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莱州府城古庙录

​      掖县志·卷之五·寺观 

 老佛亦寒俭一夫耳。首其教梵宇琳宫穷极誇麗,揭土木而奉之,果异学厖言悦,金碧而事焜熠乎?世主矫其颓风尽毁菴园,或发群髠而裭羽被,乃波燄暂息而烧野滔天,转以益盛,豈非二氏之流毒耶?掖水道释之区入境,弥望而丛祠別馆,亦或缁黄王之莫不增,故饰新檀施无歇,他若刓洞劖崖卧砆写状,以志兴废垂永久者,曷可胜道哉!

 寺     妙觉寺:城隍庙东,规制甚狭,北魏名广福寺,在今察院地后,迁于此,无碑记可考。     稽古寺:城东南三里,原名普照寺,北齐天宝六年建,明弘治间重修,有王文林碑记,万历十六年邑人董用威重修。   资圣禅寺:城西南关一名卧佛寺,金大定二十六年建,前有石佛像三,后有卧佛像,故名,万历五年邑绅刘祜重修。       万里沙寺:城北四十里万岁河北岸,今为大悲寺。      北觉寺:城北七十里,多古碑。 海南寺:城西北社稷坛西,万历四十五年郡人姜仲轼创建。   广严寺:城西二十五里,金大定二十三年建。 振海寺:城北十八里海庙。    上寺:城西四十里。    法云寺:城西五十里,元至正十六年重修。      明宝寺:城东五十里,元至正十六年重修。    释迦寺:城东五十里,元至正元年重修。

 观     青罗观:县治南,金泰和八年,邱处机所建道场。赐迎祥观,元国戚皇姑修道之所。明洪武中改青罗观,内有紫极宫命纪司主之。    禄山观:禄山绝顶,北魏刺史崔挺建,有记。今废。    先天观:大基山,明正统中重修,有学士胡濙记。    延真观:城东北三十里平里店,明尚宝寺卿郡人姜仲轼创建。      元都观:城东二十五里,明天启二年重修。 龙祥观:城西南五十里,金大定七年建。 太微观:城东北六十里朱桥镇,元至正四年重修。

 庙      玉皇庙:一北城上迤西,一城北十里郎子埠,一城西三十里优游山,宋祥符建。    东嶽庙:城东关,延祐间建,以祀泰山天齐之神。明景泰、万历间屡修,康熙三十年毁于火,重修详分守道丁蕙碑记。    真武庙:附北城玉皇庙。 十王庙:北城下迤西 。    观音庙:府门东路南,直北城门,金天徽七年建。有碑记。    二圣庙:城西门内,即赵关祠。      五龙庙:城西掖河右岸,元丰间建,即官衙兴祠之水神庙也。    二郎庙:掖河西亚禄山北,宋大观建。     三义庙: 碧霞庙: 观音庙:并城东门外,迎仙桥前,详郡人李森先三旧迹碑记。    双山庙: 城东十二里。     黄山庙:城南四十里黄山上祀黄真人。      鲁王庙:城西六十里土山巅,唐高祖子灵夔封于鲁相,传鲁王没,后褒封海神,故掖人立庙祀之。 

   阁     海神阁:城外西北里许,相传王俊民徼桂英祷神处今圯。   太山阁:即泰山之碧霞元君也,一东关之东,一北关之北,一西南关之西,一万寿亭东。     禹王庙:南关灵官庙南,有石刻,神禹阁扁(匾)额。  观音阁:南关直太山阁,题海月重观。     火神阁:南关掖河北岸。   三官庙:西关大街。   速报阁:西关大街。     昆卢阁:西关掖河上。    王母阁:万寿亭东北。     白沙阁:城南三十里。     夏邱铺阁:城南四十里。   寺庄阁:城北六十里,朱桥后。

   院     福庆禅院:城东北隅一名大悲寺,国朝顺治间,大学士张端建,康熙八年王舜年有记。     观音禅院:城东六十里,元延祐三年修。

   庵    逍遥庵:城东七里,寒同山腰,元至治元年逍遥子牛道纯建,明侯东莱有记。  清静庵:城北四十二里,有葛仙楼。   白云庵:城东南马儿山所奉老子像甚古。   曾林庵:白云庵东楼殿高耸,俗呼无尘殿左右多泉石幽境。  圆通庵:即昆卢阁。

  宫    万寿宫:西城外壕西名,万寿亭一名龙亭。康熙三十七年知府陈士鑛、知县管承宠建,凡庆贺拜牌文武官行礼于此。乾隆十年重修,改名万寿宫。分守道赵晃有记,二十年知县张思勉补修。  灵应宫:即北城玉皇庙。   斗母宫:青罗观大殿西。   神仙万寿宫:城南神山下,元至元间建。  灵虚宫:城东二十里,地名武官,金大定间,刘长生修道之所,原名灵虚观,元加封改为宫,有八角丹井,明唐顺之有传。   通大宫:城西小果庄,明嘉靖四年建。  太清宫:大基山道士谷。  迎仙宫:城南三十五里,元至正中建,即平村观。   兴仙宫:城北四十五里王家村,重阳王真人修。   太极宫:城西曹儿沟,地名桃花山,有八卦殿廊宇整洁殿后涧水松石迥绝凡尘。康熙三十六年建。   紫极宫:即青罗观,内有玉皇阁故名。   王母宫:城西里许。   紫微宫:即今火神阁东关帝庙。 

 《续掖县志·寺观》卷三  

 寺    开元寺:城西南卢旺村,金碑作路王。唐开元九年建,金皇统二年重修,有大定十七年碑记。

  庙     灵官庙:城南关,明嘉靖四十三年建,万历十八年重修。

   庵     霑露庵:府治东,明万历三十八年汝宁通判林天秩建。国朝顺治十年天秩孙、太平知府文荐重修。 

    以上补 

  寺     稽古寺:前志载未详,稽古当作给孤。明嘉靖三十九年参议姜廷瑶添建。金刚殿,国朝康熙四十年翟文彩,乾隆二年文彩子钺次第拓修。按《魏书·崔挺传》:光州,故吏铸铜像于城东广因寺,因北史作固北,北齐天保中建普照寺,适在光城东,岂广因之旧与?    明宝寺:前志未详。宋太平兴国二年建,有碑记。寺今圮,碑沦于河。  

