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 画外拾贝——黄宾虹、齐白石比较

有清以降,中国画发展的总体呈现的是骤然下降的趋势。传统文人画,尤其是以“四王”为代表的末流摹古之风,陈陈相因,千人一面,以致传统中国画的式微竟到了萎靡的程度,似乎呈现出来一种“穷途末路”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到了20世纪,中国画坛却同时出现了几颗耀眼的明星,齐白石和黄宾虹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素有“北齐南黄”之说的齐白石、黄宾虹可谓近现代中国画坛的两位巨匠,生前分别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和“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卓越的贡献和地位。他们既是传统中国画集大成者又是引领一代新风的开拓者。将两位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进行比较,画外溯源,深入探究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画家生命状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艺术家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的最终形成产生了何种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宾虹 牡丹锦鸡 
52.5cm×38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 牡丹公鸡 
92.5cm×43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款识:孟丽堂尝画牡丹及鸡,谓为春声。余亦尝为人制画,其用笔各有意态也。稚廷大弟亦能画,以为余与孟公如何?丁巳九月,兄齐璜。
钤印:阿芝(白) 齐濒生(朱) 借山馆(朱)

生卒

齐白石生于1864年1月1日,卒于1957年9月16日。黄宾虹生于1865年1月27日,卒于1955年3月25日。生卒时间上看,齐白石和黄宾虹都属于同一时代人,都比较长寿。二人幼年生活在清朝末期,启蒙教育阶段均是私塾方式,学习四书五经、传统国学经典。齐白石8岁时从外祖父周雨若在蒙馆读书。黄宾虹4岁时从李灼先、李咏棠习举业,13岁应童子试。二人最开始接受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滋养。

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冲击,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西方现代教育体制传入中国。新旧文化、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思想界、文化界、艺术界空前活跃,中外艺术交流激增,在“新文化运动”大潮席卷之下,革命思想逐渐渗入美术领域。20世纪初期出现了很多大思想家、艺术大师,齐白石与黄宾虹的艺术成长和思想成熟阶段便是在这个时期。齐白石1917年移居北京,民初的北京画坛是全国三大绘画重镇之一,这里会聚了很多重要的画家。他们通过各种画坛群体彼此建立联系,争流互补,形成一个“万花齐放”的局面。黄宾虹1907年至1936年到上海从事编辑、组织学会画社、执教等工作。民初的上海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艺术繁荣,海上画坛成为中国最后一个艺术中心,并形成了“海派”这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解放时代的人们,思想变革推动文化变革,奋力突破主观局限性,勇于革命和创新,以期开拓新出路、新机遇、新局面,传统中国画领域亦然。

再者,中国画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步沉淀的过程,从承袭传统、吸收消化、改造创新,到加入自己的意识和思想主张,再发展、再突破,最后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这个过程是有相当一个时间跨度的。齐白石和黄宾虹都是属于晚年得法、大器晚成的艺术家。齐白石晚年完成“衰年变法”,黄宾虹80岁后作品完成向“黑宾虹”的转变。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接收的文化滋养、成长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环境及艺术家的长寿皆是中国画家成才的重要条件,从这两位艺术大师身上,我们便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齐白石故居

黄宾虹故居

地域

我们在研究某位画家艺术的时候,对其所出生、成长的地域一般是无法忽视的。纵观文化艺术历史,画派之形式,一代画家之崛起都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是这个道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对画家艺术风格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某一地域中从事美术创作的画家们因为在共同社会条件、文化背景下往往持有类似的艺术观念,采用近似的形式题材,进而形成相似的艺术风格。中国绘画史中便出现了很多以地域划分的诸如“吴门画派”“新安画派”“海派”“岭南画派”等美术流派,这一文化现象下艺术家的凸现,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齐白石祖籍安徽宿州砀山,出生于湖南湘潭白石铺。黄宾虹祖籍安徽徽州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从齐白石和黄宾虹的祖籍和出生地可以管窥这两位画家在血脉中具有来自成长土壤赋予的品性和性格。湖南人渊源于楚人嫡系正统,由于其长期积淀的湖湘,他们普遍具有迸发的血性和刚猛的意志,强悍、霸蛮、朴实、真诚、率直的文化特质,代表人物如历史中的屈原、欧阳询、曾国藩等。湖湘文化艺术明显特征为“文道合一”,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即是代表之一,在齐白石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再者,齐白石的祖籍在安徽宿州砀山,属皖北地区,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南北交融、博大厚重,以上地域性品格特征在齐白石身上均有表现。

