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析古代九首纺织诗 - 南通博客

关于南朝三首纺织诗   M'jmW''  
,U)-z/D@c  
     B[2GQX=F  
n~u}g#C  
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

g40m$K#Q  

 

:CC&k=  

    qlUFXUX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z}2$-d J  
    2-]>kbG  
当暑理}z服,持寄与行人。

4yQNuNH3%  

 

%Qa!LI!{T  

   @ ,J*FXIY  
《乐府诗集》共收《子夜四时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这里所选的是“夏歌”中的第七首。

(_cTIAPcs  

 

c ,vMt3w  

    ?ZJ/*X9  
这首南朝乐府民歌,写思妇对客居异地的丈夫的怀念,也委婉地反映了思妇的辛苦与怨恨。这位思妇,显然也是个丝妇,她辛辛苦苦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而她却所获甚微,“犹苦身”。是谁掠夺了其劳动果实,诗中虽未明言直说,但我们不难想象得出这掠夺者当是彼时彼地的豪富。思妇的劳动果实大都被剥夺了,她只得自己服用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客居异乡的丈夫:“当暑理}z服,持寄与行人”。

APu?yp<%S=  

 

3 j  N$w  

    p5(jaD?x  
全诗语言凝练,委婉含蓄,运用双关语也自然贴切,较能体现出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已有唐代诗人杜荀鹤“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蚕妇》)与宋代诗人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的怨恨不平,只是不似后者那般直率罢了。

)!\DU\p#V3  

     8 IsZ V0  
t -A%@  
二、读曲歌(之八十二)

8zT$i l~P  

 

T"{xv*0~uN  

    H %Rs5Sr  
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余。 3p)u`5  
    K Co>{"  
合匹与郎去,谁解断粗疏?

K 0Wps/xN  

 

n&Lbz_^  

   x< Md_~g  
《读曲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六)归入《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共89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八十二首。

n5Q8w;&/e  

 

i d7~Jq  

    tLfOJ=cM  
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以一位卖布女的自我表白委婉曲折地抒写了此女对前来买布的情人深挚爱情。前两句叙事,是卖布女自述她登店卖布,其情人前来买布,为下文抒情张本。“郎”,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多用于女子称自己的情人,如“郎为傍人取,负依非一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十五),“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子夜四时歌·夏歌》),此歌亦然。歌中叙事,以此女的“登店”与“郎来”并提,以“卖”与“买”对举,以“三葛”与“丈余”相照应,令人一目了然。

>U~y3e5@.  

 

$Di9%6 ]  

    X9 ?FYsg&  
后两句抒情,语意双关,委婉曲折。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于反诘的语气中承前叙事,写卖布女不因葛布的粗疏而断绝之,而让其情人将“合匹”的葛布带走。其实,这是抒情,是卖布女向情人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心迹:“虽说你的性格有些粗枝大叶,犹如这葛布较为粗疏,可我却不想跟你割断关系,如同不割断葛布,让你整匹带走一般。”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咀嚼。

=CT<zOl`  

 

q2+#w=@$L  

    +\C(kG_  
读这首乐府民歌,我们从“登店”可知,南朝的布店有较高的柜台;从“三葛”获悉,南朝织布仍以葛藤为原料;从此诗中也可窥见彼时彼地的女子向情人表达情愫的别具一格的方式,获得“委曲”这一诗美的享受。             J~Bb|UH)  
C|&R+o Y  
  F=CIf(-P  
     ac_3K23Ts  
H',|,]=<d  
三、采桑度(之五)

]H_^XEnC  

 

B|y|Q$`6  

    ufd ]olC!)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_t7"BG  
    &1Q 3LL.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b Wp Kk  

 

iVS{(NY"l  

   ,0[WY  
这首诗是写男女同往采桑之情事。前两句描写一对恋人同往采桑,时值阳春三月,桑叶茂盛,可他们却顾不上采桑,在林间尽情相悦,饶有情趣。这两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相悦之态,如闻其人嬉笑之声。

6hf3#-G@!  

 

R;\[7ZU&  

    F1ek|)Prm  
后两句未承前具体描绘采桑男女相悦的场面,而将笔锋一转,写采桑女向沉湎于欢乐之中的情郎发话,以委婉的语言提醒他不要光顾了相悦而耽误了采桑的正事。这两句用墨经济,与前两句之间,情节发展跳跃大,“语不接而意接”。

>r&"#`[o  

 

OuVwh7!  

    aLx|,^t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将一对青年男女的劳动与爱情生活结合起来描写,构思巧妙。诗中虽未点明人物,却“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诗语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此诗,我们不仅能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形象地领略彼时彼地的风土人情。 Op|4%  
T-E[99t~V  
 

y' ,?gyC.  

