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嘉德秋拍】逸庐:扇里扇外的风雅


逸庐两字原是伊秉绶后人尹立勋所书横额因爱其渊雅拙厚朝夕与对以之为室名。逸庐自2015年在中国嘉德首次推出专场以来备受各界藏家关注。是值中国嘉德乔迁之喜逸庐主人与中国嘉德经过两年的悉心准备再次推出文房古器专场。本次专场以明代铜炉、玉成窑紫砂、文人折扇三个门类为主兼及饶有韵味的案头雅玩。



逸庐——古器雅集

拍卖时间:12月21日(周四)晚上8:30

拍卖地点:嘉德艺术中心拍卖厅 A厅





 


春服既成,风乎舞雩,或踽踽于长廊水榭,或相将于濠濮石梁。雅扇轻摇,交相鉴赏。每当一言中肯,会心微笑,益觉其秀在骨,其清在神,弗待烹云煮雪,已不禁两腋生风,如品佳茗矣。


这是《蕉窗话扇》中描述的一个场景,说的是文人们在园林中雅集游玩,谈艺论道,而手中的一把扇子显然成为焦点。这应该要是一柄折扇,扇面书画辉映,扇骨雕工精绝,在轻轻打开的那一瞬间,众人的注意力立马集中起来,交头品评,如沐清风,茶都还没煮好,众人已然陶醉其中。


一柄扇子的魔力,正是从这场明清文人的经典雅集中,逐渐蔓延开来。在古代,一把竹椅,一片树荫以及一件不整的衣衫,就是纳凉的基本装备,此时扇子的重要实际功用不言而喻,而古人们尚且用心制作,留心赏玩,为的无非是给心中也留下一隅无上的清凉;在风扇空调都已经难以抵挡这个星球日益炎热的夏季的今天,古老的扇子自然不会再被委以如此光荣的重任,此时,关在空调房间里静静欣赏那柄被文人们深爱了上千年的扇子,就成为一件更为简单纯粹的事了。



5019

清咸丰蔡照竹刻行书扇骨

L:32.2cm

RMB100,000-200,000


扇骨以玉竹制成,呈赭黄色,马蹬方头。一侧上板有阴刻行书款识:「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丁巳闰夏,蔡容庄刻。」另一侧上板阴刻行书铭:「非读书不能入圣贤之域,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芝堂四兄大雅正之。」镌刻用刀爽健清隽,字画线条底子铲静平整,结体、法度、气韵均佳,体现出蔡容庄书法艺术与雕刻技艺的精湛融合。丁巳年为1857年,此件正值蔡氏盛年。



蔡照(1821-?),原名照初,字容庄,清咸同年间浙江萧山人,以刻竹闻名,其刻扇技艺在当时颇负盛名。《涤山笔记》称:「任渭长以画名海内,所绘《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笔法精细,非庸工所能办。」而容庄为之「奇巧工细,有观止之叹」。所做扇骨花卉、山水、人物咸备,亦均由渭长落墨,容庄奏刀。




扇子的使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代以上,经过羽扇、纨扇、折扇等不同发展阶段,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但要到了明永乐年间之后,折扇这种最经典、最常见也最长寿的扇子形式,才真正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画扇、名工刻扇,题材多变,手段繁复,扇面、扇骨的材质与形式也渐次丰富,都说文人多事,扇子便是典型一例,事儿一多,可玩味的东西自然也就多,欣赏一柄扇子,变成一件很立体的事情——扇子的审美系统在此过程中悄然建立。


文人制扇,书扇、画扇是必备技能,折扇上作画,明代文人是始作俑者。故宫“烟云宝笈”为乾隆时期内府所藏元明两代书画扇三百柄,明代名家作品也占大部。到了清代民国,书扇画扇在艺术家的生活中就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有时不仅是艺术的需要,更是日常应酬交际的需要。

 

