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证大禹治水

《史记·河渠书》引《夏书》曰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这段真《夏书内容应是伪《尚书·夏书·禹贡》删掉的内容大禹治水关键在大邳撕二渠北引黄河并载于高地,解决了害中国也尤甚”大问题,使“诸夏艾安”。

真实《夏书》载明大禹之前治水失败原因: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今河北威县、清河临近山东之处,遗留下很多鲧堤,按照其地理位置,应是崇伯鲧在大伾以东的“平地”筑堤,也是为北引黄河。但在平地上筑起高高的河堤,即使有崇伯鲧构筑城郭的先进技术,也难以抵抗波涛汹涌的黄河洪峰。所以,大禹采取“北载之高地”的方法,向下深挖河道,水在地面以下北流,即使有再大的洪峰,也不存在冲垮河堤的可能。

大禹治水体现出极高的智慧、魄力,和巧夺天工的设计:

一是在大邳山北引高地:这是大禹详尽勘察地形后做出的最英明决定。大伾山以北约30公里是地质活动单元的内黄凸起,与太行山东麓台地连接为一道阻水的高地,高地东北部就是地势很低的一马平川,不像小九州一带有泰山山脉的余脉阻水。只要挖掘开太行山台地与内黄凸起之间的薄弱之地,顶多也就是40多公里的地下河道,就能长期的引水北流入海。在4000多年前就有这种大智慧大格局的宏伟设计,堪称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创举。

二是保留了河的故道:《史记·河渠书》:“乃厮二渠以引其河。”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厮,分也。二渠,其一出贝丘西南二折者也,其一则漯川。”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禹导河至大伾,始分河之一支东北流,首经东武阳,至高唐合漯水可见,“厮二渠”是将黄河故道一分为二,北载高地的禹河宽阔且河床高,可通畅的分流洪水;原河道的河床底,枯水期仍能保障九州地区灌溉。此结构冠绝千古,是华夏文明独特大智慧。

三是挖掘排洪渠道:《淮南鸿烈解》: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许慎注解:“河水自昆仑由地中行,禹导而通之,至积石山。”这是排洪关键工程,在今阳谷山和吾山之间,大禹“身解阳盱之河”、“掘昆仑墟以下地”、凿龙门,将黄河水疏通到东北12公里黄河艾山卡口就是“禹所积石之山”。《说文解字》所:斫木声也。禹所积石:应是在积石山、即黄河艾山卡口的艾山与外山之间,斫木清根,再烧石成灰,用原始方法尽力将两山之间的河道拓宽拓深。同时,在古雷夏泽东岸,聊考断裂带东侧鲁西隆起部位疏通徒骇、马颊等九河,并将今茌平县教程铺遗址,《汉书·地理志》“莽曰功崇”的大禹之父崇伯鲧封地“坏城平池”,使九河畅通。

四是修筑人类文明最早的人工河汶济水:此事未见文献记载,但只要在实地调查就能清晰发现:汶水出泰山西麓,应流入雷夏泽或大野泽,但《尚书·禹贡》记载济水“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已考证此地没有济水,只能是汶水在此向北,再向东“入于海”。此流道,只能流经阳谷山与凌门之山之间,因为凌门山西北下方就是与吾山之间的黄河!黄河与泰山山脉之间,唯有凌门山东南与阳谷山之间一个通道。此通道最窄处不足50米,与约200米宽的汶水相比,流量会小很多,可见只是引少量汶水在山前台地上北流。据此可知,禹凿龙门是为引汶水在台地上环流,经冀州五帝之都,过龙门到达伏羲故地正东阳州,再向东北就是在济南市区北部东流的小清河,经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以北入海。河、济出阳谷山向东北4公里,有狼溪河入汶济水小河口村,入黄河的大河口村,这也证实小清河今济平干渠才是远古汶济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只是回归故道。

反复在实地调查领悟大禹治水患、兴水利的工程,越来越震惊于华夏源头文明的大智慧。大禹在大伾撕二渠北引黄河,解决大伾黄河下游约150公里小九州水患,即“害中国也尤甚”问题,使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大禹治水约在公元前2070-公元前2235年间直至周定王五年即公元前602年,禹河才再次南决,保护诸夏至少1400多年!这是后来封建统治者都没有做到的。

特别在黄河入海最近的阳谷山与吾山之间:汉武帝《瓠子歌》“吾山平兮巨野溢”,证实吾山周边地势最低,河应当长期流经于此;汶济水环流在泰山山前台地上,水面应当较高。凌门之山处于汶济水北流再向东转弯处,沿河总长度不足300米,两端都是平地,而凌门山与“吾山平”吾山之间地势很低,要使汶济水不流入地势低的黄河,还要在较高的凌门山与阳谷山之间通过,确实需要大胆设计谨慎施工。《淮南子·修务训》:“禹之为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古人多认为“身解于阳盱之河”是祈祷,所以有“具祷阳纡”之说。其实,解字最早的含义是分解,具祷阳圩阳盱之河就是:禹之在此为水,要分身兼顾一高一低两个河道。将此工程领悟明白,鱼跃龙门之谜也解开了:以狼溪河入河济的东阿镇大小河口村为例,狼溪河贫水时只注入汶济水,水大时就会注入黄河。汶济水水大时也会注入下面的黄河,黄河鲤鱼特喜欢逆水跳跃,即鱼跃龙门。

《史记·殷本纪》引《汤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由此可见,大禹在大伾山北引黄河的禹黄河,奠定了古四渎格局,西为河”即北引黄河的禹河。东为江江只能是指泗水。《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四渎咸在山东。四渎都在山东也证明泗水为东渎。司马迁写《史记》是要“整齐百家杂语”,自然难免矛盾,“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与“四渎咸在山东”就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科学客观的分析不难发现:此前记载洛水并非豫洛,显然三代之居在河洛为百家杂语,“四渎咸在山东”才是司马迁认定的事实。直至周初,历史文献对今长江流域文明仍鲜有记载,大禹“四渎已修”显然是泗、济、河、淮古四渎。北渎沇济水也应为大禹时期所疏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4、大禹治水
治水的人或神(时代文学·上半月)(熊育群)
大禹到底治了什么水,值得后世人代代传颂?
孟津河禹迹
大禹
大禹治水的历史古迹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