 庙     五龙庙:前志载未详。宋元丰中知莱州马渊建。元至顺三年礼部郎中滕杰,至正二十三年东莱镇将刘伯升皆重修。自明至国朝重修经五次。 

   双山庙:前志载未详。一名碧霞寺,明成化中建,万历三十九年冢宰赵焕拓修。 

  宫    紫微宫:前志载未详。元至正二十七年重建,浙东进士李讷斋有记,明正统、隆庆间皆重修。

   《再续掖县志·寺观》卷下 

  寺   圆通寺:城北二十里朱王村,有元至正间重修,碑记。  

  以上补。 

   万里沙寺:前志载未详。金大定三十年建,赐额:“大悲寺”。有元至元三十年重修,碑记。明万历三十年重修,易名万岁禅林。 

  观   龙祥观:前志载未详。有元中统元年,碑记。    青罗观:前志载未详。有重阳真人并长春子诗刻小碑镌,重阳真人像。    先天观:前志载未详。有金贞祐三年先天观石刻三字。  

  庙    东嶽庙:道光十九年重修。    五龙庙:嘉庆十九年登莱青道奎昌重修。

    阁    海神阁:前志载未详。崇祯五年兵乱,朱公万年拆毁,见《平叛记》,西关旧有大士阎问时拆毁。毛氏《识小录》曰:海神祠,城西门外迤北百步深堑者,是旧有高台,康熙癸酉知府吴公秉谦始剷毁之。    昆庐庙:嘉庆十五年因河水圮没。

    宫   灵应宫:道光二十一年知县杨祖宪重修。   灵虚宫:前志载未详。有元中统四年改额加号,碑记。宫前古碑林立,悉金元旧迹。   通仙宫:前志载未详。有披云真人道行碑,元大德四年立。案碑作观,依前志作宫。   兴仙宫:前志载未详。有元宪宗七年创建,碑记。案碑作观,依前志作宫。   神山万寿宫:前志载未详。有元至元二十七年,碑记。 

    《三续掖县志·寺观》卷之三   

 同知卫、知掖县事、南昌魏起鹏缉 

  寺观   长生观:城东武官疃,有石刻,见古跡。    迎祥观   丹阳观  青罗观  原名有石刻,见古跡。   太真观:地未详,有元初残碑,见阮氏金石志。   兴仙观:前志载未详,再续仍作宫。创建碑记丁珏撰文,杜春书丹篆额。   太微观:前志载未详。重建碑文,高志朴撰,宋志方书丹,元至元,前志作“正四年立”。   通仙观:再续仍前志作宫,金石志作“披云天师道行碑”,朱翚撰并书。

   以上补   

白沙阁:城南二十五里,咸丰间毁于捻逆,乡人修之擬塑泥像,适耕夫获述座石佛大小十七尊,移阁中如天然位置者。   


      ————————

          莱州府城古庙录

莱州古城,历史悠久。寺、观、庙、坛等星罗棋布。但经数十年战乱,早已片瓦无存。现在经过多方面查访、考证与回忆,追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寺

​寺是佛教的庙宇,内祀佛祖释迦牟尼等神像。

​1.嵇古寺:位于城东南一里,即东升村东西大街中部路北,原名普照寺,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创建,当时只一殿一铜像,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姜廷宝添建金刚殿。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翟文彩,清乾隆二年(1737年)翟钺父子次第拓修,建成了一座占地三亩,有三进殿宇的寺庙。

​一是山门殿,内塑两大金刚神像,俗称哼哈二将。

​二是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神像,也叫四大金刚。

​三是大雄宝殿,其殿富丽堂皇,两尊如来佛金身坐像,上下排列于大殿中央。殿之东面西山墙塑满浮雕,叫山塑。山塑的主要内容,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成佛、除妖、济世的故事,故事所涉山水、禽兽、楼台亭阁、人物等栩栩如生、维妙维肖,视之如临其境。

​2.资圣禅寺:资圣禅寺,俗称卧佛寺。位于城西南一里即南关村西南墙,金大定二十六年(1176年)创建,明万历五年(1577年)佥都御史刘祜重修,占地四亩,四进殿。一是山门殿,内塑两大金刚神像。二是天王殿,内塑四大金刚神像。三是正殿,其殿雄伟宏大,殿内三尊石雕站式金身佛像,高达五米以上,殿之东面再西山墙均有“山塑”。四是“卧佛殿",内有卧式金身佛像一尊,匾上的卧佛殿三字系清末书法家康有为所书。

​3.海南寺:位于城西北一里,即西北郊头村东南。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吏部文选司主事姜仲轼捐资创建,占地五亩,三进殿宇。一是山门殿,内塑两大金刚神像。二是正殿,内塑坐式金身佛像三尊。殿之东上顶及两山墙均有“山塑"。所塑人物众多,情状万千,衣着绚丽,五彩缤纷,群众俗称此殿为“山塑殿"。三是后楼,底楼有数十尊大小不等的弥勒佛和菩萨塑像,其中亦有少数铜铸像,楼上储有《藏经》一部,《藏经》乃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其内容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三藏经。简称"藏经",为世所珍。本寺庙有地产,有常住和尚数十人,是府城三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二、观

​观是道教的庙宇。内祀道教崇奉之神。

​4.青罗观:位于城内东南隅青罗观街中部路北,原名迎祥观,系邱处机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所建之道场,即道教进行较大的规模诵经、礼拜仪式的场所。之后邱处机曾拒绝过南宋、金对他的宣召,后元太祖成吉思汗宣召时,他带着为民请命的任务,以七十八岁高龄于一二二一年正月,率弟子十八人辗转西行,最后到达成吉思汗在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的行宫。他见到成吉思汗后,委婉曲折地劝其节欲止杀,成吉思汗对其坦荡直言,表示斯皆难行之事,然则敢不遵依仙命勤而行之。一二二四年春返回燕京主持白云观,三年后病逝,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后迎祥观为元代国戚皇姑修行之所。

​明洪武年间改名为青罗观。观内有紫极宫即玉皇阁,斗母宫、受宣堂即邱处接受宣召处,镌刻重阳真人像的石碑等古绩即咸阳道士王嘉,全真道首领,邱处机之师。是城内著名的道教圣地。

