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书治要360》第五十集第2讲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面对何种境缘,人们都应修炼自己不起爱憎与分别之心,且常怀恭敬一切之心。当人们挑剔外在境缘时,就失去了真诚。很多人遇到问题就想改变外在环境,认为换一个工作、团队,甚至另一半就能改善状况,但却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一切的外境、缘分都是自己心现识变的结果。
古人说“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一个人在境界当中起分别、起爱憎,就会增加他的烦恼习气。而有智慧的人不向外求,他知道问题,全部出于内心,缘分都是自己内心的感召和变现,只要不断放下分别执着,境缘就会自然好转。日本江本胜博士做过一个水结晶的实验,同样的水,贴上“爱”和“感恩”的标签,它就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状,给人以喜悦的感受;但是当给它贴上“讨厌你”、“恨你”、“丑死了”的标签,水的结晶就变得非常地丑恶。这就说明一切境缘,其实都是内心所变现和感召的。人要有能力去转变境界,而不是被境界所转。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没有绝对的坏事和障碍。“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看起来不好的境缘,实际上它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是我们的心分别执着,有了爱憎,所以才有了好坏之分。如果能够把看起来不好的境缘,转变为好的境缘,就如同如来的智慧。
以至诚心修道,就会得到圣贤祖宗的庇佑。人们应怀着平等和感恩的心,在境缘中历炼自己、考验自己。如果面对顺境和好的人际关系,人们还有贪爱之心;面对逆境和不好的人际关系,人们还有厌恶、还有憎恨,就说明人们仍有瞋心。所以,如果面对一切境缘都能充满感恩,就不会好恶,也不会逃避。
学习传统文化,人们要时常冷静反省,自己的境界是否有提升,提升了多少,改掉了哪些习气?修行要在生活中勘验,要历事炼心。如果五年、十年过去后,人们的贪瞋痴慢不仅没有逐渐淡化,反而愈来愈重,那么学道就学错了。对人不分别、不爱憎;对事,当下就是最好的安排,全心全意地、真诚地、慈悲地去面对,人的境界就会很快提升。
所以修道最重要的是修心,看人们内心放下了多少,是否归于清净平等觉悟,而不在于人们背诵经典的多少,如果仅能背诵很多经典,而不能按照经典去做,就是《弟子规》上说的:“长浮华,成何人”,徒增了人们的虚荣之心。譬如在与人交谈时,我们能把《论语》和《诗经》中的话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处事待人接物却与此毫不相关,这不是真学问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利益。
没有分别、执着、爱憎之心。所有的境界都是上天的安排,都是考验人们最严重的习气。譬如一个人的情执很重,就会遇到一个境界,考验他是否还有对感情的执着;一个人很爱生气,总会遇到容易生气的境界,考验他是否还有瞋心;一个人做事畏手畏脚,就会遇到没有退路的境界,让他只能破釜沉舟。所以人不分别就得大受用;不挑剔境界,要从内心下功夫,就是“智人除心不除境”。愚昧的人恰恰相反,只抱怨外在的境界,而没有观照自己的内心是否还有贪、嗔、痴、慢、疑和成见,就是“除境不除心”。如此,即使外在境界发生改变,同样的问题仍然会再次出现。原因在于没有改变自己的内心。
恢复真诚,首先要将贪念放下,要将追名逐利的心放下。如果看重名利欲望,超过看重父母,又如何能提起孝心呢?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孝顺,但是如果看到古代的德育故事,就会感到很惭愧。古人为父母连死亡都不畏惧,所以能够显现出诚心。而我们为父母仅做了微不足道的贡献,就已经认为已经付出了很多,怎能显现出诚心呢?
