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楹联基础知识【三】
楹联基础知识【三】
时间: 2011-01-08 14:04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湄子 点击: 124次

楹联基础知识【三】

各位朋友晚上好:
今天讲课内容
一:对联语法
尽管对联基础里包含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节奏)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末字上仄下平等多项指标,但格律的核心只有三条:即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我们不妨称这为“对联三原则”。
对联要求词性相同,就是我们说的“实对实,虚对虚”,实指实词,虚指虚词。
(一)实词和虚词的划分
   汉语的词首先根据是否能作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另外还有两类无法归入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词类:拟声词和叹词。
  1、实词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八类。
实词可以根据意义和功能分成体词和谓词两大类。八类实词中,只有副词既不属于体词,也不属于谓词。
  体词主要用来指称人或事物,以名词为代表,数词、量词、区别词和代替这几类词的代词。
  谓词主要用来陈述,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和代替这两类词的代词。
  体词和谓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体词主要作主语和宾语,谓词主要作谓语,谓词前可以加上否定副词“不”,体词则不能加。
  2、虚词
  虚词只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下面就列举一些例子,进行分析。
例一、杜甫《遣意》:
云掩初玄月;
香传小树花。
“云掩”、“香传”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玄月”、“树花”,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初”、“小”,形容词对形容词,全句对仗工整。
此联为主-谓-宾结构。上联主语“云”,谓语“掩”,宾语“月”。下联也是主-谓-宾结构,但主语不是“香”,而是“花”,宾语不是“花”,而是“香”。整个儿颠倒了。
例二、杜甫《旅夜书怀》: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名”、“官”,名词对名词,“著”、“休”动词对动词。“文章”、“老病”,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此联的本意是“因文章著名”,“因老病休官”,因为对仗的需要,故意将秩序颠倒。句子的语法也很别扭,谁主谁副?很难分析。
例三、杜甫《江汉》: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片云”、“永夜”,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天”、“月”,名词对名词。“共远”、“同孤”,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正常的句子是“片云和天一样远;永夜同月一样孤”。如果按正常语法陈述,就没有一点诗意了。只有这样“颠三倒四”,才独具韵味。
例四、白居易《新春江次》:
鸭头新绿水;
雁齿小红桥。
例“鸭头”、“雁齿”,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新”、“小”形容词对形容词。“绿水”、“红桥”,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此句正常叙述是“绿水如同鸭头;红桥如同雁齿”。按正常叙述容易理解,现在将它颠倒过来,还真有点儿莫名其妙呢,
例五、杜甫《送远》:
故国犹兵马;
他乡亦鼓鼙。
“故国”、“他乡”,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犹”、“亦”,副词对副词。“兵马”、“鼓鼙”,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上句说“故国犹见兵马闹”,下句说“他乡亦闻鼓鼙喧”,省略“闹”和“喧”等动词,主语也被省略了,诗词、对联的句子常常如此。
例六、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鸡声”、“人迹”,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茅店”、“板桥”,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月”、“霜”,名词对名词。全句对仗工整
上句并列三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下句也是并列三个名词:“人迹”、“板桥”、“霜”,看来语法很不完整,也没有主次,但却完整地表达了诗人的所见所闻。
例七、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细草”、“危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微风”、“独夜”,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岸”、“舟”,名词对名词。全句对仗工整。
上下句也是各由三个名词并列,和例六不同的是,上联的主语是“岸”,“细草”、“微风”、都是修饰“岸”的。下联的主语是“舟”,“危樯”、“独夜”、都是修饰“舟”的。
例八、杜甫《夔州歌》:
晴浴狎鸥分处处;
雨随神女下朝朝。
“晴”、“雨”,名词对名词,“浴”、“随”动词对动词。“狎鸥”、“神女”,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分”、“下”,动词对动词。“处处”、“朝朝”,副词对副词。全句对仗工整。
这个句子上联主语是“鸥”,谓语是“浴”,下联主语是“女”,谓语是“下”,“处处”、“朝朝”是状语,正常的状语都在中心语之前,而这里却放在句中心语之后。
例九 杜甫《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隔叶”,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碧草”、“黄鹂”,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自”、“空”,动词对动词,“春色”、“好音”,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上联“碧草”“春色”两个名词并列,下联“黄鹂”“好音”两个名词并列,“映”“隔”两个动词放在句首,都不是正常的语法结构。
例十、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
湖号钱塘泻绿油。
“山名”、“湖号”,名词对名词,“天竺”、“钱塘”,名词对名词,“堆”、“泻”,动词对动词,“青黛”、“绿油”,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上联字面意思是“天竺”“堆”“青黛”,似乎是主-谓-宾句式,但于理不通, “天竺”怎么“堆”“青黛”呢?下联也一样,字面意思是“钱塘”“泻”“绿油”。实际的意思是:“天竺山好似妇女的眉毛,钱江水好似绿色的油脂”,把两个助词完全省略了。
例十一、花果山水帘洞楹联:
百丈水帘,自古无人能倒卷;
一轮明月,迄今何匠敢行磨?
