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运简史
 
为什么要回家过年?这可能是很多人心里想问,却早已明确了答案的问题。
 
回家过年,意味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出发;意味着一年来所有的奔波和劳累,在此时都被团聚的欢乐所覆盖。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无奈。就算世界再大,也需要一个地方,容你栖息片刻,给予你心灵的慰藉及重新出发的勇气。对我们来说,回家过年就像是一次系统重启,回到初始的地方,找寻本源的动力。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只要踏上家乡那块土地,那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时,一切疲惫都不在话下了。无论关山阻隔、风雪交加,每年的这一刻,我们放下一切,风尘仆仆地地朝家中奔去。
 
一年又一年,从登上火车那一刻起,便觉得自己穿越了时空。
 
城市的建筑林立,街道的车水马龙,工作上的无形压力......这些阀门都在脑海里自动关闭,有的只是甜蜜、焦急的期待,还有一家人团圆的幸福画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千三百年前,水阔天长,独雁哀鸣,家乡浓烈的年味近在眼前,却又咫尺天涯。来不及回家过年的中原洛阳人王湾,挥泪写下《次北固山下》,道尽一生“饱尝往来吴楚间之心酸”。
 
中国人落叶归根之情,落笔都不过两个字:回家!一千多年后,这两个字更是让中国人铭刻于心,并构成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春运!
 
春运,最初称“春节客运”,还要追溯到1954年。当年,铁道部首次明确春节客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客流记录如下:日均客流为73万人次,高峰客流90万人次。
 
改革开放后,经济要素流动加快,带动人员流动骤然提速。1980年,“春运”两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新华社的数据库里,电头为1980年12月18日的新华社电讯稿第一次用了“春运”的字样。
 
1980年代前后,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在春运汇聚,春运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自此开始,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候鸟式大迁徙,如潮汐一般,准时上演。
 
几年前,有记者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湖南湘西的石欣,为养家外出打工。春节前夕,他坐火车、大巴、公交,赶路近24小时回到村里,看到3岁的儿子早已在路口等他。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每一个奔波在路上的人,都会感同身受。春运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不仅承载着团圆,还代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

 
许多人对春运最深刻的印象,当属一路晃荡的“绿皮车”。
 
“绿皮车”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铁路客运的主要车型,车厢是绿色的,座椅也是绿色的,运行速度每小时60公里左右,停站很多,走走停停。车厢里的茶炉是小型燃煤锅炉,列车员要燃煤烧水,再将热水灌到两个大水壶里,用小推车推着逐个车厢送水。
 
“绿皮车”时代的关键词,是运力紧张,是一票难求。车少人多,供小于求,春运中拥挤、喧嚣、失望、抱怨的情绪交织,让人难以释怀。
 
那时,过年回家,更像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通宵排队,如果能抢到一张车票,简直让人欣喜若狂。好不容易挤上了火车,却发现车上的人实在太多,导致车辆弹簧压死,车根本开不了。这时候,万般无奈,铁路工作人员还得苦口婆心地劝导部分旅客下车,但根本没有旅客会主动下车。
 
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都有一段关于“绿皮车”的记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过年后从家中返校,只买到一张火车站票,进站上车完全被人潮推着往前走,上车后,车厢里所有的空间,都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五个多小时的旅途,全程“金鸡独立”,寒冬里,双腿发麻,汗流浃背……
 
如今,“绿皮车”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却担负着另一种使命。
 
西南、西北、东北的一些偏远地区,处于大山深处,交通不够便利,站站停的铁路“慢火车”仍然广受青睐。为了满足偏远地区群众的上学、就医以及生产生活之需,铁路坚持绿皮慢车“不打烊”,彰显着公益扶贫的时代担当,成为另一道动人的风景。
 
2007年4月18日,铁路实施第六次提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上线运行,中国的春运开始切换模式。
 
然而,人们还没有体验到动车时代的春运,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搞懵了。2008年初,长时间持续的雨雪冰冻,让本就焦灼的春运变得惊心动魄。灾害严重,电网瘫痪,高速封路,火车停运,就连最先进的动车组列车,也长叹一声无能为力,大量回家过年的人滞留在路途中,流动的中国仿佛陷入了停顿。
 
2008年春运,给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中国春运史上刻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巧合的是,拥挤不堪的春运,也仿佛在这一年进入拐点。
 
这一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中国正式开启了高铁时代。此后十余年间,中国高铁从零起步,一路高歌猛进,直至突破3.5万公里,绘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高铁网,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路网密了,车次多了,运力大了,速度快了,高铁大幅压缩了异乡与故乡的距离,也极大慰藉了焦灼的思乡之情。从北京到上海,坐绿皮火车要22个小时,现在只需要4个多小时。
 
在历史细节和宏大叙事的帷幕背后,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出行方式的真实改变。对万千游子来说,回家的速度快了,家乡不再遥远,春运归途再也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与速度提升相匹配的,是春运旅途的方便和舒适。2011年春运,12306网站上线运行,经过持续不断的升级改版,12306已经成为大家离不开的春运“神器”。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以购票,过去那种通宵排队购票的场景一去不复返。
 
2020年春运,第四代火车票横空出世——电子客票。电子客票率先在高铁车站实施,手机一点,不用取票,就可以进站上车,实现便捷出行。随着铁路电子客票的全面推广,以后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意义上的“一票难求”?
 
怀旧的人依依不舍:别了,纸质车票。喜新的人连连感叹:当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一声。
 
不仅是购票,还包括进站、候车、上车、用餐、出站、接驳等环节,旅途的全过程,都有信息化、智能化和志愿服务、温馨服务相伴。中国人的春运之路,越走越从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团圆有了更多元的打开方式。
 
比如,“反向春运”悄然兴起,更多的老人和孩子来到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过年,过去一边倒的“单向流动”格局正在被打破。比如,“旅游过年”渐成时尚,年节时分举家出游,不失为一种团聚度年的新方式。
 
也许,春运的目的是团圆,但团圆的形式已不仅仅限于回家。
 
从1954年的2300万人次,到现在突破30亿人次,六十多年时间,春运客流规模扩大了100倍。多少风霜雨雪,都融汇于这条春运路上;多少酸甜苦辣,都交织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2020年,中国春运走过了40年的历程。四十不惑,引发我们多少感慨!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见证了四十年春运的悲壮与豪情,同样会见证未来春运的远去与平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那么一点怀念绿皮火车
我的春运九年
记忆里的绿皮火车
首次春运临客体验之旅——佛山-广州北小运转
王福春的镜头里,一定有你的回忆
今年春运为什么还不取消绿皮火车? 2022年01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