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奶奶,你要分清自己的责任!

教师的成长+家长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

最近,朋友圈看到一位同事发着这么一段话:一大早的,碰到个奇葩奶奶。口算作业是奶奶先做一遍,然后擦掉让孩子重新描一遍,我的个天哪!

无独有偶,看到一位同事在下面留言:我班还有代替孩子写日记的呢。

跟一线老师聊天,发现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

我也是当奶奶的人了,有些能感同身受。深层次分析原因,是不是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宠溺。因心痛孙子辛苦而为之。奶奶们是不是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坐在桌前,低着头,皱着眉,面对作业一筹莫展?孩子一坐就是几十分钟,笔下却没几个字?夜已深了,孩子做不出作业而掉眼泪?……此时,作为奶奶,只要看到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心都会马上柔软起来,什么老师的话,媳妇的叮嘱,什么原则,什么教育方法,统统都见鬼去吧。再也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眼中只有孙子啦。

2.害怕。因担心老师批评而为之。孩子没有完成作业,那还了得?认真负责的老师一定会找家长。这么大年纪的人,还要被老师叫去批评,那多没面子。假若再被老师一不小心漏嘴,让儿子、媳妇知道,引起婆媳内战更是不值。还不如立马帮一帮孩子,让孙子在老师面前过了关,留下好印象,也保持家庭的和睦,不是一举多得吗!

3.盲教。因不懂教育方法而为之。祖辈的教育方法大多凭的是经验,是老传统,旧规矩,已不适应现今孙辈的实际需要。教育是有方法的,而且是与时俱进,因人施教才有效果的。同样的事儿,理念不同,教育方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教知识如此,育人也如此。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分苹果,不同的教育方法,影响两个孩子的一生。

一位来自加州鹈鹕湾监狱的囚犯,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次过圣诞节,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不相同。我第一眼就看见中间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而且非常想要得到它。这时,妈妈却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自己想要那个大苹果,这时弟弟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我灵机一动,改口说道:”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苹果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果然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我。

从此之后,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伪装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断说谎。上中学时,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会不择手段,之后又学会打架、偷窃、吸毒、抢劫、杀人,直到现在,我被关进监狱终身监禁。

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父亲过生日,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却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很好,孩子们,你们都说了真心话,这个苹果最大最红也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可大苹果只有一个,让我们来做比赛吧,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每人一块,负责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资格得到它!

结果,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妈妈,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很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她一直这样教育我们,在我们家,你想要什么好东西就要通过比赛来赢得,你想得到什么,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祖辈,尤其是奶奶们,做出了开头写到的“出格”的事儿。

昨天在街上碰到了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奶奶,她见我走过,“老师,老师”地叫着,快走过来拉住了我的手。我认识她,不是跟她有多深的交情,而是因为去年招生报名那一天,她的紧张神情,她的不断追问”三类生有得读哇?三类生有得读哇?“,她的最后含泪说的一番话:“你说有得读我就放心了,否则对不起我那死去的儿子。这孩子可怜啊,爹死了,娘走了,由我们老两口养大的,只能靠我们了。“由此,我记住了她。

“有事吗,奶奶。”我先发声,因为我有急事要走。

“老师啊,碰到你就好了。我的孙子每晚都哭,有的题目不会做让我讲,我讲不清楚呀,急死我了!怎么办?我的孙子可怜啊!“

……

这是第一类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抚养孙子的重任落在老人的身上。但这是少数。

2016年的调研数据指出,学龄前儿童由祖辈教养率达到88.9%,祖辈对子女家庭的强势介入,提供有效帮助的同时也带来突出矛盾。尤其是婆媳矛盾、翁媳冲突,成为常见的代际问题。

我的大嫂大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儿生个二胎,老两口去到杭州女儿家,包揽了家里的一切:照顾外孙,打扫卫生,清洗一家人的衣服,买菜做饭,接送外孙女上下学……

这是第二类奶奶,与儿子媳妇孙子三代同堂,承担着家庭保育员、健康保健员、家政服务员、安全管理员、家庭教师的多重责任。这类为数不少。

有一位已成为我朋友的奶奶,因一个人带着孙子孙女住在我同一小区(儿子媳妇在外地做生意,条件不错。),两孩子又在我校读书,每天不是家门口就是校门口总会碰到,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

她每天乘公交车接送孩子,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饮食起居,读书学习,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钱。

到了寒暑假,两孩子去了父母处团聚,奶奶就回到长乐老家轻松几天。年年如此。六年小学过去了,现在,孩子已读初二,生活还是照旧。

这是第三类奶奶,一人带着孙子辈生活,是留守儿童家庭。目前,这类奶奶人数很多。

所以,祖辈介入教养孙辈,也是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无奈。

该不该管?