有一个“实夫拜虎”的故事。包实夫途遇凶恶的老虎,但是因为他至诚的孝心,就告诉老虎他是要回家奉养父母。他的真诚心和一念孝心,让凶恶的老虎都受到感化,所以没有吃他。因为老虎也有本性,它也是被习性所控制。所以人的真诚之心不仅可以感化人,还可以感化动物。《中庸》上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至诚心显露,就能够见性;至诚见性之人,就能够感动他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不仅可以感化他人,动物、植物也都可以被他感化;“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所以他就可以和天地一样化育万物。君子圣贤的德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三字经》上讲,“三才者,天地人”。人和天地并列,被称为三才。就是因为人能够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和天地一样化育万物。只要恢复人们的真心,即至诚之心,就可以做到。所以人要懂得自爱。就是要明了自己有真心明德,不能糟蹋了自己的本性本善。人要恢复自己的明德本善,进而去化育万物,这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
“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义者,宜也”,做君有做君适宜的责任,做臣有做臣适宜的本分,各尽其责,各守本分,君臣之间才能够和睦相处,互相感恩、互相协助。“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对臣的义表现为对臣子恭敬有礼,对臣要恭敬。虽然他是臣子属下,但是仍要对其心存恭敬。这样属下才会竭尽全力地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就是尽忠。“忠”是为人臣的本分,就是竭尽全力完成自己的责任。
在《贞观政要·诚信》上记载。“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斥退皇帝身边的佞臣。“佞臣”就是邪佞的、谄媚巴结、阿臾奉承的人。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所任用的人,都认为他们是贤臣,您认为谁是佞臣呢?”“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这个人向太宗提议一个办法:“我住在民间,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但是请陛下假装发怒,以试探身边的大臣,如果有人不畏惧雷霆之怒,仍然直言进谏,此人就是正直之人。如果有人一味地依顺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见,此人就是佞邪之人。”
一般人听到这个办法,可能认为这个人很聪明,这个方法就能辨别直臣和佞臣。但是“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太宗说道,君王对于整个政治而言,就像河流的源头,如果源头污染了,中下游的水怎能清澈?君王不真诚,臣子百姓怎能真诚?如今君王希望臣子真诚正直,自己却使用诈术,装作雷霆大怒来对待臣子,这就如同水源浑浊却希望水能清澈一样,是不可能的。
不要轻视意念的力量。假如领导者装模作样,试探属下,属下也会受其影响并效法。如果做领导者的经常疑神疑鬼,他身边的人也一定是疑神疑鬼;领导者经常批判别人,他身边的人也一定是经常批判别人;领导者的脾气很大,身边的人脾气也一定很大。如果属下没有学习圣贤教诲,他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一定会上行而下效。人与人相处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古人特别强调,和怎样的人交朋友很重要。要和善友相交,潜移默化地受到他德风的滋润,不知不觉地我们也能够有善德善行。
真正有责任感的领导者,随时随地谨慎自己的言行,以免误导属下。他的每句话都依照经典,而不是依照个人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慈爱。如果领导者,因为属下的恭维和顺从,忽视自己的言行。就会误导属下的知见,误导其人生态度。这要负很重的责任。所以人们如果没有深入经典,也会赞叹此人的聪明才智,但其实这个人的态度是错误的。幸好太宗很有智慧。他懂得“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念头和手段不真诚,怎能使得臣子响应的是真诚和正直呢?
唐太宗接着说:“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魏武帝即曹操,曹操常用诈术,所以太宗对曹操经常不齿。“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言行多诡诈,所以很看不起他的为人,现在如果让我也这样做,不是让我效仿他吗?这不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好办法。”唐太宗读《群书治要》,确实是按照经典的教诲奉行。他又“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想要使诚信行于天下,不想用诈骗的行为损坏社会风气。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是我不能采纳。这句话体现了太宗的智慧,他没有责骂上书之人,因为毕竟他提供了建议和方法。太宗没有因为自己真诚,就对别人的意见轻视傲慢,甚至责骂,而是肯定他为国出力的这分心。这段话就是教导人们,君臣之间相处要有诚心。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然养生:诚者天之道
唐太宗虚心纳了什么谏——读《贞观政要》之《任贤》《求谏》《纳谏》《直谏》
元史之八佞臣乱政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读懂说透)
菜根谭——心无风涛 性天化育
《祖国颂》这首歌,以歌载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