欣赏扇面与欣赏书画无异,此事不难理解,尤可注意者,乃文人趣味对扇骨艺术的影响。



5032

明芝麻竹制和尚头扇骨

L:32.8cm

RMB 50,000-80,000


折扇以芝麻竹为骨,小圆头式,又称「和尚头」。色泽乌亮,间有深黄色丝状纹理,经年盘玩光亮润泽。芝麻竹质地坚硬细密,且有天成纹理,质朴自然,制者以此制作扇骨不忍多作雕琢,取其天然。以芝麻竹制扇主要是在清中期以前,此后因环境、气候等因素,芝麻竹逐渐绝迹。因其天然难得,文人争相寻之,并以有芝麻竹扇骨者贵。此件开肩处较高,上板阔而浑厚,板面微外鼓,下板细直,整体修长,比例匀称,和尚头两侧镶嵌象牙作护片,配牛角扇钉,用材精心,颇见匠心意趣,非名手巧匠不可为之。参阅故宫博物馆院藏成扇匠心巧思专题仅录一件芝麻竹股,可见其稀少。



此件为书画成扇,正面写一丛水墨水仙图,并「车书」题记及篆书印。车书,字眉史,号眉子,又号陆沈子、耐辱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光绪十五年恩科举人。工书,善篆刻,尤善花卉,师赵之谦。


背面为张嘉禄行书题记,落阳文篆书「肖葊」印款。此书作如行云流水,有欧阳询书法之神韵。张嘉禄(1846-1900年),字肖庵、肖葊、受百,浙江宁波鄞县人。光绪二年举人,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善著书立说,著有《困学纪闻补注》《寸草卢奏言》等,其子张寿镛为民国教育家、藏书家。




明代以刻竹制扇而留名后世者颇不乏其人,《秋园杂佩》《陶庵梦忆》均有谈及宣德、弘治年间的马勋、李昭善制扇,竹刻名家濮仲谦,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一家三代也均善于刻扇骨。然从传世作品观之,明代的扇骨基本还是以素工居多,也最为动人,湘妃竹、斑竹、紫檀、红木、乌木、鸡翅木乃至象牙等各种材质在当时均已普遍使用。本次所呈现的两柄明代芝麻竹扇骨,质地坚实,包浆莹润,扇骨黝黑发亮,芝麻纹色呈金黄,绵密细腻,具有一种难得的沉静内敛之美。其中一扇扇面为清人车书、张嘉禄二人为友人所画白描水仙及泥金书法扇面,可见此扇骨之流传有序。因芝麻竹历来名贵,传说至民国前原材已绝,至今当然更加难得,前人惜物之心实不难领会。


5034 

清湘妃竹扇骨 

L:36cm

RMB100,000-200,000


扇骨以湘妃竹制,庙门肩,古方扇型,牛角扇钉,扇骨修长而雅致,平素无雕饰。扇骨整体呈现蜡黄色,竹表有天然形成的年轮状赭色竹斑,斑驳自然。竹斑作圆形,边缘有不规则齿状纹,大小交错,疏密有致,既如未干巾的泪痕点点,又犹如墨滴纸上瞬间而成的晕染效果,或聚或散,颇富水墨意蕴,文气十足。扇骨大骨包浆莹润,小骨为赭红色,整体色泽古雅,斑点多且纹理清晰,实为文人折扇之上品。



湘妃竹又称「斑竹」「泪竹」「湘竹」等,清代陈鼎《竹谱》称之为「潇湘竹」、「泪痕竹」。《述异记》载娥皇、女英因在湘江岸哭祭去世的舜,而泪洒竹上成斑,故有此名。以湘妃竹制扇自古有之,金章宗完颜璟题扇词《蝶恋花·几股湘江龙骨瘦》写到:「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查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杯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金章宗独取湘江湘妃竹造扇,湘妃故事已为扇平添风韵,又用「龙骨」形容湘竹的样子,足以想见其精美华贵。



另如专题中的湘妃竹扇骨也是经典名品。此扇花色大如指头,色如仙芝,疏密得宜,蜡色地洁净无暇,尤显花色滃晕之灵活,无需雕刻已然夺人心魄,流传至今古色盎然,浑身散发出来的都是岁月的柔和气息。这种对原材料天然质地的运用与欣赏,与明代家具文化似乎可以相互照应,而这,显然都是文人“素雅”理念的使然。文人爱竹,故扇骨以竹制为最多。盖竹子韧性佳,质地紧,适合雕刻,经过长期的把玩后色泽如黄玉鹅油,别具一番趣味。


