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连汤为什么要少量频服?
第173条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有”是素有,原来就有的意思,胸中素有热邪,胃中素有邪气,注家将“邪气”注为寒邪或水饮,只能说有道理,但不全面,难道胃中有痰,胃中有积食就不是邪气了?“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就是病机,反映人体“上热下寒”的本质,而“腹中痛,欲呕吐者”就是两大主证。
“胸中有热”,古人的病位概念,不能用今天的解剖位置来分析。胸中是太阳位,“阳受气与胸中”,胸中有热就是热在上,可能是口腔溃疡,可能是目赤肿痛,条文中表现为胃气上逆的“呕吐”。“胃中有邪气”,病位在中焦,胃中之邪气使阴阳之气不能相交,阳不得降,在上为胸中热,“呕吐”。阴不能升,在下为中焦寒,“腹中痛”。与同样治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三泻心汤相比,虽上热下寒却没有互结于心下,形成痞证,只是阴阳气升降失司,所以围绕上热下寒,交通阴阳而组方。
“黄连汤主之”,虽上热下寒,但没有形成心下痞,以半夏泻心汤为底方,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当然,也可以看做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易生姜。“上热者,泻之以苦”,《神农本草经》:“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黄连“味苦寒,主热气”,可以治“胸中有热”,“肠澼,腹痛,下利”,也可以治“腹中痛”,所以在半夏泻心汤黄连一两的基础上加到三两以为君药,佐半夏降逆止呕以治“欲呕吐者”。“下寒者,散之以辛”,以性温味辛之桂枝、干姜以温中焦之寒,以治“腹中痛”。一寒一热,一降一升,调理寒热,调节阴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缓急止痛,补益津液。
本条文历来争议很大,将息法中:“昼三夜二”,康平本为小字注解,“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为旁注小字。胡希恕胡老认为“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的服法都是错的,应该是去滓再煎。“疑非仲景方”主要是因为胸中有热没用石膏,腹中痛没用白芍,无外证却用了桂枝。本方之妙,就在于黄连之用,黄连移心火于小肠,既治了上热之呕吐,又治了下寒之“腹中痛”。此腹痛主要是上腹胃脘痛,不是下腹痛,所以没有用芍药。如果是下腹痛为主,才会用芍药,用到黄芩。
至于桂枝的使用,可以参照附子与姜的配伍,生姜与干姜相比,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桂枝与肉桂相比,桂枝走而不守,肉桂守而不走。生附子与制附子相比,生附子偏于走,制附子偏于守。所以仲师用生附子配干姜,用制附子配生姜,走是祛邪,守是补正。走是行气通阳,守是补气补阳。本方是用桂枝的温通作用,推动性热之干姜,上下循环,交通阴阳。至于将息法,整本《伤寒论》中,只有治寒热错杂的七张处方,才使用去滓再煎法,本证虽上热下寒而非寒热错杂,所以不用这种独特的煎煮法。因为有“欲呕吐”,才使用了“昼三夜二”这种少量频服的服药法,以防药后吐药,提高疗效。
附赵守真医案一则:“陈襄人,男,25岁。久泻愈后,又复呕吐,医进参、术、砂、半,复进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无效。其证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光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迟而阳浮数。乃上热中虚之证,应用黄连汤。方中姜、桂、参、草温脾胃而降冲逆、黄连清胸热,伴半夏以止呕吐,为一寒一热错综之良方。服药呕吐渐止;再剂,证全除,能进稀粥。后用五味异功散加生姜温胃益气而安”。

第174条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摶,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课前思考:

1.强调“不呕,不渴”是为了说明什么?

2.“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康平本作“小便不利”,《金匮要略·痉湿暍病》中“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可以看出,小便自利与小便不利,都是去桂加术,那小便自利与小便不利反映什么问题?

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有何异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101
【学伤寒】条文第173条
3.黄连汤:升降阴阳。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十五、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原文173
上热下寒、腹痛欲呕,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与黄芩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