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轻断食复盘4
userphoto

2023.09.29 安徽

关注
今天继续复盘【古法轻断食调养班】第十课后半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了解了中医的世界观之后,我们进一步学习食物中的四气和五味,而且二者总是同时并存。
因为当我们把一份食物端在眼前的时候,既有气息,也有味道,是同时能感受到的。
所以判断一个食物或食材的时候,需要看它是什么样的气和什么样的味,气和味是一个食材的一体两面。
那么什么是食物的四气无味?食物的四气无味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身体?进而饮食的基本规矩是什么?
一、四气五味
我们已经知道,阳性物质是一种向外向上的状态,且是运动的。
只要端上一份香喷喷的饭菜,虽未入口,香气却已然入鼻,流动性很强,能直观感受到。但滋味是需要品尝、咀嚼后才能感受到,所以气和味虽不同,但原本是一体,只不过还需要更细致区分。
所以,气属阳,味则属阴。
1. 何为食物的四气及其应用
有些食物本身的气很浓烈,像榴莲就是一种温热食物,吃了容易上火。
那么它对应的气就很足,从很远处就能闻到,这叫做气厚,能量状态非常高。
从寒热属性来看,它属于温性热性的食物。艾叶、薄荷、藿香也是如此。
但是有些食物要使劲嗅才能嗅出气,像薏仁是微凉的,没有特别的气味,气相对较薄。
还有苹果,闻着没有什么气,吃起来才有味,也属气较薄,可能是平性或偏凉的。
于是,我们将热、温、寒、凉,称为食物的四气。
也可从直观的温度高低来理解四气。
比如,热水往往有点烫,人体体表温度就比较温暖,是温的;秋天的凉风习习就是凉的,而冬天的寒风刺骨就是寒的,所以从四季中就能感受到这四气。
于是就有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说法。
对食物来说,这种寒热属性就用四气划分为寒热温凉。如果食物本身是平和的状态,就叫做平性。
那么食物共有五种属性的气:寒、热、温、凉,平。
比如,稻米、芡实都是性平的食物,可以长期食用,以求中和之气。
这就启示我们在选择食材时,最好选那些中和的平性食物,还有微凉微温的,少吃非常燥热或寒凉的食物,避免时间长了,引起人体气机的偏颇,从而引发疾病。
此种情况就是人们所说的“病是吃出来的”。其背后的逻辑就是,食物的能量状态影响了人体的能量状态。
2. 何为食物的五味及其应用
食物的味,包含了酸、苦、甘、辛、咸五种,其中甘是甜的味道,是其余四味合化的状态。
虽然味属阴,但其中又有细小区别。
若味较浓,叫做味厚,代表能量状态较低;若是淡淡的味,称之为味较薄,代表能量状态较高。
《皇帝内经》曰:
味薄则通,味厚则泄。
就是说,味薄的有疏通作用,让气血通畅;但若味厚,比如大黄就特别苦涩,吃了以后就会拉肚子,有下泄作用。但大黄可以用在攻邪的时候。
所以食物的味也会影响人体脏器。若味很偏的话,也会让人体状态偏颇。
《黄帝内经》记载: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所以属阳的味有咸和辛(还有甘),属阴的味道是酸和苦。
为何咸也属阳呢?
因为淡淡的咸,其味并不浓,有一定的咸味也会尝到食材的其他味道,它的能量状态较高。
如果几天不吃咸就浑身无力。咸能调动心气,补养心的能量,是味薄能量高的阳。我们每天要吃点咸味。
而辛味不是指辣椒的辣味,像花椒、桂皮、八角等也是辛味,属于阳。
此外,酸的食物也有很多。比如乌梅、枸杞、山楂,比肉桂(桂皮)的味浓,属于阴。
苦味则更是属阴,味道浓烈。
图1:食物的四气五味
二、五味与五脏
食物的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对应五脏的肝、心、脾、肺、肾。
这里是说人体五个脏器所主的味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1. 酸入肝:酸性收敛,食酸可补肝,但是过食酸味则可使肝气过旺。
2. 苦入心:苦能泻、能燥,食苦可泻心火,固心阴。
3. 甘入脾:甘能补、能和、能缓,适当食甘可养脾,但过量也伤脾。
4. 辛入肺:辛味能散、能行,适当食用辛味可理肺气。
5. 咸入肾:咸味能下、能软,适当食咸味养肾气。
这个对应关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诊疗的基础之一。
注意:它与文后说的五脏想要的味是不同的。
总之,食物的四气五味都是先划分为阴阳,即气是阳,味是阴,然后分别在气和味中再细分,气厚味薄的为阳,气薄味厚的为阴。
我们了解上述,是为了把握四气五味对人体影响背后的机理,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三、食以求和,中和为佳
在选择食物时,要选择微凉微温属性的,少选偏性大的,以补养人体的中和之气。否则人体的气就会有偏颇。
若食物太热(寒)就可能发生热(寒)症。或者有痛痒的病症,这是不中和的状态。
在滋味上,调味不太重要,不要太甜或太咸,要气味俱薄,淡化对味觉刺激的追求。
也就是说,要五味中和,每个味道都吃一点,不要过偏过浓,否则容易影响五脏,引发人体发生问题。
像薏仁、芡实、茯苓、大米、小米等都可以长期吃,它们是经过几千年人类进化史中被验证,被接纳的主食,也是安全清洁主食。
它们比肉食类要清洁得多,消耗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形成尿酸、胆固醇之类的,所以它们被代谢后变得很干净。
主食,是培补我们中和之气的来源,不要盲目相信市面上对碳水化合物的排斥观念。
四、五味、五脏和五行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稍微复杂一点,因里面包括情志部分。
1. 五脏对应的五行
