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薯事:风,吹过一个甲子
userphoto

2022.10.26 江西

关注
食物系列
今日立冬,愿一切安好
(75岁的乡间大妈在割红薯藤)

“那时间,坐上桌一端起碗就哭。话是番薯米饭,事实就是点米汤拌番薯,一碗米饭餐餐都被捞清光,就是看着嫲一个人吃……”母亲每讲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吃不饱穿不暖的情景,就无限感慨如今生活在好时代。母亲幼年的四季,全家老少靠番薯撑过大半年饥荒。

1

我的童年没有母亲童年那样的饥饿感。可我出生后,我父母依旧有在生产队铺天盖地种番薯的履历。尽管他们后来都奋斗成了工人编制,可在乡间,与番薯有关的事实在太多。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我记忆里,每年农历三月就开始忙种薯。先选种。母亲从二楼贮藏室堆成小山一样的番薯里挑出大的,仔细观察着有无缺陷,老鼠虫子咬过的,绝对不用来做种薯。父亲再检查一下芽点多不多,芽点多,生命力就旺盛。

带着芽点的薯块被拌上肥,母亲念叨着“横栽番薯竖栽葱,深栽土豆浅栽姜,番薯种在皮皮上”,把它们浅浅斜插进早理整齐的小块地,铺上枯草。多雨的春很快就催出苗。

薯苗长到三四十厘米,该扦插了。淅淅沥沥的雨日,母亲穿着套鞋,戴上斗笠先把薯苗剪回家,一一修成只留三片叶的小节据,再赶着天色扦插进大片大片菜地。乡里乡亲谁家没播薯苗的也不打紧,每家匀点就能种上一铲地。

我家每年种两次。三月种薯得蛋蛋,四月种薯扯蔓蔓。前批种来收番薯,后批养着割藤。我和母亲割了一茬又一茬,每天把绿油油的番薯藤挑回家剁碎、煮熟,倒进大大小小瓦罐里发酵,三餐和着煮熟的米糠喂猪,忒养膘。家里每年出三四栏猪,是年底和开学季最大的一笔收入。

我和母亲的双手,大半年里都沾着番薯油,在手指间隙从最初的乳白汁变成酱黑点。我白天坐在教室里听课作业,时常双手抠搓那些洗不净的污垢,可晚间又重新黏上,日复一日。

父亲母亲上班前下班后的所有空隙,几乎都给了菜地。每天不是去除草,就是挑粪尿水去浇地。顺苗前后,父亲还会在堂前拌两次肥去施番薯地。我只认得尿素的刺鼻,常熏得两眼泪汪汪。那时感觉,他们对菜地的热忱,永远超过对自己所有孩子的关注。

(和山里的年轻同事到挖香薯)

十月底,家家户户开始挖番薯。我只挖过一次,把番薯挖得四分五裂,锄头还挖脱了柄,母亲不再让我干这看似简单的活。从此,我负责洗,从十一月初洗到过年前。一部分番薯每天洗来剁碎当猪食,一部分洗来年前做薯干。

晒番薯干时已深冬。捡晴好日,篾席、団箕抹净,铺陈开。沾着褐色干泥的番薯从阁楼担担挑下,挨个刨皮,泡进刺骨冷水里洗净,再切片。我的大拇指外侧、和食指,年年持瓜刨和菜刀打出大水泡,缠上布条继续切。那些痕迹与我常年持笔的中指一样,形成老茧,成为我的生命痕迹。

母亲灶上早烧好滚烫热水,生薯片一脸盆一脸盆倒进锅,煮七分熟,用烧箕一把捞出,倒篾席上,趁烫块块捡开铺晒,一个日头就把薄片晒得微软。隔日翻面,续着晒,直到完全干硬才封袋贮藏,要不然受了潮长霉斑就可惜。生薯片藏到年后,慢慢生出白色糖霜,有人抓一把露天搁搁,软了点便啃得津津有味。乡间小孩上下学,谁家常年有点番薯片当零嘴,是很幸福的事儿。

过年前,各家各户也油炸红薯片。我家似乎都不怎么好嚼这些玩意,母亲依旧年年乐此不彼地弄,她说过年用来招待客人总是要的,平日里递递乡亲也好。幸好,我家不洗番薯粉,不然我和母亲更有的累。母亲每年却会买不少番薯粉。菜荒时,要么番薯粉打酸菜汤,要么和着芋头、香菇蒸山粉粿,是我少年离家后对番薯唯一的惦念。

母亲进城后二十多年,再没折腾过任何番薯吃物。母亲说,以前吃得太腻烦。

(年轻的同事教我怎么挖才能不挖破红薯)

2

我上大学时,有一次,什么假期后回宿舍,舍友们分享各自从家里带的零嘴,有位不知是德兴还是乐平的女生抓出把手指粗细的番薯条,那软甜啊,被大家一抢而光。

一打听,她老家弄这番薯条的程序更复杂,得反复蒸晒,贮藏时间还不长。阔绰人家过年时如此弄点,也是留着给尊贵客人回篮子。我才知道,我与母亲伺弄过的是红薯,皮和瓤橘红色居多,而番薯,瓤肉是白色的。不知是否受母亲影响,我也不喜吃红薯。