5033

清咸丰蔡照乌木刻摹古器铭扇骨

L:32cm

RMB100,000-200,000


扇骨以乌木制成,两侧上板以阴文摹刻周散氏盘铭,线条婉转流畅,结字古拙,章法严谨。两侧各有落款,一面为楷书阴刻「周散氏盘铭」;另一面阴刻行书「曼书一兄大人属正,己未秋八月任淇临,客庄刻。」所有刻文均泥金为饰,衬以乌木之深沉墨色,犹如先秦铜器之「错金」效果,与铜器铭文的厚重、古朴、沧桑的艺术面貌相合。



此件书铭者任淇为晚清海上画派画家任熊之族叔,工书法,精篆刻、金石,并通竹、木,此铭书写笔法娴熟,神韵俱备,非若有金石功底与文气修养而不能为,加之蔡照的雕刻精工,文、书、刻、饰并举,实为扇骨雕刻之上品。咸丰己未年为1859年,正值蔡容庄盛年,技艺已趋成熟,眼力正佳,故能有此精湛之作。




扇轴的形式亦渐次多样,方头、小米头、花式头、瓶式头、马齿头、茄头、葫芦头、梅花头、垂露头、雁首头、鱼尾头等不一而足,可见的是精工,体现的是巧思,品味的是优雅。


清季民国,金石艺术大发展,文人操刀刻石、刻竹成为普遍现象,刻扇或为善书画、精篆刻者亲力为之,或为竹刻名家与书画名家相互合作,题材以书画、钟鼎款识、瓦当货泉、旧拓墨迹等为尚,熔金石、书画、文学、艺术于一炉,其趣在神,隽永在味,总而言之均为文人之事,扇骨的雕刻艺术由此登峰造极。


5020 

乙亥1935年支慈庵竹刻摹古泉币扇骨 

L:34.3cm

RMB100,000-200,000


扇骨为玉竹质,摹刻古泉币,布置工整,错落有致。以薄地阳刻与阴线刻手法为之,减地处或光素、或作糙地,于泉币残缺锈蚀处极意经营,古趣盎然。两面皆作阴刻楷书题识,一面为:「金石文字小品,乙亥六月松窗记。」并阴刻方形篆书印款:「里堂」。另一面为:「星孙六兄清赏,慈厂刻。」椭圆阳文篆书印:「支」。



这件扇骨为典型以金石入竹刻的作品,其题材为清末流行开来的「百岁图」,或称「锦灰堆」「八破图」等,将书画、金石拓片、古籍元素集合一体,是文人尚古念旧、凸显文人墨戏与美好寓意的综合体现。


上款人潘星孙,民国时期金融家,曾任天津盐业银行行长,著名的成扇收藏家。


支慈庵(1904-1974年),名谦,字子安,号慈庵、南村,别署染香馆主。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后居上海。擅长篆刻,能书画。刻竹精于多种雕法而多作留青,为海派竹刻一代宗师。




于小小扇边上雕刻作品,自然要求刀工精妙入神,然若刻者无相当的文化艺术修养,其趣味必不能高雅;若雕刻金石文字、名家书画,则更需刻者能充分领会笔墨的精神要旨,一笔一画的呈现,全赖修为。文人的直接参与,对此有根本性的推动。西泠八家中的蒋仁、黄易、奚冈、陈鸿寿,稍晚的吴让之、赵之谦、胡菊邻等均为篆刻史上之大家,据记载其人亦均能刻竹。而此次推出的杨龙石所刻扇骨,便属此中极佳案例。杨龙石为清代篆刻名家,张廷济为金石收藏大家,此扇扇骨由杨龙石摹刻张氏所藏泉范及青铜铭文并题跋,刀痕深且圆,以竹之清雅展现金石文字之古雅,可谓形神皆备。文人刻扇,多为遣兴,但正是在这种玩的心态中,才能诞生出所谓的文人艺术。



