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兰从军的可行性分析‖文/无憾

木兰从军的可行性分析

木兰从军的可行性分析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关于花木兰的小说,让我想思考一下木兰从军的可行性。
关于花木兰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还是还是认为生活在北魏初年。根据《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可以看出她应该生活在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才称首领为可汗。并且木兰诗是北朝民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黑山头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杀虎山,是阴山的一段。燕山指燕然山,而北魏、东魏、北齐之间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主要战场就是黑山、燕然山一带,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所以可以知道木兰应该是北魏人。所以她应该是北魏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以看出花木兰家应该是军户出生,北魏实行的是府兵制。军户人家朝廷按人口分配土地,不用担承赋税,徭役,打仗时除了粮食和箭矢,其余小到针线细软,大到武器盔甲都需士兵自备。朝廷每次征兵每家军户至少出一名壮丁服兵役,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世代相袭。若一户人家没有男丁了,军户的田地就要收归国家,军户变为民户需要承担花赋税和徭役。北魏初年的赋税和徭役较为沉重,普通民户生活过着比较贫苦的生活。
木兰家中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没有男丁可服兵役,这就意味着失去军户的身份,这对于她的家庭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木兰家中父亲年老体弱,身有残疾,小弟年幼,家中生活并不是十分富裕,如果失去了军户的身份那么家中生活也许就会贫困潦倒了。但却“军书十二转,转转有爷名”,木兰的阿爷必须从军,但对于一个身有残疾的人而言,上战场或许就很难活着回家。他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如果死了,这对花家而言,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木兰为了让保持家中军户的身份,为了不让家人将来生活贫苦,可以说为了家人的幸福,选择替父从军。守护家人
木兰是一名鲜卑女子,鲜卑族本源出于东胡,自周代便一直生活在中国偏东北部一带,后东胡分裂为鲜卑和乌桓。三国时期曹操灭乌恒,鲜卑族势力壮大。公元386年鲜卑建立北魏,定都于盛乐后迁都于平城,国土大约在山西到内蒙古一代。柔然本是鲜卑族的奴隶,鲜卑族南迁后在漠北崛起,一直试图南下,是北魏北方的强敌。
木兰出身于鲜卑家庭,北方六镇的军户人家。六镇是以防御为主的军镇,军户人口占九成左右。民风尚武,在田间可以看见父子,兄弟在习武,女子习武在鲜卑族中来看是一件正常事。早期的鲜卑人主要栖居于北方,尤其是东北,古代气候又冷,皮肤白是必然结果。他们无论男女,皆身材高大,五官深刻。木兰长期习武身体比较强壮结实。女子的胸部锻炼的比较结实,加之可以通过束胸等手段遮掩胸部。木兰高大强壮的身材看起来与男性差异并不大。木兰的样貌应当比较中性,并不特别像女子。木兰武艺高强,北魏的骑兵战斗力强大,木兰在对抗柔然的战争中立下战功。杀敌十人为军功一转,升为武骑尉,两人一间帐篷。这就有利于解决个人问题而女子的身份更不易被发现。打仗的时候大多在野外方便,方便时人一般不会十分集中,有树木,草丛的遮掩,不容易被人发现身份。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两路主动出击。柔然猝不及防,大败。“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北魏穷追猛打,“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经过这一番打击,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数十年。与《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高度吻合。
木兰在战争中奋争杀敌,慢慢攒到了十二转的军功,在大可汗论功行赏的时候请求还乡。还乡后展现出自己女子的身份,使伙伴惊惶。
木兰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当时的社会风气相符。鲜卑族部落时期有女子带兵打仗的情况出现,并不算十分惊世骇俗。当时儒学受到冲击,在宋明理学产生之前,礼法对女子的约束较弱。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也算是一种对父尽孝,为国尽忠的行为,符合孝廉的标准,也被汉人认可。
木兰从军无愧于国,无愧于家,合乎忠义,孝道,所以被人广为流传,对后人具有激励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木兰是今天的内蒙古人?
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到底是我方的可汗还是敌方的可汗
《木兰辞》中花木兰效忠的可汗到底是谁?说出来别不信
经典古文(诗)| 木兰辞
花木兰从军12年立大功,她是如何隐藏身份的,3句木兰诗透露真相
《木兰辞》中的木兰是姓花吗?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她是汉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