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共同纲领:修心何以可能?

何谓人心?佛家讲“自净其心”,儒家讲“修心”,但这“心”并不是指人人都有那颗血肉之心,而是指人之为人的灵魂之心,儒家称之为“本心”、“善心”,佛家称之为“佛心”、“佛性”。
孟子认为人天生的本性是善的,与尧舜这样的圣人一样,只是由于后天的私欲的遮蔽,不能充分扩充罢了。

他举证说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怜悯同情之心)、羞恶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敬畏长上)、是非之心(判断力)四心。这四心虽与生俱来,却只构成本善的四端,需经过后天的一个培养扩充的经历,才能发展成仁、义、礼、智四德。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恭敬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所以,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其实都是从人心固有的本性中发展而来,并非外来强加给人心的东西。
如此一来,成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向内在本心、自我探索发展的过程。所以,成人就是恢复本心过程。他解释说,任何人只要看到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去,都自然而然的生出一种惊惧、怜悯的心情来。这种心情不是因为与其父母有交情,不是为了取博取大众的赞美,更不是厌恶那孩子的啼哭声,它的产生是超功利的,自然而然的,所以只能是天生的。正因为善端人性本身固有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就应当常常去反思自己的本有的善性,发现它、认识它,并努力扩充、发展它。这样就是成人的经历。不去做恶行。
孟子还说,人之所以有不善,是因为他没有将自己固有的善端充分地扩充、发展,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舍弃自己的善端,去做恶行,是非常可悲地事情。人作恶就等于残害自我。国君行不善,就是残害他的国家。
总之,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能为善,是因为人拥有与生俱来的善端,即四心。但这四心、善端只是善的苗头、萌芽,需要及时呵护和培养,才能扩充、发展和成长。否则的话,就极容易被外界的各种诱惑或事物的所遮蔽。到那时,本心就不易被发现,善良的本性就被埋没了,这个人一辈子就只能做恶事了。所以,每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面对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呵护、培养自己善端,使之扩充、成长,也就是修身养性。儒家认为,修身养性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做人的最重要学问。

修身养性,也称“践履工夫”。人心中本固有善端,但善端却需要不断呵护、培养、扩充,才能发展出仁、义、礼、智四德,使人养成浩然正气。同时,培养、扩充善端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坚强志向与强大的毅力。所以,人们常说,“明理不难,工夫最难”。发现自己本心固有的善端,并及时扩充与发展它们,就是儒家所讲的修治心灵的功夫。修心是一个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所以也称为“成人”,所谓“成人”就是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过程。它是人生最重要的学问,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功夫。
总之,儒家认为“人心本善”,善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属性,所以仁义是人人心中固有的。而这本有的仁义之心,就是孟子所谓“良心”或“本心”。保持“良心”、“本心”不失,就是存心,也就是扩充善端,《大学》里讲的“明明德”。
假如,人们放弃自己心中本有的善端,不使之扩充为仁义,那就是“自暴自弃”。也就是放弃了自己的良心和本心,使人心远离了善良的本性。所以,孟子多次讲到“求放心”、“收放心”,就是要把自己放弃的良心和本心重新收回来,追求回来。他说,人们丢了东西知道去找,而丢了自己的本心却不知道去找,是多么不明智啊。所以,儒家文化认为,教育和学习的目标在于保持或恢复人心中本有的善性。
其实,佛教也有类似的认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身于古印度的释迦族,本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太子,生活优越。悉达多智慧超人、聪慧异常,遍学了当时贵族子弟必修的吠陀文献,还通学“五明”。而且他不仅有很深的文学修养,还追随当时著名的武师学习兵法武艺,而且技艺精湛。但悉达多虽然过着尊荣的贵族生活,但内心却不能平静。他渴望探索人生的终意义和宇宙万象的真谛。一次,悉达多从王城的四方城门出游,出东门看到了老态龙钟的老人,出西门时看到了身体僵硬,面无血色的死者,出南门看到了奄奄一息的病人,倍感到人生痛苦无常,遂立志探索人生各种痛苦的根源,寻找生命的真谛。当他出北门时,看到了身披袈裟,修行悟道的沙门,便坚定自己出家修行、通过清修获得觉悟的意志。

在他二十九岁时的一个晚上,他偷离王宫,脱去身上华丽的衣裳,换上袈裟出家修行,开始自己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最开始的六年,他以苦行为主,结果六年下来枯瘦如柴,身心俱疲,甚至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他意识到一味的苦修并不能帮助人们觉悟,于是决定放弃苦修。他走出苦修林,来到尼连禅河泡澡,洗尽身上污渍。牧羊女送来了羊乳供养他,使他的身体渐渐康复。
悉达多体力恢复后,就渡过了尼连禅河,到河东的佛陀伽耶城,在棵毕钵罗树下坐禅,并立下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 经过七天七夜的深入禅定,于十二月初八终于茅塞顿开,觉悟了人生各种烦恼的根源及其解脱的方法。那一年他三十五岁。悉达多悟道之后,被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证得真谛的释迦族圣人)。
佛陀觉悟后观察到,大地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因被妄想、颠倒、执着所蒙蔽而不能证得。意思是说佛心、佛性、觉悟之心是人生来就本有的。众生的佛性与佛陀本人并无二致,佛陀的佛性不比众生多一丝,众生的佛性也不比佛陀少一毫,只是众生被妄想、颠倒、执着所遮蔽,不能及时发现并扩充罢了。这其实是与儒家人性本善的主张是相同的。儒家认为善性是人心固有的属性。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佛家说,佛性为人心本有,人人皆可成佛觉悟的智慧,为人心本有,无须外求,要修心成佛,就应当自内求,也就在自己的内心中求。所以,佛教也将修心,或自净其心。佛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破除妄想、颠倒和执着,发现、认识、还原或恢复自己心灵的本来面目。
佛法教人去掉妄想心、分别心和执着心,发现和恢复本心,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改造来达到人格圆满,从而实现成佛的目标。佛教主张,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我们到了这个世界上之后受到的种种染污。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正是这些染污使我们离开了本我、真我,及时将污染本心种种因素清除掉,使本心重新呈现,把真我重新恢复、建立起来,那就是佛了。所以,佛教也不是只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其落脚点还是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具有完善人格的人。佛教所讲的佛,其实就是指达到完善人格的人。

所以,佛教也主张修心,其实也是恢复本心,恢复人心本有的佛性、佛性。只是儒家讲人的本心是善,佛家讲人的本心是如来智慧德相。但无论是儒家所说“圣人”,还是佛家所讲的“佛”,都是指通过修治自己的心灵,将自己的本心、本性恢复和建立起来,达到了完善人格的人。


您若喜欢,为我点个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说自性本心三教之异同
0字心经之二
(5)[转载]《大开方便之门,开的是哪种门?》僧伽陇道(鼎然)
楼宇烈:回归原始本心:敬心、静心、净心
心性论
陆象山对佛教的辨析与援佛入儒(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