黄宾虹祖籍同样在安徽,但在皖南地区的徽州。皖南虽与皖北同属安徽省,但两个地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加之黄宾虹出生地在浙江金华,更具有江南的地域文化特征。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发源地,江南人性格特点多灵秀颖慧、婉约旖旎、内敛包容。重视文化教育是江南的传统之一,人们对生活之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征,因此历史上出现很多如骆宾王、陆游、宋濂、刘伯温等大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这些文化特性同样反映在一生精研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者型艺术大家黄宾虹身上。

家境

相较于江南,湖南经济比较落后,多以农业为主。齐白石出生于十分贫寒的农民家庭,从小尝尽生活艰辛。幼年时期读了一年的书便因日子不好过停止了,后随叔祖父学习木工也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走村串庄,主要靠做木工活谋生,闲余时间拜师学诗画。这造就了齐白石坚忍顽强、机智谨慎的个性和品质。他一生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称自己是纯粹的“匠人”,常以“鲁班门下”“木人”等名号自居,并以“匠人”风骨精神为荣。齐白石从不自卑于农民出身和木匠身份,相反,经常公然标榜自己的平民身份,从他的很多印章如“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白石草衣”等可以看出他的平民傲骨,不混迹于官场,不附庸文人之风雅,自矜自傲,单纯地恪守绘事本分,卖画挣得吃饭钱,与世无争,始终保持纯真的心,追其根源皆是形成于其早年人生处境和经历。无论是鬻画谋生还是躲避战乱,从五出五归,到晚年离乡漂泊北京,频年旅寄,颠沛流离,如同飘萍一般,故自取“寄萍”“萍翁”等名自慨。所以,齐白石内心深处非常渴望简单、祥和、安定的生活,笔下的花卉、禽鸟、水族、草虫无一不充满炙热的生命力。他追求本真、天然的艺术表达,融入血脉,流于腕底,作品中饱含对弱小生灵的爱怜和悲悯,对顽强质朴生命的礼赞和思考,尽写生命的斑斓、力量和希望。齐白石晚年依然保持勤勉节俭、居安思危的生活状态,孜孜不倦耕耘石砚边,“不教一日闲过”也是因上述原因所致。

黄宾虹出身商人家庭,家境相较齐白石优越,虽算不上富裕,但在其成长学习阶段并不会受到生活困顿的干扰,幼年生活相对稳定,甚至家庭旧族还藏有古籍书画真迹供其观摩临习。在江南地区,家境稍微好的家庭都有培养孩子读书求学,参加科举以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传统。黄宾虹在江南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下,接受的是中国文人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熏陶和价值观。他天赋异禀加之个人努力,在眼界和思想境界上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人生理想和抱负上具有更远大的志向和追求,这使得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拥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审美感悟、深刻的反思能力。黄宾虹虽是国粹派学者,却跟传统的保守派不同,早年参与过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他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自己血液中,这些从其书法、绘画、研究文章中都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之传承、弘扬、发展,以及最终的创变。他从事古玺印、金石文字收集、整理、研究以及美术史治学、古书画鉴定,积稿逾万的古画勾摹都是建立在这样的文化理想之上。毫无疑问,相对齐白石而言,黄宾虹是一个真正的文人,是一位“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艺术家。他身上保留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修身、格物、致知、“以人为本”“养吾浩然之气”等文人共性一直都根植于他内心之中,当他人生达到某种境界时,将会表达、释放、展示出来。由此可见,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黄宾虹 梅竹 
69cm×35.8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 墨梅 
116cm×42.5cm 纸本墨笔 1917年 北京画院藏
款识:尹和伯先生曾为潜广弟画梅,清润秀逸。余不欲雷同,乃以苍劲为之。今年丁巳九月十六日适潜弟三十七初度,即此为寿,时同客京华法源寺。兄齐璜。
钤印:阿芝(白) 天无功(朱)

