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屈原《橘颂》《山鬼》赏析

屈原《橘颂》《山鬼》赏析

——《三峡文化讲稿》之七

 

伟大诗人屈原

——《三峡文化讲稿》之五

 

屈原是三峡孕育出来的优秀儿子,是三峡文化和楚文化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一、屈原的出生地及其先祖的基本情况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大名鼎鼎的曾征剿共工氏的重黎的弟弟,重黎为祝融,由于没能完歼共工氏,被责杀,吴回继任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姓芈(音:米),此后楚人为芈姓,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此后世系中断,又经历了漫长的夏、商时代,后来楚国的先祖熊鬻是否与穴熊有“直系”关系,尚难断定,屈原诗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的句子,可见屈原自己是认同上述“历史”的,也许是楚王室有意和黄帝拉上关系。另一方面,黄帝、高阳、吴回等都是传说时代的人物,至今尚没有可靠的文字和考古依据能说明这些人物的确实存在,因此上述历史只能作为一种传说性的历史,但后面的历史相对比较可靠。

周文王时,穴熊后代子孙中有个熊鬻侍候文王立功;熊鬻生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周成王因其先祖熊鬻有功封熊绎子男爵位,封地在荆山,辖50户人家,开始了“辟在荆山、筚路蓝缕”的生活,成为楚宗室最早的发端。熊绎生熊艾,熊艾生黑旦,熊黑旦生熊胜,熊胜将子男爵位传给弟弟熊杨,熊杨生熊渠,熊渠是楚史上第一个伟大人物,他向江汉一带的土著大举用兵,一直打到鄂地(今武汉一带),极大地扩张了的楚的地盘,并深得百姓爱戴,于是称国称王,后迫于政治压力表面上取消了国号王号,实质上楚国已形成;熊渠生熊挚红,熊挚红去世,其弟熊延发动政变夺取“王”位,熊延生熊勇,熊勇传位给弟弟熊严,熊严生熊霜,熊霜去世,小弟熊徇争得“王”位,熊徇生熊,熊生熊仪,熊仪请随国国君向周朝中央政府提出申请,请求立楚为国,不准,熊仪大怒,悍然立国,自封为楚武王,此时楚国已十分强大,比绝大多数由周朝中央政府封的名正言顺的国都要大得多了;楚武王将儿子瑕的采邑封在屈地,瑕的子孙于是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国姓的分支,屈氏在楚武王及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是楚国三大家族(昭、屈、景)之一。

 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显要职位,担任高级官职莫敖的有屈重、屈完、屈荡、屈到、屈建、屈生等,多半是父子相传。屈原父亲的名字不详,《离骚》中称其名为伯庸,可能是化名。传说中屈原还有一个姐姐名女媭。

 屈原名平,字原,生卒约为公元前339—前278年,比孔子晚200多年(孔子生卒约为公元前551—前479年),比旬子大26岁(旬子生卒约为公元前313—前230年)。

 屈氏家族所得姓的屈地,今已很难确指在何处。屈原故里只能据汉以后各家之说来推断,诸说中以秭归的传说为最多。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宜都记》说:“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原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这是汉魏以来关于屈原故里的最具体的说法。

 屈原从出生到去世的时代,楚国的国都在今江陵纪南城,仍称郢,习惯上称南郢。从以上介绍和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屈原出生于三峡,少年时代到都城接受贵族教育,然后以宗族子弟的身份从事政治活动。

 二、屈原的政治活动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遭遇二次政治流放。

 屈原在楚威王时期的时间很短,经历不清。屈原辅佐楚怀王熊槐,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委之以左徒。左徒这个职位现在已难考证,整个战国时期只有屈原和春申君两人担任过这个职务。根据春申君由左徒升为令尹(丞相)判断,这个职位大概相当于楚莫敖,莫敖一职仅次于令尹,楚自屈瑕任莫敖后,几乎全部是屈氏子弟担任。 

 根据相关资料和屈原诗赋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屈原担任左徒期间的主要工作是,主持国家的政令起草,对内推行变法,对外负责接待宾客,并参与重大的外交事务。早年,怀王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的内政改革,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屈原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靳尚。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有一次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而疏屈平”。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更激烈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两度派他出使齐国,为联齐抗秦战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屈原的主张最终以失败告终。