​三、阁

​阁的形状象城门楼子,下有券洞,上修庙堂,分别座落于城外四关中,计有九阁。

​5.泰山阁:泰山阁有三处,分别座落于东关横向(东西)大街东首,北关纵向(南北)大街北首,南关西南端,内祀之神,均为碧霞元君。

​6.观音阁:观音阁俗称谢家阁,位于南关纵向(南北)大街南部路东,与南关的泰山阁遥遥相对,内祀观音菩萨。券洞上镶有"海月重观"大理石横逼。

​7.火神阁:位于南关纵向大街南端。南阳河北岸,券洞上有三进庙堂,进进高拔。阁前白杨参天。远看绿树红阁,阁庙外墙全涂红色,重重叠叠气势雄伟,十分壮观。

​每年六月二十三日是火神阁庙会。届时阁前南阳河两岸热闹非凡,物资交流连续三天,阁之东西对台唱戏互争高低。

​8.禹王阁:位于南关东南部,沿火神阁东行约半里处的南阳河北岸即是,券洞上镶有“神禹阁”石刻横匾。

​9.三官阁:位于西关纵向大街南首。内祀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号为三官阁。

​10.王母阁:俗称王母宫。位于西关纵向大街北首。内祀王母娘娘,每年七月十八日是王母宫庙会,届时王母宫周围有中型物资交流,时间一天。

​11.速报阁:位于西关横向大街西首,此阁分两层,底层内祀速报三司:包拯、海瑞、杨继升神像,上层内祀关帝神像。

​四、庙

​凡供奉神、佛、菩萨或历史名人的地方通称为庙。

​12.府文庙:府文庙也叫府学宫。位于城内东北隅(今市教育局和实验小学所在地)。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年~1033年)知州李定主持创建,庙址南北长约一百二十米,东西宽约六十米,占地十亩左右,规模宏大。沿街五门并列,以学门为界分东西两部分。

​学门以西有三个门,大门居中,东有金声门,西有玉振门。进门后有石坊两座。一是“府文庙"坊,一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系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府钱文同创建。过了石坊即泮池(形同石桥,但无劵洞)。再往里去是棂星门三间,进门后就是府文庙大院。大院正北是大成殿,殿内孔子塑像居中,四配:复圣颜子(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伋)、亚圣孟子(孟轲)塑像分坐两边。沿大殿东西山墙处是十二哲塑像,东六位是闵子骞,冉仲弓、端木子贡、仲子路、卜子夏、有子若;西六位是冉伯牛、宰子我、冉子有、言子游、颛木子张、朱熹。大殿前有东西两庑。内设历代圣贤的牌位,如董仲舒、孔明、王阳明等。殿前大院内古柏参天,叫宋伯(宋朝栽植故名),还有带赑屃座的龙头石碑四座。

​大成殿后又一独院,院内前有明伦堂(向学生宣讲儒家经典的地方,相当于现在学校之礼堂),后有尊经阁。系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府陈亮彩改建,内存儒家经典。

​学门以东有一个门,进门即乡贤祠,内祀莱州府所属七县:掖县、平度、昌邑、潍县、胶县、高密、即墨贤人的牌位,所谓乡贤就是地方上品学兼优、德高望重的官吏、绅士,死后由外地官员题请祀于其乡者,乡贤祠后是崇圣祠,内祀孔子五世先祖的牌位,再往后是忠义孝悌祠。最后是府学教谕、训导起居处。

​13.县文庙:县文庙,也叫县学宫。位于城内西南隅(今中国人民银行所在地)。原在南门外,明成化三年(1467年)毁于河水,知县郭昂迁建于此,其规模与府文庙相似。县乡祠内祀掖县乡贤牌位,如毛纪、姜仲轼等。

​14.府城隍庙:位于城内东北隅城隍庙街北首,直到北城墙。南北长一百五十米,东西宽六十米,占地十五亩。连同与之毗邻的县城隍庙在内,合计占地二十亩以上,是莱州城内规模最大,占地最多的庙宇。该庙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后经几任知府不断拓修,规模不断扩大,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龙文明出任莱州知府时,大兴土木,使之成为一座具有五进庙堂的宏大庙宇。

​一是庙门,正中大门三间,东西两边各一间,大门外照壁一座,石狮子一对,大门内东西两边分別塑有泥马各一匹,牵马鬼、鸡叫鬼各一个。

二是戏楼。戏楼两侧是东西角门。

三是府城隍庙正殿。此乃府城隍庙的主体部分,大殿内高大的城隍塑像中,较矮的城隍木雕像分坐两边。供桌两旁有四名侍者站式塑像。其四侍者塑像系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图纸,塑像形象,栩栩如生,堪称全国优秀的雕塑艺术。与正殿东西山墙相接的东耳殿是赏善司,西耳殿是罚恶司,正殿前有东西钟楼各一座,再往前是东西班房各三间,再往前是东西廊房各七间,每间是一个司,忤逆司、研磨司、修行司、五曹司、赏罚司、疾病司、送生司、刀山司、油滚司、剖心司、报应司、酆都司等等,各司塑像中,行刑者凶狠狰狞,受刑者惊恐万状,气氛阴森恐怖,观之毛骨悚然。东西廊房以南各有小庙一座,东是检斋庙,一说是减灾庙,西是鬼王庙。

四是"四知堂”。过了城隍庙大殿后又一独院,据迷信说法此乃城隍爷审理案件处,四知堂周围有穿廊环绕。

五是后楼,系城隍爷寝宫,底层有城隍爷及两夫人塑像,楼上有城隍爷及两夫人的木雕像。楼之东西各有里屋一间,内设床榻,被褥、妆台等物。

旧时城隍爷为了视察鬼魂是否安分,每年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要出巡三次,巡视地点是乱葬岗、杀人场等处。

每年五月二十日是城隍庙庙会,届时城内举行大型物资交流,城隍庙戏楼上唱大戏三至五天,整个府城人流如潮,拥挤不堪,盛况空前。

15.县城隍庙:位于府城隍庙以东,原在东门里路南,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掖县知县杨祖宪捐迁于此地,四进庙堂,一是庙门三间,门外石狮子一对,路南对面有官厅三间,二是中门三间,中间是过道,两旁间是班房,三是正殿五间,县城隍塑像居中,四侍者塑像分立两边,大殿东西山墙处,各塑站式书办四名,大殿前有东西穿廊,四是寝宫三间,宫前东侧有二层小楼一座。

16.十王庙:位于城内西北隅十王殿街中部路北,临街门房三间,过了门房有三座石桥并列,叫金桥。桥下有一个砖石砌的长方形石坑,叫奈河,坑壁上塑有毒蛇数条,据迷信说法,行善之人,死后过金桥,作恶之人,死后要打在奈河受罪。院之正北是一排十间并列的庙堂,每间庙堂均设两窗一门,十大阎王塑像分坐十殿之中,庙匾是:"善以缘升”,“恶以业隆”,系清乾隆年间侯启乾所书。正殿前有东西廊房与城隍庙之廊房相似。

