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儒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按《说文》的解释,其字从人二,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孔子运用这一范畴时有多层次的含义,构成完整体系与丰富内容。 [1] 

  • 中文名

  • 定    义

  • 儒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

仁的界定及其内涵标准

编辑 播报

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的思想基调。应用到家庭伦理方面,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家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是做到仁的根本。推广到社会上,“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孔子认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对仁的需要非常迫切,但君子先要做出榜样,才能带动群众。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反面来说,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既要推己及人,又不能对自己不愿做的强加给别人,才符合爱人本旨。
孔子对仁赋与丰富的内涵。当他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为人自身要庄重,办事要敏捷,待人要宽厚、守信用和给人以恩惠,能做到这五方面才算得是仁人。正因为对仁的标准有很高要求,所以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里不是指阶级分野,而是从道德立论,儒家徒众亦有君子、小人之分。孔子认为君子之中也有不能做到仁的,他也曾自歉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说明要达到仁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
由于孔子所论成仁条件很高,所以一般不容易达到他所要求的标准。他的学生宰我曾认为“三年之丧”太长,孔子就说他“不仁”。对子路、冉有、公西赤等弟子,虽承认他们各有才干,但却说“不知其仁”。对楚令尹子文、齐大夫陈文子,孔子称赞他们是“忠矣”、“清矣”,却仍然说是“未知,焉得仁”,即成仁还未够格。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仁人必须守礼,但管仲是个“不知礼”的人,却由于相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立下了大功,故孔子终于表态说:“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就勉强算是仁吧!这可以说是降格以求了。 [1] 

达到仁的要求和途径

编辑 播报

孔子对达到仁虽然提出高标准,但仍然鼓励人们要有信心。为此他坚定地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能否做到仁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下决心就能达到。孔子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儒家讲礼治,能约束自己,遵守礼教,经常这样做到,广大群众就会归顺仁德,由个人推广到社会。
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牺牲精神,他说:“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刚、毅、木、讷近仁。”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孔子认为经过修养和锻炼,具有勇敢和坚强的意志及广博的学问,并能对自己进行省察,就可以接近成为仁人。孔子还说:“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即要先做艰苦努力,才能获得收成。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德高于生命,这是孔子对成仁的更高要求。他对历史人物,对“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的事例,称赞为“殷有三仁焉”。相反则“巧言令色,鲜矣仁”。只会讲花言巧语,装成和颜悦色来迎合世俗,这种人就很少有仁德了。孔子这样对比,态度是很鲜明的。
孔子对仁人十分尊重,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立志行仁德,就不会干出罪恶行为。同时也只有仁德的人,才做到爱憎分明,尊敬谁、憎恨谁分辨得很清楚。至于对有仁德的人,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必需持之以恒,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下去。所以孔子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同上)无论在非常紧迫的时刻,或是在流离失所的情况下,都要按仁德的标准办事,而不能须臾违背。对这样的仁人,就应该要以接近为荣,即所谓“里仁为美”;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择不处仁”,不和仁人在一起,“焉得知”,就不是明智的选择。以上所述,反映出孔子如何达到仁的思想。 [1] 

孔子仁学思想的历史评价

编辑 播报

在《论语》中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大体偏重在人生道德方面立论。仁本来是属于先验的道德范畴,是天赋的道德精神;但孔子又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可以达到仁的自觉,这就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孔子仁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具有二重性,积极方面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和重视事在人为的思想,天神崇拜的传统意识相对削弱了,这是时代进步思想的反映。但当人的主观精神不能改变客观现实时,对其道不行不能不发出“命也”的嗟叹。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他只能既从仁,又从命,这个消极面使他难以摆脱世界观的矛盾。 [1] 

孔子以后仁的演变

编辑 播报

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被其后儒家所继承和发挥。孔子以仁为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孟子则把仁和义统一起来,以仁义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孔子提倡杀身成仁,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把仁义提到了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孟子给仁义所做的界说是:“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是人人具有的仁爱之心,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义是人人应走的正道,义有合理、适宜的意思。孟子把仁应用于政治,提出仁政说,对后世影响巨大。
汉代董仲舒基本上承袭孔孟的仁义学说,而以人我来区别仁义。他说:“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仁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义是对于自己的要求。
唐代韩愈第一次明确以“博爱”解释仁。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他主张:“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原人》)韩愈力主攘斥佛老,提出一个以仁义为内容的儒家之道的承传系统,以此来抬高儒学的正统地位,而与佛教的法统相抗衡。
宋明理学家将仁纳入理学思想体系,仁不仅是道德规范,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程颢、程颐区分仁和爱,以仁为性,以爱为情。又以仁为体,以义为用。认为仁包括义、礼、智、信“全体”,且仁与天地万物“同体”。朱熹则认为,仁既是三纲五常的本体,又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近代康有为释仁为“爱力”,谭嗣同释仁为“通”。他们赋予仁以西方博爱、自由、平等的新内容,具有不同于以往的近代思想特色。
仁还有另一种解释,认为仁即生生之德。《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肯定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生生不息。后世儒家不少人本此观点,谓仁即生育万物之德。董仲舒说:“夫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以成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白虎通义》也说:“仁者好生。”宋儒对此多有发挥。如周敦颐说:“生,仁也。”(《通书》)朱熹更进一步把仁德从社会人伦推广到宇宙万化,认为:“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仁说》)这仁包括宇宙生生之德,人类怜生之心,以及天人一体之爱。明清之际,王夫之也大倡“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体,故见到同类危难而有恻隐之心,见到鸟兽哀鸣而有不忍之心,见到草木摧折而有悯恤之心,见到瓦石毁坏而有顾惜之心。清代戴震继承此说,明确主张:“仁者,生生之德也。”(《孟子字义疏证》)康有为也说,仁“在天为生生之理”(《中庸注》)。这种解释,丰富了仁的内涵,扩展了仁的对象,使人道之仁变成为天道之仁。其特征是尊重一切生命和自然物,尤其是重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爱惜生命,保护自然。这一仁学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学观点颇为吻合。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秦哲学的“道德”仁说 | 向世陵
周广友 | 先秦儒家仁义礼关系论的现代省思
《贞观政要》仁义第十三
儒家伦理思想
浅谈“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儒家修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