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肃,奇男,伟男,却被《三国演义》描绘成一个弱智,真冤!

        (唱)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念白)好一派江景也呵!

        (唱)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念白)这也不是江水

        (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这是关汉卿元杂剧《鲁子敬设宴索荆州,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简称《单刀会》)里的一段唱词,写的是关羽应鲁肃之邀,带人亲赴单刀会的壮举。

        唱词巧妙地将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句子与人物内心、眼前景色、故事情节联结在一起,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几近完美地塑造出关羽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

        这部元杂剧证实,远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的文学作品中,鲁肃的形象就被人为地贬低了。

        《三国演义》继承了这个传统。

        《三国演义》最主要的内容是拥刘反曹,最重要的人物是文(诸葛亮)武(关羽)两圣人。为了突出这个内容,突出这两个人物,作者有意识地改写了一些历史事实,弱化,甚至丑化了一些历史人物。

        吴国很不幸地,既不是主要内容,也没有重要人物。远较蜀汉刘备重要的东吴孙权被写成了偏安江南打酱油的,其手下的文臣武将也成为被弱化和丑化的对象。

        周瑜是被《三国演义》丑化得最厉害的人。

        周瑜文武双全,风流倜傥,雅量慷慨,一向倚老卖老瞧不起周瑜的老将程普,最终也被周瑜的宽宏大量所感动,发自内心地感叹“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不光同时代的人赞美周瑜,后来的读史者也都对周瑜称赞有加,如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潇洒!

        而在《三国演义》里,周瑜却被写成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人,生生地被诸葛亮气死了。丑化得无以复加。(周瑜之事,可参阅本号《壮烈与悲凄——周瑜:三国文武第一人》,此不赘述)

        鲁肃则是被《三国演义》弱化得最厉害的人。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鲁肃在诸葛亮面前几乎就是个白痴,除了性情善良,老是替诸葛亮穷担忧外,啥也不懂,总是慢半拍。

        在开篇提到的“单刀会”事件中,《三国演义》里的描写是鲁肃存心要捉拿关羽,以此要挟刘备归还荆州,却反被关羽挟持,吓得“魂不附体”,最终“如痴似呆”地看着关羽扬长而去。

        鲁肃真就那么不堪吗?当然不是,不然本文标题怎么会说他是奇男、伟男呢?

                       举家投吴 “榻上对”语出惊人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生下来父亲就死了,祖母将其养大。长得魁梧彪悍,少年时就胸怀壮志,喜欢策划一些奇谋妙计。

        鲁肃的家境十分富裕,但因天下动乱不安,他也不着意经营,反而广卖田土,得来的钱主要做以下三件事:

        一、赈济穷人;二、结交名士;三、组建并训练自己的武装部队,类似于清朝的乡勇、团练。古代历朝乱世中各地富豪都有这样的行为,以此自保。这个传统一直到抗战时期都存在。

        鲁肃前二个行为得到时人的赞许,名声远扬。后一个行为则受到家乡父老的质疑,认为“鲁氏家世要衰落了,才生了这么个疯狂的儿子!”

        周瑜作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区)县长时曾带领数百人从鲁肃这里经过,因为粮食不够,找鲁肃借粮。鲁肃家里有两个粮仓,各存粮三千斛(以每斛约27斤计算,为81000)。

        鲁肃随手指了一座粮仓送给周瑜。这是真豪气了!就算在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够如此轻易地送八万多斤粮食给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周瑜也是个同样豪爽的人,在家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时,也是这样随手将一座大宅子送给了刚结识不久的孙坚。

        两人性情相投,惺惺相惜,一见如故,结为好友。

        当时的东城在袁术的势力范围内,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后,请他担任东城县长。鲁肃和周瑜一样,认为袁术成不了什么大事,不愿意去。

        当时诸侯逐鹿,中原大乱,鲁肃认为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就武装带领族中男女三百多人前往江东。

        徐州官府(应该是陶谦,当时与袁术联盟)派兵追赶(当时人口数量少,各地诸侯都禁止本地民众外迁。三百多人已经算大规模外迁了),鲁肃对追兵说:“如今天下大乱,有功不赏,你们不追也不会受罚,何必苦苦相逼呢?”