 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为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游就楚王说:“秦国特别讨厌齐国,如果楚国能与齐绝交,秦国愿将600里商於献给楚国。”楚怀立即声明与齐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收取土地。张仪说:“我说的是在商於之地划给6里地的地方,没有听说什么600里啊。”楚怀王大怒,出兵伐秦。秦大败楚国,斩首8万,并一举占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于是将全国的兵力集中起来讨伐秦国,在蓝田地区发生大战。这时,魏国知道楚国国中空虚,发兵袭击楚国的邓县,楚国两面受敌,向齐国求援,齐国拒绝救助,楚国只得从秦国撤兵回楚,没能夺回汉中和商於。

 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惧楚齐联盟,要求与楚王举行“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之盟”,主动提出退还汉中的一半地区。屈原坚决反对背齐与秦会盟,但反对无效。楚怀王与秦王相会,并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楚怀王恼怒屈原的反对,加之靳尚、郑袖等人的挑唆,将屈原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屈原从流放之地返回都郢,担任“三闾大夫,负责楚公族昭、屈、景的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教育管理事务。此后,屈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又重之以修能”,为楚国培养后备人材付出了大量心血。屈原担任三闾大夫的同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屈原和昭雎等人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不从被扣,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

 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怀王客死于秦,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

 顷襄王六年(公元前293年),秦国送给楚顷襄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这对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写诗抒情,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对屈原进行新一轮攻击。

 屈原的《天问》等诗作进一步激怒了楚统治者。屈原在《天问》的尾声,尽乎绝望地说:“厥严不逢,帝何求?!”意思是说,楚国江河日下已经难以挽回了,我对上天还能再要求什么呢?这表明,长期担任楚国主祭师(相当于西方的大主教)的屈原,对祭祀巫术在保佑楚国的作用问题上,已经彻底地丧失了信心。他的宗教信仰产生动摇,显然会严重威胁到楚顷襄王的统治权,所以楚顷襄王读到《天问》后,大为震怒,不但不能让他继续担任三闾大夫,并一定要放之而后快。

 顷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楚顷襄王终于再次将屈原流放。这次屈原被流放到洞庭湖以南,他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回楚都既不可能,求贤又不成,他曾考虑远游他国,但终不忍弃楚,只好“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在一次,有一个渔父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屈原先生吗,怎么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啊?”

 屈原回答说:“现在整个楚国朝廷昏庸腐败,只有我忠心谋国;他们都都像醉酒的人一样糊糊涂涂,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流放到这里了。”

 渔父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不固执于一事一物,而能做到随世事的变化而变化。现在举世混浊,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别人都醉了,你不什么不给他们加点菜,自己也喝一点呢?”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了头的人,要把帽子弹一弹再戴上,刚洗了澡的人,要把衣服振一振再穿上。人怎么能以自己干净的身子,去接受脏的衣物呢。我宁愿意跳进这流水里去喂鱼,也不能以我自己的洁白去蒙受世人的污脏。”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师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写作《怀沙》后,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屈原死日当在五月五日左右,五月五日是楚的传统节日,人们习惯于划龙船和吃粽子,后来把这个节日与屈原紧密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一种悼念仪式,反映了人们对这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的景仰。

 三、屈原的文学作品

 屈原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屈原渊博的学识和他从政的曲折经历,以及他对理想政治的迫切追求,成为他进行诗赋创作的基础、动力和源泉。

 屈原作品现存共27篇。其中据刘向、刘歆父子和王逸注本,认定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大体说来,屈原作品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离骚》为代表,加上《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各1篇,共15篇。这一组诗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第二组《天问》共1篇。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第三组《九歌》11篇。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1、《离骚》

《离骚》大概作于楚怀王二十五年(公元304年)左右。屈原初放汉北,到楚故都鄢郢(今襄樊宜城)拜谒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有感而写。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解释为“离忧”,即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全诗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把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全部熔铸入诗,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端绪纷纭,既有大量的现实历史事实,又大量采用神话传说材料,更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把历史、现实、神话、拟人化的自然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形象高大,想象力和概括力十分高超,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是后人难以超越的艺术典范,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后人盛赞《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2、《天问》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全诗373句,1560字,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全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173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巨著。

