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抑郁症好了,爸妈还会对我这么好吗?

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个问题:生病,对孩子有“好处”吗?

当然,这里的“好处”是要打引号的,短期内看起来是好处,长远而言可能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帮助经验尚缺的孩子看到更长远的影响,及时调整,很有必要。

1

“好处”之一:父母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宠爱。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是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之后,带给一个家庭的影响可能是地震似的。

之前牢不可破的家庭模式,可能在一天之内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父母有求必应,大约是起码的基础配置。只要孩子开心,即使要天上的星星,也会摘下来给他(她)。

原本会管理的手机、作息、学习问题,都必须通通靠后,不敢管,也管不了,稍有不顺孩子便大发脾气,着实吓人。

原本考了99分会被骂:“好好想想那一分怎么丢的!”

考了班级第一会被警告:“不要骄傲,不要跟班上这些人比,要跟更优秀的人比!”

现在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你尽力就好,你自己能接受就好,爸爸妈妈之希望你开心就好,成绩真的不重要。”

原本一不听话就会遭来一堆打骂,思想教育课要上到半夜,态度不端正,绝对不依不饶。

一夜之间,父母彷佛被点了“温柔穴”,说话轻声细语,凡事大度宽容。

“没关系。”“没事的。”“别在意。”成了口头禅。

用一个孩子的原话说:“我有种不真实感,这还是我的父母吗?”

就算肺已经气炸了,脸上还可以云淡风轻,甚至挂着笑容,除了父母,大约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

试想,这样的父母谁不爱,谁会不希望一直被笼罩在这样的关爱之下?

就算是梦,也但愿这梦永远不要醒来。

那么,一直这么生病下去,好像也不错。

2

“好处”二:光明正大逃避压力。

学习、考试、人际关系、未来,没有哪一项是能够轻松闯关的。

每一关,都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每一刻都想逃避。

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另一面。

当然,人都是要面子的,不可能光明正大的宣称:“我就是想逃避,我就是害怕,怎么样?”

我们都希望留给外界的,是阳光、积极的形象。

生病,就给压力逃避,提供了光明正大的理由。

好些孩子会说:“挺喜欢住院的。”“很怀念住院那段时光。”

我开始很不理解,住院有什么好?医院的环境那么压抑;

现在疫情期间又是封闭式管理,连逛个街都不行;

饭也难吃,管理又严,行动都不自由……

后来,我才慢慢想明白,正是这样的封闭环境,造就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隔绝了所有的压力、竞争和冲突。

而且,谁也不敢评价半句,住院,何等光明磊落。

当我们害怕去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需要找一个壳来穿上,让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心安理得地缩进去,装作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

久而久之,这个壳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逃避,也变得越来越习惯。

生病、住院,就是这个壳。

3

“好处”之三:自我安慰。

我始终相信“人性向善,生命向上”。

每个人在少年时,都是意气风发,追求更高级的自我实现的。

没有人从出生之初就会选择逃避、退缩,放弃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只是在我们与这个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受了伤,遭了打击,经历了背叛,有太多次“付出努力换不来收获”……

因而,害怕了,不敢再一往无前了,需要停歇,需要休息。

但,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停下来,就意味着落后,就意味着有大把大把的人超越自己,跑到了前面。

焦虑、着急,冲刺着每个角落,孩子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为:我们必须要以100米冲刺的速度,一直跑着马拉松,才能心安。

不累吗?当然累。不想休息吗?当然想。

要安心地休息,谈何容易?内心不会捉急,不会焦虑吗?

当然会。

生病,在这时候就变成了及时雨。

帮助我们实现,自我安慰:“我生病了,需要休息。”

而且,这一招,大小通杀,成年人同样适用。从某个角度讲,这甚至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告诉你,我累了。

适时停下来,调整一下再出发,未必是一件坏事。

怕的就是,一旦停下来,就再也鼓不起力气重新出发。

因此,休息可以,却要有度,有一个大略的时间规划。

4

这病,不敢好。

久而久之,一切都变成了一种新的习惯,新的模式。

好了,父母还会那么包容自己,对自己有求必应吗?

应该不会。

好了,还能够漫不经心地学习,能考多少分算多少分,作业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吗?

估计不行。

好了,还能够安慰自己慢一点,累的时候就休息一下吗?

很难。

好了,外面的压力和竞争,都必须去面对,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没有准备好。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

由此,为了解决生病的问题,演变出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循环往复,似乎看不到尽头。

不敢好,或者说不想好,成了孩子们坚守的执念。

5

谈这个话题,并非是鼓励家长们,去拆穿孩子:

“你就是装病,你就是逃避。”

接着,不做任何干预,一切照旧。

所有的保护壳,都是出于自我保护本能而创设出来的。

我们还是需要问一句:为何孩子要通过生病来满足心理需要?

其他的沟通方式奏效吗?我们会认真听吗?

“生病”背后的动机,也是调整的契机。只是凡事要有一个度,切勿让“生病”成为天堂,“病好”成为地狱。

有度、有节,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滑入另一个极端。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问题,请从这些方面做起 | 关注
青少年会不会得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都有哪些表现?做心理辅导可帮孩子走出阴霾
抑郁症已成为青少年第二大死亡原因,背后的缘由引人深思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自杀
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中国青少年抑郁现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