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辞赋第9讲 骈文及骈文的特征

辞赋9讲   骈文及骈文的特征

          主讲:绝谷画蝶

   我们还是先复习上一讲的学习内容:

一、“做珠”的概念

写赋,离不开用典。典故之于辞赋,那是非有不可的,没有典故的辞赋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赋。

一种最适合于作赋的阅读时的记录方式,这种方式叫取典化珠,或者做珠。具体来说就是从阅读的典故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词汇或句子,以备后用。

这个概念在一些旧塾中被分为两种,即骈珠与词珠。所谓骈珠,就是据典故而自行炼化骈句所谓词珠,是指通常以两个字为一词组的经典词汇。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

二、词珠

所谓词珠,即是指通常两字为一词组的词汇。而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除专用名词之外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

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每一篇古诗词、赋文,都有可取之词珠。在取骈珠或词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历史典故知识,并且对于所取的珠,亦有较深刻的印象。

三、骈珠

在词珠之外,还有因典而成的骈珠。词珠可以从典故中直接选择,而骈珠是指在词珠的基础上做珠成为骈句。一些旧塾把这种集典化珠的训练方法大致分为这样五个步骤:分类、析义、做珠(炼化)、寻较、做骈。

1分类:分类是做骈珠前的准备工作。

 2、析义:析义的前提要先找“源”,就是要寻找珠的来源,简称“珠源”

3、做珠(炼化):做珠可尽意扩展,不必拘于“源”意:

4寻较:所谓“寻较”,就是寻找和比较,就是在众多的“珠”中寻找一个合适相骈的“珠”。“寻较”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平仄要符合我们前面讲义中的要求。

2)内容要有关联性,忌合掌。

5做骈:通过寻较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道工序——做骈,即将自己所做之珠,做成骈句。

四、做珠技巧

做珠也要讲究技巧,通常来说有虚实两个方法。

1实珠法:就是根据典故,直接描述,让人一看就知道此句的出处和含义。

2.虚珠法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

        五、珠源

取典化珠是旧私塾启蒙教育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听到、看到、想到的优美词汇收集起来,化成自己的句子,这些句子,就像一颗一颗的珠宝,等到用的时候,把它们用一根线穿起来,叫引线贯珠,就可以变成一串绚丽多彩的项链或者手链,这就是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那么,这些美的词汇从哪里来呢?下面我们要讲的作珠的词汇来源。

1、从古诗文里找

2、从典故里找

上节课的内容就简单复习到这里,今晚咱们要进行骈文写作的学习。

一、什么是骈文

基本解释: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也叫骈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引证解释: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汉魏,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dài南北朝,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骈文,文体名,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与散文相对称。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简单地说:骈文就是由骈句、提引以及发送组成的不押韵的文章。

二、骈文起源发展

1.骈文的起源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2. 骈文形式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据刘勰xié《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其以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

3.文体的发展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如:《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又如:《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骈文体。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再如:庾信《哀江南赋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恒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nì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赋由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主要用来伤悼梁朝的灭亡和感慨个人的身世,以其独特格局,论证了梁朝的成败兴亡、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文字真实、凄婉而深刻。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动人,最难可贵之处是他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三、骈文特征

1.骈文的文体特征

骈文的形态是认识骈文的第一要义,骈文有五个方面的文体特征,即裁对、句式、隶事、敷藻、调声,骈文这五种特征。

如裁对的均衡对称美、句式的整齐建筑美、隶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饰的华丽色彩美、调声的和谐音乐美。骈文的结构形式呢,一样具有起、铺、结的结构体制和领、衬、夹的游离构形。骈文的句式也有构造上的模式特点,对仗、声韵、典事、藻饰等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骈文的均衡和谐美、音乐美、典雅美等美学特征。韩愈的时代,骈体文的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骈文称为“时文”,而把骈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文体称为“古文”,也就是先秦和汉代的单行散句,在形式上没有限制的文体。骈文是一种从修辞学角度划分的文体,它与其它文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归纳:六朝骈文——形式美学:骈文形式(如整齐对称的句式、丰富含蕴的用典和严整的声律等)与叙事清晰明朗这项要求相矛盾;另一方面,骈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又恰恰是达到叙事生动形象、抒情感人肺腑、议论气势如虹的最佳途径。骈文兴盛是因其典雅雍容、庄重工稳,甚至腐化铺张的形式,在帝统上适应了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天朝心态。

