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伟人毛泽东(四)

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的刻苦求学

        湖南,自古称为清邑之地,芙蓉之国,峰秀雁回之境,水碧沙明之乡。韶山,位于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处,这里重峦叠嶂,起伏绵延。在群山中“拔起一峰,高出云霄,为诸山之祖”,就是闻名遐迩的韶峰。韶峰又名仙女峰,山高陡峭“绝顶才高三五尺,此身如在九重天”,气势十分雄伟,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第七十一峰。

         古人曾斌七律赞美“绕岫岚清澈明净”,潺潺流淌,终年不断,默默地滋润着村边的田野。溪的中下游,有一栋依山傍水的土墙青瓦、整齐有致的农舍,名叫上屋场。这是一座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字型住宅,当地人叫一担柴式的房子。堂屋座南朝北,前面是紧紧相连的两口水塘,右塘莲荷遍地,花香袭人;左塘水面宽阔,青松倒映。屋后小山上苍松翠竹冠荫,风景十分优美。公元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毛泽东,字咏芝(或润之、润芝)。他的童年主要是在外婆家唐家托度过的。在唐家托,外祖母的孙男孙女一大群,都把更多的爱托给了这个“根基不稳”的外孙。毛泽东常常受到同辈姨表兄弟姐妹们的羡慕或妒忌。过于优厚而又不平静的生活,使他养成了活泼而沉思、多情而倔强的性格。

        1902年,毛泽东刚满8岁,开始在韶山南岸读私塾。启蒙老师是邹春培。毛泽东是从读《三字经》开始的,继而读《论语》、《孟子》和《诗经》等。毛泽东读书从不读出声来,由于他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劳神,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诨名,叫“省先生”。他在家里,除了劳动,就是看书。热天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头放一条凳,凳上放一盏灯,头伸到帐子外面看书,冷天,就干脆不放帐子,睡床上看。1904年,毛泽东转学于韶山关公桥私塾,塾师叫毛咏生。1905年春至1906年夏,他在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读书,塾师是周少希。毛泽东读书很认真,不仅能背,还能默写出来。在学习时从不到别人桌上去看,不东逛西走。放了学,在回家的路上,有的同学喜欢蹦跳,他却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着,显得文质彬彬,十多岁就有大人风度。这时,他开始致力于书法。初习欧(阳洵)字,后习钱(南圆)体。这为他后来兼采各家书法,尤得力于怀旭狂草,打下了基础。

        1906年秋,转学韶山井湾里私塾,塾师毛宇居。因离家较远,就读寄宿。毛泽东读书时,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老师出“破题文章”要大家作,他作的快,总是交头卷,还常常帮别人作。他对人很有礼貌,但对无聊捣蛋的人则力主治服。他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怕,逢善就莫欺。”毛泽东当时读了《左氏春秋》、《左传》等经史书籍,孜孜以求,倒背如流。但他最喜欢看的是《精忠传》、《水浒》、《隋唐传》、《三国志》和《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当时私塾的规矩,认为小说是杂书,不准学生看。因此,他总是偷着看,而且特别喜欢关于造反的故事。

        1907年秋至1909年夏,毛泽东停学在家。除白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帮父记帐外,还坚持自学,经常在小油灯下读书至深夜。他点亮古老的桐油灯,在暗淡的灯光下读书。他常想,清廷腐败,列强欺凌,百姓呻吟,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草草学习,能否救国救民?而无真才实学,岂非纸上谈兵?毛泽东读书时就更加刻苦了。凡是在韶山冲能够借到的书,他都借来读了,连和尚的经书也读。

        他不仅刻苦攻读,博览群书,而且善于思考。他在读中国旧小说时,发现这些旧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为什么这些书里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没有种田的农民,为什么种田的农民当不了书中的主人公?他带着这个问题,询问了很多人,有同学、有老师、有少者、有前辈,大家都回答不出来,觉得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提过的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纳闷了两年,后来他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颂扬的全部是文官、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让农民替他们耕种。种田的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哪有条件和机会读书识字?就是识了几个字的农民,又哪能写书立说?所以写书的一定不是农民。他自己解答了这个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力量,立志发奋读书。

