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38章 上德不德 原文和翻译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②,道之华,而愚之始③。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④,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攘: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形容其貌粗鲁。扔:用力拉扯的动作。

②前识者:有预见的人。道、德、仁、义、礼都谈到了,这里的前识者即“智”。

③华:即“花”,指表面的东西。

④大丈夫:不是今天说的有气魄的男子,指的是忠信守道的人,就如“圣人”。

【翻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的人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可以知道,失去了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义,失去义后才是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道、德、仁、义变得淡薄时才出现的,当然就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经典释义】

本章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部分—一《德经》的开篇。前面的章节是《道经》部分,《道经》阐释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而《德经》阐释的则是人德,也就是人生的行为准则。

在老子看来,“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只要是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只要是不合于道的行为,就是“失德”。道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是两者也有区别:德可以分为上德和下德,只有上德才合乎道的精神。

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本,包括“仁义礼智”等精神方面,也应该依从于“道”。在第二十一章中他写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八章说:“常德不离”、“常德乃足”,可见“道”是“德”之本。在本章中老子将传统所说的道德,分为“上德”、“下德”,其中下德又包括“上仁”、“上义”、“上礼”等。

“上德”是合于“道”的德,具备“上德”的人完全依道而行事,故他们不表现为外在的德行,非仁非义,无善无恶。他们治理天下,也不以仁义为标榜,只是顺应万物的本性。

而具备“下德”的人,他们处处坚守仁义,在实施“德政”的过程中,反而违拗了事物的原本规律,加入了过分的个人主观意志因素,他们追随“道德”,实际上却在这种对道德的过分追逐中偏离了“道”,看似有德,实则失德。

而德之后又分为仁、义、礼等不同的层次。“仁”只是怀着仁和之心,如“上下相亲谓之仁”、“仁者爱人”等;“义”则内容更加充实,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心”等;“礼”则更加完备繁冗,衣食住行、服饰宫墙、车马仪仗皆有严格规定。

可见在老子看来,“规矩”越多,偏离“道”也就越远,也就越虚假。所以,上德的时候可以为天下谷,人们都向往他,归附于他,而到了上礼的时候,就只能“攘臂而扔之”了。

老子认为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到义,再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越往下,人为的造作越多,离道越远。

故而,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指出礼产生于忠信的缺失,是世间祸乱的本源。只有去其浮华,返璞归真,去其虚名,立足于实际,才能真正地符合于“道”,才能使混乱的世界回归于平静。

苏辙《老子解》

“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术者也。”

圣人顺从自己的内心而不逾越规矩,并不是有意追求德,而品德自然就具足了。层次低的人知道德的宝贵,小心翼翼地害怕做错失德,然而只是保全了自己,哪里是有德呢?无所作为但是有想要作为的打算,有目的、有动机,还是一种有为。只有无所作为并且没有任何作为的动机、没有想要达到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无为。具备下等德的人,不作为就不能完成事情,但是还有做成功的动机,不是只作为而不讲究方法的人。

“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而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兵甲起,则徒作而无术矣。”

仁爱、正义的人都不免努力作为,两者的区别在于,仁爱以它的无目的、无私心、不求回报而胜于正义,正义是有目的地追求功绩的。德是有上下之分的,而仁义只有比它更高的德而没有相比更低层次的了,为什么呢?下等的德就在仁义这个水平,比仁义再低的就不算是德了。德这个层次以下的礼仪,是圣人拿来管理百姓的标准,所以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就扬着胳膊强迫人服从,如果还没人服从,就使用刑罚和暴力的手段,这才是一味忙着做而不讲究方法。

“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夫妇朋友之际,其外灿然,而中无余矣。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发,故曰“乱之首”也。圣人玄览万物,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见,而孰为前后?”

忠诚守信而不讲礼节,别人就看不到忠诚守信的一面,有了礼仪,忠诚守信的美好才能表现出来。现在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只有外在的端庄礼仪,而没有内心的情感基础。所以百姓之间关系调和彼此忍让,社会就安定;百姓之间一旦发生矛盾,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安定与混乱相隔的时间短得容不下一根头发,所以说礼仪是祸乱的开头。圣人通过道观察万物,是非得失全都展现在眼前,就像照镜子一样,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哪里还分什么前后呢?

“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始也。世之鄙夫,乐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世人看东西局限于肉眼所见,听声音局限于耳朵所能听见,思考局限于心中所能想到的,稀里糊涂地行走于万物之间,用聪明来追求知识,偶尔有新的发现,自己以为明白了,却不知道自己从头到尾一直是糊涂的。世界上的粗陋可鄙的人,在低层次上有收获就感到高兴,而不知道还有高层次,所以喜欢薄的而丢弃厚的,追求表面的美好外表而抛弃内在的本质,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谁能够取得真正的道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圣解(五十二)
《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
道德经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3-道德真经集解卷之三
「38」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