5035

清道光杨澥张廷济竹雕摹古器铭古泉币扇骨

L:32cm

RMB100,000-200,000


此扇骨以玉竹(水磨竹骨)制成,扇骨两面均有雕刻。一面以减地阳刻的手法摹刻铜敦金文,并有张廷济书、杨澥雕刻楷书题记:「此敦乃周武王时作,昔为顾炎武公藏器,辛子、辛亥、壬子两日省文也。古器往往有之,道光庚子叔未张廷济书。」钤印为篆书阳文「龙石」。另一面摹刻汉「大泉十五」货币二影,下同为张廷济书文、杨澥刻楷书题记:「古泉铜范凹文少,此虽得半亦足宝,叶东卿与刘燕庭皆有凹文全模型,余藏泉范十有五,凹者缺焉,今乃补,不求凸,并不求全,虚中守残宜长年。」



张廷济(1768-1848年),原名汝霖,字顺安,号叔未,晚号眉寿老人,室名八砖精舍,浙江嘉兴人,为嘉庆三年解元,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书画家。他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书画甚丰。从此扇骨题记可看出,张廷济在金石方面的收藏与研究,他与同时代的叶东卿、刘喜海(燕庭)等金石藏家在交往、互动中探讨金石的情况,也普遍见证了晚清文人尚古、玩古之风。


杨澥(1781-1850年),字竹唐,号龙石,或作聋石,又号石公、聋公、野航子等。清代苏州吴江人。善刻印、制砚,尤精竹刻,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他的竹刻作品,充满金石之气,风格厚古,苍劲潇洒,常以篆印刀法入竹刻,风格别致,被称作「江南第一名手」,是清代嘉道年间的一代刻竹名家。上海博物馆藏有其竹刻《梅花》扇骨一柄,为其经典之作。


此扇骨,为张廷济、杨澥通力合作而成,二者共同的金石之趣与文化修养相得益彰,张氏之精于考证,杨氏之专于雕刻,用刀如虫蚀木,苍茫浑厚,称其为名家名作,实至名归。




更为常见的是由文人书稿、画稿,竹刻家再将之刻于扇骨。在与文人的交往中,名工巧匠亦得以进一步提升其艺术的品位。清中后期的竹刻名家蔡容庄善刻画本,其人能篆隶,好治印,曾刻任渭长《列仙酒牌》《剑侠传》等,“奇巧工细,有观止之叹”,所作扇骨数以百计,花卉、山水、人物皆有,画亦为任渭长落墨。观本专题所呈现三柄蔡氏扇骨作品,有摹刻金石家僧六舟砖文者,有刻散氏盘金文者,有为友人刻诗文警句行书者,刀法细腻,尤见笔墨,其人对诸体书法之修养亦借此可知,确为高手。其中乌木刻散氏盘金文扇骨,文字以金漆填地,光彩照人。另有一扇扇骨为近代竹刻名家支慈庵与金石家褚德彝合作。支氏于民国年间曾拜金石书画大家赵叔儒、吴湖帆为师,故于金石书画涵养甚深;此扇骨用陷地浅刻之法刻有甲骨、诏版、瓦当、货泉、虎符、画像等二三十种金石文字小品集锦,方寸之间,画面结构完整协调,刀法谨严精细,每种文字笔画丝毫不爽,且均能得其神髓,实为难得佳作。



5017

癸酉1933年吴子厚书陆俨少画刻诗文成扇

L:31.2cm

RMB 30,000-60,000


扇骨以玉竹制成,斜肩,古方头。一边大骨阴刻行书七言绝句,诗曰:「渊明豪气昔未除,翱翔八表凌天衢。归来荒径手自锄,草中恐生刘寄奴。」落款:「济苍姻丈正,吴子厚书。」下板阴刻篆书「甲戌」二字年款。另一边扇骨上板阴刻山水小景,山峦高耸,层峦远去,如画之高远、深远意境尽显,宽阔水面上有一泛舟,扬帆而上,视野平阔。其下题记:「王蓬心巨册有此一帧,回仿其意,济苍先生雅正。癸酉(1933年)秋日,俨少。」下板阴刻篆书「铁琴铜剑楼」。扇骨雕刻刀法尽显,有金石意趣。



陆俨少(1909-1993年)常以绘画闻名于世,此扇骨大骨上板所雕刻山水画面,虽系刀刻,宛若笔写,将绘画之章法、笔墨与雕刻刀法、意趣相融合,刀、笔之间转换自如,刻写自然而生动,呈现出陆俨少绘画造诣与雕刻技艺,是扇骨以画入刻的难得佳作。