 《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既极富哲理和自然探索精神,同时又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其次,全诗句式变化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构成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3、《九歌》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是屈原在担任主祭师根据当时的祭祀乐歌改编加工而成,以供祭祀之用。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祗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对神灵的期盼、思念之情。其中:东皇太一是我国早期信仰的天帝,相当于后来的玉皇大帝。云中君是云神。湘君(男)和湘夫人是湘水之神。大司命是主寿命的神。少司命是主子嗣的神、东君是太阳神。河伯是河神。山鬼是山神。国殇是祭阵亡将士之魂。

从《九歌》的内容和形式看,似为已具雏形的赛神歌舞剧。如余、吾、君、女(汝)、佳人、公子等,都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主唱身份不外三种:一是扮神的巫觋(xi,男巫),男巫扮阳神,女巫扮阴神;二是接神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阳神;三是助祭的巫觋。所以《九歌》多以男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现,有时表现为求神不至的思慕之情,有时表现为待神不来的猜疑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会的欢快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别的悲痛与别后的哀思。同时,在宗教仪式、人神关系的纱幕下,又有大量的男女相悦之词,表演着人世间男女恋爱的活剧,呈现出深邃、幽隐、曲折、婉丽的情调,别具一种奇异浓郁的艺术魅力。

    4、《九章》

《九章》中,《惜诵》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心情,内容略与《离骚》半篇相似。《涉江》自叙放逐江南的行迹,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黑暗混浊的现实生活的矛盾。《哀郢》抒写了诗人对破国亡家的哀思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抽思》大概作于屈原被疏于汉北之时,抒发了诗人见疏于怀王之后的怫郁幽怨之情。《怀沙》为屈原自沉之前不久所作,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思美人》反映了诗人思念其君而不能自达,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惜往日》有人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概叙了诗人一生的政治遭遇,为因谗人破坏和国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也表示了必死的决心。《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通篇就桔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可以看成是作者人格和个性的缩影。《悲回风》则流露了一种低徊缠绵的忧苦之情。

《九章》各篇的艺术风格和成就。《桔颂》清新秀拔,别具一格,从辞赋的体裁上说,开了体物写志的先河。《哀郢》、《涉江》、《怀沙》三篇情景交融,诗味腴厚,在《楚辞》中允称上品。《惜往日》、《悲回风》二篇,艺术上较他篇略为逊色。

四、屈原的文学成就

在我国文学史的长河中,屈原是第一个自觉以诗的形式进行文学创作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伟大诗人,他把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以及全部生命热情融入诗中,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屈原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新时代。屈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开辟了强烈抒情新道路。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2、创立了浪漫主义新诗风。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些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3、造就了华丽主义新风貌。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他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在表现手法上,他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4、开创了语言句式新格局。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语言形式上,他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从而从语言形式上 “骚体诗”形式,这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5、树立了文人个体新形象。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屈原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保存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甚至是很多不得志寒士的精神寄托。

6、成为我国文学新源头。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人们在不断学习、模仿“楚辞”过程中,使北方文学逐渐楚化,使《楚辞》成为《诗经》之外的另一诗歌创作源头。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 (指《诗经》)以上”。

总之,屈原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他的存在,丰富了三峡文化,丰富了楚文化,丰富了我国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巨峰。

屈原是三峡孕育出来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都与三峡风土人情有直接的关系,他热爱三峡,讴歌三峡,记载三峡那个时期重要的文化活动,他是三峡最优秀的儿子,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他这个人本身,极大地丰富了三峡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学色彩。其中《橘颂》和《山鬼》是他与三峡关系比较密切的两篇作品,通过这两篇作品,既可以欣赏到屈原作品的绚灿多姿,也可以欣赏到三峡文化中优秀文学作品的绚灿多姿。