17.东岳庙:也叫天齐庙。位于东关大街东首路南,长一百多米,宽三十多米,占地五亩多。此庙始建于元朝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毁于火,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四进庙堂,一是门房三间,二是戏楼,三是正殿,内祀东岳大帝。殿前大院宽广,两千余人在院内看戏不觉拥挤,两侧是东西廊房与城隍庙廊房相似,四是后殿,这里存放祭器和其它用具。

毎年三月二十八日是天齐庙庙会,届时庙内唱大戏,庙外举行大型物资交流。时值农闲,春暖花开,家家户户均亲朋满堂,又赶会又看戏,忙碌不堪。

18.北城头庙群:位于西北隅十王殿街东部路北,南北长七十米,东西宽四十米。宋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始建,庙群有四进殿宇,一门房三问,二门房三间,内塑青龙、白虎神像。后面有一宽扁小院,过了东侧门是三官庙,内祀天官、地官、水官。过了西侧门是北斗庙,内祀北斗星君。据迷信传说,北斗是主管人们长寿之神,人们为求长寿,多来进香,所以此庙香火极盛,特别到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时,进香者络绎不绝。

过了小院登上五米高的台阶就到了第三进殿宇——灵应宫,此宫红墙绿瓦,金碧辉煌,内祀玉皇大帝。从灵应宫东山墙往北,再登上两米高的台阶就到了最后一殿,即真武殿,内祀真武大帝。这里高与城齐,故人们称这一系列庙堂为北城头。

19.关帝庙:是府城内外数量最多的庙宇。凡在对着胡同、巷口的街道旁,一般都有关帝庙。据初步统计有三十八座,计东北隅十三座,西北隅四座,东南隅五座,西南隅四座,东关三座,东升二座,北关三座,西关二座,南关二座。其中规横最大的一处,是东南隅大关帝庙街的“关岳祠",民国四年以前称关圣庙。系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府严有禧,知县张效载主持创建,此庙有大门三间、二门三间,戏楼一座,正殿五间,内祀关圣帝君,正殿后有后殿一座,内祀关羽三代祖先牌位。民国四年后在正殿内添加了岳飞塑像,此庙改称关岳祠。多数关帝庙只有一间庙堂,无院落,或在一米高,一米平方的平台上修一小庙,前者称庙台,如东南隅的尚家庙台,后者称台庙。

有些关帝庙不单祀关圣一神,如西门里的赵关祠,亦称黑虎庙或二圣庙,内祀赵公明与关羽。东关的三义庙,内祀刘备、关羽、张飞。

关帝庙匾额的名称很多,有万世人极、伏魔大帝、协天大帝、亘古一人、浩然正气、英灵千古、赏善无私、忠义等。

20.菩萨庙:在府城内外菩萨庙的数量仅次于关帝庙。约计有十座。东关二座,西关二座,南关二座,西北郊头一座,西北隅一座。菩萨庙的规模一般不大,有的庙堂前有一小院,如东关大街西首路南的观音庙,西关速报阁以西的毗庐阁、南关的白衣大士庙等,有的庙堂直接座落于街道一侧,无院落。如东关岳庙以西的菩萨庙,此为1920年仁侯惠长创建,西北隅北门里大街南首的倒座菩萨庙,此为1129年创建等。

​21.福庆禅院:较小的佛教庙宇称院。此院位于东北隅东北墙,又名千佛阁或大悲阁,系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大学士张端创建。院门向西,殿阁向南,内祀千手千眼佛神像。

​22.真武庙:一座位于西北郊头村后街东部路北,正殿内真武大帝塑像居中,文昌塑像居左,关圣塑像居右,一座位于东关花园沟街东部路北。

​23.碧霞庙:碧霞庙,俗称娘娘庙。位于东关东西大街西首路北,内祀碧霞元君。院内古槐距今八百余年,仍郁郁葱葱。

24.天后宫:位于东关东岳庙以西,内祀天后圣母,也叫天妃娘娘,正殿梁上悬有渔船一只,沿海渔民每年正、二、三月必来进香,祈求下海平安。

25.财神庙:位于南关卧佛寺以东,内祀毕干丞相。

26.灵官庙:位于南关灵官巷子街东首,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创建,内祀道家仙官王灵官。

27.刘猛将军庙:位于西关三官阁以西,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建,内祀刘猛将军神像。有关刘猛将军的传说有二:一说刘猛将军名宰,南宋人,为人正直,能驱蝗保穑,故祀之。一说刘猛将军名承忠,广东人,元末江淮蝗旱,承忠率兵捉蝗,蝗灭,后人立祠祀之。

每年六月初九日是刘猛将军庙庙会。其规模极小。

28.吕祖庙:位于西北郊头村东首,内祀吕洞宾。

29.二郎庙:位于西北郊头村后街西首,内祀杨二郎。

30.三官庙:位于北关村西南,内祀天官、地官、水官。因庙墙红色故俗称红庙。

31.五龙庙:位于西关以西,掖西河右岸,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创建,内祀水神。

32.文昌阁:位于府城东南角,系二层楼阁,阁上文昌塑像居中,魁星塑像居右,旧时每年二月初二日为文昌圣诞日,读书人多来上香求进。

33.五道庙:位于西南隅富春街中部路南,内祀五道将军。

34.子孙庙:位于西北隅十王殿街西部路北,内祀张仙及许多娘娘,如送生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等。:

35.齁鼻夹奶奶庙:位于旧府门首街今府前街西首,内祀齁鼻夹奶奶神像。旧时民间把肺结核、气管炎、哮喘等病多称之为齁鼻夹病,并误认为吃咸过多所致,为此患这类病者,往往找个咸萝卜,挂到齁鼻夹奶奶脖子上,以祈求病愈,故齁鼻夹奶奶脖子上常年咸萝卜累累。

36.痘神庙:位于文昌路南首路东,庙院内有石结构钟楼一座,据迷信传说,痘神是主管人们天花之神,旧时人们为避免天花之灾。多来进香,祈求保佑。

37.药王庙:位于市气象站以西,内祀唐代药物学家孙思邈神像。

38.太公庙:位于市气象站以南,内祀姜太公神像。

39.八腊庙:位于城南三里,八蜡庙村以南,明嘉靖三年(1524年)知府郭五常主持创建,正殿所祀八神皆分管农穑之神,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劝农官)、邮表畷(劝农官在田间住所之神)、猫虎、堤防、水庸(水沟)、昆虫(螟螽)、合称八蜡。旧时每年腊月农事结束,人们要到八蜡庙祭飱,以报丰收之功。




