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策略——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为例
广西教育2021,(29),29-30


覃常煜

贺州市八步区第三初级中学

导出/参考文献分享打印
    要:

本文论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开展探究活动、引入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探索生命、思考生命。

作者简介:覃常煜(1980—),男,壮族,广西贺州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贺州市八步区第三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生命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整个初中阶段,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这一章节,知识点包括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及生命价值等,主要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技巧、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本文以该单元中《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为例,从“贫乏与充盈”“冷漠与关切”“平凡与伟大”三个教学重点入手,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

一、在体验式教学中体会生命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多以教师说教为主,方法过于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生命教育这一内容,初中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比较少、对生死的体验比较浅,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增加学生的生命体验出发,尽可能采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方式,设计符合教学主题的情境或活动,使学生入情入境,获得更为直观、真实的生命体验,进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悟。具体而言,体验式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情境带入、参与体验、总结评价。

在开始学习本课前,笔者布置了课前任务,让学生收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死事件或身边的人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的事迹。在导入阶段,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先后播放了歌曲《怒放的生命》和无臂钢琴师刘伟、“最美舞者”廖智的视频,铿锵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以及感人的画面,迅速营造出一种人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被带入情境之中,教师及时小结引出本课的话题“活出生命的精彩”。随后,结合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这一内容,笔者让学生讲述准备好的故事,并谈一谈故事对自己的启示,共同参与到教学内容的体验之中。实践表明,学生是教学情境的主观体验者,与教师讲述的故事相比,学生更喜欢彼此间分享的内容,更容易接受这些分享内容中包含的生活经验。可见,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随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断提升、活动体验度逐渐加深,自然而然对生命产生更多的思考,思想感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此时笔者适时地加以评价概括,引导学生理解“没有人一出生便光芒四射,而是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来获得更有意义的生活”这一道理,同时理解“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没有不变的定式,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做出不同的抉择,其获得的生命意义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越是逆境,就越应对自己负责,心怀梦想、勇敢地生活下去,用有限的生命活出人生的精彩,使生命变得充盈。

又如,在教学“冷漠与关切”相关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体验游戏,将课桌和椅子参差不齐地摆放成一段地形复杂的通道,然后请几名学生蒙上眼睛扮演盲人,尝试通过这条通道,并请其他学生扮演来往路人。几名“盲人”刚开始行走便不时撞到桌角,或者被椅子绊倒,来往“路人”在笔者的要求下没有理会陷入困境的“盲人”,很快“盲人”都不敢走动了。接着,笔者让其中两名路人为“盲人”指引方向,让“盲人”安全地通过这段路。体验结束后,笔者请学生谈一谈感想,扮演盲人的学生非常感慨地谈到他们在陷入困境时产生的无助和恐惧,以及获得帮助后的安心和感恩;扮演路人的学生则谈到他们旁观时的紧张揪心,以及施以援手后的快乐和自豪。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深深领悟到没人愿意被冷漠对待,人与人只有相互关切、彼此依存才能感受生命的温暖;我们在关心自身的基础上也要关心别人的生命、善待他人,才能创设出一个友善互信的社会。

体验式的教学设计,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加深学生对生命理论的思考与感悟。同时,在体验过程中教师做出积极的引导,课堂教学便能始终紧密围绕生命教育的目标展开,使生命教育的质量有所保障。

二、在探究活动中探索生命

生命的种种问题并不是仅仅依靠阅读课本知识就能解决的,学生必须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才能真正感悟生命的内涵,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理论性较强成为人们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固有印象,教师教学时也更偏向理论知识讲解,而忽视探究活动的开展,这样的教学局限于理论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空间,不利于后续的学习发展。进行新课程改革以后,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思品学科统一改名“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体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视,体现了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因此,采取探究式方式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符合课改要求,也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与思考。

例如,谈到生命的“贫乏与充盈”时,笔者利用课文“探究与分享”素材中对不同的16岁人生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16岁孩子的异同点,并想象自己16岁时应当是什么样的。学生先是分组讨论,组内各成员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汇总观点推选一人做总结发言。讨论就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了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探索生命,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