        为了阻止追兵,鲁肃让人拿了个靶子放在远处,拉弓直射,箭矢全都洞穿靶子。追兵们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看见鲁肃弓马如此娴熟,又担心制服不了鲁肃,干脆回去了。

        鲁肃渡江至曲阿住下。谁知此时祖母去世,鲁肃又扶灵柩回东城安葬。叶落归根,古代人死了一定要安葬在故乡。

        鲁肃回家安葬祖母期间,接到好友刘晔的书信,要其投奔近在巢湖割据的郑宝。鲁肃答应了,安葬好祖母回到曲阿后就准备北投郑宝。

        鲁肃回老家安葬祖母时,周瑜已经先行将鲁肃的母亲接到吴。鲁肃把投郑宝的事情告诉了周瑜。周瑜极力挽留,将鲁肃留了下来。然后立即向孙权推荐鲁肃,并建议孙权无论如何不能让鲁肃离开东吴。

        孙权随即邀集群臣宴请鲁肃,相谈甚欢,言犹未尽。孙权干脆让其他宾客先回去,单独留下鲁肃继续交谈。

        为了交谈方便,孙权让人把鲁肃的坐榻和自己的坐榻相对挨在一起,两人对饮,引出了鲁肃著名的“榻上对”。

        “榻上对”的主旨就两条:一、汉室不可复兴;二、称帝图霸天下。

        有人认为“榻上对”于孙权,犹如“隆中对”于刘备一样重要,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有拔高“榻上对”的嫌疑。

        “隆中对”就像一盏明灯,给在黑夜中摸索了大半辈子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刘备豁然开朗,因此,刘备欣然接受并以此为今后行动的指南。

        “榻上对”则没有这种拨云见日的功效,原因是东吴在孙策时就有了张紘的“江都对”。虽然孙策已经去世,但孙权一定知道“江都对”的战略规划。张紘跟随孙权多年,也会不断地给孙权灌输“江都对”的思路。

(这剧照荒唐,三国时是跪坐,没有这么坐的,真不知道这些编导是咋想的)

        “榻上对”几乎就是“江都对”的升级版,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张紘说得婉转隐晦,鲁肃说得直接明白而已。

        这和两人的身份和所处的年代有很大的关系,张紘提出“江都对”时还是朝廷官员,不论从名士风范,还是职业操守,张紘都不可能说出汉室要亡了,要孙策取献帝而代之的大逆不道的话。当时献帝还没被曹操挟持,天下虽然动乱不安,但最终会走向何方还不明朗,毕竟关东联盟名义上还是在努力恢复汉室。

        因此,张紘虽然说了要“匡扶汉室”,但最后却说了句,功业已经超过了齐桓公、晋文公,难道只是做个“外藩”而已?超过了桓、文,又不做“外藩”,这不就是要称帝吗?

        鲁肃是布衣,没什么顾忌,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再加上此时献帝已经被曹操牢牢抓在手里,不可能有翻身独立的机会了。因此,鲁肃才会那么说。

        孙策、孙权这两兄弟也有意思,孙策的目标是做朝廷“外藩”,也就是割据一方的独立势力;孙权则是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的那样的功绩,都没有想过做皇帝,反而是两人的谋臣都主张称帝。(人人都想建拥立之功啊)

        因为有“江都对”在先,所以,孙权听了鲁肃的建议后,并没有像刘备那样欣喜若狂,而是婉拒了,说:“我现在只是尽力一方,希望能以此辅佐汉室而已,你的话非我所能及。”

        孙权口头上是这么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不得而知,很难说孙权没有心动,或者说孙权本来就有这种想法,只是不能这样明目张胆地说出来。那年头要冒然称帝,风险太大,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各方势力的围剿,袁术就是例子。

        从后来鲁肃在公开场合再次提到称帝的事情时,孙权表现出来的态度可以证实孙权的内心一定有称帝的想法。

        虽然“榻上对”的意义和作用不如“隆中对”,但鲁肃能够直白地说出“汉室不可复兴”,“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话,在当时也是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孙权不可能一点震动都没有,只是城府太深,不形于色而已。

        “榻上对”让孙权特别看重鲁肃。鲁肃举家迁移,应该只带了细软,家具、服饰没办法带齐全,孙权就赏赐了他家许多家具、服饰,也包括许多财宝,让鲁肃家里过着和原来一样富裕的生活。这也是孙权的用人之道。

                                联刘抗曹 促成赤壁之战

        荆州与东吴是世仇,加上地处上游,时刻威胁着东吴的安全,孙策、孙权的近期战略目标都是夺取荆州,也都因实力不足,没能成功。

        荆州牧刘表病死后,鲁肃立即给孙权上表,先分析了荆州的形势:

        首先,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城池牢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如能占据荆州,可以成为将来称帝的基业。