五、祠

旧时社会上官绅百姓,共同祭祀某个重要历史人物或家族祭祀先祖的地方都叫祠。

40.忠烈祠:位于南关南北大街北部路西。明崇祯八年(1633年)创建。后祠毁于地震。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知府柴望重修朱公祠。清康熙二十三年(1693年)海防参议丁蕙,让府县捐资建徐谢祠于朱公祠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张思勉捐资重修,并二祠为一,中通外分。各一仪门向南,各一大门向东。

朱公祠,庙门外有石坊一座,横档上书:“明太常寺卿朱万年殉难处。"两石柱上的对联是:“生作青男子,死为烈丈夫。”进大门西行三十米处即到仪门,正殿内祀明莱州府知府朱万年塑像,两山墙有壁画,其主要内容是朱万年率领莱州军民,与叛逆孔有德英勇奋战,并壮烈牺牲的悲壮事绩,正殿门联是:“孤城八月流血汗,万家七夕吊忠魂。”正殿以东有官厅三间,匾书:“先型在望。”

徐谢祠,也叫二忠祠。庙门向东,进门后西行三十米即到仪门。正殿内祀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謝琏并坐塑像,两巡抚均为保卫莱州府城平定孔有德叛乱而壮烈牺牲。正殿门联是:“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殿前有东西配殿,东殿配内祀总兵杨御番,参将彭有谋塑像,西殿配内祀莱州府同知寇化、莱州府通判任栋、掖县知县洪恩照塑像。

41.遗爱祠:位于大十字口南路西,原在府署以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府严有禧改建于此,内祀远自东汉的杨震,近至民国年间的掖县县知事闪钦臣,一千余年间有惠政于民者,数十位地方官的牌位。

42.昭忠祠:位于小十字口以北路西,清嘉庆八年(1803年)奉诏所建,内祀本地为国捐躯者的牌位。

43.节孝祠:位于小十字口路北,昭忠祠以南,清雍正二年(1724年)始建。内祀本地节妇烈女的牌位。

六、坛:古代举行祭祀时,用土、石建成的台子。

44.风云雷雨坛:风云雷雨坛,俗称天坛。位于南关坛巷子街中心部路北,系祭天之处,坛为圆形,用白石砌成。

45.社稷坛:社稷坛,俗称地坛。位于海南寺以东,系祭地之处,坛为方形,古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周围宽广,中筑方坛,也叫方泽。

46.勾芒坛:位于东关东岳庙前四十米处,旧时每岁立春之日,地方官在此举行收获仪式,以祀勾芒神。

47.先农坛:位于市气象站以西,旧时每岁仲春亥日,地方官在此举行耕田仪式,以祀先农神。

48.厉坛:位于北关泰山阁以北,旧时每岁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城隍爷出巡时。必到此坛查点鬼魂。

    ——侯其晋,1991年4月


        ————————


                苗家镇大悲寺

苗家镇吕村的大悲寺位于王河北岸。始建于何时说不清楚,但重建于明万历年间,这在八卦殿中梁上有所记载。附记:《掖县志·寺观》记载:万里沙寺,城北四十里北岸,今为大悲寺。万里沙祠,城北三十五里万岁河北岸。《史记》武帝纪云: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缑氏城,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无所见,见大人迹,天子既出无名乃祷万里沙。三齐纪略云:曲成东有万岁水,水北有万岁祠即万里沙祠,今大诸村,万岁禅林是唐独孤及有万里沙诗。道光年修《再续掖县志》记载:万里沙寺,金大定建赐额大悲院,有元至元三十年重修碑记,明万历三十年重修,易名万岁禅林。​

大悲寺雄伟壮观,围墙高而厚,墙内松柏耸立,竹梅杂间,大悲寺有三个大门,平时只开一个便门。农历九月廿四日是大悲寺庙会之日,便三门大开,会期三天,焚香烧纸,敬神祈福,抽签问卜的善男信女,观光赏景的达官贵客,苏杭、燕京等地的商贾,云集于此,甚为繁闹。

庙内建筑,有前大殿、东西廊房、八卦殿、后大殿、钟楼、僧舍、斋房、会客厅等。

前大殿内,正面是面目各异的四大金刚,两边站着面目凶恶的哼哈二将。殿前东西两廊没有神像,是僧人坐坛诵经,藏经的地方。

中央八卦殿,气势最雄伟,白石青砖琉璃瓦,四根大红明柱约一抱粗,殿之四角悬挂着四个钟铃,风吹铃响,声闻数里。八卦殿正中是如来佛祖,左边文殊,右边是普贤,两边是十八罗汉,大殿半空是五彩云朵,层层云间各有小庙,雷公电母,廿八宿星还有牵狗的杨二郎和脚踏风火轮的哪咤,小庙足有上百座,四大明柱上饰有楹联,内容我记不清了。

八卦殿后身面北供有坐在莲台上的倒座菩萨。菩萨两侧的红柱上书有金字对联,上联:问大士为何倒坐,下联:叹世人不肯回头。

八卦殿后西侧有一个钟楼,乃是古雕刻之钟架,传说在此钟楼左右是一块特别的土地,能种百株黄烟,老和尚常用鲜烟叶招待施主。鲜烟一点即着,烟香可口。

后大殿正中供有千手佛,千手佛身西有慈航、身东有僧王,三尊佛像并排着,但独东边这位僧王头戴大清的顶子,于是采访了南李家村七、八十岁老者皆不知其详。只有八十六岁的李执忠说:"这个僧王,或曰省王,是当年镇压长老即太平天国的功臣,后封了王,修在里面。”只此一说且不敢苟同。后殿的两边设有签筒,供人抽签问卜,东边有两尊铜像。民国初年,被人盗走。

大悲寺镇寺之宝是块竹叶石,石高三尺宽二尺,石雪白,石上竹叶略青而亮,竹竿挺拔,叶杂而层次分明,宛如活竹,大悲寺农场搬迁后,被当地农民破石垒墙,一锤击成碎块,经查找,最大块还不及半块砖头,惋惜之心,至今不宁。

