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泉州③穿越宋元看世遗(上)

泉州申遗成功!2021年7月25日,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花落泉州,散落于山海之间的22个遗产点,揭露出这座“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冰山一角,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上再添一颗璀璨的明珠。

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

说走就走,我们一起前往这座写满海洋记忆,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的“宝藏城市”,借由22处遗产点,追寻海丝史迹,复读泉州宋元历史

2021

September

扫码,出发

九日山祈风石刻

市舶司

德济门

天后宫

真武庙

南外宗正司

泉州府文庙

开元寺

......

1. 九日山祈风石刻,“官方微博”

“唐山晋水,宋舶元舟”是对九日山最好的注解。九日山文化晋始、唐兴、宋胜、明微、清衰。

宋元时间,由于北方丝绸之路的阻断,当朝者就把经济中心南移,才有了“东方港”之称的泉州港。当时蕃舶远洋航行全靠风驱动,没有风只能靠祈求神的帮助。每年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县令以及市舶司(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就会到九日山下延福寺侧的通远王祠(后改称昭惠庙),举行隆重的“冬遣舶,夏返舶”两次祈求海舶顺风的典礼,敬祭海神,向通远王祈求赐风,并刻石留记。“海上丝绸之路”就从九日山下的梁安古港(又名金鸡古渡)起航。

每年千百艘大小商船,孟夏四月,祈祷东南风助力回归;冬季,祈祷西北风强劲相送,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九日山上祈风石刻。九日山现完整保留着宋、元、明、清摩崖石刻近80方,多数集中在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宋代的祈风石刻,共计10方11次(其中冬遣舶7次、夏回舶4次),记载自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1266年)长达92年之久的祈风仪典。祈风石刻虽然文字不长,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五要素”很齐全,这就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官方微博”。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于1156年和1185年两次登游九日山,并书”九日山“三字,可惜朱公真迹被腐蚀风化无存。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武状元、福建军门提督马负书为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特意补题刊刻“九日山”于石崖上,并附记于侧。马负书虽是武将,公余练字不辍,尤擅擘窠大字,补题山名后,病逝任上,享年九十有九,“九日山”三字成其绝笔之作,至为珍贵。

满山石刻,如一字一句的读,就像翻阅史书一样,句句精彩。

九日山下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的延福寺,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据说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2. 市舶司,古代海关

市舶司遗址,看似其貌不扬,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处古海关遗址。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泉州市舶司历经两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迁置福州,前后达385年之久。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更是达到极盛。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泉州府志》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鹊鸟桥水关北沿水道六十米有水仙宫”。市舶提举司迁址500多年后的今天司荒废,亭无存,仅水仙宫和鹊鸟桥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追忆。水仙宫内设立了古市舶司文史资料室,通过文字与图片资料讲述泉州专设市舶司的历史。

望着眼前干涸而又狭长的濠沟,很难想象这就是千年前远渡重洋来到泉州的“蕃人”必经之路—停泊刺桐港后船主换上小船载着货物,运往市舶司办理报关等事宜。更难把他和宋元东方第一大港的繁华和鼎盛联系在一起,热闹和拥挤都和现在的它无关。

世事沧桑,盛衰变化。昔日的古港雄风已不再,但在现存的遗址上我们还可以追溯中国历经千余年的外贸史,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历史韵味十足。

3. 德济门,宜古宜今 

古时泉州有七个城门,简称罗城七门:东门仁风、西门义成、南门德济、北门朝天、新门临漳、涂门通淮、水门通津。如今唯一保留下来并经科学考古清理的城门就是德济门。

历史上的泉州城墙,几经变化和扩大。最早的是子城,始建于公元907年,那时规模较小,德济门还是一片汪洋。后来晋江及其入海口一带海岸线退缩、陆地面积扩大,才有了建城门的条件。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的德济门是泉州古城的南城门,是古刺桐城最繁华的地方,历史上蕃舶客航聚集之处。此处城墙最早为南宋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的翼城,称镇南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偰玉立把原城墙围长20里扩为30里,改镇南门为德济门。明洪武年间,德济门城墙加厚增高,增筑月城(瓮城)。明、清两代,城屡有修葺。20世纪30年代,当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济门留存,直至1948年毁于大火,其址遂埋地下,直至2001年被重新发掘。

经发掘,德济门保存有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石构城门等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泉州南城门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整体结构建筑平面呈现多边形,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架在内壕沟上的石拱桥、纳吐来去之水以利舟楫出入的河道、月城(瓮城)、水关,城垛上的炮位等遗迹组成。三门古炮陈放在遗址之上,通体已经生锈,斑驳不堪,却依旧指向南方,仿佛在告诫来访者,这里仍是威严之地,容不得半点侵犯。

遗址还发掘出了大量宗教石刻、碑刻、铁炮、铜铳和陶瓷器等。宗教石刻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这并不稀奇,因为泉州的宗教多元化,文化的包容性,是举世闻名的。

宋元时船舶来货和外销产品大多通过德济门进出泉州城,每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与其相对的天后宫也香火鼎盛。古城门的位置与天后宫的大门错开,符合闽南“大门不能对小门”的风俗。

