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籽粒的大历史:漫谈小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变迁

世界三大主食分别是:小麦、稻谷、玉米。但是你知道吗?作为种植范围最广、食用人群最多的主食之首——小麦,最开始竟然是被当做野草对待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开始对“野草”小麦进行驯化,那时原始人都是以打猎为生,食物种类单一,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某个原始人发现了没有长熟的麦子可以食用,于是收割了大量未熟的湿麦子食用,但是之后发现湿麦子没有及时吃完容易腐坏,不易保存,于是逐渐开始收割干麦子进行保存,由此开始,人类才踏上了驯化小麦的道路。

现代小麦种植技术已经成熟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因其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很快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在约4500年前传入中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小麦在我国历史文明中都经历了哪些变迁。

01 如今的主食之王,最开始竟难以下咽

小麦传入中国后,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传播。因为当时工具有限,人们还是沿用稻米的吃法,直接将小麦煮熟然后食用,称为“粒食”,小麦皮厚难以剥刮,可想而知口感有多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麦都是作为劣等食物食用的。根据我国出土的小麦推算,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末周初就有食用小麦的身影了,《诗经》周颂中有记载道: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意思是说上天赐予了我们麦子,让先人培育了它。

如今人们在饭中加入少许麦粒以均衡营养

但是当时农业加工条件有限,祖先们的农耕技术非常原始简单,所以麦子只能煮着吃。因为口感不佳,麦子一般作为穷人的食物,富贵人家一般不选择食用。随后在秦汉时期,麦子获得进一步的推广,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汉初人们开始在小麦里搭配豆子等粗粮,放在锅中同煮食用,以改善口感,《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刘秀与麦饭充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异抱薪,邓禹热火,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菟肩。不过即便如此,想来口感也还是欠佳。

02 石磨的出现,让小麦的地位逐步攀升

小麦难以被接受的瓶颈,终于因为石磨的出现而有所改善。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石磨就初具雏形,之后逐步发展,在东汉时已经具有多样化的磨齿。正是石磨的发明,让祖先发现了对小麦加工的奥秘——将其碾磨取粉。所以从汉代开始,人们逐渐将小麦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虽然当时还只能将面粉简单加工,但是其口感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煮麦”,因为小麦比较高产,所以汉代开始小麦被大力推广种植。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书曰:

《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石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春秋》一书中,它主要记载了还没成熟的麦子和稻谷,可见祖先最重视的五谷就是稻谷和麦子,不过现在百姓不喜欢种麦子,这就损害了百姓生活所需的粮食作物,希望陛下能下令大力推广种植小麦,让他们不要误了季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麦子不仅被重视,还成了主要的粮食供应,不然董仲舒也不可能直接向天子上书。

不过虽然有了石磨,汉代时面粉还不是如今细腻均匀的粉状,严格来说应该是颗粒状,相对小麦来说,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在汉代,“饼”食开始大行其道。什么是饼?它跟我们现在理解的饼有所差异。《释名·释饮食》中有记载: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意思就是说只要是用水和面后做出来的食物,无论什么形状,无论怎么烹饪,都称之为“饼”。最有名的应该属“汤饼”,即最早的面条类食物。

03 诸葛孔明带来的发酵面食

汉代掌握石磨技术以后,小麦的种植和食用数量逐步攀升,但是当时的面食都是死面,难免在口感上有所欠缺,于是爱吃的中国人又发明了“发酵面食”。

我国最早的发酵面食是馒头。相传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取得胜利后,行至泸水时不能渡江,孟获说泸水中有怪物兴风作浪,一定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作为祭祀供品,才能安全渡河。显然诸葛亮不可能牺牲无辜人的性命,于是他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里面包上了牛羊肉馅,起名叫做“馒头”,这才得以顺利渡河。

发酵馒头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发酵面食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齐名要术》中对发面做了详细的记载:

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一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

因为掌握了发酵技术,面食的种类也开始丰富多彩,比较有名的有:白饼、胡饼、包子、馒头、煎饼等。

04 宋代,人口迁移带来的小麦发展

虽然至汉代以来,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基本还是集中在北方地区。到了南宋,北方人大量迁移到南方,就把以面食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带到了南方,与南方的烹饪技术进行了创新和融合。所以在宋代,面食的花样和口感开始被不断翻新。

吴自牧的《梦梁录》、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记载的面食,就多达四十余种。著名诗人苏东坡也在诗里写道: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其中“汤饼”并不单指吃食,更是指代当时的一种社会文化:“汤饼”之喜即为生子之喜,足可见当时社会对面食的食用已经深入骨髓,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

爱吃的苏轼,随时都在思考怎么制作美食

宋代人对食物总有一种极致的耐心,他们会研究饮食之道,并创作各种美食。就面食而言,在宋代出现的品种是最多的。面条类、馒头类、烧饼类食物都不胜枚举,像现代大家常吃的三鲜面、鸡丝面就起源于宋代,还有各种芙蓉饼、梅花饼等各种甜点,也将宋代人饮食的精致推向了高潮。

05 总结

自宋代以后,面食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在元代,人们掌握了制作挂面的技巧;在明代,他们又掌握了抻面的技术;发展到清代,对面食的加工更显精致,面食已经成了富贵人家和皇室贵族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在现代,面食也打破了“南稻北面”的局势。无论南北,大家都会选择面食作为主食,与大米一起,在一日三餐中食用它们,多元化的摄取食物,注重均衡,让饮食更加健康。

纵观小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其实反应的就是我国农耕、饮食文化的不断进步。从“麦饭”到“汤饼”,再到“甜点”,祖先们在饮食中摸索,也从饮食中寻找乐趣,不断的研究发展,才有了现代百花齐放的面食文化。从小麦作为“劣等食物”到成为“王孙贵族的餐食”也不难看出,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安稳,才会有大量的“食客”有闲心去研究“吃”,不仅仅为了果腹,更为了享受,这,就叫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麦的本土化为什么长达数千年之久
小麦传入之初,因口感粗糙而不受人欢迎,秦汉之后为何广泛传播
白玮|小麦:开启华夏面食革命
小麦何时开始做成馒头和饼
世界四大主粮的绝对主力:中国土生土长的水稻和原产于西亚的小麦
石磨面粉是天然食品特别适合老人、儿童、孕妇食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