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海东: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
(2019-07-26 23:48:23)


李海东: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对于数学核心素养,要从数学的教育价值和数学课程目标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其内在的育人价值,并把它们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对象的获得过程、数学对象的研究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理解数学;经历过程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自此,“核心素养”迅速成为基础教育界的热词。2016年9月,北师大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研究成果,基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具体指标。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7年版)》),提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指导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修订和实际教学,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指南。 对于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当前也有许多研究和讨论。但作为数学教育的实践者,我们更关心数学教学该怎么做。可以说,把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新的理念,那么这个理念的核心是什么?与我们熟知的传统做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本文将从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出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谈一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一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作为教育目标的核心素养,最早是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于1997年提出来的,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都开始重视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并将其作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目标来表述。我国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了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双基”,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将目标发展成为三维,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提出的核心素养则对三维目标进一步提炼和整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关键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炼为必备品格。可以说,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更加体现对培养对象——人的关注,体现从“教书”到“育人”的变化,体现我国教育目标的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指向学生的能力和品格,在内涵上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是学生发展中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也是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它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反过来又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其终身学习和成功生活,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2. 从数学的教育价值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数学学习要会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一般来说,思维有条理、语言有逻辑、善于抽象和概括、空间感强是反映在学习数学的人所具有的特征,这也就是《标准(2017年版)》所说的“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三会”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人的结果,也是数学育人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主要特征。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逻辑推理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在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方面起着核心的作用。陈建功先生曾说:“片段的推理,不但见诸任何学科,也可从日常有条理的谈话得之。但是,推理之成为说理的体系者,限于数学一科。”逻辑推理是数学素养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使学生学会有逻辑地思考,是数学学科最独特的育人功能。 3. 从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发展节点如下: 1952年《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提出“基础知识、技能技巧”; 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增加了“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1986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双基”“三大能力”有了更准确的阐释,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三大能力”发展为“五大能力”,即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发展为“四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提出10个核心概念; 2017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四基”“四能”“数学核心素养”。 综观上述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目标中,“双基”、数学能力、数学思想等是其中不变的主题,数学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上述目标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发展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我们一线教学可望而不可及的空泛的理念。日常教学中,需要我们挖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内在价值,并把它们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是在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也就是发展核心素养。 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数学育人价值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首先要深入理解、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从数学学科的整体结构、核心内容和重要思想上整体认识和把握教学内容,完整地体现数学的科学性、工具性、文化性和价值观念,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融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和价值观为一体的整体。 反观我们的数学教学,往往并没有教给学生完整的数学,更多的是“解题的数学”,甚至是“考试的数学”。教学内容往往更多的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重视解题的技能技巧而忽视通性通法的概括,机械模仿多而独立思考少,数学的思维层次不高;重逻辑而轻思想,关注细枝末节多而体现核心思想少,涉及数学思想方法也往往是从解题的角度考虑。这也造成学生学习活动单一,主要是“知识 + 训练”,缺少“悟”的过程,缺少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为教给学生完整的数学,针对每一个教学内容,我们都要认真思考它的教育价值。具体地,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这个教学内容的内涵是什么?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与本节、本章其他内容有什么联系? ·在数学发展史上,这个教学内容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引入这一内容后,原有的知识可以做出什么新的解释? ·这个教学内容蕴涵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数学能力?发展什么数学核心素养? ·这个教学内容蕴含什么数学文化价值?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能起到什么作用? 例如,方程、函数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对于“式”的内容,我们往往将它作为学习方程、函数的预备知识,为方程、函数的学习做运算的储备。因此,在有关“式”的内容的教学中,特别重视运算。