进行了小组讨论、总结之后,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进一步探究的话题:你喜欢什么样的生命状态?笔者先利用短视频的方式展示了几名学生通宵玩手机游戏、白天睡懒觉的场景,又展示几名学生认真写作业、读书、打球、旅游、制作模型、帮父母做家务等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对假期生活的设想,谈谈视频中人物的生命状态,以及谈谈自己喜欢哪一种生命状态。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他们乐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为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会先经过认真思考,才一一道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发言有不完善的地方,笔者再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清楚地体会生命贫乏的原因在于自我封闭、缺乏生活目标,而贫乏的生命体验会限制生命的生长,使生命日益空虚;而热爱生活、积极与外界建立紧密的联系、树立明确的理想目标,使生命得到生活的滋养,逐渐充盈丰厚,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又如,在学习“冷漠与关切”的内容时,针对“该不该扶老人”这一有争议的话题,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该扶”和“不能扶”两种角度探讨。学生先收集各种资料,再展开辩论。“该扶”一方认为生命是有温度的,我们要创设一个温暖的、人性化的社会,就应该人人保持一颗有温度的心,遇见他人有困难应该及时伸出援手。“不能扶”一方直接罗列了若干个因为扶而受到诬陷、讹诈的案例,直白地表明为了避免自己的生命遭到不必要的消耗,坚决不扶。面对“不能扶”一方的观点,“该扶”一方又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提炼出观点: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如为避免讹诈而提前录像、寻找人证、保存证据或者报警,这样可以尽量在“扶”与“不扶”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表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关注,也表达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学生更加明辨是非,同时掌握科学的自我保护和帮助他人的方法,懂得尊重生命、传递温暖,充分理解“冷漠与关切”的内涵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探究问题时,应当选择贴近生活实际且具有开放式答案的内容,尤其注意不要超出学生认知范围,尽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探究与思考中巩固提高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三、引入社会热点思考生命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局限,教师多采取说教方式,这样的方式缺乏感染力,也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更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社会热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或时政信息,这些内容或信息无不与人的生命有关,将其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使课本的理论知识得到佐证和支撑,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时,笔者十分注重选取既能够深入体现本课知识点,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时政热点作为教学素材。

例如,在谈及生命的“平凡与伟大”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通过课件展示了几名热点人物:浙江舟山公交司机毕怀彬、南航最美机长贺中平、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等,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在这一教学主题下出现,他们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起初学生对他们的事迹不甚了解,表达的观点不全面,于是笔者相机展示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学生这才获悉情况:毕怀彬在驾驶公交车的时遭遇车祸,他强忍巨痛,牢牢把控住方向盘,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救了一车人;贺中平执飞一架从珠海飞往北京的飞机时,遭遇发动机故障临危不乱成功迫降;张桂梅是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她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把一批又一批的孤苦女孩送出大山。因有这些热点报道作为补充材料,学生再次回答“伟大之处在哪里”这个问题时,答案更全面了:这些人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对生活带给他们的考验从不畏缩懈怠,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他人谋幸福、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是在认真、勇敢、顽强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学生的回答初步展现了他们对人生责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追问:“阅读了以上人物的报道,再对比一些你认识的伟大的人物,你对平凡和伟大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名人还是平凡人,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即用自己的劳动、智慧和品德创造出比自己的生命更高尚、更长久、更不平凡的社会价值,因而被称为“伟大”。可见,时政热点报道中鲜活的人物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实例往往更有说服力,更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也更容易启发学生领悟“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认识“平凡中能够孕育伟大、一切伟大都源自平凡”这一观点。这些关于生命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树立更强的责任感,为将来实现更大的生命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时政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生命教育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符合当前社会的价值观。教师在选择时政素材时应当遵循“用新不用旧”的原则,多选择贴近现实、新近发生的鲜活事例,拉近选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升华生命的课程,因此在教学策略上也应当体现出如生命本身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并引领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使其获得丰富的体验、经历生命命题的探索、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进而加强生命教育效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探索中前行
谭德祝:探析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快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863李鲍:六年级小学生上课偷读什么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分析
一名小学教师的期末工作总结
在德用行,用法规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