师承

齐白石的艺术启蒙是民间绘画。他最初绘画的目的是立志做雕花木匠,早年他为此而学艺的历程是他进入绘画最初的路径。雕花手艺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花样基本上来自民间的绘画图案,包括一些木刻、年画、小说的插图等。在这个过程中,齐白石偶然在主顾那里得到《芥子园画谱》并下了很大的力气去勾摹学习,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改进雕花式样,以便做雕花木匠活时可以将《芥子园画谱》作为根据,使雕刻花样推陈出新,更受欢迎。

不可否认,齐白石在绘画上是有艺术天赋的,在其雕花木匠的生涯中得以充分展现。做木匠活之余,他还画了大量很受乡民欢迎的神像功对,跟雕花木匠活一样在乡里也有了些名气。齐白石最初跟随民间艺人萧芗陔学过画肖像,后被胡沁园所赏识。胡精诗、文、书画,是湖南湘潭本地的一位风雅士绅,他发现齐白石具有绘画天赋,悟性极高,是个很好的绘画苗子,因此愿意收他为学生,教授他画花鸟草虫,又请胡家的私塾老师陈少蕃指导其诗文,并告之“鬻画维生”之策。从这开始,可以说齐白石才算真正进入中国画门径,开始接受传统中国画训练,由木匠转为画匠,专以卖画为生。因为胡沁园学习徐渭和八大山人,所以齐白石由胡沁园开阔了眼界,接触认识到徐渭、八大,能够有机会再往传统更深处迈出了一步。徐渭和八大对齐白石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可能也是源自他的一些艰辛经历和生活境遇,其心性和徐渭、八大有某些相契合的地方。他喜欢徐渭的凄苦、恣纵,八大的简练、冷逸的画风,下了很大的功夫学习了这两位大家,这可以从他早期的简笔山水画中很明显地看到痕迹。但是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生存的需要,他放弃了徐渭、八大一路,为了市场原因听从陈师曾建议,改变了自己的画风,学习吴昌硕,最终形成“红花墨叶”一派。
黄宾虹 设色花卉册页 
27.7cm×44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 萱花栀子湖石
75.3cm×38.9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钤印:黄宾虹(白)

齐白石 荷花小鱼 
134cm×34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款识:白石山翁。
钤印:白石(朱)

黄宾虹学习之路和齐白石是截然不同的。相对优越的家境使他自幼就接触到了传统绘画,习举业之暇,尤爱好金石书画。他6岁能临摹家藏沈廷瑞山水册,9岁学习篆刻,10岁便可作五言诗并题在自己的山水画上,13岁时在故里旧族处观所藏古代书画真迹,尤其喜爱董其昌、查士标画。黄宾虹早期绘画技法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同时兼法元明各家。李流芳、程邃皆为安徽歙县文人书画家,弘仁也是歙县人,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因此在黄宾虹早年,徽派文化的洗礼,尤其是“新安画派”对他的影响最甚。早期处在这样的学习、认识和艺术实践过程中,练就了他很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高度,所以,黄宾虹笔墨技法上的精深造诣和学问修养的广泛涉猎,加之在学习绘画之外也没有现实生存的诉求,所以他能够站在文化发展传承大规律的视野和角度下进行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带有一些主观意识及反思,这些均可从其大量的习古作品和一些谈艺录中清晰看到。黄宾虹是在坚守自己个性和理念的前提下吸收传统诸家,研习传统里的经典,对传统大家的研究和学习是辩证的、按需索取,甚至是带着一种批判的角度来进行的。他对于笔墨艺术的“推陈出新”不仅体现在他对前人笔墨技法的传承上,更体现在他将传统笔墨的改革和创变,非常智慧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上。事实上,这种学习方法对习画者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若没有较高的学识和素养,很容易偏离了艺术发展大规律,路子便越走越窄。但如果本身这方面具有很高的涵养,再加上个性和思想的融入,便会发展和提升传统。

黄宾虹无论是绘画、金石、书法,还是绘画史论、考古鉴定、文化观念方面都精研广博,一生在国学、画学中深研广求。他将传统熔于一炉,然后消化、吸收,再加入自己的审美判断和修养、思想,将其升华并发扬光大。所以后人在评判黄宾虹艺术的时候经常用“集大成者”谓之,原因正在于此。