        他常对小朋友说,我们长大了也要写书,写农民的书。七月的一天晚上,月亮皎洁明亮,劳累一天的家里人都在院坝上歇凉。毛泽东走到父母身边说:“爹,我想到外头读书去!”父亲一听,板起面孔说:“你在家作田里活好了,还去读那些之乎者也干什么?”无论儿子怎样要求,父亲横竖不依。一个月以后,父亲打官司吃了哑巴亏,有理说不清,悔恨自己少读了书。于是下狠心让儿子恢复学业,希望日后为家门争口气。

        那是1909年秋,在家停学三年后的毛泽东自然高兴万分,马上拾起行李书籍,搬到乌龟井私塾读书去了。这是第二次进学堂门。半年以后,他又转到韶峰脚下的东茅塘读私塾。塾师毛简臣(毛岱)和毛麓钟。前者毕业于政法学堂,以伦笔著称于韶山远近;后者是韶山唯一秀才,又曾在云南蔡锷部下供过职务,见多识广。这期间,毛泽东在其门下读了《汉书》、《通签纲目》等古籍,也读了许多时论和新书。

岁月流逝,转眼到了1910年6月,一天,父亲突然跑来,跟先生耳语了几句,便喝令毛泽东:“莫读书了,收拾家伙,跟我回去。”这意外的勒令使毛泽东大吃一惊。毛泽东只得收拾了书籍行李,拜辞了先生,告别了同窗,第二次离开了学堂门。少年毛泽东经历了一个劳动——读书——劳动——读书的过程。通过劳动的实践和接触劳动群众,使他的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为劳苦群众受压迫、受剥削抱不平的思想感情愈来愈强烈。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了当时带有浓厚爱国色彩的书,又受到巨大教益和启迪,开始了由同情劳苦群众的朴素感情向立志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他当年所读的书,包括古籍和新书,都是向别人借的,在家劳动时,他读了请求改良主义者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毛泽东非常喜欢这本书。与此同时,还读了冯桂芳的《校邻序抗议》和顾炎武的《日知录》等等。这时维新派教师李漱清从外地回到韶山,主张反对佛教,去除神佛,兴办学校,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此议论纷纷,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毛泽东却很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并拜他为师,经常去找他谈心,问学求教。

毛泽东16岁的时候,父亲打算送他去湘潭县一家米店学徒,以便继业,发家致富。但是,已初具爱国思想的毛泽东,继续求学的愿望更为迫切,恰在这时,表兄告诉他,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所新式学校,去那里可以学到许多新鲜知识。于是,他决心不顾父亲的反对,要到那里去求学。他与母亲商定邀了舅三、表兄和同族长老及老师来家相劝,终于说服父亲改变了主意。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日本西隆盛的一首诗留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报考东山学校时,他在试题《言志》答作中阐述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校长李元莆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这所学校,当时实行“新法教育”,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很激进。他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能写一首好古文,教员们也很喜欢他。他在这里写过《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国文老师阅后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他特别爱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如《饮冰室文集》。这时他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他读过的那本《新民丛报》原件,保留了他许多笔迹。他在第4名《论说》部分关于“国家”问题外批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也,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每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在东山小学校还在同学肖三手中借阅过《世界英雄豪杰传》。他从这本书里,读到了拿破仑、彼得大帝、惠灵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的传记。他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盼望中国有类似人出现,以拯救民族危亡。

        还书时对肖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本之覆,后本之签。’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不是经过八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毛泽东在离开东山前,曾经自己取名为“子任”。1911年春,经东山学校老师的推荐,毛泽东第一次来到省会长沙,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就读。

        他一面刻苦学习,一面开始关心时事,注视社会动态,很快被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反对清朝政府的救国宣传卷入辛亥革命浪潮。10月,毅然参军,被编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1912年春,正当湘军准备采取行动,起来反对清朝,反对袁世凯的时候,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南北实现“统一”,毛泽东以为革命已经结束,当了半年兵,便退出了军队。

