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禄米仓游记

禄米仓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小牌坊胡同,西至朝阳门南小街,是一条不长的小胡同。胡同内最有名的当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北京智化寺游记),而胡同的得名却是来自于原来胡同中最大的一处建筑群——禄米仓。

禄米仓胡同标牌

禄米仓为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米的粮仓。此地作为粮仓始建于元代,为元代北太仓,由于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为北京城运粮的必经之路,粮仓建在朝阳门附近方便运输。

明朝永乐年间,北京市井繁华,漕运发达。每年北运的漕粮近400万石,数倍于元代。元朝建立的粮仓已远不能满足京师储粮的需要,于是明朝开始在元仓的基础上大规模增建粮仓,并于明正统三年在东城裱褙胡同设立总督仓场公署。禄米仓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明朝,北京城共有包括禄米仓在内的7座官仓,它们均集中在东城朝阳门附近。北侧有海运仓、北新仓;中部有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和富新仓;南侧有禄米仓。它们共同担负着京师储粮的重任,在南粮北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禄米仓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存廒房三座,其余建筑已被拆毁。其中,禄米仓胡同71号院内一座,73号院内两座。

71号院内廒房

由于百年间的建设、变动,禄米仓所在院内陆面高于仓内陆面超过1米,每座廒房面阔五间,共长23米左右,进深三间,共深17米左右,建筑高度约7米。仓廒现状屋顶采用合瓦鞍子脊,由于历次的改建和修缮,已经无法判断此做法是否为原状处理。屋顶开气窗(可能为后世改建),两山为悬山五花山墙,椽子不出檐,为封护檐做法,屋檐下施菱角檐。

仓廒与围墙均用城砖砌成,墙面历经修缮,排砖顺丁方式比较混乱,仅可以判断墙身系糙淌白砌筑方法。现状建筑并未于中间开门,但从残留痕迹可以辨认出每座建筑原于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开小方窗。建筑内部构架为七架椽屋,采用前后二架梁,中间三架梁的做法,建筑内部用八根金柱。除梁架做法以外,其他工程与明代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中的记载差别较大。仓内原有明代历任仓场监督题名碑,其上所刻内容说明名臣海瑞曾为仓场监督。

73号院两座廒房(可见两座廒房上均有气窗,但样式不一)

市文保碑

禄米仓除这三座廒房外,遗迹基本消失无存,难以看出原有规模,经过寻访仅在禄米仓东巷(记载中禄米仓的东边界)发现一段残存的围墙,围墙也是城砖砌筑,风格与现存廒房如出一辙。

禄米仓东巷残存围墙

禄米仓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巧妙的布局、结构和形式以及一套完整的仓库运作方式和管理制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是研究古代仓储制度和仓房建筑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禄米仓大事记

元代

元代在此地建设北太仓,开始储运漕粮。

明代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建立禄米仓。

嘉靖年间海瑞曾在禄米仓任仓场监督。

清代

清初据《大清会典》记载禄米仓共二十五廒,官廒三间,官舍八间,科房四间,井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扩建禄米仓到八十一廒。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禄米仓和太平仓合并,另建廒三十座。

乾隆六年(1741年)增井五眼,禄米仓达到最盛。

清末禄米仓仅存五十七廒。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城内所有粮仓存粮拍卖,粮仓均改作他用。

1911年禄米仓改为陆军被服厂。

民国

民国成立后禄米仓仍为陆军被服厂。

1937年北京沦陷后,禄米仓被北京日本第一高等女子学校占用。

新中国成立后

禄米仓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占用,院内仓廒逐渐被拆毁。

1984年禄米仓被北京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的禄米仓胡同
胡同故事 | 禄米仓廒见证王朝百年兴衰
京城旧事:禄米仓与智化寺
北京胡同/禄米仓胡同
消失的5条胡同,连照片也没留下
在北京,这几条胡同千万不要错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