齐白石 红菊 
102cm×34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款识:丹砂余鼎贱黄金,宦后归田笑古人。秋菊也知折腰愧,东篱不旁旁蓬门。白石山翁题旧句。
钤印:阿芝(朱) 木居士(白)

齐白石 松鹰图 
182cm×47cm 纸本墨笔 北京画院藏
题识:齐白石山翁。
钤印:白石翁(白)

状态

齐白石是一位地道的职业画家,或者说绘画是他的职业,学习绘画的目的就是想以此为业养家糊口。初到北京的齐白石卖画光景很是落寞,因生计所迫听从陈师曾建议变法,直到在日本展览打开销路之后,才开始被人所知,画作得到很多人的追捧,卖画市场日益兴盛,最甚时几十、几百的订件,画纸堆积如山难以应付,可谓供不应求。齐白石晚年盛名于世,家喻户晓,鲜有不知者,早已达到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但他依然保留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勤奋创作,从不敢懈怠。他一生虽然自谦谨慎,但也会得意于绘画带给他的荣誉和地位,正如他在自传里写道:“木匠当上了大学教授,跟十九年以前,铁匠张仲飏当上了湖南高等学堂的教务长,总算都是我们手艺人出身的一种佳话了。”

因为在世时作品受时人追捧,所以齐白石在作品创作数量上可谓蔚为壮观,仅1953年一年,作画大小就六百多幅,一生创作作品更是逾三万件,在历代中国画家中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最多的。正是因为他非常清晰的职业画家的身份定位,所以在坚守书画市场方面下足了苦功夫,很少见他将自己的作品免费赠予人的情况,因此他作品的市场价格一直很稳定,这得益于他一直以来无论是做木匠还是画家,长期养成的一种“经营”思维,由此可以说齐白石在书画市场方面是相当成功的。现在,他的一些精品常常在拍卖会上拍出数亿元的天价,至今还是中国画家单幅作品最高售价记录的保持者。

绘画对于黄宾虹而言,则完全是业余的状态,虽其一生都在画画,但从未做过职业画家。他从不经营自己的书画市场,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种文化担当在创作,画自己胸中所思所想,而不是去关注藏家喜好。他的作品黑、密、浓、厚,任心性的笔墨在画纸上驰骋,给人呈现的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甚至被人嘲笑为“漆黑一团的穷山水”。这种具有强烈个性、没有卖相的作品,很难被大众接受和理解,自然不受藏家的欢迎。所以,能够出钱买黄宾虹作品的人少之又少。他生前一直倍受冷遇,生活清寒。但黄宾虹一生淡泊名利,多以画赠送友人和知己。78岁时,由傅雷、裘柱常两夫妇主持,才在上海举办个人书画展,如此也不是为了出售作品,自己的所有财富大都用于古器物、古玺印、古字画的收藏。

黄宾虹的身份或者职业是一位学者,一生从事绘画史论、书法篆刻,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研究、编纂、出版等工作。曾在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等单位工作十三四年,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在上海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37年迁居北平,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返杭州,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非职业画家的情况下,黄宾虹一生的作品亦多达近三万件,即使晚年白内障急剧恶化,双目近乎失明,仍作画不辍。90岁时身体有疾,两月未进米食,但读书作画,一如平昔。这是令常人所无法理解的,通常情况下,受时人追捧,作品雅俗共赏,诸如炙手可热的齐白石作品产量惊人很正常,但黄宾虹的作品在几乎无人问津,在不被人欣赏和赞同的情况下,却也能创作出如此多的作品,其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看来,唯一的理由便是他的情怀和担当。可以说,通过对传统的研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绘画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或者在中国画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成绩,这种清晰的认知足以让他充满信心,笔耕不辍,不断地耕耘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中,攀登中国画至高无上的境界。因此,黄宾虹一生的艺术之路注定是孤独的,他创作的深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理解,同代的人也许不能够看懂和接受。他在生命弥留之际曾说:“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能为人所知,你们看看吧。”强大的自信心和气魄由此可见一斑。正如黄宾虹所言,在他去世五十年后,他的作品首次在杭州举行了大展,自此轰动画坛,一时间成为画坛追随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艺术的高度和价值,艺术市场也随之有了反应,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也有了不俗的成交记录,黄宾虹死后62年,《黄山汤口》在拍卖会上最终以3.45亿元成交。

