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工计》:让我们用文字和影像, 记录和铭刻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一向对双11嗤之以鼻的我老舅,在他孙子的协助下,成功淘到了一件宝贝,就是早已消失不见的爆米花机。黑皴皴圆鼓鼓的爆米花机,连快递小哥都有点好奇,不知道这个家伙什,神神秘秘的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用的。确实也难为快递小哥了,这个爆米花机据说已经消失有年头了,但在我老舅小的时候,这可是他快乐童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百工记》是一部行业影像志,从《民生之本》的耕田、桑农、女红、伐木、地笼捕虾、晒盐;到《一技之长(上下)》中的烧砖、制陶、补锅、编草席、阉鸡;再到《亦工亦商》染坊、白铁铺、毛笔店、香辛料店、罗经店、粉笔作坊,继而《市井故物》桌球大排档、买葵扇、卖棉花糖、卖麻糖、豆腐花担,然后《江湖营生》耍皮影、摆摊代笔、割鸡眼、江湖牙医、壮族师公;最后的《百业拾遗》的放映员、流动照相、滑竿、放木排……

真是五花八门,百工诸技,各色人等,纷至登场。

过去,人们生活条件艰苦,许多日常用具坏了都舍不得扔掉,修理师傅妙手回春维修后,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随着网络的飞速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一些民间五花八门、原汁原味的的老行当,正在逐渐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

《百工记》用近250幅图片,涉猎四百多个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遗”级别的旧行当、老手艺,带读者寻觅这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回味那即将消失的记忆。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作者潘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摄影专题《民间一瞥》入选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摄影专题《稻草人——中国农民的大地艺术》入选首届巴黎世界摄影双年展;摄影专题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入选第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和 “2012创意两岸城市设计双年展”,并获“两岸美的书”荣誉和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学艺术奖;2014年,获广东省新闻摄影卓越贡献奖;摄影专题《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被评为“2016桂版好书”;主编《粤北乡村狮舞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一、老行当代表的是历史的温度,是许多老人的回忆和生活方式,当年的老手艺人,普遍能耐住寂寞,能“守护”传统,能执着匠心。他们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老手艺能有人发扬光大,能永久传承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我爷爷80多了,剃头必让孙子开车40分钟,不怕路远地去赵师傅老家,70多的赵师傅不仅会剃头,还有一手掏耳朵、捏拿的绝活,那是从6岁就开始学的童子功,旁的理发师可不会他这个手艺。虽然他剃头还是用的老式剃刀,家里也还用着简陋的老式理发椅子,但我爷爷他们这一波老爷子,还就认他的手艺。

从我这里往上再数上几辈,我们家也曾经是靠手艺吃饭的人。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如今老眼昏花,但是身为牛中介的榜首,在四里八乡他曾经是当仁不让。据说,牛从他身边过,呼出的气他一闻一听,就大体知道这头牛的年龄、力气、健康状况、勤快还是懒惰,我绝对不夸张。

《百工记》牛中篇写道:操“牛中”之业,自有一套“相牛经”:耕牛看脚,牛蹄齐而圆,前后脚搭配“前箭后弓”,行走时,后脚印能越过前脚印,此牛有脚力,能耕田;牛尾粗,牛就耐寒,过冬不掉膘;毛黑且亮泽,则牛体质好。菜牛看背,背宽的牛肉厚,按其背脊手感硬且有弹性,则肉质上佳。问牛年龄,摸摸牙床,看看牙齿,就知晓……

我问爷爷书上写的是不是这样,爷爷点头眼睛亮亮的,好像要哭又好像在笑,我突然好理解他的心情,他已经好久好久没给人看过牛了,连菜牛都没给人看过,现在谁还买牛,就是买菜牛也是随便拉来就杀了的,谁还看哎!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二、过去只要有手艺,到哪里都会有饭吃。如今在偏远的地方,偶尔还能见到老行当、老手艺、老工匠,但时移世易,不久的将来,他们恐怕也还是难逃失传的命运,手艺曾经是安身立命的重要之物,在过去只要拥有一门好手艺,就意味着一生可能都不会为温饱而发愁。

在内蒙古自驾游的时候,在一个偏远的牧场,我曾经亲眼见过钉马掌,当时的场景和《百工记》中的照片一模一样,但那已不是生活的必需,而只是作为民俗表演的一部分。而且,很明显可以看出,岁数最大的那位师傅最认真也最娴熟,最年轻的那个嘛,表演的痕迹已然是掩饰不住地往外冒,如果都是年轻人在表演钉马掌,实在是没啥看头。

我最喜欢“阉鸡”这一篇,说实话,以前倒是听说过阉猪,是第一次知道还有阉鸡——为公鸡做绝育手术。“阉鸡佬伸手笼中捉鸡,把鸡翅交叉,左脚踩翅,右脚踏爪;左手拔光鸡肋部一片毛,右手取阉鸡刀,沾水于鸡肋下一划,小竹片将刀痕撑开小口,小勺入膛,翻出鸡子,用线圈套住,捻线拉扯几下,小勺掏出鸡子,放入水杯中,掰开鸡嘴灌几滴水,鸡阉好了。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阉鸡佬笑道:鸡皮狗骨都贱,不用包扎,不用缝针。

阉鸡是古老行当,宋诗:“区别邻家鸭,群分各线鸡”,元曲“线鸡长膘,绵羊下羔,丝茧成缲”都写作线鸡,线掏鸡子,是古老的阉鸡手艺,乡村阉鸡手艺,家族内口手相传”。

好奇之下,我立马决定去菜市场买一只活公鸡练练手,反正有图片可以参考,不会的还有文字佐证,但是,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口手相传的古老阉鸡手艺,果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上手的,哎,也不知道,现在这个手艺是不是还在家族内口手相传,如果不是,那就太可惜了。

走街串巷补锅的、小巷口支个摊子补鞋的,带着一只特制眼镜修表的……这些过去常见的手艺人,现在几乎很难再发现他们的身影了。

其实,有时候,真的还挺怀念的,不过好在有人将这些手艺人和手艺,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下来。我们能在《百工记》这本书里,体验到怀旧的情节和感伤,表达一下内心的留恋。

只是纵使不舍,也只能任这些老行当渐行渐远渐消失……

《百工记》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书籍,不仅仅在于完整记录了四百多个老行当的前世今生,最难得是近250幅黑白照片,忠实再现了老手艺人的工作瞬间。这本书文字记录严谨,图片选景、取材视角独特,图文并茂,让阅读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那些已经渐行渐远的老行当,跳出记忆的围栏,又重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手艺、老行当纪录史
周华诚:每一个曾在村庄里行走的手艺人,都成了“非遗”
曾经吃香的12个老行当手艺人,靠它养活一家人,如今却难觅踪迹
真正的手艺人,从不屑弄虚作假!
如何选购菜牛???
不满现状 ,但我可以干点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