一、《橘颂》赏析

《橘颂》虽然是屈原早期的作品,语言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全篇主要是《诗经》似的四言诗,但它依然是一篇闪烁古今的光辉诗章。它的光耀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展现光辉的屈子精神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把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光辉称为“屈子精神”。这种“屈子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更是三峡文化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三峡是著名的橘乡,漫山遍野都是橘树。屈原生长在三峡,从他所熟悉的橘树身上获得人生价值取向的启发,并把这一启发写成《橘颂》。而《橘颂》中所赞美的橘树精神——“受命不迁”、 “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苏世独立”、“ 秉德无私”、“淑离不淫”等等品格——也成为他一生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因此,《橘颂》表面上是颂橘树,实质上是明自己之志,用文字的形式,坚定而明确地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品格定位。所以,作者表面上在描绘橘树精神,实质上是在描绘屈子精神。这些精神主要包括:

1、受命不迁,更壹志兮。作品前三句,即“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是作品的第一层内容,可作为第一段。这一段集中笔力,写橘树的“不迁”、“壹志”精神。这种精神是橘树的重要特点,它只能生长在南楚国,是南楚国的特有树种,如迁移到其它地方,由于水土原因,则不能结出味道甜美的果实,故有橘有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臭橘)之说。屈原用橘树的这种特点,来表明自己忠君爱国、坚定不移的品质。后来事实证明,屈原完全具备这种品质。屈原两次遭到流放,在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他完全可以到别的国家某取一份职业,这也是当时的国际型人才的通行做法。而屈原当左徒(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外交事务时,力主与齐国修好,个人多次出访齐国,与齐国有一定交情,如他到齐国,是一定会待为上宾的。但他宁愿“被呤泽畔”,“形容槁枯”,也坚定地呆在楚国,真正做到了“受命不迁”。

2、曾枝剡棘,纷缊宜修。作品接下来的五句,即“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可作为第二段。这一段这要描写橘树外部形态的美丽。看吧,碧绿繁茂的树叶,芬芳馨香的白花,看上去让人爽心悦目。层层叠叠的枝丫,枝丫上密密的小尖刺,展示了坚强的品行。每到秋天收获时节,枝头挂满圆圆的金黄色的果实,与青翠的绿叶相映,色彩斑斓,绚丽灿烂。每一个果实,都是皮色鲜亮,内瓤纯洁,就像铁肩担道义的君子。整个橘树的形象,繁茂雍容,美丽而没有丝毫的世俗气。但外部形态的美丽中,却是“曾枝剡棘”,“纷缊宜修”,展示出坚强和脱俗的品质。

我个人认为,在屈子精神中,是包含着追求外表美丽这层含义的。如屈原在《涉江》中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在屈子诗中,描写香草花朵的句子比较多,这都体现出屈原对外表美的追求。

美而坚强,美而脱俗,则是外表美的升华。“曾枝剡棘”,剌玫瑰似的,给人一种美丽而不可侵犯的神圣感觉。“纷缊宜修”,则强调的是,外表美的高贵得体。坚强和高贵得体的外表美,则折射出精神层面的坚强和脱俗,成为屈子精神的组成部分。

3、苏世独立,闭心自慎,秉德无私,淑离不淫。作品接下来为最后一段,这一段主要是抒情。一句一意,对橘树的品德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实质上就是对屈子精神的全面阐述。这些阐述,很多地方已经脱离了橘树本身,而转化到对自己追求的描写上。如: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这一句实质上说的是屈原自己。对一种树来说,是无所谓幼志的,而屈原从小就立下了橘树一般的志向,所以屈原自豪地宣称,自己从小就与大多数的芸芸众生的志向不一样。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这一句既可以理解为对上面“曾枝剡棘”的呼应,但我个人认为,更是对自己品行的宣告,表明自己决不随顺世俗的坚定心志。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这一句更是脱离橘树,而转到对人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不要受纷纭世俗的干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人和事物,在人生中不要犯不可饶恕的错误。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这两句,表明自己愿与橘树精神,实质上是与自己勾勒出来的屈子精神共存的意愿,又内含着对自己精神的自恋、向往、追求,以及将来实行的坚定决心。

总之,我们从《橘颂》,可以清晰地看到屈原及其屈原精神的光辉轮廓。

(二)开咏物诗章的先河

《橘颂》的主要目的是寄寓屈原的人格的修养,而橘树不过是这种人格修养的载体。这种以物托情,以物比人,又将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就是咏物诗或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以屈原始,以《橘颂》始。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咏物诗的老祖宗。南宋刘辰翁就称这首诗是 “咏物之祖”。后世的咏物诗,无论是在格物方面,还是寄托方面,都受到 《橘颂》的积极启发和影响。