黄宾虹 荷塘秋趣 
106.6cm×39.9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 墨竹 
115cm×33cm 纸本墨笔 浙江省博物馆藏
款识:拟石室老人笔。仲垌先生属。矼叟。
钤印:黄宾虹(白)

终点

当然,我们不能说齐白石的创作完全是为市场需求服务,他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将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心性和本真的表达有机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他影响力逐步扩大,可以掌控市场的动向之后,就更具有将自己的喜好和追求融在作品中的条件,虽然这种条件是有限的。因为买画人的喜好对于任何一个画家来说都是存在一定影响的,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艺术家创作的自由度。从齐白石的作品中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自我、本我、真我强调的意识越来越重要,创作的自由度越来越高,这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的自信心之上的。

齐白石在晚年创作了大量的极具个性化、无拘无束的作品,如牡丹、葫芦等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买画人的考虑在减少,完全是自我心性的爆发。今天,我们从一种全新的观察角度来看,这也可能是齐白石本真情怀急需的一种大释放,摆脱外界束缚的一种大爆发。他在画这些作品的时候,内心里已然没有了市场的考虑,也没有顾及所谓流行于世的各种美术圈子里的评价,完全任由自己个性的张扬,但这样的张扬不是突然间凭空的产生,而是和他一直以来整体的精神和艺术理念相吻合的,只是被尽情放大了。这些作品将齐白石不同于其他人的童心、天真、自然、真切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一洗世俗和铅华,一片烂漫,一片天趣,宛如孩童般的天真无邪、自由绚烂,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黄宾虹晚年的创作,我们可以视之为他九十多年人生历程所修炼出来的果实。他晚年患有白内障,眼睛看不清东西后,创作便近乎进入了一种乱画状态,但实际上黄宾虹是用心在作画,它打破了所有的规矩与秩序,突破了一直以来的法度程式,没有了任何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一切又全部尽在掌控之中,进入了一种有我无我、有法无法的至高境界。这是一种化境,他的一呼一吸皆融进每一笔一线之中,记录着他生命的律动,记录着他一生的沉淀,记录着他对中国文化充满激情的讴歌。从他晚年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画的无限的魅力,看到了作为画家自身耀眼的人性、痛快淋漓的升腾,各种元素在他的统筹之下归纳、分解、重组,混而不乱,因为似乎总有一个时隐时现的主题或者理想在他背后统领着,控制着这场恢宏的如史诗般的交响曲,这便是艺术的大道。黄宾虹的成功得益于其深厚的积累沉淀、开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坚定的理想、卓越的胆识、强大的自信心以及扎实的技术。有人说黄宾虹晚年的这批作品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抹余晖,但将其视之为一轮骤然升空,光芒四射的太阳更为合适。他汲取一生之中的生命之能,在晚年得到了最完美的释放。他倾心数十载浇灌的艺术之树于晚年结出了丰盛的果实,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最圆满的结局。

至此,齐白石、黄宾虹这两位艺术巨匠在晚年殊途同归了。

结语

在美术史的研究中,我们在阐述一位画家成就的时候,往往聚焦的是他构建了什么或者说他创作了什么,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为一位艺术家、一个生命的个体,他在精神层面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穷极一生所追求的绘画成果是因何而来,这其中的大规律的追寻和总结无疑对研究者和后学者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画家思想的形成,有自身心性、画技锤炼等内因,更受地域、社会、经济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这是共通之大规律。研究一位画家的艺术成就,当然应该聚焦于其作品本身,但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结出果子的“因”,回望、比较齐白石和黄宾虹这两位巨匠艺术之外的生命状态及成长条件,相信会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迪。

(作者单位:北京画院)

【详见《中国书画》2021年9期】


责任编辑:宋建华   新媒体编辑:孙连 崔漫    

欢迎光临中国书画官方旗舰店


瓷器收藏  |  文创礼品 |  杂志画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师绘画作品鉴赏
黄宾虹绘画的赏与鉴
视频 | 当代名家点将:他们是东方梵高、齐白石在世……
《百年巨匠》先睹记
论画
他, 突破了中国山水画的模式化、单一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