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书的突围——郭庆书法畅想


  写篆书的郭庆生在安阳这个地方,不知道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

  安阳以甲骨文闻名天下,安阳的书家也多以篆书名世,也算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名家林立,名作纷呈,陶染其间,起点自然就高。但前人水平越高、风格越强,要想突破其藩篱,写出自己的面貌就越难。艺术女神从来都不眷顾跟风的人。在同一风格类型中,独领风骚的永远都是最强或最前面的那个人。而众多紧随其后的人若不能脱颖而出,终将被时代潮流所淹没。


郭庆书李白诗二首

  对于这一点,郭庆一涉足书法便保持着一种警醒。他潜心学习传统经典,楷行篆隶广泛涉猎,对甲骨文、金文、汉篆、楚简尤为钟爱。经过多年摸索,最后他将篆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这其中有地域书风的熏陶,但更多是来自于心灵深处与古老篆书艺术的那份契合。他所生活的这方热土,三千多年前正是殷商王朝的中心。他对殷商后期和西周早期的文字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穿越历史,他觉得每个字都是一个图腾,幽远而神秘。这些符号化的文字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母体。他沉醉其间,却没有迷失自己。他一直在寻找经典、时代和自己之间的契合点。在“入古”的同时,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出新”,如何从当地篆书创作近亲繁殖、千人一面的现象中突围出来。然而篆书要推陈出新何其难矣!首先要过文字关。篆书是一套古老的文字符号系统,能够识篆,进而灵活运用、和谐统一需要花大功夫,在书写之外更需要一种认认真真做学问的精神。其次是笔法的问题。古代篆书范本或刻或铸,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地方都变得模糊不清,因而如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笔法去解读它、表现它,从而赋予其艺术生命至关重要。更何况篆书与其他书体相比较,属于小众艺术,其结字、用笔都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留给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小,真正能欣赏的人不多,知音更少,所以更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更多精彩内容
zgshb2015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郭庆的篆书一开始还是受地域书风的影响较大。但他并不亦步亦趋,而是通过对当地篆书创作成果的梳理,别有会心,熔铸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如果说刘颜涛与其老师刘顺相比,主要是在篆书笔法的丰富性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那么郭庆则是更多地在篆书的形式语言上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刘顺擅长甲骨文,作品凝练、写意,强调书写性,逸笔草草而神完气足;刘颜涛在这种书写性中加入了厚重和泼辣,线条更具有韧性,既充满抒情性和书卷气,又不失古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表现力。面对当代极度丰富的篆书资料和创作成果,郭庆学习、比较、融合,以期能别开生面。其篆书既保留了商周金文的象形意味,又融入了战国铭文的铺排装饰之美和楚简生动活泼的意态,富于变化,充满想象力。如果将郭庆和刘颜涛的篆书相比较,可以看出郭庆在造型上更多的是做“加法”。刘颜涛篆书更多受清代影响,字形紧密、整饬,以方为主。其篆书在保留了传统篆书形态的基础上,作了恰如其分的提炼和雅化,如得道高僧,精神内敛。郭庆则充分吸收当代篆书创作的成果,注重各个时期篆书形态的融合,结字更开阔,更强调装饰性和空间分割;通过收放、大小、疏密、纵横的对比映衬,突出视觉效果;字形多作不规则形,如层峦叠嶂;通过结构和线条的铺排增强作品的气势,如谢家少年,风度翩翩。如果说刘颜涛的篆书“古质”,那么郭庆的篆书则可以说是“新妍”。


郭庆节临《齐侯罍》

  甲骨文、金文、楚简、战国铭文虽然同属于篆书系统,但毕竟属于不同的符号体系,要巧妙整合、灵活运用,不仅需要文字学的功夫,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造型能力。郭庆游弋其间,左右逢源,充分显示出他的过人之处。其用笔大胆果敢、浑圆厚实,追求一种金文“铸”的感觉。其并笔和枯笔的运用,强化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尤其是他将楚简的神韵化入大篆的创作,结字、线条更多变;重点刻画主笔以取质,辅助性线条率意而为以取势,使中锋与侧锋互为生发,直笔挺拔,曲笔婀娜,美不胜收。他将甲骨文的劲健、金文的高古、战国铭文的装饰性、楚简的体态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自家面目。年轻的郭庆很快名声鹊起,他的篆书作品频频在全国各大书法展览亮相并获奖。他的篆书真的成功突围了吗?

  也许,凭借勤奋、天赋和才情,他的篆书创作在同龄人中的确暂时走在了前面。但艺术之路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单是天分、激情,还有耐力和综合素质。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实一生都在不断“突围”。所谓青年比才气、中年比功夫、晚年比修养,目标决定方向。郭庆凭借年轻人特有的艺术敏感,先声夺人,很快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接下来的路如何走才是关键。


郭庆书金文对联

  让我不解的是,风头正盛的郭庆并没有乘势而上,去追求大红大紫,反而在各大展览中少有露脸了。难道他也像很多获奖者一样,只是“昙花一现”?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收到郭庆发来的一组图片,才知道他的近况。这些图片多为临摹作品,古拙静穆,创作风格也略有变化,更加凝练、写意。看来,他终于从成功的“热闹”中走了出来,静下心,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由对外在形式的追求转向对内在意蕴的升华。对于郭庆的篆书,我一直有一种隐忧,就是他太注重作品形式的安排和文字的造型,有些“图案化”的倾向。而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写意的。好在他自己悟到了这一点,重新回到经典中去吸取营养,更深地体会金文造型的美感和内在的气象,用笔也由原来的小篆笔法向大篆线条的敦实醇厚转化。虽然有的地方还欠自然,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的确是一个飞跃。

  郭庆闲时喜欢收集老物件。数页前贤信札,一把老扇骨,几块甲骨残片,更不必说古印、古钱币、瓦当、各式拓片,总能让他自得其乐。我喜欢读他的文字——收放自如,古意盎然,极富文人情怀。书法艺术需要“练”,更需要“养”。技进乎道,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是长期内化的结果。郭庆已经触及到中国传统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正在不断充实自己、打磨自己。假以时日,他一定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郭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的起源
刘颜涛:特立独行于古文字书法艺术中
洹上一“书翁”——记刘颜涛和他的篆书书法艺术
百体书法—甲骨文书法发展史及现状分析
【人物志】 刘颜涛丨 文化是书法的支撑(三)
金文成语:饮飨共舞,一定要擦亮双眼看清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