我二十多岁参加工作没两年,父亲大病。那年冬的一个深夜,和当时还仅是同伴的身边男人从医院走出,寂寥冰冷街道上,囊中羞涩的我们买过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男女分着一块红薯的温暖,是经年后许久我对红薯的唯一印象。

同是根茎类植物的土豆,与红薯似乎是一家,也是乡间每家每户大种大收之物。实际上,土豆是茄科,和番茄、茄子才是近亲,而红薯是旋花科植物,与牵牛花是近亲。我搜罗这些知识时,是为引诱我的女儿小丫吃点粗粮,比如红薯。

小丫被我养得忒挑食。上五年级了,个儿还比同龄人矮一截。为了引小丫吃粗粮,婆婆每年种或买点白薯、红薯、紫薯送进城。我直接蒸煮起来,小丫从不吃。配了小米熬粥,也只能勉强逼她喝一小碗。

现在的孩子是不是都这样?关于粗粮的原生态感受,比如红薯是怎样?又是什么季节长出来的?已然全不知。孩子们对红薯的兴趣,只是秋天去野外捡捡树枝挖个洞架起石头烤红薯的感觉。他们更喜欢超市里有各种添加剂的薯片或薯条,绝对没几个会喜欢红薯直接蒸煮出的绿色口感。

小丫六年级时,我从网上学着把红薯紫薯蒸熟,叫上小丫一起,搓揉成各种形状的薯饼,再搁电饼铛里或煎或炸或烤,她终于开开心心肯吃了。可这些玩意实在费时间,我没精力常做。

父亲母亲都快七十岁了。提起红薯,他们多半只记得关于红薯的各种苦难,他们完全想不起红薯曾带给他们身体血肉的干净健康。比起红薯,父亲更喜桌上顿顿带荤腥,母亲也更留意保证侄子侄女们餐餐有肉有汤。我的老父亲老母亲与孩子们一样,不爱锻炼更不爱红薯。

(生平第一次亲自煮红薯,格外香)

 3

上个月,学校周师母晚边约去西龙岗散步时,在一老人地里买了一种小香薯。煮好后,我无意间尝了大拇指般的小小一个,从此念念不忘。

小香薯,是省交通厅在西龙岗的一个扶贫项目。从薯种到果实回收,种植技术每年一条龙服务。扶贫,先扶智啊!可村里愿种小香薯的,依旧不多。种的,还多半是年迈老人。

小香薯口感软糯,香甜适中。我去金井丘村外的山边地亲自挖过两次。比起米饭,小香薯更易有饱腹感,每餐两三小个用来代替主食,是再好不过的减肥食物。对孩子而言,小香薯富含维A,易通便,也是好东西。

第一次带了些回城,母亲却不想要,丢在厨房角落,煮都不愿煮。母亲说父亲和孩子们也都不喜吃。只有爱保持身材的老妹一尝过后,立即与我一样也喜欢上,约好叫上闺蜜和孩子,挑个周末也进山亲自挖。

前两日给父亲电话时,我哄他让母亲把小香薯煮来吃了:“这东西降血压呀,能减肥呀,比你吃药好!”父亲嗯嗯:“好哦,好哦,等下就叫你妈煮了。”他又在手机那头低声咕囔:真有那神奇,哪个还吃药啊!

我每周回旋在远山与小城间,看尽暮霭四合,斜阳残照。清野山林,熙攘小城全都会沐在金光中,整个天地每个季节都绘出一幅幅黄金箔画。立冬这日,我载着亲手挖的一大袋小香薯回城,想着小丫期中考试后就能从学校回家弄给她吃,满心欢喜。

少时,我总怪父母对菜地的关爱比对我更甚。那时,我不懂每个父母其实都在用尽方式倾力想给孩子鲜衣怒马。只不过,大多数普通人只等到人生素面白纱时,才知道其实永远陪不了孩子看尽烈焰繁花。

我此刻比常人更珍惜陪伴孩子最初那些恬淡年华,不过是踏着父母曾为我负重过的串串足迹,走向逐渐成熟的人生路来。年轻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丁点不沾,譬如红薯。如今,却只听闻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什么都肯吃,也什么都能忍住不吃。

风,吹过一个甲子。每一代人会有每一代人待红薯的态度与方式,就像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成长方式。成长,从来就没固定模式,顺其自然有时就是最好法则。

再过一个甲子,我的父母和我,已然都不在这人世,可我相信,小丫记忆里一定留有我与她一起制各种红薯美食的欢乐。

(山间的快乐)
(又到挖香薯,不到20斤累得气吁吁,赶着立冬日带回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石佛村番薯粉丝,记录农家传统手工艺!
补虚健脾食疗方——番薯龟苓汤(含具体做法及功效)
芋圆烧仙草的做法步骤
影儿:门前那片红薯地
忆我与二丫的幸福童年
靳小倡:番薯,那是乡愁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