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握学情 调控课堂
 作者:冯齐林
  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师一生的功课,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研究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观察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老师比较重视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教材分析,往往以完成课程任务为主要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关注甚少。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实际的学情研究能力普遍较弱,对学情研究的重要性既缺少应有的理性认识,也缺乏应具备的学情研究能力,始终没有备好真正的“学情”。
        通常情况下,我们讨论的往往是广义的学情。包括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等等。这里指的学情,仅仅指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学情,是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上具体表现出来的学情,不是学生所有的背景情况。是就学生语文方面的学习情况而言的,且具体聚焦到语文课堂上的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的问题方面的学情。是从语文学习的视角考量学生个体的语文学习情况的。比如字词句段篇语修逻常以及阅读写作方法掌握情况之类。学生的学情,总会聚焦而且只有聚焦到对具体的问题解决上才能体现出来并被把握,同一个问题,依据的知识背景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不同,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说明学生的学情不同;同一篇文章,学生提出的和渴望解决的问题不同,说明学生的学情不同,这种不同就是通过聚焦到同一个问题上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关注的是具体化了的、具体到一篇文章里来的、学生如何理解如何认识以及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
        研究学情就是既要研究学生的既有与需要,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学习基础了然于胸,特别在意学生的此时此刻,寻找到其学习起点和可能起点,做到因材施教。学情研究的着力点是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当“现状是”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生了内在的“学习需要”,了解了真正的“学习需要”也就会真正发现该教什么,就可为教学预设即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之后更明了自己教学时的“得”与“失”。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对学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有导的重点;分析了学情,研究了学情,教学才有相应对策,有具体方法。把握学情并进行必要、恰当、适时的调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情实施有效调控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情
        语文教师研究学情不仅要有意识地与具体课文紧密结合,而且要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进行学情分析,因为教学是动态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教师要珍惜课堂资源,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课堂教学的具体形态,有时牵一发会动全身,个别学情的特殊性会影响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教学节奏的控制,教学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过程的真实学情,在预设的基础上不断调控,动态生成“教”与“学”的方案。
        二、在对话互动中诊断学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生“学”的基本状态。教师既要不动声色,又须耐心细致。了解课堂中真实的学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同学们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要注意及时捕捉对话信息。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环节,学生对事物或问题原有的认识和理解,包括那些隐秘的、模糊的、不确定的信念、认识与理解,以及对事物的偏见、误解等,都可以得到激活、显现和暴露,教师应敏捷及时地分析这些对话,捕捉信息,以形成有效的判断。这些信息与判断,对弄清楚学生原有的认识与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课堂的有效调控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在对话互动中调控推进
        人之多样性、可变性与可调性,使教育活动变得异常复杂。教学过程似乎时时处处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可以说,这让教育充满了挑战。但同时,这其实也是教育的乐趣所在。在对话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对于那些可以深化学生理解、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即使有可能打乱教师的教学预设,也应在所不惜,也要及时地对原有的设计做出调整,抓住契机,进行深层次的创生。当然,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会很高,会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
        例如,《荷塘月色》第三课时教学片段
        ●课堂再现
        (教师原教学计划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生1:文中为什么写采莲?删去这些段落,对文章也没有任何影响。
        (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性资源,对原来的教学内容作调整)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我也觉得采莲这几段可以删去。大家的看法呢?
        (学生用将信将疑的眼光看着教师)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依据。
        (学生认真地看课文,不少学生拿笔在圈画文中的句子,4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2:我认为,全文最美的当数采莲,没有什么世俗的牵绊,只有对自由与纯真世界的向往,正如“噫彼小星”、“桃之夭夭”那些《诗经》的歌谣一般,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
        生3:删去真的合适吗?我倒是喜欢采莲的描写,它的出现恰到好处,使文章活了起来。荷塘是静的,月光是静的,独处时也是静的,唯有那联想中俏皮的江南,有了一丝鲜活的色彩。江南水上荷莲中穿梭的快乐,才是让人向往的自由。
        师:那采莲的段落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生4:“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的前一句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是作者想超脱的一个手段罢了。
        师:那他超脱了吗?
        生5:最后还是回到现实中来了。我们看看最后一段中的这一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想超脱,但最终还是无法超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给读者去体会了。
        教师根据课堂中的学情,及时捕捉生成性的资源,调控课程,师生间这样的对话互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这类“变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及时回应每个学生的发言;另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让学生的各种观点互相碰撞、互相激发、互相矫正、互相补充。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可以构成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当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碰在一起时,学生的有些体验与理解就可以得到矫正、补充与完善。这样,通过对话互动,彼此互补,学生的多元发展就可以实现了。
        四、根据学情需要提供补充性学习
        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搭建教学支架,及时提供补充性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基本的或者是高层级的学习目标。
        例如,《雨巷》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课堂再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南方的学生对丁香花十分陌生,对诗中丁香姑娘的形象难以理解,于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为他们准备补充性资料)
        师:大家有没有看见过丁香花?
        (学生摇头)
        师:我这里有丁香花的图片,但不敢放给大家看,怕破坏了大家心目中的丁香形象。丁香花是四瓣的,特别是未开的丁香花的花蕾,像一个个的结。我们不如来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丁香花是什么样子的吧!
       (教师板书)
        师:我就只写两个例句吧。“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师:大家看一看,在古典诗词中,丁香常常与什么连在一起?
        生:丁香往往与“愁”与“结”连在一起。
        师:丁香结是愁思的传统意象,雨中的丁香更显得柔弱和凄美。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丁香姑娘形象,教师又设计一问)
        师:大家想想,诗中的“丁香姑娘”能不能换作“牡丹姑娘”或“玫瑰姑娘”呢?
        (学生纷纷举手,展开了对丁香姑娘形象的大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及时提供补充性学习资料,为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这样的适时助力,会使学生拥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热情。
        五、根据学情需要提供拓展性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基础性的目标后,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完成发展性目标。这个探究新天地的过程,其实就是能力的迁移过程。
        例如,《荷塘月色》第三课时教学片段
        ●课堂再现
        (《荷塘月色》的第三课时。学生对什么是“通感”手法基本掌握,但缺乏实践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拓展性训练)
        师:关于“通感”手法,我们大家能不能想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生1:冯磊今天笑得特别甜。
        (全班笑,学生纷纷举手)
        生2:秀色可餐。
        (全班大笑)
        生3:一弯寒月。
        师:我们能不能再找一些古诗文中运用通感的例子?
        生4:天阶夜色凉如水。
        生5:红杏枝头春意闹。
        (有位学生兴奋地举起前几天刚学的一首诗,要求发言)
        生6:这是几天前我们学的《听邻家吹笙》——“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诗中“疑有碧桃千树花”,把听觉转化为视觉,把音乐的形象转化为花的形象,诗中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绚丽壮观的景象!
        (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拓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开辟了更为阔大的学科境地,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样的活动,给语文能力强的同学以展示才学的机会,又让能力较弱的同学开阔了眼界,好处多多。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情为基础实施课堂调控,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基于学情的中学语文课堂调控策略是切实可行的,它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促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课堂调控能力
【转载】教师“放手”后做什么?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调控艺术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语文教学必知“十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