关于白居易三首纺织诗 Q-Q($P  
  ZOOyDv  
  ,.@`6  
一、新制布裘

ze`\`Qk  

 

_< beT=~S  

    #$-a)qr$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fy=33X  
    UI&+;=2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pZS]$_  
    CCH!U9i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NPn g@"  
    |FVf|%J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K6 a  
    M+fO*3P}8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K-& ByImv  
    FB POxw!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9BEXFc\Gg{  
    ug>s;2I6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GbX>Bm  
    `)ffyJ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A v?ZoLK  

 

O"`8W"@i  

    H5r7SWXW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代可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h~4k|Qnaz#  

 

j'p L7X<  

    O+4 dh0T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3nj4@Qn  

    ]YV? t;UH  
wS3Q C  
二、红线毯

8%MYx03\\  

 

< l{.<z/  

    \"f?I/S3_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R"HJ7rY  
    K% y`c9(  
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 <1VM`EIpm  
    9O%s& z  
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 eK ^}K=d  
    cGGu}G]B  
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 *7sDT8X`  
    @B3__g  
练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 n6_Bk) 7  
    mj}u 4<s  
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m1E x-P=  
    uh|,bzPgW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0VL.oZ  
    *V"W|{G8Y  
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 g:5ka&P  
    YxGLIz  
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 #b+7lPQI;  
    ^Sg#V8F  
线厚丝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 #L|P6 Uc0D  
    = L'bdU  
一丈毯,千两丝, 0s=)q6bO  
    `@Dsj`j}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 l=6 3#  

 

9mKPT  

    y6vE)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创作了组诗《新乐府》。这组诗共有50首,《红线毯》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这首诗通过宣州太守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进贡皇宫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当时的地方官吏劳民伤财来诌媚皇帝的丑恶嘴脸,并“忧蚕桑之费了”(原题下小序)。

z!eP "<|  

 

(armhq{ d  

    Ca|F2!q  
白居易的新乐府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共志”,即诗的开篇点题,结尾揭示诗的主题;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红线毯》便充分体现了此特点。首句“红线毯”,是名副其实的“标其目”。自“择茧”句至“线厚丝多卷不得”,围绕织造红线毯加以铺叙。首先叙写织造红线毯的主要工序:精选好茧,用清水煮后抽丝,再选好丝练成线,以红蓝花来染,染得比真花还红,再按照既定的规格织就。接着,采用白描与衬托的笔法,着重描写红线毯质地松软、有弹性,色彩鲜艳赛红花,突出其“温且柔”的特点。以上也间接地反映出织造红线毯费丝之多。最后,点明宣州太实劳民佃财,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是为了进贡宫中,并点明织造这种红线毯极为费丝:“线厚丝多卷不得”。诗的结尾,显其志,揭示“忧蚕桑之费”的主题:“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ZA@U(>M  

 

7J}sZM[J  

    ~L_8`{DJ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红线毯的精美绝伦。“忧蚕桑之费也”,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品达到惊人的水平。

"<&&Ij5Y  

    Ihbhp~k  
y3`x t  
三、缭绫

bShN=hX9?  

 

C{iY@m@`  

    10i{12;<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qvURy  
    p$Jd'Y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 [lxDei.  
    9OjYN(3ZD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D`l'B+  
    *l]tt#9>LE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XG4F #k  
    xVhmFt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_ LF*]qiDE  
    jH9N&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s $X  
    mVdN*}(w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q)\\eAQR  
    Hsy= j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r;yv9nT  
    Z` 96l*D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B=:Qr%O  
    Ya~"iY_*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KRj;O^\  
    Z_79`:e@\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e_"dcr  
    vISK]y`d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YERn+i  
    %N(HE7'j0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8m R@3  

 

"^(}cf  

    u Q0lK\eeb  
《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原夺小序:“念女工之劳也”。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6;`}yv `  

 

/@3=i:Tk-j  

    tiR*{Tv+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的。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服,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缭绫如此精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dcja7y ,4  

 

sC=A8]FC  

    =a_.g,o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因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姬”而“琦上以样人间织”的。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乍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之劳”,揭露封建统治者奢侈淫逸的生活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的。

iy7Hy7 n=  

 