2.骈文的特点:

六朝骈文形式的特点主要对,典。

1、“对”——声调韵律上讲求平仄相对;谴词用字上讲求意义相对。言要对,事要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正对,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云:“泉水激石,泠泠做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反对,如庾信《哀江南赋》《序》云:“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壁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2、典——造语,即依照古文的言辞;用事,即依照故事的话题。造语用典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是言能达意、言不尽意的直观体现。六朝尚“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庾信《哀江南赋序》云:“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潘岳之文才,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六朝骈文,叙事模糊性,进而化作一种情绪式的、富有诗情的、形象化的叙述,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对仗等手法,尤其是形成正反对照和铺排,既不剑拔弩张,显得雍容大度,又有气势宏大,大量用典。六朝骈文许多表现艺术也并非为封建文化所专有,它具有永恒的价值。

骈体文过分注重对偶,太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其内容多半很空洞,而《与朱元思书》,虽然是骈体文,但它却是为数不多的好文章。骈文具有声韵优美整齐,注重艺术性的优点,这在六朝骈文中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章,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文体的一些特点。

归纳:就文体特征而言,骈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对偶;骈文讲究对偶。骈体文的句子多数是四、六句,而且对偶。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声韵;讲究“四声八病”,用字讲究平仄。比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3.用典;用古代的人和事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鲍照的《芜城赋》。

4.藻饰;讲究文字华丽,不惜堆砌词句。比如庾信的《哀江南赋》。骈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辞藻的华丽。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四、骈文与散文、韵文的区别

1、与散文的区别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散文——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骈文体和散文体的区别——在于对偶句和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2. 与韵文的区别

    韵文:与“散文”相对。泛指用韵的文体,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其他文体(《汉语大词典》)。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包括了如赋、诗歌、词曲等。不同时代有其流行的韵文文体。如:

周、春秋: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辞

汉:汉赋、骈文、古诗、乐府

唐:唐诗、乐府

宋:宋诗、宋词

元: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

明、清:戏曲、赋

近代:新诗、歌词

骈文不押韵,但要走马蹄律;韵文必须押韵。

五、如何创作骈文

(一)骈文的写作:因骈文的特点而决定。

1.以对偶句组成为主。

(1)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如:六朝庾信的《谢赵王赉白罗袍裤启》

“某启:垂赉lài 白罗袍裤一具。程据上表,空谕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未有悬机巧绁,变缪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白龟报主,终自有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

这是庾信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一封信。这在六朝骈文中属于短篇,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章,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文体的一些特点:

这篇文章除“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是散句外,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都可以分为上、下联,而且字数、结构和词性完全对称,如“程据”对“王恭”(人名),“千金”对“百结”(数字),“白龟”对“黄雀”(动物)。   

下面具体分析:

①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散句

②程据上表,空谕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平隔

③未有悬机巧绁,变缪奇文。散句

④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六字长句

⑤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六字长句

⑥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六字长句

⑦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重隔

⑧白龟报主,终自有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平隔

大家看看,这八句中除散句外,是不是大多是四六偶句。所以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经常练习一些对偶句,无论对吟诗填词谱曲作赋联对都大有好处。

(2)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五、七字句;齐梁以后,特别是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骈体文因此也叫“四六文”。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王勃书写的骈文名篇。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有千古第一骈文的雅称。摘取一段: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lǘ 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迷(弥)津,青雀黄龙之轴(通:舳zh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下面具体分析:

①披绣闼,俯雕甍。壮句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紧句

③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六字长句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七字长句

⑤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轻隔

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轻隔

大家可以看看,除一个壮句、一个七字长句,其他皆为四六句式。

又如:汪藻的《皇子北郊青城起居表》:

警清跸bì 以戒行,奠黄琮而昭见。已临大次,将举祲容。当时燠之靡烦,焕灵光而旁烛。恭惟皇帝陛下,宅尊四海,成位两仪。会有极以居中,秩无文而感祀。顺迎长夏,祇款方坛。岳祗渎鬼以悉临,风马云车而来下。臣年方幼学,班隔外廷。稽古礼文,遥想奉璋之盛;违颜咫尺,徒深向日之诚。

