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或问禘之说(3-11)

      孔子对鲁国僭礼举行禘祭一直心感不安不满,“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当然就会有人问他,规范的禘礼究竟应该是怎么规定的呢?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说,学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关于禘祭的规定。

      于天下,对于治理天下。

      示,展示,摆放。示诸斯,示之于斯。

      斯,这里,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但是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会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这是孔子对别人请教禘祭规定的回答,表面上看似简单却富有深意。结合上一章来看,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孔子直截了当表明对谛祭“不欲观”的态度,挑剔的眼光、批评的口吻、鄙夷的神情,肯定会令在场的人感到不舒服,也一定会有不服气之人反问甚至可能以讥讽的语气质问孔子,既然你到处说别人不懂禘祭,那么你说说究竟应该怎么做才算合乎规范?

      “不知也”。孔子轻描淡写地回答,可见其表情十分冷静甚至冷淡。对于“谛之说”,孔子其实相当熟悉,回答不知道并非谦虚,而是对“或问”之人不是出于真心求教的推托之辞。孔子为了进一步让“或问”之人明白遵守礼乐的深远意义,立即变换角度,以假设的方式告诉对方,假如一个人能够真正懂得禘祭的根本道理,那么这个人对于治理天下,就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那么简单了。孔子现场低调的回击,言下之意暗讽僭礼之人是根本不懂治理天下也治理不好天下的,发问之人若有自知之明,定会进行深刻反思。

      由此可以看出,面对那些无知又不守礼乐之人,孔子是“不想说”。但再往深处看,孔子当时还面临“不能说”的处境。因为禘祭所体现的正是周礼的根本,鲁国举行禘祭实为僭礼。面对无知小人甚至还可能是怀有政治野心的人,孔子如果回答“知道”,那么就应该进一步对鲁国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失礼、非礼、越礼等现状作出否定性评价。在公众场合公开评论自己国家僭礼,既为政治生活的大忌,更有违儒家仁德的初衷,也不符合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这里回答“不知也”,实为“不能说也”。

      孔子一句“不知”,巧妙阻止了“或问”之人的继续纠缠,但孔子又巧妙阐明了“知”的真谛。凡“知其说者”,其“知”一定会达到至高境界。具备这种至高境界之人,不仅对一般事物了如指掌,而且对整个天下也象放在手中的东西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只有知礼尊礼守礼,才能善于治理天下,天下也才有可能达到至善至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佾篇》第十一章
【辉光日新1350】天天读经典:或问禘之说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孔子为什么不想看鲁国的褅祭礼(3—10,讲于2021年5月18日)
《晋如说儒》第十一讲之十 祭祀时如何与神沟通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
孔子一生坎坷,四处碰壁,老子一语道破玄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