几百年过去,德济门遗址依然与天后宫比邻相望,两者交相辉映,像一幅画卷,展示着刺桐城的厚重历史。如今德济门遗址广场依然人流如潮,这里活动空间大,景观美,成为市民怀古、休闲的好去处。

4. 天后宫,“妈祖”祖庙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元时期,远洋航行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渔民认为,向海而生的“讨海”生活,需要勇气和胆魄,更需信仰支撑。为此,海神信仰应运而生,方便祈祷的寺庙接连造起。

与德济门遗址一路之隔的天后宫,奉祀的是海神妈祖。这座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 年)的宫庙,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妈祖宫庙,建筑艺术高超,是海内外众多天后庙宇的建筑范本。

妈祖姓林名默,也叫默娘、娘妈,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在福建莆田贤良港诞生。据史料记载,她聪颖灵悟,“不类诸女”“,有识天象、懂医理、擅涉水的超常本领,一生扶危助困,济世救人,做了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好事,极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宋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抢救中不幸遇难。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妈祖,生前博爱无垠,名闻遐迩;殁后灵迹彰显,声动朝野。自北宋开基显化后,历代帝王莫不尊崇有加,叠赐褒封,其中宋代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清代15次,共达36次。封号从”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历代朝廷都遣官致祭并载入国家祭典。

顺济夫人坐像(明)

木雕天妃坐像(清)

妈祖坐像(明)

天后坐像(清)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对莆田湄洲妈祖庙赐额“顺济”,称为顺济宫,“顺济”者,即顺风以济之意。74年后妈祖文化正式传播到泉州,泉州天后宫开建。元政府为了发展海上贸易,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元世祖称妈祖为“泉州神女”,并封其为天妃,妈祖的神格骤然提高。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再次下诏,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 。大德三年(1299年),元文宗下诏书“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由此,确立了妈祖的海神职位。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天后宫的《妈祖文物展》值得一看,很长知识。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后易宫名为“天后宫”。康熙二十四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来宫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今悬挂于殿中。乾隆后历代有重修。

起源于湄洲,发祥于泉州的妈祖信仰,后又随着闽南先民的足迹,在台湾一路传播,发扬光大,成为今天两岸一种共有社会文化现象,是泉台两地独特的”神缘“情结。

南宋末年,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祈风”、“祭海”仪式,就在顺济宫进行。宋、元、明历朝,经常遣官员来祭祀。清康熙五十九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顺济宫官祭便成为定例。

走进泉州天后宫,山门、戏台、天后殿、寝殿、梳妆楼等依次排列,两侧则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厢、东西凉亭等附属设施。

天后宫在历代都有重修和扩建,如今的建筑群还保存着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

5. 真武庙,祭海佑民

真武庙是祭祀古代海神真武即玄天上帝的庙宇。真武为道教主掌北方之神,传说他是龟、蛇结合而生成的神灵,而龟、蛇又生于水中,所以兼有水神功能,被尊为能镇妖驱邪的海上保护抻。宋初,为了避讳宋圣祖赵玄朗,玄武庙改称“真武庙”,玄武大帝亦改称“真武大帝”。在10-14世纪与九日山上祈风石刻、天后宫相呼应,是泉州当地及市舶司官员及客商、船只、渔民百姓祈风求庇的神圣所在。

真武庙所处之地,左指大海,右招泉州,东与后渚港相接,南与晋江相望。除此之外,山下有法石港,是晋江流域的出海口。法石港在宋元时期航海业、造船业发达,码头众多,货物运输,商旅往来,川流不息。直至今日,还留有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合称“江口码头”。另外,从元至清,这里还形成一条三里长的街市—法石街,店肆民居鳞集,百业兴旺,成为水路交通、货物中转的重地。在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及繁盛的海外贸易之下,人们对于真武的祭祀更为兴盛。

真武庙始建于宋代,有“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之誉,号称小武当,所以山门门楣上挂上了“武当山”的匾额。真武庙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布局巧妙,主体建筑有山门、凉亭、大殿等,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风格。

庙里千年古榕参天,“三蟹龙井”泉水清冽,特别的是,有块阴刻楷书“吞海”的石碑。“吞海”二字刻于一块天然巨石上,石拱如龟背,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晋江县令韩岳所立。“吞海”二字甚是生动,一来,它是玄天上帝气凌江海之威的描绘;二来,它是一种行船人势可吞海的气概,一种以海为生的生活写照,当然,它也是一种对人驾驭海洋,而非被海所吞噬的希冀。

时光流转,千年之后,真武庙依然屹立于石头山上,供人朝拜。

6. 南外宗正司,仅存一碑一像

“南外宗正司遗址”读起来有点拗口,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这里曾是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对迁居泉州的南外皇族群体进行管理的机构。

建隆元年(960年),宋王朝鼎建之后,太祖赵匡胤将其尚存的三兄弟的后裔确定为皇族,即宗室。这三派赵宋宗室即后世所称的“太祖派”“太宗派”和“魏王派”。随着宗室人口的急剧增长,宗室事务也相应增多,急需加强宗室日常管理。在这个前提下,宋仁宗于景祐三年(1036年)在开封创立“大宗正司”,为宗族自行管理部门。