大家看看这篇骈文是不是典型四六句式为主

警清跸bì 以戒行,奠黄琮而昭见。六字长句

②已临大次,将举祲容。紧句

当时燠yù之靡烦,焕灵光而旁烛。六字长句

④恭惟皇帝陛下,提引句

⑤宅尊四海,成位两仪。紧句

⑥会有极以居中,秩无文而感祀。六字长句

⑦顺迎长夏,祇款方坛。四字紧句

⑧岳祗渎鬼以悉临,风马云车而来下。七字长句

⑨臣/年方幼学,班隔外廷。紧句

⑩稽古礼文,遥想奉璋之盛;违颜咫尺,徒深向日之诚。轻隔

此段这短短的108个字,句式只有一个提引句,两个七字句,其他皆为四六。

3)在声韵上,骈体文讲究平仄,是从齐、梁开始,而形成于盛唐,唐以后在格律上更加严格。如:南北朝时期庾信的《哀江南赋》:

粤以戊辰之年(平),建亥之月(仄),大盗移国(仄),金陵瓦解(仄)。余乃窜身荒谷(仄),公私涂炭(仄)。华阳奔命(仄),有去无归(平),中兴道销(平),穷于甲戌(仄),三日哭于都亭(平),三年囚于别馆(仄)。天道周星(平),物极不反(仄)。傅燮(xiè)之但悲身世(仄),无处求生(平);袁安之每念王室(仄),自然流涕(仄)。

按句脚平仄排列:年(平),月(仄),国(仄),解(仄)。谷(仄),(仄)。命(仄),归(平),销(平),戌(仄),亭(平),(仄)。(平),反(仄)。世(仄),生(平);室(仄),涕(仄)。

骈文是在历史上逐渐发展规范的,比如上例骈文句脚就不是那么规范。而逐步规范是唐朝以后,音韵比较完善,各种写法也开始规范。南齐沈约创声八病”之说,提倡文章要“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见《南史·陆厥传》,这里所说的“浮声”和“切响”,“轻”和“重”,指的就是后世所谓的平声和仄声。但由于当时这种声调说还只是初创,因此用起来并不严格。到了唐代,随着具有严密格律的“律诗”的出现,骈体文在平仄格律的要求上,也曰趋严格了。

大家都学了律诗,其实骈体文运用平仄的规律跟“律诗”中的律句大致相同

即要求在一句之中,平和仄要交替;上下联之中,节奏点上平和仄要相反(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如:唐代骆宾王极负盛名的骈文《代徐敬业讨武曌(zhào)檄(xí)》:

    伪临朝武氏者(仄),性非和顺(仄),地实寒微(平)。昔充太宗下陈(平),曾以更衣入侍(仄)。洎jì乎晚节(仄),秽乱春宫(平)。潜隐先帝之私(平),阴图后庭之嬖bì(仄)。入门见嫉(仄),蛾眉不肯让人(平);掩袖工谗(平),狐媚偏能惑主(仄)。践元后于翚huī翟dí(仄),陷吾君于聚麀yōu(平)。加以虺huǐ蜴为心(平),豺狼成性(仄),近狎邪僻(仄),残害忠良(平),杀姊屠兄(平),弑君鸩zhèn母(仄)。人神之所同嫉(仄),天地之所不容(平)。

按句脚排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段文字不仅对仗精工,而于声律也十分讲究,节奏点上的字平仄有交替,其句脚是平顶平,仄顶仄,全篇走马蹄。

(4)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所谓用典,就是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话来加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古已有之。在庾信这篇不到二十句的短文,就用了八个典故。如“白龟报主”,用的是《幽明录》中,邾城人买龟放生,后来得到善报的事。汪藻骈文《皇子北郊青城起居表》中也多处用典。建议大家课后多读《蒙求》。

辞藻华丽即骈文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所谓用典,就是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话来加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古已有之。

2.骈文的素材准备及构思

    在讲解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前人的作品,是如何构思立意的。

如〔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又如〔宋代〕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那么我们在构思创作前,应根据所写对象,做必要的素材准备。

第一主题准备:

若我们春天去四川绵阳西山观赏桃花,可以见到满山桃树所开的花,那么的夭妍婀娜,那么的娇艳美丽,灼灼而有辉光,自然会联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一首贺新娘的诗,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说的是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该诗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段。)也会联想到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桃花相映;同时我们准备的素材还有很多,如:桃花源、桃花雨、桃花流水、春水漾桃花等有关人文典故。