        毛泽东退出新军以后,决心继续求学,但为自己将来究竟做什么。现在应进什么学校,习什么学业,并无明确的主见,只得根据报纸所登的招生广告选择学校。首先报考了警察学堂;当他看到肥皂制造学校不收学费,供给膳宿,还有津贴,特别是“制造肥皂对社会大有好处,可以富国利民”的广告后,他又交了一元钱的报名费;后来,他又相继报考了法政学校、商业学堂、高级商业学校。他曾一度激起了做一个“商业专家”的希望,并写信报告父亲,取得了父亲满心欢喜的支持。但他在此校仅住一月便退出,考取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发榜时,他名列第一,乃入该校就读。这个学校很大,是当时办得较好的学校。毛泽东在这里获得不少知识,发展了他的某些特长。

        一他有文学爱好,因此,许多国文老师都很喜欢他,有一位国文教员还主动借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签辑览》。他写了不少作文,《商鞅徒木立言论》是其中的一篇。这篇论文仅600字,国文教员柳潜阅后,对毛泽东极为赏识,赞赏他“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给该文记了100分。因为在这所学校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所以毛泽东不喜欢它,在读了《御批历代通签辑览》以后,得出结论,还不如自学好。在该校住了6个月便退学了。

        毛泽东离开高等中学后,寄居于长沙城新安巷的湘乡会馆,开始过着湖南图书馆的自学生活。湖南图书馆位于离住处约三华里路远的定王台,故亦称定王台图书馆。它创建于清朝末年,藏书量为全省之冠。馆的楼上是书库,楼下是阅览室。毛泽东初进该馆时,看到各种中外书籍卡片和报刊杂志,其中多为从前未见过的,真是又惊又喜,不知从何谈起。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下定决心,首先了解馆藏概况,然后确定重点阅读的自修计划。他为了执行计划,尽可能多地看书,就充分利用该馆开馆时间,每天馆门一开,他总是第一个进去,借了书,就伏在阅览室的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读;馆关门时,他又是最后一个出来,而且还总是依依不舍。中午则到街上买两块米糕充饥,这也是他一天唯一的休息时间。

        无论是炎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他持之以恒,从未间断。他在这里读了许多反映十八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代表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名药》等,以及世界地理、历史和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这些书,大读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同封建文化的对立的。年轻的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并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和思考,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受到了空前的启示。他每阅读一本书,觉得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就“贪婪地读,拼命的读,正像牛闯进了一家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样。”此时,他相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有的康梁君主立宪思想影响逐渐消失。

        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并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从此,他才知道世界很大,中国还小得很。世界既大,人口就多,问题也就多。人生在世,都希望过得幸福些,但是,“照我自己的经验看,联系在湘乡、韶山一带看的,一般人的生活都过得不好“,这是“不合理的现象”。“要改革这种现象,就要革命,革命靠谁?就靠青年”。因此,他深感自己和青年人责任重大,前途广阔!他在省图书馆度过了半年自然生活。他认为这半年“极有价值”!

        1913年春,毛泽东发生“经济危机”,父亲不赞同他自修,断绝了经济供给;同时,湘乡会馆内除住有许多学生外,还住有不少的退伍或遣散的士兵,相互间经常发生吵架、斗殴。这种环境也不允许他继续自修和在此住下去了。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发出了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廉的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和两个好友一起报考,结果三人都被录取。他被编入该校预科一班。在这时期,他写了一本不寻常的课堂毛记手稿——《讲堂录》。《讲堂录》所录的各种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词、句、段等文字约400条,内容涉及极广。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地理和思想道德,乃至某些自然科学,无所不含。大体可分为两类:古人或前人的著和;老师的言论或自己的整理发挥。

        而老师的言论中,杨昌济十分重视爱国和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袁仲谦注重典范的古文教学。《讲堂录》涉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学者(按记录顺序)有:黄宗羲、曾国藩、广福泽、谕吉、司马迁、王阳明、班固、孔丘、孟轲、曹操、孙权、诸葛亮、朱熹、伊尹、王船山、梁启超、范仲淹、左宗棠、程颢、程颐、左丘明、司马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李白、杜莆、苏轼、陆九渊、司马相如、魏源、孙武、哥伦布、牛顿、富兰克林、瓦特、斯宾塞、严复、顾炎武等及其代表著作或成就介绍。其中韩愈的书文有《浑如溪堂诗并序》、《猫相乳》、《元和圣德诗并序》、《改葬照仪》、《谏臣论》等十余种之多。《讲堂录》的内容广博深邃,有世界观方面,有人生观方面,有思想作风方面,有文风方面,还体现“民东”和爱国思想,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部分汇集。毛泽东当年熟读不厌、默诵笔写,这给当时的毛泽东和他尔后的思想、品德、工作方法都有重大影响。

