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盲目早教减少童年幸福体验
幼儿教育理念不该颠倒,养孩子比教孩子更重要——
盲目早教减少童年幸福体验
王蔚
■这些坐在培训机构楼道里的家长不过是中国“陪读大军”中的小分队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蔚

  从现在起到9月1日开学,一个“新”问题摆在了许多小学入学新生和他们的家长面前———要不要抓紧暑假的最后时间,报个学前班,或在家自学拼音、识字、算术等知识。因为,按上海市教委的要求,从2013年秋季起,全市将全面实施小学一年级的“零起点”教学,即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进度实施教学,防止学前教育阶段出现盲目追赶进度的“抢跑”现象。 

  那么,市教委的要求真能落到实处并令行禁止吗?

  “零起点”令家长忐忑

  环顾最近的小学报名面试,高难度试题让许多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快乐不起来。 

  前不久,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研究中心联手瑞心实业公司,在浦东碧云儿童成长新天地里举办了一场科学育儿咨询活动。不料,一些前来咨询的家长纷纷抱怨刚刚过去的幼升小招生遇到的种种烦恼及对孩子的挫伤。有位家长说,孩子在一所公办小学报名时,竟然也遭遇了一道神奇的面试题:“草莓+草莓=苹果,苹果+苹果=香蕉,请问香蕉等于几?”专家说,这道题往小里说,其实就是“1+1=2,2+2=4”,但往大里说,却是歌德巴赫猜想所要研究的“两个质数之和”这一世界难题。 

  眼下,让许多家长焦虑的,恰是所谓的早教开发问题。日前在金山区召开的小学“零起点”教学研讨会上,一位母亲说,虽然觉得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并有一个社会生存的技能,掌握多少知识点倒是次要的,于是,她在教育女儿时采取宽松的方式——“零起点”,女儿不会认字也不会拼音,眼看要进小学了,她却突然忐忑起来,女儿到底能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小学老师是不是做好了教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孩子的准备?

  幼儿园重“教”轻“养”

  不过,也有些刚上小学的孩子,会让老师感慨不已。他们不会系鞋带,到了下午还要“作困”,但字倒识了一箩筐,算术题也会做到两位数。这样的“高智商”孩子,一进了学校却变得“低能”了。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我国也是该公约的签署国之一。《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提出,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权利。这就是说,在什么年龄段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世界的共识。 

  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其首要职责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其次才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但是,原本应该以养育为主、教育为辅的幼儿园,却变成了重“教”轻“养”。甚至有不少家长还会迫使幼儿园增加“知识教育”的课程,仿佛不上课、不写作业的幼儿园就不是“优质园”。 (下转A3版)

(上接第1版) 

  “减负”先从娃娃抓起 

  上海实施小学“零起点”教学,此举也被寄托了一种期望,即改变不少家长把四五岁的孩子早早送入拼音学习、思维训练、识字训练等名目繁多的学前培训班的局面,让“减负”也从娃娃抓起。 

  在金山区的“零起点”研讨会上,市教委教研室学前教育专家徐则民说,像金山区这样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用大量的游戏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做法,如果真正推广到全市的所有幼儿园,孩子就将变得更加幸福。如果家长也端正自己的心态,不在乎孩子的那些分数,而在乎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当中特有的价值追求,并让孩子享受快乐,这样的话,孩子才会幸福在当下,持久发展于未来。 

  “零起点”艰难起步了。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说,最近一位硕士学历的年轻母亲带着上一年级的孩子来咨询。她孩子两岁就开始坐在书桌前学习阅读了,学龄前识了许多字,但没想到小学老师却一再告状,说这孩子写一个字要很长时间,连一页的作业也完不成。陈默说:“小孩子的发展什么最重要?是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而神经系统的发育是有规律的,教孩子语言、表达、逻辑,都是要建立在神经功能良好发展基础上的。” 

  有研究显示,孩子年龄越小专注力时间越短:3岁约为9分钟,4岁约为12分钟,5岁约为14分钟。如果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而且,孩子们的智力水平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过早强制灌输,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智力“关键期”是误导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做“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然而,在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缪小春看来,这其实是一种误导。现在许多早教机构都在大肆宣扬3至6岁是孩子智力开发的“关键期”,其中多半具有炒作的成分。缪小春说,“关键期”之说源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斯的发现:小鹅在出生后的头两天里,有追随一个活动着东西的行为,过了这个时刻,就很难再形成这种追随行为了。劳伦斯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即小鹅形成追随活动东西的关键期。但是,迄今并没有足够的实验证明,小动物的这种成长“关键期”会复制到人的身上。 

  教育科研显示,除了母语学习有一定的关键时期,其他知识性技能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关键期”,更不存在错过了“关键期”,学习状态就会不可逆转的现象。 

  作为长期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缪小春说,学龄前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首先要养壮身体,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一个愉快的情感世界,能体验到幸福和安全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早识字、早会算 进入小学一定“占便宜”吗?
中国的教育军备竞赛 北京上海教育消费学龄前一年花10万【育儿】
幼儿园“小学化” 孩子不一定“占便宜”
幼儿园的孩子到底该不该识字?资深小学老师用经验,总结出真相
孩子在幼儿园超前学习获得的领先,到小学3年级后都会吐出来
谈谈幼儿学书法的好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