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0个人里至少有3个有人格障碍?人格异常会影响抑郁、双相患者康复,却常被忽视!

本文字数约:2588 字       

阅读时间4 分钟

本文章节:

01、抑郁、双相久治不愈,很可能伴有人格异常

02、人格障碍患病率极高,却很容易被忽略

03、如果父母有人格异常,抑郁、双相孩子更难康复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抑郁、双相久治不愈,很可能伴有人格异常

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家属感到非常无奈,患者明明坚持接受规范的、专业的精神科治疗,而且找了很好的精神科专家,有的还接受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病情还是反反复复、久治不愈,总是看不到康复的希望。

家长可能会忍不住问大夫:“这个病到底怎样才能治好?”

可很多大夫给出的答案令人更加绝望:

“抑郁症复发3次或者3次以上的,要终身服药”,有的大夫可能会说患者属于“难治性抑郁症”;

“双相障碍是重性精神疾病,本来就是很难治好的,只能控制症状”。

但与此同时,很多家长在接触大量病友和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经过治疗后,慢慢走向了康复,甚至实现了停药。

为什么有的患者能顺利康复,有的则久治不愈?

这背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患者和父母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和家庭的“康复路线图”,又或者父母有没有进行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等等。

相关文章:

李玟、张国荣等巨星都因抑郁症自杀,抑郁症真的难以治愈吗?如何找到出路?

孩子患了抑郁、双相,用好这4点建议,父母能更快找准“康复路线图”

求人不如求己!父母学会“自我家庭治疗”,抑郁、双相孩子更容易加快康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家长、患者、甚至连很多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都未意识到的因素:

久治不愈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很有可能伴有人格异常的问题——轻则人格改变,重则达到了人格障碍的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人格异常会导致患者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是影响患者走向康复的绊脚石。

不仅仅是抑郁症、双相障碍,其他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也可能伴有人格异常。比如很多临床研究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都发现,厌食症、贪食症、暴食障碍等进食障碍的患者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容易自我施压、追求完美,有明显的强迫型人格改变,甚至强迫型人格障碍。

而成瘾疾病的患者,比如毒瘾、赌瘾、药物成瘾、性成瘾患者,他们本来就有一定的人格异常,再加上为了获得成瘾物质,或者实施成瘾行为,他们的人格异常会更加严重,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达到了人格障碍的程度。

人格障碍患病率极高,却很容易被忽略

事实上,人格障碍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并不低,有大样本研究发现患病率达3%至10%。也就是说,每100个人里面,往往有若干人是人格障碍患者。

很多恶性事件中的施害者往往就是人格障碍患者,比如“广州地铁偷拍乌龙事件”中的川大女生张薇、在宿舍内连杀四人的马加爵、“弑母案”中的吴谢宇,在广州开宝马车撞人的温庆运等等。

有的人虽然是事件中的受害者,但他们行为出格、利用事件骗取大众的同情和关注,这也往往是人格障碍患者,比如“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女主人的丈夫林生斌。

这些人格障碍患者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缺乏同理心,行为极其恶劣!所以,他们不能因为罹患人格障碍而减轻罪罚,相反,我们建议对于有人格障碍的犯罪者要重判、快判!

所以,无论是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等就诊的患者,还是对于犯罪分子,识别出他们的人格异常这非常重要,前者涉及更加有针对性的、更全面的治疗,帮助患者尽早康复;而后者则涉及对这类型的犯罪者采取更严厉的打击和惩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提倡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实行3轴诊断法,从3个向度去评估就诊者的心身状态和功能:

第一轴诊断是主要诊断,

第二轴诊断是智能和人格障碍方面的诊断,即人格改变或者障碍方面的诊断,

第三轴是躯体疾病方面的诊断。

但是,国内主流精神科临床诊断仍是单轴诊断,只有第一轴诊断。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卫生从业人员对人格障碍的认识不足,相关的临床研究也极其缺乏。当然,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3轴诊断也践行得不理想,也存在人格异常漏诊的问题。

即便有些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能够识别出人格障碍,但由于药物治疗、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的疗效不佳,他们几乎拿人格障碍没有任何办法,这令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非常头痛。

再加上,单纯的人格障碍患者(没有其它精神心理障碍)几乎没有求治意愿,他们很难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几乎不可能主动求医。而精神心理障碍伴人格障碍的患者,精神科医生又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上,无暇也无相应的能力顾及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在临床中就经常被忽略。

如果父母有人格异常,抑郁、双相孩子更难康复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久治不愈的话,这很有可能意味着他们的父母也有人格异常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父母。

这些父母最常见的是有偏执型人格改变/人格障碍,非常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懂得尊重孩子,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还有部分父母是强迫型人格改变/人格障碍,常常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表现出高焦虑、高要求,甚至对孩子要求苛刻、近乎完美、吹毛求疵。

这类有人格异常的父母如果对自己的人格异常缺乏意识,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更不会有意识地控制、调整的话,非常容易采取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然后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情绪障碍。而且,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也没有学会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也就是说,父母的人格异常是导致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而如果父母的人格异常没能得到纠正和调整,孩子持续受到负面影响,自然就很难顺利康复。

所以,如果孩子患病了,治了很久都治不好,整个家庭陷于痛苦中,那父母很有必要理性起来,学习关于“人格改变/人格障碍”的知识,识别孩子是否有人格异常,更要识别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问题,并掌握一些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如果父母的人格异常能得到改善,甚至逆转,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会康复的更快,复发风险更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父母的带动和积极榜样作用下,孩子的人格异常也会改善、甚至逆转,塑造出更加理性、成熟、有智慧的性格。这会远远超出父母和孩子本来对康复的期待,患病经历反而转化为孩子的人生财富。

即使身边没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对于一般大众来说,了解一些人格障碍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别这类患者,这有助于大众迅速看清很多社会热点事件的本质,也能学会如何与遇到的人格障碍患者友好相处,这在关键时刻或许能够保命。

因此,我们从本周起将正式推出【人格障碍】专栏,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地分析各类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形成原因、演变过程,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缓解和解决人格障碍。

从临床实践出发,各类型的人格障碍主要包括这8种:偏执型反社会边缘型强迫型自恋型依赖型回避型以及表演型

【人格障碍】专栏每周推送1到2篇,或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微调。

最后,希望广大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能对人格异常予以关注、重视,突破主流精神医学和主流心理学的局限性,尽快探索出治疗人格异常的有效方法,更好地帮助患者、家属更全面地解决问题,恢复真正的心身健康!




热门文章:

孩子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频繁自残,到底是双相障碍还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自命不凡、傲慢自大,“普信男”和凤姐的共同点:自恋型人格障碍

仇视社会、滥杀无辜,这种可怕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


重要提醒!
公众号又改版了
为了不错过我们的文章
请给我们
加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推送信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逆天改命,全中国没有人能赢过他
决定寿命长短的行为,第三运动,第二喝水,第一很多人做不到
我劝你,少在网上看这4种东西
2023年,谁将是你命中的贵人?(一查便知)
适度与过度的新解
让人瞬间清醒的9句话,值得细细品味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