         毛泽东在第四师范,只读了一年书。1914年的春天,根据省公署教育科的指令,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于是,他和三百多名同学,还有杨昌济、黎锦熙、袁仲谦这些先生都搬到第一师范来了。在第一师范求学中,毛泽东有两件事闻名于全校。一件是在路灯底下读书。按照学校当局规定,学生必须遵循作息制度,九点就寝,九点半熄灯。可是,每天熄灯以后,毛泽东就捧着书本,坐在走廊的路灯下,或者茶炉房的门边,一直读到夜半更深。还有一件是在南门口读书。一般来讲,读书人是喜欢安静的,可是,毛泽东却恰恰相反。有时,在星期天或晚饭后的休息时间里,他喜欢在胁窝里夹着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本书,走到南门口去,坐在街道旁边,不声不响地读起来。这南门口,是长沙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走路的人,来来往往不断线,黄包车子像过江的鲫鱼一样,响起一串嘈杂的铃声;卖油炸糕粑的,敲起了竹梆子;卖荷兰水的,扯着喉咙叫喊着……在这样的闹市里,身体差一点的,脑壳都要弄得昏昏沉沉的,毛泽东却偏要来一个“闹中求静”,用这样方法,老锻炼自己的意志……类似的事情还不少,因此,有人称他是奇人有奇才,有人说他是怪人做怪事。一个周末的夜晚,毛泽东坐在电灯下面,读着一本《昭明文选》。突然想到:人的生命有限啊!已经过去了21年,还能有几个21年呢?不能再白白浪费青春了。难道说,要等到弯腰驼背的时候,再来为国家出力,为民众造福吗?想到这里,他拍案而起,毅然决定:退学!坚决退学!找一个工作做,一面做工,一面自修,努力钻研哲学和伦理学,专门探索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就像伟大的诗人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是毛泽东找到自己尊敬的老师杨昌济讲了准备退学的打算。“退学?”杨昌济陡地站立起来,“为什么要退学?”毛泽东把他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杨先生。过了一阵,杨先生才坐下来。他慢慢地说:“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却不赞成你的决定。我主张凡事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包括思想的基础,智能的基础,团体的基础。一件大事,要有许多人来做,不能孤军奋战,不能单枪匹马。王安石变法,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只凭一己之意,不设法联合各方势力,结果还是失败了。谭嗣同搞维新,也是一件好事,可是缺乏深谋远虑,草率从事,结果自己的脑袋也掉了。”杨昌济站起身来,走到毛泽东的身边,抚着他的肩膀,继续说:“做学问也是一样。如今已经进入20世纪,这是科学开明的世纪。各种学科都是互相关联的,越来越精密细致了。只靠自己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掌握全局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个体的力量,而看不到群体的力量。我也提倡自修,但最好还是有教师的指导,有朋友的商讨,切磋琢磨,才有进益,还要有第一师范这样的求学环境,有丰富藏书的图书馆。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说:'学问学问,好学还要好问’,就是这个意思。不能否认老师和朋友的作用啊!你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杨先生这样的满腔热忱,这样合情合理的讲解,使毛泽东心里头很是感激。仔细一想还是自己一时冲动,自以为是,其实,杨先生的见解不知比自己高出多少倍。

        经过深刻地反复咀嚼杨先生的教诲,他甚觉有理,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决定,决心留在第一师范继续求学。从此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工夫不负苦心人,辛勤的耕耘,必然有丰硕的收获。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求索攻读,为他后来投身革命,奠定了基础,并成为有名的学子。

        在1917年6月,学校开展的“人物互选活动中,毛泽东以自己敏锐激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不凡的胆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超群的才智,夺得了这次选举的第一名,成为全校师生所公认的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泽东年谱(第1期):21岁之前的毛泽东读书明智开悟。
1910年毛泽东错过学校招生考试,被门卫拦住,堂长:写篇文章看看
特稿:少年毛泽东:人虽小志气大(组图)
小时候的毛泽东是叛逆少年,父亲病逝未奔丧,多年后心中五味杂陈
二零一六年三月湘乡游—东山学堂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三)一心向学少年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