1922年拆庙兴学,毁了大悲寺。1947年三野九纵在此挖战壕,曾挖出一个地道,从大悲寺僧舍直通至南李村的尼姑庵中。



                神堂镇雹泉庙

雹泉庙,座落于神堂镇西滕哥庄村西“五龙聚会"的雹泉庙,建于清代。

雹泉庙座北朝南,建有两排庙房,第一排三间连着大庙外门,中间是过道,东西各有一个两米多高的金刚塑像,金刚像北,东西两旁各有一人牵着高大的“龙驹"。第二排庙房大殿三间,雹神爷坐大殿正中,两旁为两个娘娘,东西两间塑有八个站像,有手持大锤的霹雳将军,举着光环的闪光娘娘,肩背袋子的老风婆子,擎着大鼓的呼雷,还有千里眼,顺风耳、下露水的,下雹子的等,大殿内三面墙壁绘有上述内容的彩色壁画,引人入胜。

正殿前院有两棵古松柏,中间设一生铁火池,殿前两厢,东西各三间,东厢房塑有财神、兽医、十不全、马牛王等,西厢房塑有蚂蚱神。大殿两端东头建有三间书房,西头建两间戏房。庙大门两旁东头建钟楼子一间,西头建有碑楼子一间。内有石碑记载着庙的修建情况和捐资名单。

     ——葛墨林/文     1992年3月8日。


——————


         北觉庙镇海寺

​镇海寺,亦称北觉庙,座落在于莱州市金城镇北觉于家村西北,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面积一万二千百七十余平方米。

​该寺建筑宏伟壮观,工艺精湛,寺内神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璀灿。

​为将该寺形貌留给后人,经采访当地于长海、万景伟、吕钖进等老人,共同回忆核实,现将该寺形貌记述如下:

​一、寺院建筑: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中、西、东三个院落。

​1、中院:中院又分前、中、后三层院。前院有大门,大门里东面是钟楼,西面是鼓楼,正面是殿堂,殿堂内有哼哈二将,俗称把门将军。

​中院:中院穿过前院殿堂,进入中院。中院东廊有三官、露神、虫王、麦姑姑、十不会等塑像,西廊有许多达摩祖师塑像。

​正殿为大雄宝殿(即佛爷殿)。殿高大雄伟,画梁雕栋,气势非凡,殿内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塑像,左右两边有大小不一的铜铸、石雕佛像;四周是十八罗汉塑像。梁上和墙壁周围是半悬式泥塑东天云状、西天云状和天神。半悬式的云块上有许多天兵天将。

​释迦牟尼佛像背后的影壁后面,是倒坐菩萨塑像。

​院内东廊南端有一株刺松,西廊北端有一株古柏。古柏上爬满枸杞子于四周。

​后院:由中院正殿串堂进入,东廊有十八只手泥塑菩萨像,李龙王像,俗称秃尾巴老李;还有闪光娘娘、雷公、风婆等塑像。西廊内是送子娘娘塑像。正殿是藏经殿,殿内正中是神龛,龛内有铜铸、石雕、木刻佛像八十八尊,俗称八十八佛。还有精制木刻帝王、皇后牌位。殿内左右两旁放着两个藏经柜。据碑文记载:内有藏经六百三十七函,和藏经殿并排在藏经殿两边,还有东西两个配殿。东面配殿中有财神像、药王像、火神像,其东西墙壁上有历代药师像如十大名医,西面配殿正中有天飞娘娘塑像,其两旁有眼光娘娘、筋骨娘娘、齁吓娘娘等塑像。正殿门前东西两边建有一小庙,庙内有铜铸韦陀像。韦陀像前有一铁铸大香炉。

​2、西院:院内正殿居中是泥塑天齐像,左右两旁有几位陪像。东西两廊是阎王殿,有十个阎君和一些面目狰狞的小鬼,有着用磨磨人、油锅炸人、用锯锯人等各种泥塑像。两廊南头一间还分别有土地、城隍、丰都城、鬼王等塑像。

​3、东院:东院分前后两层院。前院是戏房,有正屋五间、东厢三间。庙会期问作演员宿舍、厨房。后院是禅房,也是正屋五间,东厢三间,正屋是和尚居室,厢屋是和尚厨房。

​寺内有和尚三十余人,只知道三辈住持的名字是:祖贤、玄尊、玉庆。寺院有田地近百亩。

​二、庙会活动

​镇海寺每年举行三次庙会。农历三月廿八日主祭天齐;农历六月初六日主祭佛祖;农历九月廿五日主祭李龙王。

​庙会由四村,有北觉于家、北觉孙家、后坡、埠西。五约:后坡郭姓与张姓是两约,主办。庙会时间长短,看集资多少而定。一般是四天,最长为六天,最少一天。凡四天以上,庙会上都有戏唱的。

​庙会期间多还举行一定的仪式。第一天举行扬幡仪式。幡为彩色纸剪制而成,状如旧式灯笼。幡成后,先折叠起,用线绳扎好,并在绳扣处系上香,再把它拴在木杆上,然后将拴幡的木杆横悬在己竖好幡杆上,这时点燃幡上下垂的香,众僧奏乐念经。俟香烧断绳扣幡即垂下,仪式即告结束。幡悬三日。寺中的和尚,白天便忙于迎送带着供品、香纸钱前来“还愿”的善男信女,庙内便热闹异常的。

​扬幡的当晚,还有送灯、观灯仪式,灯碗用豆面制做,放上灯芯,灌入豆油,置灯于盘上,由两个和尚端着送往藏经殿的供桌子上,住持头戴五凤冠,身披袈裟,领众僧吹打诵经。

​第二天晚上举行“赐食"仪式。藏经殿的供桌子上摆好供品香纸等物,全副装束的和尚奏乐念经。住持僧焚香烧纸,扬米面、扔饽饽即为"赐食。"

​庙会最后一天晚上,举行烧纸船仪式。事先扎好大型纸船,放到院心,在众僧奏乐诵经声中火化。

​庙会期间非常热闹,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来“赶庙”,做生意买卖的,卖艺的、看戏的、求神拜佛的;摊点遍地、商铺林立;赶庙人群往来如流,熙熙攘攘,人山人海。

​庙会至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我掖县地而终止。并于抗日战争中将寺院拆毁,现仅存一块残碑在北觉于家村的工厂院内。

