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商周时期玉器的雕工(下)
阴刻线

阴刻线在商周玉器上应用很广,使用工具的方式也较多。直的线条可以用金属片状工具蘸解玉砂和水在器物上来回磨蹭刻划阴线,也可用金属砂具雕琢阴线。弯曲线条则大多以砣具琢刻。

商周时期还出土较多的有领玉璧,又称凸唇壁,壁环面常留有阴刻的同心圆痕,有些密集,有些稀疏,估计是将玉璧固定于砂盘一类的机械上,用砂岩类磨石工具接触或施压于玉璧环面,转动砂盘,玉器上就会旋磨出同心圆痕。不过,那些有规律的多组同心圆纹的制作不排除使用青铜圆盘的可能性。

故宫藏  商代玉兽面
(商代阴刻线直线多于弧线,下刀有力,多有“歧出”现象,犹似甲骨文之刚劲有力,故有学者称之为“折铁线”。)

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出现刻划符号后,商周玉器上开始出现铭文,文字多为砣刻阴线。(我个人认为目前出土商周玉器上极少有阳文铭文,故目前市场上所见到商周玉器表面有阳文铭文的均为现代臆造。)

阳线浮雕
商周时期出现了一些阳线浮雕的作品,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表现工艺也较复杂。它们或者在平面上起阳线浮雕,或者在不同的平面上起伏变化,是一种辗轧效果的体现,也是实用不同形状、大小、粗细的砣轮,在解玉砂作用下做出起伏变化纹饰的效果。
商周时期的阳线浮雕比阴纹线条要复杂的多,费工的多,作品亦商代居多,大多是先在欲雕阳线的两侧琢阴线,再用“减地”或称“压地”的雕法,把二阴线外侧地子平均减低或抹斜,使阳线凸出,凸起的阳线是高处平面的。这种需要高超的打磨技术,将线条以外的部分磨平。在较复杂的玉雕中,先用“减地”“压地”手法突出耳、目、头、足的形体轮廓,然后再用阴、阳线表示细部。

故宫藏  商代青玉兽面匕饰

阳线浮雕特征
双勾为阳
夏商之时,玉器雕琢中流行一种双勾阴线纹,是以两条紧邻阴刻线的方式使中间的阳线突出,雕琢中即不减地,也不浮雕,线条并不高于平面,但视觉上却有阳线的效果,又称“双勾”、“双阴挤阳”、“假阳线”或“双勾碾轧”。它是铜工具所能达到的最好效果,多用于动物、人物眼睛及身体纹饰的刻划。(此“双勾为阳”技法容易与流行于战汉时期的“双钩碾玉法”容易混淆。)

故宫藏  西周青玉龙凤纹片

标注部分为“双阴挤阳”特征
斜刀工艺
西周时期,器物纹饰雕琢流行一种斜刀工艺,又称“一面坡”工艺,工匠先用细砣琢刻内侧花纹,在用带有斜坡的轧砣雕琢外侧线纹,或者直接将砣具倾斜使用也可有此效果。雕琢时工匠手法的运用非常关键,这样器物纹饰就形成一遍陡直,一遍斜坡的状态,抛光完成后,玉器在光与影的反射中,极富立体感。这种“一面坡”工艺是西周玉器纹饰工艺的一大特色。(我个人更倾向于将青铜砣具倾斜碾轧出“一面坡”,这也许是对商代“折铁线”阴刻线工艺的延续。)

斜刀,又称“一面坡”的工艺特征
浮雕
此时期浮雕作品以平面浅浮雕为主。如阳线浮雕,高浮雕作品较少。(作为初学者在看到有商周时期风格的高浮雕玉器,我建议还是放手吧,毕竟错过要比买错好那么一点点。)
圆雕
商周时期的圆雕件较多,以动物与人物为主,但器形一般较小。器身装饰或简单、或华丽。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带有宽柄的跽坐玉人衣服纹饰雕琢的就十分精细。圆雕动物件也是这时期的主流,如蛙、龟、象、熊、牛、螳螂等等,身上多饰以流行的双勾阴线、阳线,也有光素无纹者。这些立体雕刻比平面浮雕又复杂许多。

