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毕云扬授课笔记:书法怎样做才能“高古”?



毕老师课稿






   畢雲揚,号逸楚堂,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创立逸楚书院。弘堂书社社员,南吴门书社社员,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墨池学院特聘导师,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被“书法报”评为全国优秀书法教师。书从篆隶入手,于峄山、礼器、石门、北碑等均有临习,行草用功于唐宋,上溯二王手札、《大观阁帖》,兼习小楷取其静气。以篆隶养笔,得其朴厚、方整。拓而为大,不规规于摹拟,得其风韵,散逸。偶有参展,只为一记。唯有久久为功之日课,为求索经典之上上法。

毕云扬老师上课语录

1,线条有三种 :

粗的线条:在写好常规线条的情况下把笔压下去写。

细的线条:拎着笔走。

常规线条:毛笔放纸上,手不用力,扶着笔,笔杆压着纸的弧度行笔,没有下按,弧度就是我们找的发力点,笔和纸刚好接触有个发力点,这个写出来就是常规线条。

小结:不要先写细线条,要先写好常规线条。


2,为什么要写大作品?

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苏东坡的字厚重,线条有张力,有气势,写大字需要这样的用笔。


3,写《小园帖》就是要灵动,洒脱,再加上苏东坡的厚重,会有更多的体验。


4,怎么样叫高古?

高古是两层意思:“高”是指结字技术上很高级,与众不同,没也不是瞎编乱造,是在古帖上过关,然后对古帖上有一点点改造,但不是改得面目全非,先深入古帖,把古帖所有精华学过来,不主张一开始就改变,要先仿创。

“古”:老瓶装新酒,指笔法,笔法需要有好的老师传授,如何把矛盾关系做得和谐,不过份,从古人中来,又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最好的。


5,毕老师谈个人经验,用大草的感觉去写《书谱》,写阁帖,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个很重要,可以大胆试)


6,作品展出来,要看有没有轻重大小等等各种矛盾的关系。


7,要纯粹,要没有时风,没有习气。纸墨要相宜,整体感要协调。


8,写大字,手腕要转起来,大部分的笔画要当楷书一样稳稳的写,偶尔再激昂一下,不是上手就是狂风暴雨。


9,转弯的时候要象骑摩托车一样,左倒右倒。


10,好的线质是毛而润,涩而畅 。


11,草书圆劲的东西要多些。 


12,对空间要敏感,要打开。


(网络班学员整理)



 毕云扬老师讲解《研山铭》要点:


1,避免很尖的起笔。
2,注意断开与并笔。
3,行笔注意一些小动作。 
4,有时要节节发力。手有简单的弹的动作。
5,衄,挫,一般在一起出现。
6,点画饱满,用笔要蹲下去。
7,遇到转弯的地方要揉一下。
8,有圆滚胖嘟嘟的线条。
9,敢于铺开。
10,枯笔象鱼鳞。
11,厚重与轻盈要结合。
12,要找准发力点,要有生猛的感觉。
13,大字在线条中段要有提按,既要老辣,也要松动。
14,裹锋起笔。
15,笔杆向四面八方去换锋。
16,纸墨要相宜。
17,不要用一招对付所有笔画。
18,“龙”字糊在一起。
 
小结一下毕老师点评课堂:大字行笔和小字不一样,小字更注重起,行,转,收,讲究精致。大字起笔很少尖的笔画,藏,裹比较多,中间行笔很多的小动作,如提,按,揉,推,压,顶,翻,衄,挫,蹲,绞转,转腕等等更加灵活生动,也就是说更多要看线条里面的韵律,要更加的厚重,饱满,当然小字也少不了这些动作,只是关注的点会不同一些。


(网络班学员整理)

附:翰墨文化沙龙对毕云扬老师的专访

访

1、毕老师您好,请问您书法入门时是从哪本帖入手的呢?选择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学习书法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唐楷入手的,因为唐楷大多数法度比较严谨,而且比较容易找到规律,容易上手,适宜初学。但切不可仅仅只看碑刻写唐楷,比如写欧的可以参考一下欧阳通的楷书,规矩中见性情,还有欧阳询的行书如《卜商帖》、《仲尼梦奠帖》,可以更好的理解欧体楷书的碑刻,颜体建议从多宝塔入手,可以参考《自书告身》等墨迹,启功先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切不可斤斤计较于碑刻的点画形态,描头画脚,这样就失去了毛笔书写的意义了。


2、书法对于您来说,是有着怎样的意义?

书法对于我而言的意义,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我为什么喜欢书法,喜欢一种感觉、一种状态是真的没有理由,也许我喜欢的就是明窗净几下的静坐,笔墨精良人生一乐。书写就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书写一种对生活的状态,可以说是一种对书写莫名的喜欢。书法本就附著于汉字在几千年的应用史上,有其实用性,社会性,艺术性。目前读书、书写、领悟,教学是一种适宜我的生活的状态。



3、在现在这么浮躁的社会,是怎样做到沉下心来潜心书法学习的呢?