1126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为躲避战乱,南外宗正司几经迁徙。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赵氏皇族349人南迁至泉州,南外宗正司亦随迁,尔后存续147年。许多皇族在泉州生息繁衍,带来赵宋宫廷的先进工具、技术以及文化艺术,对闽南文化形成发展繁荣影响深远。直至1277年,元将唆都攻入泉州,在城内“尽杀南外宗子及士大夫三千余人,妇幼不能免,备极惨毒”。皇族幸存者逃至远郊邻县,四处避难,南外宗正司及睦宗院等建筑付之一炬,顿成废墟。后来随着朝代更迭,此地也随之变化,曾是织染局、私人宅院、梨园剧团驻地等。

南外宗正司现遗址仅存有一块石碑和一尊宋代石刻翁仲。虽然现存文物不多,又深居巷中,但在这背后,有一段历史故事可以述说。

遗址外是新建的闽南韵街心公园。

7. 泉州府文庙,深藏不露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至现在的涂门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如今的泉州文庙就是南宋时期的遗存,现存建筑集齐了宋、元、明、清四朝形式。

泉州府文庙坐北朝南、采用右庙左学布局,先有庙后建学,建筑形制主要参照山东曲阜孔庙。大成门,一座清代山门建筑。半月形泮池,一座元代建造的梁式石构桥,和旁边的石构护栏、百年古榕树搭配起来非常静美。大成殿,宋代保存至今,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式建筑结构,这种庑殿式风格建筑为当时的最高等级,展示着曾经泉州府文庙的高等地位,是目前泉州唯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主殿内悬挂着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木匾额,同样见证着泉州府文庙的地位。

翻开泉州科举历史,那可是人才辈出,在科举时期一共出过了2502位进士,其中还有7名中了文武状元,如此优越的成绩得归功于泉州对于教育的重视。现当代人才的深造,已不必再进孔庙、入府学了,但显而易见,仍受到古城这种由来已久的文风的熏陶,他们从各种学校走进社会,成为杰出人才。

虽然现存的文庙比起曾经的规模小了很多,但依然凭借着中轴线的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建筑成为福建境内最大的文庙。

泉州府文庙,静静地等待着你去欣赏古建筑抑或是领略儒家文化。

8. 开元寺,桑莲法界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更名"龙兴寺",唐开元26年(739年)唐玄宗下昭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元至元22年(1285年)合120院为一禅刹,始称大开元万寿禅寺。

据说开元寺寺址原是唐代黄守恭的桑园。黄守恭年少读书,博通经史,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当时泉州城有名的富户,为人谦虚好客,故有“郡儒”之称,有儒商风范。相传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开元寺历经朝代变迁损毁,现存寺院面积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其布局和其他古寺庙一样有着严格的中轴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越祠,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弘一法师纪念馆,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紫云屏” 明代书法家陈于王之手笔。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内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幅读上去很有意思的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走过寺内光影斑驳的石板广场,两侧古榕遮蔽,正面大雄宝殿上挂“桑莲法界”牌匾。

走进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佛教密宗轨制。这五方佛是密宗最高级别的五尊神祗,又称“五智如来”,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殿内的雕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肤色深棕,明显带有异域女性的形象特征,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

大雄宝殿后的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的十六角形石柱,是古印度教的风格。这两根青石柱和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都是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的。

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全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有24尊木雕飞天。

寺院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着著名的两座古石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两塔相距约200米,是国内最高的一对石塔。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为木塔,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重建。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亦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建为石塔。

双塔均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巍峨壮丽。东塔“镇国塔”,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西塔“仁寿塔”,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双塔经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在西塔下方草地上,有一方石刻,上刻一“心”字,心上那一点却在下边。这块石头叫“放心石”,唐朝就有了,教人”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

甘露戒坛东侧的莲香园中,就是那棵传奇的开白莲花的千年古桑树。

西侧是檀越祠。檀越在佛教用语里是“施主”的意思,这里就是专为开元寺最大的施主黄守恭所建的祠堂。

寺院新建的弘一法师纪念馆,迎面就是弘一法师手迹“悲欣交集”。

在临出开元寺西门的一面大照壁,闽南特色的红砖拱砌,中间是麒麟浮雕,两侧各是花鸟兽。

泉州开元寺,作为泉州的地标,泉南佛国的重要标志,香火鼎盛。走出开元寺,门外就是热闹的西街市井。

回望这座古老的寺院,钟声悠远,远远便可以望见两座仿佛凌空而起的石塔,矗立于蓝天之下,有种光阴流逝的感慨,发现了泉州的另一种样子。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妈祖庙——泉州天后宫
乡音|128期【原创】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11:泉州古代航海离不开道教体系的泉州海神
中国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1)
古泉州(刺桐)史迹16处遗产点全知晓
跟着“Zayton地图”穿越回10—14世纪——走,看泉州22个遗产点去!
泉州,为什么能够申遗成功?22处古迹带你穿越宋元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