所谓“颂”,如《诗经》中之周颂、鲁颂和商颂,都是君王祭祀时的宗庙乐歌。但《橘颂》显然不是祭祀乐歌,也不在屈原祭祀乐歌的《九章》之内,而是从祭祀乐歌脱胎出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使“颂”转意为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现在人们为了歌颂什么,也给文章起名为《某某颂》。因此我们说《橘颂》开创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秀传统。

《橘颂》既描写橘树,又表达自己的理想,它以橘树比人,又将橘树人格化,写树与写人完全结合起来,形式与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从而形成整体的象征系统。诗中的描写都不脱离橘树的特点,却不限于橘树,把橘树提高,拟人化,变成了屈原,即物我交融,橘就是我,我就是橘。诗歌将两者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为拟人化的中国咏物诗,开创了一个光辉的艺术典型。这首诗篇从表面上看,它前后都是紧扣着橘树的特性的,是颂橘。而从实质上看,前后又都是紧扣着屈原的精神的,是颂人。它融树性与人品为一体,两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刘勰《文心雕龙 ·颂赞》:“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揭示出《橘颂》在诗歌由歌功颂德转向咏物传情的文体转变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林云铭在《楚辞灯》中说:“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也说:“体物之精,寓意之善,兼有之矣。”因此,尽管是早年之作,这首诗却以其独到的艺术形式而拥有了不可取代的位置。它以其明朗开阔的情感基调,华丽绚烂的辞章句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楚辞》中,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山鬼》赏析

《山鬼》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著名篇章都是这样的作品,本文也是这样一篇作品,是一首祀神乐歌。

《山鬼》虽然没有《离骚》《天问》那样著名,那样重要,那样博大精深,但也是屈原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形式活泼灵动,心理描写精微独到,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描写三峡地区巫术活动的一篇,是反映古代三峡文化的重要篇章。三峡地区自尧舜以来,巫术活动炽盛,是我国巫文化的发祥地,每年社区都要进行多次祭祀天地、祭祀鬼神、祭祀祖先亡灵的重大仪式。每逢这样的仪式,众多年轻的巫女都要盛装出行,载歌载舞。场面非常壮观。文中的山鬼,实质上就是这些巫女的神化。

文中山鬼,是三峡地区流传的一个巫性女神,因为飘飘渺渺生活在山林中,所以又称为山林女神,她未被天帝正式册封为正神,故称山鬼。山鬼还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爱情女神,她调皮、快乐、浪漫,与人类的年轻男子做着爱情的游戏。虽然人神的爱情不可能开花结果,但山鬼对爱情非常执着,非常痴情,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

全诗情节非常简单:山鬼满怀喜悦地与一位男子约会,可是男子始终没有出现,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忘记了归去,天色晚了,风雨交加,雷声阵阵,夜猿齐鸣,山鬼倍感伤心和哀怨。故事情节虽然非常简单,但作家把这个简单的情节写得绚丽多姿,委婉繁复,峰回路转,云水变幻,成功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山鬼形象。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通过山鬼内心独白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到山鬼丰富的内心活动,使美丽的山鬼形象丰富饱满,具有强烈的人性色彩和光芒,让人读后久久难忘。

诗中采用第一人称(如余”、“我”、“予”等)、第二人称(如子、君等)、第三人称(如“若有人兮”、“山中人兮”中的“人”等)变化使用的手法,极具意识流写作特点,使文本变得多姿多彩,让人从多侧面、多维度体味巫儿的心思,领略到一种深沉的文化内涵和情韵。