“百丈”、“一轮”,数量词对数量词,“水帘”、“明月”,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自古”、“迄今”,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人”、“匠”,名词对名词。“倒卷”、“行磨”,动词对动词。全句对仗工整。
二句以上的对联,要完整分析语法结构就更不容易。此联可以概括为主-谓-宾结构,“人”和“匠”是主语,“卷”和“磨”是谓语,“帘”和“月”是谓语,但因为语序颠倒,宾语放在最前面,叫人眼花缭乱。
例十二、测字对联
失主寻鞋,阴差阳错传佳话;
能人测字,竖解横分显智才。
“失主”、“能人”,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寻”、“测”,动词对动词,“鞋”、“字”,名词对名词。“阴差阳错”、“竖解横分”,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传”、“显”,动词对动词,“佳话”、“智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上联前四字就构成主-谓-宾结构,“失主”是主语,“寻”是谓语,“鞋”是宾语。下联也一样,“能人”是主语,“测”是谓语,“字”是宾语。但这不是句子结构的全部,下面还有谓语“传”和“显”。按王力的说法,含两个以上谓语的句子,就是复杂句。而末三字“传佳话”和“显智才”才是此对联的核心。
    一般分析全联的语法结构比较困难,对联越长困难越大,分解成单句就相对容易一些,再进一步将单句分解成“词组”和“单字”,结构和词性就变得简单。这就是“化整为零”,“一一对应”分析法取巧的关键所在。在对词组的结构进行分析的同时,应同时注意词性的判定,避免出现“以一对二”的现象。
 例如例句十二的最后两个字,上联“佳话”为偏正结构,下联“智才”一般理解为并列结构,如果这样,就是“以一对二”,不合格律。但“智”可作形容词用,如果作形容词,“智才”同样是偏正结构,整个对联就十分工整了。
判断词组的结构,只能靠分析,判断词性则可以查字典。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有详细词性注释,联家不可不备。
二:平仄概述
    对联与律诗一样,是讲究格律的,对联的平仄就是格律的一部分。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从广义上来说,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所谓对联的“六相”。“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这四点讲的是对仗方面的问题。“内容相关,意境相容”实质上是立意、意境方面的问题。而“平仄相谐”,即从声律、音韵方面对联句提出要求,目的是使对联更具音韵美与和谐美。
一、什么是平仄?怎样辨别平、仄声?古、今音平仄有何异同?
