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散文——《抬丧》

从不哗众取宠,

只专注低调的奢华

深尝慢品或是走马观花

都随你

此文应山阳县政协文史资料《老手艺》征稿给定题目所写。

小时候我见过最震撼的阵仗有两个,一个是办年货的农村集市,另一个就是抬丧。年货集市给了我沧海一粟的人生初体验,抬丧则让我看到了山村故土的魂之所在。

小的时候,鬼故事听得多,所以对于死者、棺材、灵柩、坟地之类都是心生恐惧退避三舍的。后来慢慢长大了,见证了村里的很多老者渐渐故去,白事经历的多了,明白了人终有一死的道理后,畏惧也就少了些。

这些年来,山里的青壮拼命地往城市里涌。四下,村里只剩下些老人和孩子,那种家长里短的热闹劲儿消停了,很多熟悉的人情世故也慢慢变淡了,浓浓的乡愁变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但是有一件事情一直没有改变,也是唯一能把村里的人聚集起来的事情就是抬丧。

抬丧应该是我们山里人才听得懂的土话,书面语应该叫出殡。顾名思义,就是抬死者去安葬的意思。

山村交通不便,移动小物件,不免需要背扛肩挑。遇到重量和体积大的,就需要两人或是多人一起抬。所以“抬”这个词便是山村人们生活中的高频词汇。抬丧便是其一。

农村人的丧仪格外讲究,抬丧更是反映农村生活最集中的缩影。

农民以农耕为生,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邻里之间形成了稳定而熟悉的生活关系,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生活习俗。我成长的村庄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无论谁家有人过了世,家家户户都要出劳动力无偿来帮忙操办丧仪。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应该是村里最稳固的传承。

这些年,村里的人有的搬迁到川道,有的移居到城镇,乡村情怀几经瓦解。但是只要村里有人去世了,所有原住村民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送葬。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是为往生者吊唁,另一方面则是抬丧的需要。

我们那里用来装死者的棺木,多是松柏做成的。一副棺材少说也有七八百斤重,装上死者尸身遗物,应该重达千斤了。山里人的坟地往往比较远,有的甚至翻山越岭,这样抬丧就需要大量劳动力。

长期以来,大家生活在一起。都明白一个道理,人人家里都会遇到红白喜事,所以别家需要帮忙都不会推辞,而是倾力帮助。因为我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这也是农村人情的情祉所在。

在我们村里抬丧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死者家里抬出门,这个被称为“出灵”。第二阶段就是将灵柩抬往坟地入土,这个被称为“上山”,第三个阶段就是将灵柩放进挖好的井内,这个被称为“下梓”。坟山在我们那里很是讲究,要花大价钱请风水先生拿罗盘勘察,力图找一块风水宝地,以求福荫子孙恩泽后世。下葬的日子也是风水先生定的,何时出灵,何时动身上山,何时下梓都是风水先生掐指算出来的。

丧礼当天一早,一般都是早上五六点的样子,就是出灵的时辰。出灵是短途移动,仅仅是把灵柩从家里的堂屋抬到庭院,所以一般用不上杠绳,都是徒手抬的。村里的劳力排成两排,站在灵柩两边,炮声一响,唢呐一吹,众人一声吆喝--“起”,大家一起发力,灵柩就被一群人簇拥着,慢慢抬出正堂大门。

此时,并大意不得,因为大门比较窄,出了大门便是农家用石头垒的台阶,路况起伏大。农村人又有种说法,抬丧必须要走直路,而且在路上灵柩绝对不能落在地上,棺材落地会给主家带来厄运。所以众人要确保这千斤重,两米长的棺木稳稳妥妥地出门并安全下台阶。堂屋灵柩一起,门口就要有人站在两边接手,有人在前面撑着,有人在后面扶着,大家都格外小心,全村人的力量此时都使到了一处,场面很是震撼。

灵柩出来后,便用高凳支起暂停在外面。一般上午时间都是孝家招待四面八方来吊唁客人的宴席,待宾客酒足饭饱后再送亡灵上路。

这抬丧的人上午也是不得闲的,他们要找来很多龙须草,打出几十米长的绳子,以备抬丧捆绑灵柩用。这绳子被人们叫做“龙绳”。而抬丧用的杠子则被人们称为“龙杠”,是两根柏树杠子,长五六米的样子,很重,一根杠子两个人抬着都稍显费劲。