答案是肯定的!

怎么管?

需要有智慧!

”由祖辈抚养的儿童易产生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的阮滢指出。过早离开父母而未建立正常依恋的幼儿,不能主动与其他儿童一起做游戏、积极探索未知、勇于冒险,而早期主要依恋的破坏会导致儿童感情上的危险,并将在以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

溺爱、任性、依赖、早熟成为祖辈教养容易被诟病的缺点。

那么,奶奶们该怎么管,才能避免不足,让孙子辈健康成长呢?

首先,参与但不要替代。

对很多精力仍很充沛的“年轻老人”而言,照看孙辈无疑是促进其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祖父母含饴弄孙的“孙子疗法”,不仅给老年人增添了生活乐趣,加强了身体运动,而且也促进了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环,使他们重新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实现更完善的自我整合。

但决不,决不代子女去承担家庭保育员、健康保健员、家政服务员、安全管理员、家庭教师的多重责任,彻底丧失个人空间,却使得安心“啃老”的子代乐得继续做巨婴,已经成为“宝妈”、“宝爸”,却继续做着“妈宝”、“爸宝”。

其次,快乐但不是责任。

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张华特别指出,如今,祖辈作为隔代教养者的责任领域不断扩大,以往祖辈参与教养承担的是有限责任,是辅助性照料,而今天似乎已经没有了边界,祖辈买单的领域正在无限延伸,比如,包括辅导孙辈的学习。

父辈在家庭教育上的诸多优势得到子女认可,“隔代亲”并没有胜过“父母亲”。所以,祖辈虽然要注意提高教育素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但还是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的身上,要跟子女适当分工,优势互补。

第三,正向思考,彼此受惠。

在谈到祖辈教养的界限时,台湾嘉义大学王以仁教授说诀窍就是:多扮笑脸,姿态放低;舍得花钱,好施小惠;勿持已见,设法配合。

我非常赞赏台州的亲家母、亲家公的做法。他们就是依照王以仁教授口中的诀窍来做的,老两口凡事听女儿的,处处以女儿、女婿的意见为重。他们只当配角,需要他们的时候,尽力、用心帮助;不需要他们的时候,默默站在一边,不多言不多语……孙子两岁多了,一家人融洽、欢乐。有文化、高素质的祖辈就是另人刮目相看,是我学习的榜样!

第四,父辈可以“缺席”不应“缺位”。

对孩子来说,父母在,家就在。即使父辈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不在一口锅里吃饭,但仍然有着经济支持、礼物流动、情感维系、大事决策、假期团聚等行为。所以,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针对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异地的现实,反向提出在隔代教养模式中父辈可以“缺席”而不应“缺位”。祖辈应该还以子女这个责任。

这个基于儿童视角的父辈在位的概念,强调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才是留守儿童成长的真实动力系统,作为学校,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工作,沟通对象不是临时监管的祖辈,而是作为留守儿童精神家园和支柱的外地打工父母。

第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力。

现在非常流行“组团式”养老。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一模式移植到由祖辈教养孙辈的家庭上。把具有相同需求的奶奶们组成一个团,一起请专家开讲座,一起学习教育理念,一起探讨育孙的方法,一起交流育孙心得,甚至一起倾吐心中的不快……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力和正能量。

更进一步,还可以把这些家庭的孩子们也组成团,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团队中健康成长。

亲爱的奶奶们,请大胆分清自己的责任,努力改变一点,成长一点,那我们的孙辈就会:

得益一点,

得益两点,

……

得益一辈子!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

近段时间,了解了好几位奶奶的状况,有感而发。请转给有需要的奶奶辈看看。您的阅读、点赞、转发,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爷爷 爸爸妈妈在哪里?
隔代教育的问题(一)
家长课堂:如何化解“隔代教养”的弊端
爷爷奶奶到了什么年龄不可以照顾孙子?
快乐女孩成长笔记?(15岁考上清华大学)三
隔代教养的利与弊:想说爱你不容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