若我们秋天去巴中南江县光雾山旅游,见到的肯定是满山红而艳丽的枫叶,且联想到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末·郑谷《舟行》其中的颈联“蓼渚白波喧夏口,柿园红叶忆长安。,柿园红叶、红叶题诗、根拥红叶等有关人文典故。

第二词汇准备:

   骈句的句式就如建一所房子所要的柱子,而词汇就如添砖加瓦。如何去准备词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百度,查找相关的词汇和典故。

如写桃花,我们需要准备的词汇:时节、园林、庭院、池岸、春水、花片、村落、风俗、灼灼、粉艳等等;

如写红叶,我们就准备些:秋风、秋光、秋气、寒山、丹叶、丹林、烂红、霜天、秋色、夕阳、层林尽染;一叶知秋、秋阳杲杲;丹枫迎秋;秋风红叶、猎猎翩翩等等。

第三、修辞技巧准备:

修辞:修辞是汉语词语,意思是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白居易《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辞,乙不能也,吹嘘附势,丁亦耻之。” 明 王廷相《大复集序》:“稽述往古,式昭远模,摈弃积俗,肇开贤蕴,一时修辞之士翕然宗之,称曰 李 何 云。” 清顾炎武《春雨》诗:“平生好修辞,著集逾十卷。” 清俞樾《诸子平议·老子》:“自 宋 以来儒者不以修辞为事,莫窥斯秘矣。”唐 殷璠《河岳英灵集·李颀》:“ 颀 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鲁迅《书信集·致李桦》:“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由此说明:没有修辞的文章,就象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以上素材准备,对于初学辞赋骈文写作尤为重要。

3、注意事项:

骈文(骈体文)不需要押韵,押韵的是骈赋。骈字,顾名思义,两马并驾,两物并举,两句对仗。就是整篇文章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关于对仗,如诗词联的写作。声律的铿锵,就是句中节奏点的字的平仄交替。此外还有句式变换和虚字的合理嵌入。比如《与朱思元书》《滕王阁序》,都是骈文。在满足骈文基本要求上,又符合押韵要求的,则是骈赋。比如江淹的《别赋》《恨赋》等等,后面再作详细的讲解。

1)不押韵骈文的题目里面不要带《赋》字。

这点要说明一下,一些古代的骈文题目带了赋字,但是大家静下心来一分析文章后通篇没有押韵,不属于赋,属于骈文这种情况是有的,所以不要一看到带赋字的标题就认为是赋。因为赋是一种韵文。有押韵的要求。今后我们要学习骈赋,律赋,到时再细讲。

我们写不押韵的骈文题目 可写《…文》…记》…序》书》。 

如《滕王阁序》、《游褒禅山记》等等就不带赋字。

2)注意骈文句中的节奏点:

骈文句中的节奏点平仄要求上下句节奏点上的平仄要相对,本句中节奏点若能做到平仄交替更好,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没有严格要求。

例一:娇滴滴/之/三春佳景,翠巍巍/之/一带青山。(元 宋方壶《斗鹌鹑·踏青》

本句:滴-春-景,巍-带-山,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交替。

对句:滴-巍、春-带、景-山,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句脚:景-山,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例二:台隍/枕夷/之交,宾/尽东南/之。《滕王阁序》

本句:隍-夏-交,主-南-美。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交替。

对句:隍-主,夏-南,交-美。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句脚:交-美。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例三:诗缘情/而/(qǐ)靡(mí),赋体物/而/浏亮。

本句:情-靡,物-亮,句内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没有交替。

对句:情-物,靡-亮,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句脚:靡-亮,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六朝骈赋,其声调应用比仅区分平仄两类应用更加细腻与复杂,尤其是在两句之间的骈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六朝骈句在仄声调对仄声调时,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这种现象,在句脚字上,尤其多见。唐代律赋中,用仄韵时,亦常见句脚以不同声调的仄字来做骈对,并没有严格到凡仄字必以平声字相骈对。但是同声调不能骈对的观念早已形成,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平、去、入声调。如:

例四:信乾坤之覆载,承雨露之繁茂。《林表吴岫微赋》

本句:坤-载,露-茂,本句里露-茂的平仄没有交替。

对句:坤-露,载-茂,对句里载-茂的平仄没有相对。

句脚:载-茂,载为上声,茂为去声,对句句脚的字允许在上去入中求变化,这也是赋句允许的。

(3)同一节奏内不能三连平或三连仄。

为什么同一节奏内不能三连平呢?道理很简单:平无论阴阳都是阴平阳平,发音接近,所以三个平放着一起读起来没有抑扬顿挫,没有乐感。

而仄声呢,上去入各自有独特的读音,完全能区别另外两种声调的读音,但是三仄连用一定不要《上上上》 、《去去去》、《入入入》。 因此节奏点该平仄相对的时候,你用了不同的仄相对是可以的。句脚也可以仄对仄,这就是前面讲过的,对句句脚的字允许在上去入中求变化,但是不提倡。因为句脚的要求一般比较严格为好。我们初学更应注意。

如王勃的《涧底寒松赋》中的句子“磊落殊状,森梢峻节”,“嗟英鉴之稀遇,保真容之未缺”。虽然在上下两句的句中字节奏点上平仄相对,但是在脚句字上却是“状,节”皆仄。“遇,缺”亦皆仄。这里大家要注意:状是去声,节是入声,遇是去声,缺是入声 。我们作为初学写作者,尽量严格要求自己,按本句内相替,对句相对的要求来做。

3、骈文句脚要求通篇走马蹄。

我们知道,南北六朝时期的骈文在句脚走马蹄不是很严格,经历隋到唐以后,逐渐就规范了,今天我们再用后期的一篇骈文来作例子,如:

〔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段:

遥襟甫畅(仄),逸兴遄飞(平)。爽籁发而清风生(平),纤歌凝而白云遏(仄)。睢园绿竹(仄),气凌彭泽之樽(平);邺水朱华(平),光照临川之笔(仄)。四美具(仄),二难并(平)。穷睇眄于中天(平),极娱游于暇日(仄)。天高地迥(仄),觉宇宙之无穷(平);兴尽悲来(平),识盈虚之有数(仄)。望长安于日下(仄),目吴会于云间(平)。地势极而南溟深(平),天柱高而北辰远(仄)。关山难越(仄),谁悲失路之人(平);萍水相逢(平),尽是他乡之客(仄)。怀帝阍而不见(仄),奉宣室以何年(平)?

大家注意每个句子的句脚是完全按马蹄的走法:

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又如:唐代骆宾王极负盛名的骈文《代徐敬业讨武曌(zhào)檄(xí)》:

伪临朝武氏者(仄),性非和顺(仄),地实寒微(平)。昔充太宗下陈(平),曾以更衣入侍(仄)。洎jì乎晚节(仄),秽乱春宫(平)。潜隐先帝之私(平),阴图后庭之嬖bì(仄)。入门见嫉(仄),蛾眉不肯让人(平);掩袖工谗(平),狐媚偏能惑主(仄)。践元后于翚huī翟dí(仄),陷吾君于聚麀yōu(平)。加以虺huǐ蜴为心(平),豺狼成性(仄),近狎邪僻(仄),残害忠良(平),杀姊屠兄(平),弑君鸩zhèn母(仄)。人神之所同嫉(仄),天地之所不容(平)。

我们一起把句脚平仄排列出来,可见每个句子的句脚是完全按马蹄的走法。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关于骈文的句脚平仄一定要符合马蹄律!具体要复习第六讲。

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总结如下:

①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

②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③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

④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三连仄。

⑤骈文的句脚要走马蹄。

以上五点是我们以后造骈句和创作辞赋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

本讲提纲:

一、什么是骈文

二、骈文起源发展

三、骈文特征

四、骈文与散文、韵文区别

五、如何创作骈文

赋基础班第9讲作业:

根据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以游记为题,试写一篇骈文《××游记》,用典请注明出处,字数3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需切题,力求出新。

2、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对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对,句脚字平仄相对,同一节奏内不可出现三连平、三连仄。
    3、骈文要求通篇尽量做到走马蹄。
    4、紧、壮、长、隔、各种句式合理运用。
    5、散句使用得当且不宜过多,(只在开篇和结尾使用,也可在段首和段尾使用)。
    6、节奏应合乎骈句的特点,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非3字。
    7、尽量不要“兮”字。
    8、超出4字需加虚词。
    9、提倡切题用典,遣词古雅。
    10、字数300字左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辞赋写作第六讲
(1)辞赋与骈文之同异
于海洲 │ 赋体简说
如何写赋
什么叫骈体文
辞赋小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