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初四大类书之《太平御览》

类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资料汇编类的图书,内容取材广泛,却又述而不作,体例按类编撰且具可翻检性。一般认为,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人们翻检知识和资料的工具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类书起源说法众多,普遍认为三国时期魏文帝时王象、刘劭等人编撰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但该书隋末散佚,后世从各种古书中所辑内容不及原书百分之一。隋唐五代时期,类书编纂有了新的发展。据统计,见于各种书目著录的隋唐五代类书有120多种,特别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增强,政治稳定,文化昌盛,受以往的影响,为文撰述仍然讲求辞藻典故,盛行骈俪,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类书的发展。《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就是其中代表。如果说类书在唐朝初步兴起的话,那么到了宋元年代,特别是宋代,类书编纂则进入初盛时期。北宋实现全国统一,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宋继隋唐五代将雕版印刷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更为书籍的发展与流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这使得宋代类书在数量、种类以及在资料采集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唐朝,出现了不少部头大、影响大的类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宋初期编就的四部大书,也就是“诗书继世 察古知今——2021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之“晒古书——宋文化古籍展”展出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扈蒙等人奉敕编纂。李昉(925-996年),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自幼好学,熟读唐人诗句,10多岁通晓经史。入宋任中书舍人等职,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曾2次拜相。至道二年(996),李昉去世,时年72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文正乃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语),足见其在当时之影响。李昉率众人历时7年,以当时馆阁3.6万余卷藏书为基础,从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2579种图书和各种体裁文章中辑录出内容包罗万象、总括群书的这部综合性巨著,共1000卷,近500万字。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按《周易·辞》中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之言分为五十五部,以表明其包罗万象,各部之下又分为若干类。分类清晰,文、注分开。正文用大字,注释文字用双行小字,附于该句之下,极为明显。《太平御览》初名《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帝(太宗)每听政之暇,日读三卷,有故或缺,即迨之,虽隆冬短景必及其数”,用了一年时间读完全书,故更名为《太平御览》。         

某拍卖行拍品。清嘉庆十二年至十七年(1807-1812)鲍崇城刻本《太平御览》一百九十二册,钤“上海图书馆印”(图片源于网络)《太平御览》搜罗浩博,引征古书甚多,被认为是现存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古籍文献资料最多的一部,历来以征引广博,资料宏富著称,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并注明出处。其引用资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先书名后原文摘引、汇抄各种古书的相关记载。因所引用五代以前的文献、古籍,十之八九至清代已不复存在,故成为后世考征渊薮,循部依类检索辑佚古代资料的宝库,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太平御览》究竟留存了多少古籍资料,我们且举例说明。如《服用部·卷一》关于“账”的资料:○帐《释名》曰:帐,张也,张施於床氏也。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尔雅》曰:帱谓之帐。《史记》曰:丞相公孙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汉书》曰:东方朔曰:“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甲乙,帐名。瓒曰:造甲乙之帐,缀以随珠。)燔之於四达之衢。”《汉官仪》曰:祭天有绀幄帐。《魏略》曰:大秦国金织成五色帐,又以明月夜光珠为帐。又吴时《外国传》云:斯条国王作白珠交结帐。《魏志》曰:吕布将辞袁绍还洛,绍欲煞之。明日,当发,绍遣甲兵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於帐侧,伪使人於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己死。明旦,绍讯问,知布尚在。(事见《乐部》。)又曰:太祖帷坏即补纳。又曰:典韦拜都尉,太祖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帐,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魏武《遗令》曰:吾与妓女皆着铜雀台上,施六尺床练帐。月朝十五,辄向帐作乐。古诗曰: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柴子大《七折》曰:锦衾内设,罗帱缋帐也。较型《别赋》曰:春宫闷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孔稚珪《北山文》曰: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离骚》曰:翡翠羽帐饰高堂。刘玄休诗曰:罗帐延秋月。共计五十四条相关资料。又如“地部”,从土、山、石到江、河、海线等有155个子目,包括432座名山,117道大水,保存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著名的古农书《氾胜之书》早佚,但从《太平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得以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原著早已亡佚,是否造有实物后世一直有质疑。《太平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有这样的记载:“《义熙起居注》曰:(义熙)十四年(418),相国表曰:间者平长安,获张衡所作浑仪、土圭历代宝器,谨遣奉送,归之天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直到南北朝时期,还能见到浑仪实物。

