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连载(49)《八佾篇》第9章,“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祝福新年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原文朗读】

【注释】
杞国,周武王把大禹的后代封在杞国,刚开始的都城在河南杞县,因其弱小,依赖别国以延长国命,屡屡迁移。
宋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在宋国,都城在现在河南商丘县南。孔子祖先原本是宋君的直系,所以孔子自称是商汤之后,后来孔子的祖先逃到鲁国,孔子家族从帝王到诸侯再到大夫,传到孔子这里身份变成了“”。
求征,征询,佐证,证验,证明。
文献两层含义,文,典籍,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贤人也,见闻多且熟悉掌故的人。现在所说的“文献”只指前者“”的文字资料。
缘故,原因。
【白话翻译】

人类的礼乐文化是一脉相传不可割裂的,文献的保护很重要,否则有些礼仪文化会慢慢淡化甚至失传,请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夏代的礼乐制度,我能说一些,但它的后代杞国已不足以作证了。殷商的礼乐制度,我也能说一些,但它的后代宋国也不足以作证了。这是因为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和了解熟悉典故的贤者不足的缘故,如果典籍和贤人足够多的话,我就可以求以为证了。”
【解读】
   本段主要阐述文献的重要性
文化与历史的传承是不可割裂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则无异于自我毁灭,使后人无法考证。孔子以杞宋两国为例,强调了历史文献的重要性。
保护历史文献刻不容缓
先说杞国,杞国这个国号从夏朝建国时就有了,从公元前2000年延续到公元前445年的战国初期,断断续续存在了1500多年。商汤王灭夏后,将夏王室的一些遗族迁徙到河南杞县一带,国号“”,后来消亡。周武王灭商后,寻找夏朝开国天子大禹的后裔,找到了“东楼公”这个代表人物,也将他封在杞地,延续杞国国祚。只不过杞国太小了,被迫屡屡迁国,到了公元前445年最终被楚国所灭。杞国虽小,但却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是夏朝大禹的后裔,存有夏朝的礼乐文化。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礼到访过杞国,但是杞国的典籍大多散失,熟悉这些礼仪的人也不多,所以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些和杞国有关的故事,“杞人忧天的典故就发生在杞国,这个成语虽然常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忧,但也由此证明杞国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造就了杞国人深深的忧患意识。
再说宋国,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先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但武庚参与叛乱被杀。后来周公又封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为宋公,建立宋国,国都商丘。宋国是孔子的祖国,孔子的祖先后来逃难到鲁国。到了公元前286年,孔子死后200年,宋国被齐国所灭。孔子的妻子是宋国人,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和宋朝也是宋国人,孔子周游列国曾在宋国做短暂停留,被宋国大夫桓魋(tuí)追杀不得不狼狈而逃。诸子百家的墨子庄子惠子都是宋国人,虽然宋国人才辈出,但是在传承殷商礼乐文化方面做得很不够,所以孔子感慨道“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如何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莫让前人的文明变成回忆
《论语》中有很多处关于保护礼乐文化的阐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无数代人保护传承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有2500年的文化,孔子就已经担心它们在慢慢遗失。到了孔子之后2500年的今天,这样的忧虑仍然还存在。我们现代人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更要保护好我们引以为傲的优秀传统文化。
上一章:《八佾篇》第8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孔子的治学精神(3—9,讲于2021年5月17日)
《八佾篇》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说古道今不是信口开河——《论语》学习49-50
【每日论语】八佾篇第九则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八佾篇》(9)
再读《论语》:八佾第三.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