5aL-9E&  

    9?rT"l  
这首诗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此诗,我们可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阅读此诗,我们则可知当时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对立的关系;从纺织史这一方面来看此诗,我们又可见彼时彼地的纺织品已达到相当惊人的水平。正是历代像白居易笔下的“越溪寒女”这般勤劳、聪颖、手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中国纺织发展史。

7k<y,h1p  

 

K~4Ug1<  

 

Z^uo4@D  

关于宋代三首纺织诗  msbULbfS-  
  #WGx==hz  
一、范成大的《缫丝行》

^=X=WYw  

 

UU3 {n=  

    R>,:f)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b|4t-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cq5pR>lz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7stpKNU@A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OSLKP+  

 

W#.>U~M  

  上录《缫丝行》是范成大一首形象反映现实的佳作。这首歌行体的诗作真切地反映了从事家庭丝纺织的农村妇女的劳动生活,并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她们的剥削。诗中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妇姑夏日缫丝的情景。首句间接交代时令正值夏日;次句以“日出”点明具体时间为早晨;中间4句则是写人和事:人有媳妇和婆婆,事是缫丝。这里,诗人以人的多种感受反映妇姑缫丝情景:“舍后”句,诉诸嗅觉,写煮茧,突出其香,与苏轼的词句“谁家煮茧一村香”(《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笔法相似;“缫车”句,诉诸听觉,写抽丝,以风声比喻缫车在抽丝时所发出的“嘈嘈”之音,突出缫车抽丝速度之快,紧扣一个“忙”字;“茧厚”句,诉诸视觉,以“厚”、“长”、“无断缕”形容缫丝的量多质佳。这样,也就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妇姑由煮茧至抽茧丝的全过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XV2YP? w  

 

ozhSn:A  

  这首诗的妙处不仅在于传神地描绘了妇姑缫丝的情景,还在于以此来衬托“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将反映农村织妇的辛勤劳动与揭示封建剥削结合起来。“今年”两句是说,缫丝的妇姑在往年还有余丝织成绢,留作己用,可“今年”却不得暇织,急着将丝全都卖出去。其潜台词是:赋税加重,官府催租急,妇姑不得不缫丝卖丝。这两句与上文互相映衬,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76U - HRo(  

 

DZyh:J.  

  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那暇织绢着”这句诗中,我们也可推知诗中主人公“妇姑”在赋税尚未加重的往年,还是能织绢自着的。这也就是说,南宋时,从事家庭纺织的农村妇女有时也能留点丝织品自用。

h ecu;m  

 

W6=O4<jC  

  总而言之,这首诗生动地摹写了妇姑缫丝的情景,并曲笔揭露了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可谓一首精妙的纺织诗,一支深刻的刺时歌。

fSs- $b~Q  

 

&;AB"(l8>  

二、戴复古的《织妇叹》

:<$U#tXx_  

 

JeN1E)R&  

   ]1\|o~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zst<E[  
   g/\F$,^(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3 )=;G*  
   Z6 L .bS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A! %wq;  
   p~Sp A.#  
有布得著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PP@sb8m  

 

tM$&=8j  

    A$OCejhU  
南宋统治者不理朝政,不顾社稷,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而劳动人民则被繁重的赋税逼迫,生活拮据,难以为继。《织妇叹》这首诗便从一个侧面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si5@8#_!u2  

 

e<zW%@g(  

    G9s=,>eE  
“春蚕”两句,写织妇养蚕“剥茧”抽丝织绢,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织妇之勤。

721ecAJ  

 

7>y/~l))*  

    .iqcv.I  
“绢未”两句,写织妇的心理活动:在绢未下机时便思量着缴纳给官府,在丝未下车时便考虑以此去赎回当掉的东西,突出织妇之贫,曲笔反映官府催税之早之急。

Z*M!WYUEc  

 

eZ HH.s  

    ^p(LV*f  
“一春”四句,进一步反映织妇贫困的生活。织妇一春一夏忙于养蚕织绢,到头来却自着布衣裳,可“今年无麻” r !Ry&!7T  
织布,只怕连布衣也穿不上了。“有布得著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这深沉的诗句抒发了织妇心中的愁情,表明织妇的生活每况愈下,与唐代诗人于o频氖洹按跋屡姿笈种砦抟隆保ā缎量嘁鳌罚┮宦鱿喑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诗”说衣(三) (姚效先先生谈《诗经》)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原文·译释
[人文通史]古代衣服材质
蚕有“六德”,你有几德?
明代麻葛纺织服饰探析
张应中:如何写“时事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