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论语》:八佾第三.9

八佾第三

子曰:“夏礼(1),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2);殷礼(3),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4)。文献不足故也(5)。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夏礼:夏代的典章制度.

(2)杞不足徵也:杞(qǐ),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相传杞国国君是夏禹的后代.徵(zhēng),验证,证明.

(3)殷礼:殷代的典章制度.

(4)宋不足徵也:宋,国名,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宋国国君是商汤的后代.

(5)文献不足故也:文,指典籍,文字记载.献,即贤,指多闻多见、熟悉历史的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典章制度,我能讲,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能为我讲的做证明;殷代的典章制度,我能讲,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能为我讲的做证明。这是因为杞国和宋国的典籍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多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典籍和贤人,那我就可以用来作为证明。”

【感悟】

这一章,首先说明了孔子对夏、商、周代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各项典章制度的规范,可惜当时僭越典章制度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其次,孔子认为对夏、商、周代典章制度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和贤达人士来证明,反映了孔子对历史和现行政策的谨慎和求实态度。
我们回顾一下孔子在《为政第二》的23章里面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首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大学者,曾经对夏代和商代的典章制度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典章制度早在夏商两代就已经形成了,周朝的典章制度就是在这两朝的基础之上整理出来的,而且还要更加完善一些。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作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判断了。可是,判断毕竟是判断,也需要强有力的事实根据作为依靠,否则只是一种假说推断而已。孔子本想通过古时的典籍和贤达人士等的文字记载来证明自己的研究,可是,由于时代久远和历史演变,能够证明孔子判断的证明资料少之又少。所以,孔老夫子也只能叹其“文献不足故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论语】八佾篇第九则
有根有据方足证——《论语》悟读【48】
【珠溪写作】邓敏|《论语》微写作十
2009年8月27日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论语:夏礼吾能言之(3-9)
论语连载(49)《八佾篇》第9章,“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