(一)诗的开头一段,描写了山鬼喜孜孜前去约会的情形。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第一句诗人用一个“若”字,状貌山鬼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是一个远镜头,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点出了山鬼“神”的身份。接着诗人把镜头拉近,对巫儿装束进行了精妙描摹。她身披木莲枝叶、腰束女萝细藤,一双眼波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百媚丛生,天地生辉!这眼神和笑意,比《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之类铺排,显得更为轻灵传神。后一句非常俏皮:“子慕予兮善窈窕”——你羡慕我吧,你看我多么苗条!在写作手法上,这种人称突然转换,是意识流的写法。这种不假掩饰的自夸自赞,一下子描摹出了山鬼的活泼、可爱,极为精妙。此前有一个彩棉内衣的电视广告,画面上一只彩色鹦鹉,炫耀着自己色彩斑斓的羽毛说:“羡慕我吧,天生的!”大概就是受了这句诗的启发。

接着诗人又色彩浓烈地渲染她的车驾随从:红色豹子拉着辛夷香木制作的车,一只山猫在前面带路,车上插着桂花树枝做的旗帜,车上还装饰着石兰和杜衡花草,山鬼还采摘了很多鲜花放在车上,准备赠送给她所思念的人。这真是一次堂皇、欢快的约会之旅!气氛外欢快而热烈。

(二)诗的第二段,描写了山鬼艰难等待情人的情形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山鬼在竹林深处艰难地等待了一天,直到天黑,情人依然没有出现,但山鬼还怀着一线希望,心里还在为情人痴情地辩解——因为路险难才迟迟没有到。这辩解中其实已有抱怨,山鬼自己也明白,当爱情到来的时候,什么艰难险阻都不是问题,这里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山鬼在竹林深处等待的过程中,还爬到山巅眺望,乌云在她的脚下翻卷,东风狂舞,大雨瓢泼,但她表白自己的心情还是十分快乐,为了等待情人的到来,忘记了归去。这表白的快乐中,无疑已有一丝凄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鬼开始感到失望。并由失望,联想到岁月流失,自己容颜渐衰,怎样才能使自己永葆容颜的青春呢?为了使自己青春常驻,容颜美丽,她也曾作了种种努力,在磊磊岩石和蔓蔓葛藤中采撷灵芝养颜。这里表达的正是世人共有的愿望和人生惆怅。

接着懊恼、哀愁和抱怨的情绪开始澎涨漫延。明确明示自己开始“怨”和“怅”,“君思我兮不得闲”,已经是一种讥剌的说法,之所以用讥剌的说法,是因为山鬼心中依然还怀有一丝希望,并不完全死心。并在这不死心中,开始表白自己品质的芳洁。这与前面表白自己的美丽表现完全不同。在爱情中,女人表白自己美丽是一种得意,是在爱情状态较好时的行为,而开始表白自己的品德,却是爱情已经快在失去了的时候的行为。在女人心中,美丽是女人爱情最有力量的因素,而这因素又是明摆着的,当感到爱情快要失去的时候,表明这个因素已没有力量,只好寻求其它因素的力量,这就是品德、勤劳、财富、忠心等等因素。当山鬼意识这一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你对我的思念,或者说我自以为的你对我应该有的那些思念,究竟是真还是假啊!这些诗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现得复杂而又微妙。

(三)诗的第三段,描写山鬼对爱情的哀婉啸叹此时情人失约已成定局,山鬼完全死心,发出了对爱情的哀婉啸叹。为了渲染气氛,诗人营造了一个雷声、雨声、风声、猿鸣声交织在一起的画面,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正是在这凄风苦雨的无边静寂中,诗人的收笔则是一句突然迸发的哀切呼告之语:“思念公子你呀,只有让我遭爱忧愁!”这是山鬼发自心头的痛切指责——她开初曾那样喜悦地拈着花枝,乘着赤豹,沿着曲曲山隈走来,至此却带着强烈的哀怨和愁思,在风雨中凄凄离去,终于隐没在一片雷鸣和夜风中。

总之,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既体现出屈原描情壮物的老道、洗练、深沉、绚丽的特征,也生动、形象、多彩地表现出三峡地区巫文化和神话传说的丰美,是三峡文化中的一篇文学精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邵红峰:野人山鬼神女(亘古之谜)
《楚辞》赏析讲义(第13讲:九歌)
天地造化不可胜穷之万古第一奇文《天问》(上部)
串讲屈原的几篇作品
在洞庭湖边怀念屈原【图】
《思美人》还原青年屈原还是雷倒众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