浮躁的社会无非是指名利下,如何去卖字和不断参展。其实名利没有对错只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发展。每个人目标不同,有人想走快,有人不急想走慢。而我不急,这些年我不断在外听课学习,为的也就是在书法教学上如何更有效的引领学生入门及创作,或者说更愉快的书写。更重要的是我想当自己的老师,只有自己去研究如何学习,每教学一门,我都是带着学习的心态,每每自己都在探索与发现,最后教学相长。书写不是吃老本不是吃招术,而是要沉的下心深入传统,深入传统的意义在于传承经典,会古通今,养心养精神。这是我们一辈子要去追寻的。


4、看到您之前有开网络课程,主要是讲二王的行草书,可以说说您对于“二王”书风的理解吗?

二王书风归纳有上十种,我们主要通过墨迹本,唐人钩摹本手札推断,同时介绍大家看看祁小春老师研究的二王专著,例如《山阴道上》。二王书法历代有褒有贬,贬其过于媚,无丈夫气,扬其变新法变章草为妍美。王献之主要谈其创新性。王献之创破体与一笔书,大王的中和之内符合中国儒家学说与中庸之道,小王纵逸为后世展大书写与狂草开启了重要线索。说到二王,不得不说那个魏晋时代魏晋风骨,魏晋那个年代士人崇尚率性自然,超脱生死。在王羲之兰亭序三次俯仰可洞见王羲之的魏晋风骨。王右军坦腹东床,与竹林七贤的事迹都是很好的写照,王羲之的高妙在于它的无概念化,每一帖都风格不同,且开启了正、草合一的帖学正宗。


5、毕老师您能给我们说说您学习书法的方向与体会吗?

目前我主要是主攻二王小行草一路,同时于《峄山碑》、《礼器碑》、《石门颂》、北碑、二王小楷等均有涉猎,最后理想的方向可能是碑帖结合。我主张临帖与创作不可偏废,不要被流行的东西冲昏了头脑,有的书友为上全国展,学习了很多流行的东西,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一旦入展之后,就不知所措,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我觉得参展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规划,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就不要被流行所左右,静下心来去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和其他人拉开距离,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6、请问在书写中,如何能够有效的训练笔性与笔法还有结构呢?

关于笔法,我觉得应该去刻意练习,反复练习,同样是不要贪多,每天能够解决一个问题或两个问题就行,这样一年两年下来,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了。字法方面,我觉得要多关注字帖中的矛盾对立点,比如方圆,向背,粗细等等,能够多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结字的方法,然后再回到字帖中,不断吸收总结,丰富自己的结字系统。另外我觉得还可以多花“笨功夫”,即背字典,反复临写,将字的字法结构记在脑海中,积少成多,每天能记住一两个字,一年两年,将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切不可贪多,那样只会导致一个字都记不住,永远无法突破创作的难关。


7、二王的书体,我们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他的字应该写多大的是比较适合的呢?

我简单来说可以分三个方面。


一是工具的选择,纸建议用偏熟的纸,比如煮锤宣,豆腐宣等等,容易表现出二王书法中精细的地方。用生宣写或许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味道,但是不建议初学者使用。笔的话,用狼毫或者兼毫比较合适,如《姨母帖》等有篆籀笔意的帖可以试试弹性好一点的羊毫。建议大家多试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有时候别人用的比较好,但是却不适合自己。


那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整个气息的把握,我们写王字王字应该追求绵厚中见骨力,平淡中见奇趣,是一种不激不励,风流潇洒的感觉,陈忠康老师说学魏晋人书,应该读读《世说新语》,我想这也是让我们多多体会他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的了解他们书写时的气息与感觉。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二王”应该是一个大体系,而不仅仅是《圣教序》、《兰亭序》、《十七帖》等几本帖,我们应该要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后来的杨凝式、智永、陆柬之、孙过庭、宋四家、赵孟頫等等包括日本的三笔三迹以及近现代的白蕉,都是我们可以取法的对象,每个书家有每个书家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化为己用,这样才能真正的写进“二王”。


至于字的大小,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宜写的太大,一般在3厘米左右,包世臣说“字形既殊,笔法顿异”,若放的太大,则失去了王字本来的味道。


8、对于和您一样同龄的书友,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传授传授学书经验吗?

我身边有很多书友包括我的一些学生,他们都太急了,总是想着要怎么样才能快速学会创作,怎样才能快速入展获奖,总是希望老师能够传授独门秘籍。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太焦虑也不要太急,功到自然成,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也没有什么能够速成的秘籍,有的只是方法,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踏踏实实的去做,自身多努力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够慢慢进步。同时不要贪多,我看到有书友每天发作业,第一天发临的一通《寒食帖》,第二天发临的一通《兰亭序》,第三天发临的一通《苕溪诗帖》,看样子也是很勤奋啊,可是真正的,自己又得到了多少呢,记住了多少呢,等到下笔创作时,又是自己的“钢笔体”了,所以我主张先主攻一种书体一本帖,所谓学的越精深,得到的越多,泛泛学习,不求甚解,那是做无用功,是欺骗自己。


作品欣赏








转自毕云扬书法工作室  翰墨文化沙龙  特此鸣谢

编辑整理   书法秘笈


转载本公众号文章须注明出处

并注意保持文章原作者署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授● 中国书法院陈忠康“二王”笔法研究
临创转换如何少走弯路?
于钟华:二王书法核心秘笈 (下)
'二王之妙”到底有多妙?| 读《书谱》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鉴赏与临习
南朝齐·王慈《汝比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