扇面一面为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行书落款:「旭斋临衡方碑。」钤白文四字篆书印:「耀邦之印」。扇面另一面为折枝花卉,。行书落款:「仿吴辛生,旭斋时客沪壖之文径亭。」钤阳文篆书「旭初昕作」印。


瞿旭初(1905-1980年),原名耀邦,室名旭斋,江苏常熟人,藏书世家瞿氏铁琴铜剑楼后人,擅长书画创作、鉴定与收藏。




当然,一柄最具魔力、最好玩的扇子,一定是扇面书画与扇骨雕刻的结合,前前后后,里里外外都要充盈着艺术的信息;如果能再增添一些人文故事,那就更完美了。

 

近代竹刻名家金西崖为书画名家金北楼之弟,其姊金章(王世襄母亲)亦为当时名家,尤擅画金鱼,本场金章所画金鱼扇面乃为友人所作,设色清雅,生动传神,不愧名家手笔;而扇骨乃为清代竹刻家傅少英所摹刻青铜器及汉代铜鋗铭文,竹色栗黄,文字陷地阳刻,苍古遒劲。另外一扇则更能体现折扇在清末民国文艺社交生活中的意义,此扇正面为吴昌硕、吴待秋、姚虞琴、商笙伯、高野侯等十位名家合作花卉,吴昌硕题为“九秋图”,背面为何庚生行书苏东坡行香子词,扇骨阴刻吴昌硕所书“学求己书讐亥,生于寅老复丁”对联,上款人均为竹孙。由扇骨上吴昌硕的题识可知,此联为竹孙所撰而嘱吴昌硕所书者,显然,此扇为诸名家应同一朋友之邀精心合作,故无论画面、书法、扇骨雕刻内容等均为定制。一柄扇子中凝聚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是一段民国艺坛往事。


5018

乙丑1925年吴昌硕刻竹九秋图同款成扇

L:33.2cm

RMB 30,000-50,000


此扇为近代海派大家吴昌硕所制,以玉竹制扇骨,半圆头扇形,扇骨色微黄,磨制光滑。两侧扇骨上板分别阴刻篆书铭并行书落款。一侧铭为「学求己书雠亥」,题写「竹孙老兄撰句属篆,参猎碣笔意,成之时乙丑初冬」,另一侧铭「生于寅老后丁」。刻款曰:「安吉吴昌硕年八十二。」正如吴昌硕落款所言,扇骨刻文有如手书,在篆书基础上参融了古碑碣之意,在结体、用笔上取《石鼓文》法度,线条圆浑凝重,雄健有力,气息内蓄,形成高古、奇劲、气魄厚重之艺术面貌,自成一家,展示了吴氏以金石入书的海派书法造诣。



扇面正面作《九秋图》,题记:「九秋图,竹孙仁兄属题大聋;雪侯;鹤伯写海棠;逸尘老人写秋葵;笙伯补桂花;野侯写紫茉莉;袌鋗居士写芙蓉;破盋画菊;尚斋补牵牛花;虞琴写秋兰。」题记后有钤印:鹤伯、雪侯作、义臣、笙伯、野侯、待秋、兰祥、虞琴。


扇面背面题北宋苏轼的《行香子·述怀》一词,落款:「书作东坡行委子词,丙寅秋,竹孙仁兄世台方家雅正,九十四叟何庚生。」钤印:「庚生」。并于此面右下有朱文篆书八字印:「身见八代同堂五世」。




以上,皆文人书画与折扇艺术有难解渊源的例证。自此文人不仅在扇面上写写画画,参与扇骨的创作也成了惯例,一柄扇子不再只是日常消暑的随身之物,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创作形式,从里到外都见文人的性情,都是艺术的功夫。所谓雅扇轻摇,那时,摇出来的可不仅仅是身边的缕缕清风,也是胸中的点点墨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扇骨上的金石风尚
玩物适情——名家收藏集珍(一)
墨香集—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之吴昌硕 1
浅谈文人竹刻竹雕艺术
民间传统竹雕的刻法与手法,详细描述
王福庵、高野侯、吕凤子、王个簃、金心兰...立轴、成扇、对联齐聚,金石四月大拍开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