        其次,刘表死了,两个儿子向来不和,军中将领也因此出现选边站的情况。

        最后,刘备是天下枭雄,和曹操有仇怨,寄居在荆州,刘表忌惮他的能力而不敢重用。

        然后提出利用和夺取的两种策略:

        一、利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齐心协力守护荆州,那就与他们结盟。

        二、夺取。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离心离德,就想办法夺取荆州。

        鲁肃不像其他谋臣那样,只是动嘴皮子,弄出些什么“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玄虚神秘,而是亲力亲为,主动请求到荆州去,以凭吊刘表的名义去实地侦察,见机行事。

        鲁肃之所以这么急迫地去做这件事,是担心曹操抢先下手夺取荆州,要从曹操手里夺取荆州就太难了。

        鲁肃的担心不无道理,曹操真就抢先对荆州下手了。等鲁肃昼夜兼行赶到南郡时刘琮已经投降,刘备出逃,荆州落入曹操之手。

        考验鲁肃的时候到了,此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返回吴国;一是找到刘备,继续完成利用刘备和刘表长子刘琦的计划。

        古代没有及时通讯设备,鲁肃没办法请示孙权后再行动,只能自作主张。鲁肃优秀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的潜质此时得以表现出来,当机立断追刘备。

        终于在当阳长阪追上了刘备。刘备的军队刚刚被曹纯的虎豹骑冲击得七零八落,伤亡惨重,剩下不到八百人,确实很狼狈。

        鲁肃与刘备的交谈很有意思。鲁肃先问刘备有何打算,这是想让刘备亲口说出想到东吴的话来,好赢得主动。

        刘备这个老滑头当然不会上这个当,说与交州苍梧郡(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太守吴巨是朋友,准备去投奔他。

        刘备要去苍梧得穿越孙权和士燮的防区,能否顺利通过就是个问题。以刘备逐鹿中原的心志跑到偏远的苍梧,几乎相当于放弃了一生的追求。以此两点就可知不是刘备的真实想法。

        刘备此时想得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摆脱眼前困境,尽快与关羽、刘琦会合。以刘备的经验,深知鲁肃冒险追赶自己,一定有所图谋,这样回答,就是把球踢回给鲁肃,试探鲁肃的真实意图,然后再来定夺。

        鲁肃见刘备不肯说出真实想法,只好自己说了。他说吴巨只是个没有什么才能的普通人,地处偏远,自己恐怕都会被别人兼并,怎么能够去依靠这样的人呢?不如去投奔孙权。

        孙权敬贤礼士,江东英雄豪杰都前往归附。现在已经占有江东六郡,兵精粮多,足以成事。不如你派亲信心腹前往江东联络,缔结和好联盟,一起济世立业。

        以刘备的境况,能够和孙权结盟是解决当前困境的最佳方略。既能依靠孙权的力量与曹操对抗,避免覆亡的命运,又能留在江东,近窥中原。

        刘备前半生都是寄人篱下,作刘表的客将和作孙权的客将,对刘备来说没有什么区别。有个立足之地,又能保住性命,对此时的刘备来说,已经足够了。

        “隆中对”里已经有孙权“可援不可图”的判断,刘备知道这一点,之所以没有主动提出投奔江东,一是为了抬高身价;二是荆州刘表与江东孙权是世仇,孙权能否接纳自己不得而知,如果主动提出遭到拒绝,局面就不好收拾。

        既然鲁肃主动提起,刘备立即顺水推舟地同意了。从刘备非常高兴喜悦的状态中,可以看出鲁肃的提议正中刘备下怀。刘备一到夏口就立即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和孙权商讨联盟事宜。

        鲁肃当机立断追赶刘备的行为,改写了历史的走向。如果没有联刘抗曹,就没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更没有后来的鼎足三分。

        鲁肃赶回东吴复命时,正好遇到孙权召集群臣商讨应对曹操之策。

        曹操此次南征有两个战略目的,一是夺取荆州,二是驱赶甚至消灭刘备,并没有渡江作战征讨江东孙权的计划。

        孙权最初也没有和曹操交战的打算,只是“拥军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观望成败”。

        两个都没有想过要战场交锋的人,最后怎么会大打出手打得死去活来呢?鲁肃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下期接着聊。谢谢。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策、周瑜的天下二分之计,孰优孰劣?
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二分天下,鲁肃的榻上策,究竟谁优谁劣?
精读《资治通鉴》细解谋略家鲁肃,纠偏“单刀赴会”的张冠李戴
被忽略的三国真智者,帮孙权定下比《隆中对》更实在的战略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更优秀?
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