《太平御览》(中华书局重印1935年商务印书影宋本)有关张衡浑天仪的记载。起居注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两晋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撰修起居注,通过这种形式记录帝王言行起居及军国大事。《义熙起居注》是东晋晋安帝司马德宗的起居注,现已佚失,但《太平御览》多处引用此书,说明当时此书还应存世,它所引用的内容为后世考证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记载。再如《太平御览》卷七百七十,舟部三,引《义熙起居注》说“卢循新作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余丈。”专家考证“八槽舰”是用水密舱壁将船体分隔成八个舱的舰船,水密舱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造船科技的发明之一,这表明东晋时期,中国的造船术已经非常发达了。又如,“服章部”引《义熙起居注》:“安帝自荆州至新亭诏曰诸侍官戎行之时,不备朱衣,悉令裤褶从也”。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腰间束带,方便利落,为北方民族所喜穿,此后广泛流行于民间,引得男女均服。北方民族和中原汉族在服饰上互相以长补短,对当时服饰的风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有“香部”引《义熙起居注》:“倭国献貂皮、人参等,诏赐细笙、麝香。”史学界一般认为两晋时期中日两国之间交流很少甚至中止,但从这条记录看,两晋时期中日依然存在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此书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但是《太平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成为《资治通鉴》的重要参考资料。鲁迅曾专注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也得力于《太平御览》。鲁迅有过三个版本的《太平御览》,一部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南海李氏刻本《太平御览》,1927年,他从广雅书局高价购进《太平御览》一套,共80本。1935年,他又从商务印书馆取回预约的《四部丛刊》本《太平御览》一部,计136本。鲁迅的《中国古小说钩沉》《会稽郡故事杂集》若干篇章也是从该书辑佚而来。清阮元在《仿宋刻太平御览叙》中说:“存《太平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可见《太平御览》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太平御览》书影(图片源于网络)         《太平御览》的版本有多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南宋刻本,有闽刊、蜀刊两种。南宋闽刻本流传至同治年间所存只有351卷,被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以重金购得,藏于其著名的皕(bì)宋楼,陆氏去世,其子以十万元之代价将皕宋楼所藏尽售于日本人,此书也随之归日本静嘉堂文库(详见《宋版书与皕宋楼》一文)。现存《太平御览》刊本,以此本最古。南宋蜀刊本(蒲叔献刊本)有残卷二部,也存于日本,分藏于宫内省图书寮、京都东福寺。二是明刻本,有明万历倪炳校刻本和饶氏铜活字本二种,倪炳校刊本因书前有万历元年孟春黄正色序,又称“黄正色本”。三是明抄本。《太平御览》在明代有多种抄本,如蓝格抄本,影宋抄本(见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天一阁藏绵纸蓝格抄本,以及藏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的等多款明抄本。四是清刻本,有清嘉庆年间张海鹏仿宋刻本、汪昌序活字本、清鲍崇城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光绪年间广东重刊鲍氏本和石印鲍氏本。

某拍卖行拍品,明铜活字本《太平御览》(图片源于网络)        此次“宋文化专题古籍展”所展《太平御览》为豫图所藏为清雍正年间抄本,《中国古籍善本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均未见著录。

河南省图书馆藏清雍正年间钞本《太平御览》

辽宁省图书馆藏明抄本《太平御览》。经考证由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毛晋组织写工抄写, 史称“毛抄本”。有趣是的,河南省图书馆抄本与辽宁省图书馆抄本在内容上略有差别,对比卷一“元气”条明显可见。对照中华书局重印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宋本,内容又有不同。可见古籍版本的复杂多样。

  左为辽宁省图书馆藏抄本,右为河南省图书馆藏抄本        

中华书局1959年重印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宋本         1928年张元济到日本访书,获见南宋蜀刊本《太平御览》,遂借以影印。蜀本所缺,又取静嘉堂文库所藏的宋闽刊本残卷和日本活补足,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将此本收录于《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出版,成为之后流行和通用的本子。【说明】个别内容参考网络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御览_百科
皇帝也爱看百科全书——《太平御览》
类书与丛书在文化传播上的不同作用
陈爽 | 文本散逸与佚文措置——唐宋类书所见南北朝正史佚文举隅
关于眉间尺故事的出典及文本
杭州丰华堂藏书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