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泄泻诊治精粹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多因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它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但以夏秋两季多见。

《内经》称为“泄”有骛溏,濡泄,洞泄,飧泄,注泻,注下。汉唐时期的医书多与痢疾合称为“下利”。《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宋代以后则有别于痢疾,称“泄泻”。《丹台玉案·泄泻门》:“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在病因病机方面,历代医书对本证的病因病机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杂病源流犀浊》认为“湿胜脾虚”为引起泄泻的重要因素。《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为后世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

西医中由胃、肠、肝、胆、胰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胰腺炎等引起的腹泻,均可参考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常见。因湿邪最易伤脾,脾伤水湿不运则泄泻;而寒暑热往往与湿邪合病,因此,湿邪致泻又有寒湿、暑湿和湿热之别。

2.伤于饮食 饮食过量,致宿食停积;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影响运化功能,均可引起泄泻。

3.情志失调 平时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如恼怒伤肝,肝气横逆,克制脾胃,或忧思伤脾,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运化失常,因而发生泄泻。

4.脾胃虚弱 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或病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浊相干,混杂而下,发生泄泻。

5.肾阳虚衰 由于久病或久泻,损伤肾阳,或老年体弱,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泄泻总病机是:脾虚湿盛。

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

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

泄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肾有密切关系。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大便次数增多,一般为每日3次以上,粪质稀烂;或大便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状,完谷不化。

(2)伴随症状:腹胀、腹痛、肠鸣、食减等。

(3)诱发因素: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

(4)发病:起病或急或缓;或有反复发作史。

(5)需除外某些生理性习惯性便次增多,此类患者粪质并不清稀。另外,应除外症状性泄泻,如痢疾、霍乱所致的泄泻。

2.鉴别诊断

(1)泄泻与痢疾:两病同样多发生于夏秋之季,均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症状。二者鉴别见表4-12。

表4-12 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2)泄泻与霍乱:二者鉴别见表4-13。

表4-13 泄泻与霍乱的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轻重:轻症泄泻多饮食如常,脾胃未败,预后良好。重症泄泻多不能食,形体消瘦,或暴泄无度,或滑脱不禁。

(2)辨缓急:见表4-14。

表4-14 急性与慢性泄泻的鉴别

(3)辨寒热虚实:寒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热证:粪质黄褐色,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实证: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虚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

(4)辨泻下之物:寒湿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气味腥秽者。湿热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气味臭秽。伤食证: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

(5)辨久泻的特点:脾虚,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肝郁,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复发。肾阳不足,五更腹痛即泄,完谷不化,腰酸肢冷。

治疗要点 以健脾祛湿为治疗总则。暴泻以祛邪为主,重用化湿,佐以分利。久泻以扶正为要,健脾为重点。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一般使用止涩药的原则是:湿热不清不涩,里急后重不除不涩,滑脱者,方可止涩。慢性泄泻不可漫投分利,以免更伤正气,造成泄泻不止。

(一)暴泻

1.寒湿泄泻

(1)临床表现: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部分病人兼有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

(2)治疗原则: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3)代表处方:藿香正气散。

(4)加减应用

①寒偏重,寒热身痛者,加荆芥、防风各10克,或选用荆防败毒散。

②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宜健脾利湿,可选胃苓汤。

③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选理中汤加减。

④可辨证选用纯阳正气丸、五苓散。

2.湿热泄泻

(1)临床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3)代表处方:葛根芩连汤:葛根30克,黄芩、黄连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邪偏重者,加薏仁、厚朴各10克。

②食滞者,加山楂20克,神曲、麦芽各10克。

③兼风寒表证:症见发热、头痛、脉浮者,加银花20克,连翘、薄荷(后下)各10克。

④暑湿入侵,表里同病,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者,治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可用新加香濡饮合六一散。

⑤可辨证选用平胃散、清中汤。

3.伤食泄泻

(1)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治疗原则:消食导滞。

(3)代表处方:保和丸。

(4)加减应用

①食滞较重,脘腹胀满者,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

②腹泻甚者,可重用茯苓30克,并加车前子20克,淡渗利湿,前后分消。

③可辨证选用小承气汤、木香槟榔丸。

(二)久泻

1.脾虚泄泻

(1)临床表现: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2)治疗原则:健脾益气。

(3)代表处方:参苓白术散:苡仁30克,白扁豆、莲子肉、山药、茯苓各20克,人参、白术、桔梗、生甘草各10克,砂仁5克(后下)。

(4)加减应用

①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腹中冷痛,手足不温,治以温中散寒,方选附子理中汤。

②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党参各30克,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③还可选用升阳益胃汤、黄芪建中汤。

2.肾虚泄泻

(1)临床表现: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治疗原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3)代表处方: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各10克,吴茱萸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4)加减应用

①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白术10克,以益气健脾;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

②脾肾阳虚日久,多挟瘀血者,可用桂枝汤加当归、川芎、赤芍各10克等,以养血和血。

③可辨证选用右归丸、肾气丸。

3.肝郁泄泻

(1)临床表现: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中雷鸣,攻窜作痛,随即泄泻,泻后痛减;平素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2)治疗原则:抑肝扶脾。

(3)代表处方: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炒陈皮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气滞、胸胁脘腹胀者,加柴胡、枳壳、香附各10克。

②体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黄芪、党参、扁豆各20克。

③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品,如乌梅、诃子、五味子各10克。

【其他治法】

1.中成药疗法 寒湿泄泻者,可选用午时茶冲剂、四正丸。若为湿热泄泻者,可选六一散、六合定中丸、暑热感冒冲剂。食滞证,可选沉香化滞丸、枳实导滞丸。肝郁证,选戊已丸、逍遥丸。脾虚证,选四君子丸、人参健脾丸;肾阳虚证,选十味石榴丸、附子理中丸。

2.针灸疗法

(1)选肝俞、脾俞、足三里、期门等穴,针用平补平泻,每日1次,适用于肝郁脾虚泄泻。

(2)艾灸关元、涌泉、上脘、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肾虚泄泻。

(3)选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穴,针用泻法,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泄泻。

3.饮食疗法

(1)脾虚泄泻:怀山药60克,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温服。

(2)肾虚泄泻:芡实、胡桃肉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稀粥,每日1次温服。

(3)肝郁泄泻:山楂20克,陈皮9克,大枣6枚,每日1次煎水温服。

4.敷脐法 肉桂、鸡内金各3克,硫黄、枯矾、五倍子各6克,白胡椒1.5克,共研细末,鲜葱头3根捣烂与药末拌匀,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纱布覆盖,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6次为1疗程,适用于肾虚泄泻。

【预防调摄】

1.加强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泄泻病人忌甜、冷、肥腻的食物,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2.起居适宜,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使脾气旺盛,不易受六淫之邪侵袭。

3.急性泄泻,保护肛门黏膜,防感染。

4.重度泄泻,应防止脱水,及时补充液体。(钟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七节 泄泻
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doc
泄泻 笔记
抗生素都无法应对的小儿秋季腹泻,却被中医分分钟搞定!
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四单元 泄 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