要了解什么是平仄,首先要了解新旧四声。新四声也就是现代普通话所分的四个声调,即阴平(比如:央)、阳平(比如:羊),上声(比如:养)、去声(比如:样)。而古汉语则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但却常见于南北方部分方言中,比如山西、江浙、闽南、潮州、广东话、湖南话等等。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分布在新四声的各个声调里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联友经常问到的,一些联句中明明某个地方本来应该用仄声的,句中却用了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属阴平或阳平的字,因为这个联句用的是古韵,那个平声字在古汉语里往往读入声。比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拍”在现代汉语中读一声,也就是阴平,但在古汉语则是入声字,属仄声。至于现代汉语中哪些字属古汉语的入声,大家可以参考《平水韵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等等。
   那么,什么是平仄呢?平仄本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所谓平声,在音韵上表示没有升降的字音,而仄,按字典释义,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有升降的字音。当前对联的格律应用上,并存着两套平仄系统:一是今音,即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新四声作为划分平仄的依据。在以今音为基础的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新四声的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仄声。二是古音。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现代汉语中其他的阴平、阳平字多由古汉语中的入声字演变过来的);仄声,包括上、去、入声。这里多说一句,对于联句平仄应从今音还是从古音,目前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倡新者认为,对联的格律理论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和语言的发展规律,要破旧革新,提倡用今音。崇古者认为,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而且对联本来与古诗词就密不可分,自然应当用古音。不过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在同一幅对联中,要么单用今音,要么单用古音,古今音混用是一大忌。那么,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面介绍下学习古仄音八法
一:凡是用b,d,g,j,z,zh五个声母的,并且现在今音中读为二声的,一定是仄音。
如:李白的白,回答的答,国家的国,疾病的疾,住宅的宅。  
二:凡是d,t,l,z,c,s六个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仄音。
如:得,特、勒、则,侧,瑟。
三:凡是声母是k或者四个卷舌音zh,ch,sh,t,而韵母是uo的话,它一定是古仄音。
如:阔,桌,戳,说,若。
四:凡是声母中,前面几个声母b,p,m,d,t,n,l这七个声母如果跟韵母ie来拼的话,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代的仄音,只有“爹”这个字例外,
如:别,撇,灭,牒,贴,涅,列。
五:凡是d,g,h,z这四个声母,如果跟韵母ei来拼的话,无论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仄音,
如:得,给,黑,贼。
六:凡是声母是f,而韵母是a或o的话,拼出来的是fa或是fo的音,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它一定是古仄音。
如:法,佛。
七:凡是韵母是ue的话,差不多都是古仄音,只有三个字例外:嗟、瘸、靴。
八:还有一种字,一个字有语音和读音两种,如果读音是开尾韵(没有韵尾,以元音结束),而它的语音是i或u韵尾,这种字都是古仄音。
如:宅,语音是zhai,但古代读zhe,如李白的白,古代读bo,北古代读bo,肉古代读ru,六古代读lu,药古代读yue。
平仄在诗词和对联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仍以《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为例:
金沙水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有关平仄交替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所谓仄起平收)。
在正格联中,又分为
律联(律联的上下联一般均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
组合律( 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
宽律(宽律在清代以前是很少存在的,清代以后,由于小说文体的普及以及白话文的兴起,对于联律要求也就越来越宽松。宽律的规则很简单,即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三种形式。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遵循正格联律,其它变格联不提倡使用,在初学阶段,建议大家以正格联为准。为了不误导学习方向,这里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1、尾字平仄规则(上联仄起,下联平收)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仄一平。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例:“人不可以无师,物常聚于所好”,“一粒沙子万斛珠,半湾湖水千江月”,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我们看下面的正格例句:
例如:自题联----陈锷
事能知足心常惬;------尾字惬为仄
人到无求品自高。------尾字高为平
2、句中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按马蹄韵的规则。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平仄两两交替而行。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要互换平仄。如遇领字或意节特殊的或可能三字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正所谓逢双必反,135不论,246分明。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虎雨画墨   
      龙风诗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
下联:平平
例如 上海 彩凤 绿叶 好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良朋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例如:三尺剑
      六钧弓
B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例如:
空中月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天明鸟语
      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B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 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但仍遵循246平仄交替的原则)
(7)七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字古仄)
     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压字古仄)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绝字古仄)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8)八言联联格律。
A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
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神州壮丽,水秀山青
(“国强民富:仄平平仄,为平平仄仄的变体,但在意节点上平仄相对)
B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几点说明:
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
(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
(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在上次讲课中,给大家发了http://www.zhgc.com/pz/pz.asp
 .汉字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
这个工具表可以帮助大家查询对联平仄。
对联注重实战练习,多看多练习才有进步,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达到对联高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醉舞秋风
怎样写好对联
舒甘来‖不能简单用现代语法看待对联的传统对式
[原创] 再谈对联
【出联引对】有梦秋凉人向远
绝对、好对是怎样炼成的(二)?格律小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