​————张倩、李其荣/文


——————


                延真观

延真观是平里店镇过去的三大庙宇之一(普济寺,天王庙,万里沙寺即县志说大悲寺今吕村或大朱村等),座落在店东村沟南的一个崖子上。正门悬挂着“延真观"三个金字的匾。延真观三字苍劲有力,潇洒有神,传说明朝的大权奸臣严嵩所书。严嵩罪恶昭彰,为世人所唾弃,但所书三字还是颇有功力的。

院内东西平房里各塑着一个武神的坐像,瞪目张口很吓人的。延真观的门楼高大,地势高爽,一出战家洼村,抬头就可望见。夏季炎热天气,人们往大门洞一坐,立即热散汗消,周身凉爽。正门的两侧各有一个角门,角门外各有合抱的柏树;角门里各有碑池。碑上记载庙宇修建的经过。延真观为明尚宝寺卿郡人、万历十四年进士姜仲轼创建,清康熙年间重修。碑池以北,东是药王庙,西是土地庙。再往北是东西两廊,各是五间,是道士存放日常生活的用品东西的地方。北边中央是正殿,砖石木结构、官殿式建筑,不甚高大。殿中央塑着三清神像,两山墙下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喜怒刁憨,绝无雷同。殿后有三棵三抱粗的银杏树,每年可收果六、七麻袋。老人说因海庙的一棵雄树砍了,这里的雌树结果也少了,每年只不过一麻袋。院里还有十五、六棵柏树,皆合抱粗。

正院东面有个偏院,为道士居所,偏院正屋五间,东厢五间,西厢三间,偏院南有角门,顺正屋西山往北有便门。

正院北十五、六米处,还有一院落,是十王殿。里面塑着十王阎君,牛头马面,十不全等神像,再后面是三教殿,殿高大宽宏,里面塑有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的形象。左右有三头六臂的泥像,高一丈五六。

延真观的道士是清居道,蓄发、独身。我们知道的几辈道士是:郝象贤、宿道士、王采尚、沈成功、高元兴、侯亨利、侯清义、于静安,前几辈的道士皆为能干的高道。宿道士在嘉庆年间到北京化缘募捐修整观庙;高元兴八十多岁,每日在晨钟暮鼓中跪在三清殿诵经文,他们都会画符念咒,给人治病,也能祈雨、组织香会。

延真观家底较薄,只有二三十亩地,自己耕种,收入不多。平日靠收点香火钱为补,逢年过节,给上香的人敲鼓击罄、呼号念经,收点布施,辞灶时,把画好、写好的符咒、表文、神码等送往大户人家和商号,用以增收。其他也要揽一些做七、殡葬、扎纸等营业。

至侯亨利时,香火日衰,重点放在扎纸上了,常年雇有画工、扎匠,并为用主送纸仗到家。由于延真观的纸仗美观、送到家,所以过西、朱由-带用纸仗者,多到延真观订货。

1931年,高元兴出殡的时候,轰动了不少人,一是高元兴为了坐着羽化,自己设计了一个象小庙的坐棺,二是候亨利为显示扎纸手艺,特为师傅扎了坐舆等,人们可以未见过死人的坐棺、坐舆、坐墓,所以殡葬的那天,看热闹的人特别多,人山人海,比看戏的人还多!

1930年兴起了拉庙、没收庙产办学之风。正月县职业学校在观音阁建立,没收了普济寺的庙产。主持僧海宴不服,打官司到县,败诉。此时,店东村张尊三、宿象卿二人办的小学,在张家祠设学。拥挤不开,建议搬进延真观,请杨恕董先生出面商议,杨说知侯亨利,侯认为这是潮流不可拒,慨然应允。亲自到县办理手续,并献出八亩地给学校。给延真观道士只留下偏房和四亩地。

1930年3月,拉庙打偶,延真观的神像被拉倒,1941年古历二月初八日,敌人日本鬼子在此安了据点,占了全庙。道士师徒被撵。1942年,侯亨利病死,后侯清义还俗,小道士于静安参军当了兵。1945年日寇投降,当地乡政府拆了据点,房子全部拆了。很长时间人们仍把庙基称为观台。入社(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连年整修、使土,致使观台子也随之泯灭了。从此“延真观”只成了老一辈人记忆中的东西了。再过二十年,“延真观”还有谁会知道呢?

      ——宿廷藩/文


      王寅作《延真观》诗云:

仙子楼台翠霭间,何年骑鹤上云端。

只今惟有松梢鹤,凉露秋声冷石坛。


——————


           《平叛记》简介

《平叛记》毛霦著,霦,字荆石,号秋圃。《平叛记》收入巜四库全书》史部。记明崇祯四年叛兵李九成等围攻莱州城始末,尤旨著知府朱万年、总兵杨御蕃、参将彭有谋、巡抚御史徐从治等死守全城之功,而著孙元化、刘宇烈、余大成等抚冦误国之罪,始于年闰十一月二十八日吴桥之激变,终于崇祯六年四月十三日麻坨之捷,分日记载,有纲有目,其事皆毛霦所目击,故悉具备。



           《密忽稿》简介

《密勿稿》毛纪著,纪,字维之,明成化丁未年(1487年)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

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史部。皆在内阁所奏疏,第一卷二十五首,武宗北巡时作。《请车驾还京》诸疏皆在卷内。第二卷十四首,武宗南征时作。第三卷十七首,嘉靖初政时作。皆毛纪归田以后汇辑旧稿子自定者也。






            西由镇 东岳庙

西由填东岳庙,是西由百八十座庙中最大的一座。又名天齐庙。庙中主神像是周朝大将黄飞虎,黄飞虎原是殷纣王的近卫名将,曾封为武城王,后纣王暴虐无道,他弃暗投明,归顺周文王,姜子牙封神时,封为天齐神,镇守泰山,让后人修庙祭祀,泰山系五岳之一,谓之东岳,故名东岳庙。

西由镇东岳庙位于龙泉村南的龙泉河畔,占地面积六亩三分,明洪武年间重修,“五四运动”之后,虽民主革新兴起,但民间旧习俗也一时难除,所以天齐庙行火列祭,也是时衰时旺。

天齐庙的兴衰,可谓三起三落,从民国至共产党政权建立,捣毁两次神像,一九三二年拉倒大殿的天齐泥像,两廊诸像没动,一九三八年大殿又挂上画像,一九三四年西由的绅士富商,听信谣传,说什么“天齐老爷托梦,如不修复身,西由必遭大劫",推选会首,采用摊派、和尚化缘等办法,筹集资金,请来工匠又塑造起天齐神像,庙宇祭祀又活跃起来。一九三七年后,抗战爆发,庙宇香火逐渐冷落,古历三月二十八日的庙会,亦改名山会。一九三八年又把泥像拉倒,两廊诸像也残破不全,一九四四年被抗日的军民将所有破房残像清除干净。