待宴席结束后,就该送亡灵上山了。孝家请的丧仪总管会代表孝家讲几句场面话,嘱托大家将亡者顺利送往坟地,并发些孝家准备的烟酒犒劳抬丧的人。

抬丧的人被称为“丧夫”,一般都是村里的青壮劳力,要固定选十几个能上肩的丧夫,还要选个丧夫头,这些人算是村里面的精英了。一般没有耐力的人是不敢轻易上肩的,那一杠子上肩少说也有两百多斤的重力。

将灵柩绑上龙杠,也是门技术活,一般是丧夫头来完成的。只见丧夫头将那龙绳三绕四绕的,在灵柩顶上打个结,然后用细一点的纤绳捆好抬杠,再缠好上肩的短杠子,最后用酒浇在龙绳龙杠上祭拜一下,迷信一点的还用鸡血来祭,这上路前的准备工作就差不多了。

抬丧的抬法也是有讲究的。我们那里有十六抬的,有八抬的,也有四抬的。十六抬,灵柩的大小两头各八人,要求上山的路比较宽敞才能排得开阵势,相当于一根龙杠八人抬,优点就是比较省力,但山区道路崎岖不平实用性不强。八人抬,前后各四人,路况上要求相对比较宽敞,也比较省力。还有就是四抬,两头各两人,这样每个丧夫肩头承受的重力比较大,需要很多人在两边帮扶,比较适用窄陡的山路或是轻点的棺木。这人多人少,各有利弊。人少压力大,但步调容易统一,有两边帮扶,行进中比较稳。人多压力小,但路况要求高,人多步调难统一,平衡感差,走直线比较难。

万事妥当,启程的鞭炮一响,唢呐一吹,孝女哭声大作。丧夫头一声令下——起,大家跟着齐呼一声“起”,灵柩就被众人抬起来了。一旦起来,需要一鼓作气,中途不能随意停歇。换人都是在行进中完成的。丧夫头一般顶在最前面的头杠,他的步伐带动其他丧夫的步伐。一个个迈着八字步,撑着腰,咬着牙,没走几米,就有人喊“不行了不行了,赶快换人”。早已准备接应的人立马钻进去从肩上接过来。就这样轮换着,一直抬到坟地。

听经常抬丧的人说,抬丧是门技术活。首先要有好力气,否则会被压坏,曾经有年轻的后生逞能勉强上肩被压得吐血,落下劳伤,所以没有好力气千万不要逞强。其次是要会迈步子,跟准丧夫头的步伐,一脚一步地踏实,不会闪到腰。如果四个人步调不统一,就会蹩脚,甚至影响其他人,失去平衡从而加重肩头的重量。

抬丧有时候也像是全村人的活动,遇到惊险的路况,一起送葬的老少都要搭手帮忙,抬的抬,扶的扶,还有的用纤绳在前面拉。抬丧时纤绳有很大的作用,遇到上坡上台阶的路段时,纤绳在上面拉,起到牵引作用。遇到下坡比较陡的路段时,纤绳在后面拉,起到了减速缓冲的作用。

山里去往坟地的路程远近不同,坟地近的就在门前屋后,坟地远的要翻山越岭。为了走直路,有的路段甚至是刚刚从荆棘林砍出来的路,路况特别差。但无论上山的路途多么惊险,还是见证了一个个故去的人,在鞭炮声、唢呐声,“上——上——上”的呐喊声中,被顺利送往坟地入土为安,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差池。这就是心中那片故土的精神和情怀,灵魂和根脉。

随着,丧葬文化的演进,旧农村形态的崩盘。很多年后,可能再也看不到抬丧这种震撼的场面了。但是,这种乡土风情却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成为永存的记忆。

傲寒文苑

Ao  Han  Wen Yuan

傲立世间,寒心独守

01

作者简介

傲寒陕西山阳人,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乱花渐欲迷人眼,总有一字落心间。

不求字字皆珠檀,唯盼两语共婵娟

艺术 · 欣赏 ·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丧葬礼程序 (转载的)
丧仪过程
老北京丧礼上的杠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西安农村的丧葬习俗
有关莱阳的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有多少种﹖现在又发生了哪些改变﹖“拦祭”你见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