实际上,对于“数与代数”的内容,从数的扩充、式的扩展、方程的丰富、到变量与函数的引入,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常量到变量的不断归纳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式”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代数运算(加法、乘法,以及它们的逆运算),“式”建立了数、表示数的字母这些量之间的代数关联,从而反映了某种数量关系,而方程是这些数量关系之间的等量关系的代数表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等“式”的内容的教学,要重视列式表示数量关系,以列式问题为素材引入相关概念;并结合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入式的运算(例如,可以结合对所列式子的化简,引出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的加减的内容)。这样,不仅为方程、函数的学习打下运算的基础,也打下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不仅发展学生的运算素养,也发展他们的数学抽象素养。 再如,函数是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要做好函数概念的教学,也需要教师对其有深入的理解。历史上,函数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变量说(17世纪,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等)、到对应说(18,19世纪,欧拉、狄利克雷、黎曼等)、再到关系说(20世纪,布尔巴基学派)的漫长发展历程。在初中,我们是这样定义函数概念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分析这一概念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函数概念是描述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本质是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它立足于变量说,但吸收了对应说的思想,可以称之为“变量—对应说”。进一步分析这个概念,可以发现它包含很多上位概念,如常量、变量,确定、唯一、对应等。也包含了多个层次,例如,函数描述的是一个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包含两个变量,要考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具有联系,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要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就要加强函数概念形成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上述对函数概念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逐步归纳概括出函数“单值对应”的本质,这也是发展学生抽象素养的过程。 对于函数,还应认识到它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例如,初中阶段学习的一次函数就是刻画匀速变化的,二次函数就是刻画匀变速变化的。基于此,函数概念的教学,需要从典型实例出发引出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函数例证,体现“函数模型”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三设计自然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入标题 数学知识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载体,数学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在教学中,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教师结合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逻辑线索,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自然的教学过程,通过有意义、适度、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获得数学对象、研究数学对象、应用数学对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强研究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知道“何由以知其所以然”,在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1. 重视数学对象的获得过程,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数学研究对象是从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得到的,数学对象的获得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重视数学研究对象的获得过程。要重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也要重视数学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现实情境、数学情境、其他学科情境等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经历归纳、概括事物本质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数学地认识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而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的素养。 例如,前面的分析中,“单值对应”是初中函数概念的核心,为使学生理解函数概念,就需要重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典型丰富的、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运动变化现象的具体例证出发,让学生分析、比较、综合这些例证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其“单值对应”的本质特征,进而得到函数概念。这个过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现象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过程。 结合前文对函数概念的分析,对于函数概念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的过程。 首先,列举出一些具有函数关系的运动变化的实例。(注意:这些实例要有多元联系表示,即不仅有能列出解析式表达函数关系的,也要有通过表格、图象反应函数关系的。) 接下来,从“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对每一个实例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单值对应”,并用数学的方式表征这种“单值对应”。具体地,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每一个实例都反映了一个变化过程吗?这一过程中所包含的量分别有哪些? ·这些量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个量的变化决定了另一个量的变化? ·对于引起变化的量(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量如何变化?(对应什么值?这个值是确定的吗?有几个?) ·能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变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吗?(解析式、图象、表格等。) 然后,从“理性具体”到“理性一般”,对上述实例反映的对应关系进行比较、综合,概括其共同的本质属性,进而给出函数的定义。具体地,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从整体上再来看上述问题,抛开这些问题的实际背景,这些实例所反映的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什么共同特征?(可进一步追问: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的值确定吗?是唯一的吗?) ·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上述问题的共同特征吗? ·给出函数的定义。 最后,在给出函数概念后,对函数概念进行辨析,再次强调其“单值对应”的本质特征;通过对一些实例进行判断,巩固函数概念。具体地,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函数概念中的“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 ·教师给出“一对多”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函数,进一步辨析函数概念。 ·教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函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函数的实例,巩固应用概念。 2. 重视数学对象的研究过程,发展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素养 数学概念获得后,接下来就是要对其进行研究,这是一个由数学概念得到数学性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视研究方法的引导,重视从“一般观念”出发构建对数学对象研究的思路,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实验探索—概括猜想—推理论证”的过程,从而发现规律、获得猜想、证明结论。这一过程也就是“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的过程。 例如,函数概念建立之后,接下来就是研究函数的性质。那么,从“一般观念”上讲,什么是函数的性质?如何研究函数的性质?有没有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性质就是这些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和规律。例如,研究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有增有减,有时最大有时最小,这些规律反映到函数中,就是函数的增减性、最大(小)值。 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有如下的“一般观念”的思路和方法。 (1)从特殊到一般,归纳研究函数的性质。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往往从具体的函数入手,通过对典型的、具体的函数性质的研究,归纳得到一般函数的性质。实际上,这种归纳的方法也是初中学习代数内容的基本方法。 (2)利用图象研究性质。在研究函数性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先画出函数图象,经历利用图象研究性质的“三步曲”,即观察图象,描述图象的变化规律;结合图象,用自然语言描述变化规律;用数学语言描述变化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图象研究性质”不是“由图象推导出性质”。实际上,函数的性质是其本身的固有属性,不是由它的图象决定的。因此,在“利用图象研究性质”时,要适时地“回到解析式”,从解析式上解释函数的增减性、最大(小)值等,使学生对函数的性质能有更本质的认识。 再如,几何图形是“图形与几何”的研究对象,几何图形的性质也是“图形与几何”的核心内容。那么,从“一般观念”上讲,什么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如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有没有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几何图形的性质就是几何图形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组成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相关元素。例如,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就是它的基本要素,而角平分线、中线、外角等则是它的相关元素。这里的关系包括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位置关系主要包括相交、平行、垂直等;数量关系主要是相等、倍分等。这些就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发现几何图形性质的出发点。 利用几何直观发现结论,再通过推理论证证明结论是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主要方法。利用几何直观的引导,再加上前述的研究图形性质和判定的思考方向,使得我们往往在讨论初期便能得知结论的梗概,而几何直观往往又能带领我们逐步迈向所需的结论,最后的推理证明使我们确认结论的真伪。另外,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往往具有互逆的关系,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图形的性质(判定)到图形的判定(性质)的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我们知道,图形的性质是指图形的组成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对于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组成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具有什么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直观想象发现性质。) ·通过观察和度量,我们已经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如何证明它们?我们学过哪些证明边相等和角相等的方法?(推理论证证明性质。) ·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时,我们通过连接它的一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实际上,对角线也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组成要素,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性质呢?我们怎么研究对角线的性质?(由基本要素到相关元素。) ·把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连接起来,仍然从它们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角度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发现、证明对角线的性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反过来,对边相等,或对角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你能通过证明它们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吗?(利用判定和性质的互逆关系。) 3. 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发展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的素养 学习了数学概念,认识了其性质及概念间的联系,接下来就是应用这些概念、性质和联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运用数学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进而获得推断的过程。也就是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素养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性质的应用贯穿始终,包括建立方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据分析对事物进行推断等。特别地,“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很好的载体,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与实践,学生亲身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以“选择方案”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选取哪种方式能节省上网费? “选择方案”问题是应用函数模型的常见问题,问题的解决能比较好的让学生经历“分析实际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回到实际问题”的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用函数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将“选择方案”问题的“费用比较”转化为“函数值比较”。具体地,可以设计如下过程。 首先,明确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向。 ·你了解问题的表格的含义吗? ·如果每月的上网时间为20小时,选择哪种收费方式能节约上网费用?如果每月的上网时间为150小时,选择哪种收费方式能节约上网费用?由此,你能确定选择哪种收费方式能节约上网费用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要我们做什么?选择方案的依据是什么? 接下来,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要比较三种收费方式的费用,需要做什么?(明确费用的构成。) ·方式C的费用确定吗?方式A,B呢?影响费用的因素是什么?进一步地,方式A,B的费用与上网时间t有什么关系? ·怎样比较三种收费方式的费用?(用函数表示费用,将“费用比较”转化为“函数值比较”。) ·请把原来的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选取自变量,用函数解析式表达三种费用的关系。) 然后,求解模型,得到数学问题的解答。 ·如何比较三个函数的函数值? ·画出三个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到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函数值的大小吗? ·请用数学语言表达三个函数的函数值比较的结果。 最后,通过对数学结果的解释讨论实际问题。 ·请你解释你得到结果的实际意义,并检查自己解题过程正确与否。 进一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模型思想。 ·在解决“选择上网收费方式”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步骤? ·建立函数模型时经历了哪些步骤?哪个步骤最关键? ·你还有哪些收获?(明确起点和目标,从特殊到一般,分段函数特征,数形结合。) 四写在最后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数学中每一个概念,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实际上,数学中的概念、原理、法则、公式、性质等,都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性。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明晰其育人价值;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为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研究方法的引导,提好教学问题。使学生不仅学会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领悟其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更能学会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数学的育人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陈建功. 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J]. 中国数学杂志,1952,1(2):1-21. [4]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傅种孙. 高中平面几何教科书[M]. 北京:算学从刻社,1933. [6]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变革优质教学资料教学课件PPT
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
2020年2月2日┃深度学习┃导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目标设计 ——以“函数的单调性”为例
《停车距离问题》教学案例
回归基础,彰显能力,凸显素养——中考数学试卷评析
基于新教材培训的高中数学教学理解与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