故宫藏  商代黄玉兽
镂空
商周时期镂空技术进一步发展,因为有了青铜工具的使用,镂空技术复杂化。镂空形准,孔眼平滑,无史前线切割镂空的抖动不平。有的镂空与纹饰结合,变化自如,对形象烘托的较为细腻。从镂空眼分析,当时已经出现了弓弦镂空的方法,以竹制弓,以铜丝作弦,使用时以钻孔与铜金属线具相结合,先打钻孔,然后将铜丝弦穿入孔眼中,借助磨料来回搓动,把各种弯曲孔眼搜镂出来,孔眼走线准确,棱角清晰。最后也可用铜扁条把眼内陆子磨平,使眼壁平整。

故宫藏  西周玉人片

镂空处细节
镶嵌
此期十分兴盛的镶嵌工艺大多数都是青铜与绿松石的镶嵌,也有玉器与绿松石,或玉器与其他质地的器物镶嵌在一起,如漆、木、绢帛等,但因年长日久,多留下作为嵌件的玉器,被镶嵌物则已腐烂不见。

故宫藏  商代玉兽面嵌件
掏膛
商周时期,玉质器皿开始出现,这不仅需要较高的磨圆器壁的技术以及在弧形器壁上琢制纹饰的技术,最重要的是需要较高的掏膛工艺。
掏膛技术此时还是一个难度较高的工艺,要求工艺技术比较全面;不仅选料要完整、无绺裂、少杂质,而且切割出形、掏膛去料也非常复杂,要求器形规矩,膛壁薄厚均匀。这一系列的工艺十分复杂,费时、费工,是琢玉工艺的全面体现。所以此时出现的玉质器皿并不太多,而且为降低研磨难度和成品完好性,选用材料的硬度和致密度都不太高,所以蛇纹石玉与石质器皿较多,真正质地较好的闪石玉质器皿较少。掏膛一般采用管钻去料,再以砂石修磨膛内。

故宫藏  商代白石雕花碗
打磨与抛光
商周时期的打磨与抛光比之史前更为细致,打磨不仅用砂岩磨石,也用微粒极细的解玉砂,这就促使抛光更为光润明亮。但是,此期也有部分玉器仅制作出器形,并不进行严格的打磨与抛光,可能专为丧葬使用。

故宫藏  商代黄玉鸟
改制器
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中国玉器史上的改制器一直没有缺少过,因为玉料的难得以及人们对玉器的珍爱心理,使人们对已残坏的玉器不舍丢弃,而是进行改制。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玉雕工艺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砣具的大范围使用,金属青铜工具的参与,使得工艺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此期,后世所有的基本工艺技术和工序均已出现,虽然有些还具有某种原始性,器物制作还略显笨拙,技术还欠熟练,普及程度也不广,但是,工具与技术的改进毕竟促进了工艺的发展,为以后铁质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砣机工艺的进一步改进打下了基础。
清代  刘大同著《古玉辨》之《刀工》:
“石器时代原无刀工,故古玉斧玉铲之类,存于今者,未见其有花纹者,可见上古未开化以前,无刀工之可言也。若论刀工,三代尚矣。夏尚忠,其刀工精而深;商尚质,其刀工古而朴;周尚文,其刀工文而雅。而产玉之多,制玉之盛,尤以周为最。观玉人之设,上而夏商,下而秦汉,均无此职,即可知矣。故至今出土之古玉,论三代器,亦以周为最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棠讲玉:细解“春秋虺龙纹”带你了解春秋艺术』
中国古代玉器鉴定4步走:第2节“鉴工艺”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的概述
详解如何通过工痕对古玉断代(二)
匪夷所思的工艺之谜|古玉密码
[转载]古玉制作工艺的表现形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