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巧妙安排

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巧妙安排   

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一个拓展创新的平台。《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一、二年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验中,我感到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有很大的变化,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都是一、二年级学生所喜欢的。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以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今,新教材展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但并不局限于学科结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一个拓展创新的平台。经过实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

兴趣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目标的灵丹妙药,兴趣可以使学生持之以恒的领悟和在对知识的顿悟,兴趣能让学生造成一种情景,从而引发学生思维、探求。数学学习目标的呈现应该向着趣味化方面发展,教师在数学情趣中扮演探索真理的引路人。

(一)以情感人,唤起兴趣。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而且,我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的例题都经过精心设计,结合图文并茂,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作为教师,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渗透艺术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例如,我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样子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用肢体语言来摆出各种各样的角,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样,使学生对角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更不能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好问、好说也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想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

3、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通过画图、分学具和用乘法计算几种方法来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用乘法口诀与求商的关系,从而延伸到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又对又快,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我教“找规律”时,专门请四位同学上台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然后四位同学不停的变换位置,让同学们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而学生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 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经常能看见孩子透过玻璃在观察着外面的世界,和成人不同的是,他们的专注和好奇程度要比成人强,因为他们的鼻子都被压扁了,他们恨不得透过这玻璃,直接触摸到事物。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

(二)、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有人曾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服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三、注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寓教于乐,乐中求教,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就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根据以上观点,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适应性

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学生们最猜的游戏,我在学习《万以内数认识》一课中,就充分的利用了课本的主体图创设了学生们猜一猜的情景,让学生们猜一猜体育馆里的人数,学生们特别的感兴趣,大胆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游戏为开头,并且把他们学过的数字和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巩固了数字的特点,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引出新知识,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集体性

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这样,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参与性
        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千万不要做局外人、旁观者。《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在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时候,学生最喜欢和我根据互相提出的要求,用肢体语言摆出不同的角,因为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和我比赛谁摆角又对有快,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
       四、迁移性
       被称为“圣人”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自己的学生能“由此以知彼”,这里说的“由此以知彼”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在游戏教学的时候,我更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因为设计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求得知识,如果忽略了这一目的,游戏也就变成了玩,变得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学生能否将游戏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知识,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游戏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调控,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

五、切实发挥实验教材的作用,用好新教材,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低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如今的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估算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小组之间比一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个数接近的数是什么,可以怎么计算,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所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以后的计算,也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设计实际背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例如在《平移和旋转》一课中,我就充分的利用了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乐场作为情景图,让学生们观察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然后再进行分类,从而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最后让学生们找找生活中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以及全体起立做做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让小朋友们一起体验一下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学习气氛给调动起来了,情绪高涨,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三)、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 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如在《剪一剪》这一内容,课本采取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为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折纸和剪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只有折得好才会妙剪生花,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剪出不同图案,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总之,注重培养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在使用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切实发挥实验教材的作用。事实证明,数学实践活动课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的智慧
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外出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成就优秀——谈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讲座-1)
《初中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