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可忽略的那些“习以为常”

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读出自我。阅读朱永通老师《教育的细节》一书,我最深的体会是细节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从那些教育细节里,隐藏着教育的观念和教育的原理,包括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与卓见。所以,读完这本书的三十篇文章,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阅读体会,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关注教育细节,我们的重心在于不可忽略教育细节中的那些“习以为常”,正是那些习以为常为我们提供变革的抓手,并使变革变得真实可信。而在现实中,这些习以为常却也往往是我们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的盲区,并无意间成为教育突破自身惯性的极大的瓶颈。所以,朱永通老师说,我们关注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是为了“审视之”,为了改变而去“反思之”,从而“引领教育前行的方向”。


马未都先生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谈到,他到一所学校参观,被学校小记者团的众成员团团围住。一个小记者郑重其事地提问:“马爷爷,请问您是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马未都一怔,觉得这个问题太大太“规范”了,就开玩笑道:“我是用脚走上的。”小记者们没有反应过来,一个个忙着认真地记下“答案”。这一则很普通的案例背后能读出什么?孩子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语言方式?是“雪化了是春天”?是“阳光包在裙子里带给妈妈”?还是我们习惯听到的“读书让我进步,让我获得知识,不断走向成功的彼岸”?意大利诗人马拉古奇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写过: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朱永通说出一个困扰了他很久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上学以后,很快就丢失了九十九种语言,只剩下千篇一律的话语方式?”而这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呢?我们习惯了课堂上学生按照统一的要求来进行语言表达,根据老师规定的方向进行思考,限定每一名学生用同样的方式阅读、作业、回答,并对这样训练有素的学生大加赞赏,而那对些偶尔不按常规套路表现的学生进行批评和指责,直到这名学生回到我们想要的统一模式中来。学生说什么样的话,这看似一个很小的细节问题,很多老师都习以为常,但这其中折射的是对学生个性如何引导的根本问题。让学生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自主的表达,也能让学生更真实、更自然地展现自我,这需要我们在平时教育过程中的重视与突破,智慧和变革。“学会跟孩子说话,这可能是一个教师一生的功课。”习以为常的说话背后,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小学一年级起,朱永通女儿的老师们就不时地提醒:你的女儿胆子太小,上课从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声音小得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到。女儿每个学期的操行评语,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前面几行是各种各样优异的表现,接着,总要来这么一句,“但是你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太小了,希望你再接再厉……”,或者“如果你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能大一点,就……”,朱永通曾含蓄地回应女儿的老师:回答问题声音小,固然有胆怯的成分,但这是孩子的特点,而非缺点,一旦公开反复强调,容易给孩子心理暗示,从而强化、固化,使之成为孩子的标签。但几年下来,老师的要求“丝毫没有改变”。对于在评语中写一两句孩子的不足,我们每位老师可能早已习以为常,可是,如果没有建立在研究孩子的基础之上,或是公开强调孩子的“缺点”,却起不到任何矫正的作用,这往往隐匿着对孩子看不见的伤害。在笔者工作中,也遇到过一则类似的案例:老师在学生的评语中,写孩子是一只“丑小鸭”,孩子哭着回家,结果家长到学校要求老师解释,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风波。这两则有关评语的例子,其实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缺乏对一些习以为常行为的反思,很多时候,光指出不足与缺点是不够的,更为重要和需要的是,正视这些缺点与不足,找到有效帮助孩子来提升自己的方法。如果无视改变的过程和方法,也无视孩子的情感与感受,只依照自己的惯性进行操行评价,这怎么能带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呢?不能忽略面对孩子教育的一点一滴,教育无小事,这是从习以为常的评语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叶圣陶生行对老师有一个基本要求:肯负责,有“本钱”。但本书中有这样一则案例。前几天,学校发了一份通知,要求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签字。一个女孩忘记了,第二天早上,交通知回执时,孩子问老师,能不能明天补交。老师却当场咆哮:“不能,上午就要交到德育处了,下午检查组就来检查了,昨天明明交代得清清楚楚,你脑袋瓜都记什么去了?你上午放学给我留下来。”结果,中午放学后,几个同样“没脑袋”的同学都留下来,被罚就“家长签字”四个字工工整整地在本子上抄写100遍。抄完,老师训了他们一通,才让回家。听到这件事,朱永通对女孩家长说,老师的做法,有不妥之处,你们家长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提出来,跟她探讨,让她多一个视角来审思平时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是否存在“反教育”的东西。家长听了大惊失色,连连叮嘱说:“朱老师,我就找你聊聊,你可千万不要去找老师啊。其实,她是一个责任心强的老师,虽然有时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但我们家长还是认为她是一位好老师,无论班级纪律,还是考试成绩,她都抓得非常好。”这则案例中的老师真是“好老师”吗?无论怎样的不顾及学生感受的严格,或者怎样的招数来镇住学生,只为了班级的纪律好,成绩好,这么做,只会坏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坏了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美好期待。所以,我们常常见到的“好老师”用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教育事情,其累积起来的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犹如水波,慢慢扩散,绵延不绝。所以,老师的教育行为,应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上,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教育用心,却又如沐春风。千万不能将对学生的粗暴与无情当作自己的“负责”与“本钱”,当作教育的习以为常,这是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的。

细节虽小,却有穿透灵魂的力量。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细节,我们应时刻保持一种清醒与警觉,方能不断完善,不断突围,直到与真正的教育相遇在生命的旅途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位老师改作业的精彩评语,让学生终身难忘,家长直竖大拇指!
关于学生评语的书写要求
看了这位老师的评语 感觉自己遇到了假老师 这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北京这位老师因为评语走红网络!家长表示:这样的老师再来一打
班里39位孩子,我是这么安排座位的(附上市一等奖教育论文)
对学生评语的“评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