先看下面这个五脏的能量分布图,其中的颜色也代表五行的意义。也就是说,五脏由四气进行有规律的运转。
上面红色代表能量非常集中在哪个,是高能态状态,心主宣明,心火引明。
肺的能量往下收,用中间收敛的白色代表;肾是寒的状态,能量藏在核心里面的下焦部位。
肝木主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形成一个循环,这就是五行相生。
脾土在中央,协调其余四脏能量的关系,依靠脾,把一气输布到每个脏器对应的五行能量中。
这叫做: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这里四象,即指木、火、金、水。
2. 五脏与五行
具体说,肝是木性能量,主生发之气;
心对应火性能量,主长的状态,是高能态的存在;
肺是金,是往下降回归的状态;
肾是水性能量,是收藏的能量状态;
脾是中和的、合化的土性能量状态。
3. 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
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能量之间,彼此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其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相生,这是下图中的一个顺时针循环。
反过来,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是五行相克,一个五角星形状图的对应方向。
它们在相互牵制和协调中,维持世界万物、包括人体能量的一种平衡。
因为每个人的五脏俱全,所以人体中五种能量都有,只是某种能量可能会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因而形成不同体质。
当然,人的体质与很多因素有关。
首先是生辰八字的影响,当时的时空状态会影响孕育着的生命能量。其次是后天五行能量的影响,包括早期生活状态的影响,即家庭中产生的情绪、情志等状态。
再次,与饮食习惯有关。比如,食用木性食材多,则木性能量就偏多。
4. 五脏所欲
当人体某一能量缺少时,就会影响五脏和身体,那么它们就想要这种食物,来补充以达到平衡。
(1)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
根据下图所示,具体可以理解和应用如下。
(2)肝欲散,则吃辛。因为辛能散发,比如酒是辛味,那么胆小的人走夜路就可以喝酒壮胆,通过人体辛味来补充人体肝木的不足。
(3)心欲软,则吃咸。当我们有时感觉烧心的时候,就可吃点咸菜帮助心火的不足。
(4)脾欲缓,则吃甘。因为甘主缓,吃甜食可补脾虚,所以很多补品都是甜味,像人参、黄芪、党参、大枣,甘草等等。
(5)肺欲收,则吃酸。可用酸味去收敛肺气,比如治疗咳嗽的“五味子”,就是酸味药,可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对于久泻不止,内热消渴,心悸失眠有良好疗效。
(6)肾欲坚,则吃苦。肾能把水分派出去,把物质凝聚,变得坚,那就是苦味。历史上“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帮助肾达到坚,对应情志是增强意志,坚定心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状态。
4. 情志与五味关系引申出的注意事项
人的元气和情绪互相影响。
古人云: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就是说,发怒了肝气就疏泄,喜乐太过就心气涣散,悲让元气消散,恐则肾气下泄,惊使元气乱走,思虑过度则元气郁结。
所以生气少喝酒,喜乐少吃咸,思虑多就少吃甜,恐惧时少吃苦味,等等,否则都会给身体雪上加霜。
另外,某一种味道食用过多,也会伤害五脏,见下图。
值得说明的是,一种味道会影响所有的五脏,因五脏有生克制化关系,不会只影响某一个脏器,而是影响整个气机的循行,因为本质上都是一气周流,进而影响五种能量状态及其转化。
举一个酸味的例子说明。
枸杞是酸的,可儒养肝肾精气。
酸枣仁也是酸的,可收敛心神,治疗失眠,对心有影响。
山楂是健脾消食的,可帮助消化,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进而就影响到脾。
五味子也是酸味,有多种功效(前文已提及能收敛肺气,影响到肺,心以及肾脏。
还有“覆盆子”,“金银子”都是酸味果子,可治疗不孕不育,补充肾精,固精缩尿等。
由此可见,同一种酸味可以入五脏,进而用于医治多种疾病。
综上,这部分内容均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入门知识,也是食养食疗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它们,对于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情志管理、良好饮食习惯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行、五脏、五色、五官、五味、五情、五常、五戒、五季养生
五色五味当五脏
五味入五脏 (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
五脏与五行、五味、五色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健康长寿与你的五行养生息息相关
五行、 五脏、五腑、 五官、 五华、 五味、五色、 五情、五液和身体的调养全在这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