一两年。

一旦踏入社会,他们的社交才能、处理实际问题的才能才如鱼得水,他们长期受压抑的智力之火才有了燃烧的机会。他们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他们接受经营新知识、市场新知识的速度,研究不同层次人的不同心理需要的能力,常常比个别读研究生的书呆子型的人还要快,还要强。当然他们便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据统计,美国的成功企业家中,低学历和大器晚成的人数要超过高学历的人数。

河南《中学生阅读》1996年第4期载文说:

一位名叫伊特的美国教授,做过一个令人吃惊的实验。他把一批年龄、经历都相似,都没有任何经商经验的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成绩好的,一组是成绩差的。伊特给他们每人100美元,让他们一学期内到任意一个证券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结果发现,学习好的学生几乎赔尽,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大都赚了钱。

我在这里决不是鼓励我们的孩子努力去做后进生,也不是说只有后进生将来才有发展,事实上后进生在高科技领域是难以追上当年的优等生的。

我是劝家长别为张健的前途愁眉紧锁,那样会压抑了自己的智力,也弄坏了张健的情绪。千万别再去伤害孩子,他受的伤害够多了。

请家长一定给孩子们讲许多后进生经商、办企业成功的例子。然后鼓励他树立必胜的信心,毕业以后,从小事做起,从经营小商品做起,从做推销员做起。

有高学历,当然好找工作。没有高学历,那就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有百折不挠的抗挫折能力,有能屈能伸的广阔胸怀。

相信孩子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经常搞一分钟自我竞赛

志伟学习常拖拖拉拉,坐下来想学习,又觉得该歇一会。这样歇一会,玩一会,胡思乱想一会,一个小时便过去了。一想还剩几分钟到睡觉时间了,今天就这样了,明天再抓紧吧!第二天,又仍旧拖拖拉拉,把昨天的毛病重复一遍。到了中学,学习成绩竟一个学期不如一个学期。

家长问我怎样治疗孩子的拖拉病。

拖拉病属于常见病,无论孩子、大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一般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往往都跟拖拉病较严重有关。

治这种病有多种方法,比较有效的一种是经常搞一搞一分钟自我竞赛。

这种办法即使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用起来也比较容易。

孩子正拖拉,不愿做事时,您启发他:“心情不好,就朗读激动人心的散文、诗歌,时间不用长,只读一分钟。”读过一分钟,数一数读了多少字。再读一分钟,声音又大又快地读,看比刚才多读了多少字。一做事,又是做容易的事,拖拉的念头就没有了兴奋的时间,就暂时休息了。

朗读了两三分钟,您可以引导孩子默写背得熟练的中文课文和外语课文,不必多写,只写一分钟,看看能写多少个汉字和英文字母。如果心情非常糟,那就不默写,只抄写。快写一分钟,数一数写了多少字,再写一分钟。

写了两三分钟,拖拉的脑细胞一般处于抑制状态了,学习的脑细胞开始活跃了。

这时,再引导孩子进行一分钟速读,语文、数理化教材或报纸杂志均可。

还可以引导孩子跳读一分钟,数理化教材都可以,看一分钟能读多少页。速读、跳读,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有利于训练孩子从总体把握重点难点的能力。

还可以训练孩子一分钟背诵的能力,看看一分钟背下来多少字的一段课文,也可看看背下来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别的学科的知识点。

不管多么擅长拖拉的孩子,不管注意力多么不好的孩子,抓紧一分钟的能力,一分钟全神贯注的能力还是有的。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便常常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现自己的大脑有巨大潜力,发现自我生命的神奇。

一般中学生,其速度是一分钟朗读250字,速读800字,跳读1500字,抄写30字。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我们全班学生,1996年6月18日又搞了一次一分钟竞赛,结果,一分钟朗读,全班平均读完了500字的文章,速读一分钟平均完成1500字,跳读平均完成2500字,默写平均写完了50字。背诵,大家随意选了一段记叙文,平均每人背了长100字的一段话。

即使学习倒数第一的同学,在一分钟竞赛活动中,全身心投入,不断超越自己昨天的数字,也会取得远远胜过平时的结果,充满了自我超越的欢乐。

孩子经常搞这种一分钟的自我竞赛,往往就使拖拖拉拉的脑细胞失去了兴奋的机会。自我竞赛多了,拖拉病就治好了。

勤人时间当黄金,懒人时间当灰尘。时间是宝贵的,利用得好,一分钟也能产生很大的效益。

愿学生经常在一分钟自我竞赛中,发现一个乐观向上、果断高效的自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忘关心那些失败孩子
德育案例分析
关爱学生成功案例选辑
一名《转化后进生的点滴感想》德育论文
学习成绩不好是天生的吗?为什么孩子就慢慢...
学困生转化经验交流材料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