天齐庙址清除,庙基地分给贫农,一九五八年被公家征用,建起人民公社办公室和干部宿舍,又于一九七四年公社建起办公大楼,将庙址的房屋全部交给西由供销社,后建起饭店楼和旅馆,一直经营至今。

一、天齐庙座北朝南,高大庙门,前有二龙戏珠大照壁,门上悬挂着“东岳庙"三个大字大匾,字大五尺多,汉白玉石台阶,左右两侧,是旗夹石和石狮,大门内有东西耳房,东赤马,西龙驹,马童勒缰执鞭,雄姿森严,虽是阴森可怕,却为乞丐常居之所。

庙院有一棵大白果树,冲天拔起,约五大,树冠遮半院,为庙气增添阴沉肃穆,东西廊房共二十余间,各修神像,此谓十大阎君,神容各异,白黑红兰、喜怒表情,望而生畏,各殿诸神,门上有标,标明何君、何帝,威严非凡,西廊五元君称阎罗,尤为阴森可惧,阎王高座于台,两旁站有判官,手捧生死簿,小鬼四人手执琅琊棒铁索刑具,特设阴司刑场,善恶分明,阳间善女义男,立于金桥,因行善而丽服笑容,桥下奈河,世间积有恶果者,阴司罚入地狱,毒蛇怪兽,狠咬其身,并设多样刑场,秤钩勒,热炕烙,磨推,锯割种别多样,受刑者各有因果,如割舌者系世间多行谎言挑唆之辈,秤钩勒者多因缼斤少两骗人之徒,磨推者磨旁立一犬,在闻腥添血,各个造型栩栩如生,观者惊心,有的幼童记景难眠于床,有时惊梦大哭。

院东南有钟楼,大钟有文,铸明姓名,系施舍捐资人,轻击嗡嗡作响,重击声延远村,钟楼北有一亭形火池,专为善男信女焚化香纸而设。

正中大殿修造雄伟奇特,琉璃瓦金碧辉煌,屋脊六畜奇形怪状,殿角各挂小型铁钟,风来发音,殿架朽木构搭,艺精难测,殿门上挂“青官”二竖匾,雕梁画栋,色彩斑绣,殿内大圆木柱,支撑大庙,大有千秋不倒之势。

殿内庄严肃穆,天齐神高居宝座,白面长须,头顶冕旒,蟒袍玉带,双手捧笏,身后彩女掌长扇,座下两旁立八大金刚,金盔银甲,各执矛刀剑戟,威风凛凛,神前供桌极长,摆有香炉蜡台十分高大,桌右大鼓,桌左铁钅典,和尚诵经先击鼓,后击钅典。

庙内画壁无空白,东西两壁更为宽大,画工精巧,云雾茫茫,西壁神出廵,骑红马,东壁神回殿,骑龙驹,旗锣伞扇,文武官将,宫娥彩女拥簇一片。

大殿两边各有厥门。东厥门前有古井一口,从大殿后门直通中殿,矮于大殿,供有金身菩萨,殿内设有方桌,专为香客,捐款施舍高宾用茶,最后有僧房六间,和尚宿膳之所。

二、西由庙多,庙会也多,正月十六日送海神,二月十九日菩萨庙,三月二十八日天齐庙,六月十三日奶奶庙,九月十九日药王庙,十月十五日镇武庙,都没有天齐庙会热闹。一因名气大,二因春光明媚,天齐庙会是三月二十八日,春光明媚,赴会人山人海,庙会一般三天,除筑台演戏外,还有打鼓说书,马戏杂耍,野医膏药,算命打卦样样俱全,偌大的西由大街,竟拥挤得男叫女喊,吵成一片。

庙会正日子上午是祭神烧香的行火日,庙门外常常跪坐着一些叫街的乞丐,“行善行好的太太老爷……”的嘶哑声喊一片。

庙门内,香气缭绕,烟雾弥漫,笙笛箫鼓齐鸣,众僧诵经朗朗,真如临辨善认恶之境,善男信女匆匆奔向填疏桌前,报名道姓,写清住址。设桌填疏先生填好疏码,买上香纸,再走到大殿排班举香叩头,再奔火池投香纸焚烧,了却祭神得福之愿。

三、天齐庙有三,四名常住僧。民国初到抗战时,住着海安、了旭、了文三名和尚,了文是龙泉村人。三岁进庙出家,抗战中期三十六岁还俗为民结婚生子,仍居住龙泉村。

天齐庙和尚生活,种有庙地十余亩,同时平日有还愿的,拜神求签的,上大庙的……,在做这些礼俗时,也皆为和尚得益之机。

上大庙一般在死者入殓停棺后两、三日进行。先到天齐庙告庙、拖盘缠,烧纸车纸马,叫亡魂永归冥府(回老家)。烧完返回,由和尚领路,吹吹打打,鱼贯归家,这些活动在和尚主持下进行,都有收入,庙上如祭七等活动再让念经烧纸,还要另外加赏。如今庙虽无,但上大庙习俗,仍未绝。

          ——吴焕堂 1988年10月30日。


          ————————


                  店阁庙

莱州市平里店杨家街北,传说天王庙内有座长亭,亭内纪念齐大夫晏婴石像,旁边有一块宽一米二,高一米八,厚度五十厘米石碑,其碑文由于文革拆毁被拉到附近的某机械厂垫座,字体湮没甚至磨损严重不清,无法辨认全貌,也无法获得窥见一斑。天王庙外挨着亦有座古刹万里沙寺(即后移在吕村大悲寺,此改名普济寺)观音阁,高达二十余米,内供观音像,高十余米,造型精湛,形象端庄生动。观音阁内部分三层,中间是上下贯通的天井,供着观音塑像,人们无论从哪一层阁坊,都可以观瞻观音圣像,显得法相异常高大庄严肃穆。

千百年来,掖县平里店一带的善男信女为她敬香上供,献钱献物,视之福星。每年二月十九日寺内店阁庙会更是人山人海,纷纷前来祷求菩萨保佑,生财有道,驱邪除灾,福寿康绥。

万里沙寺的来历和观音菩萨的遭遇事迹。先说万里沙寺(后改建在吕村大悲寺,此为普济寺)的创建年代,己很难考。民国时掖县县立小学校长郝抡元考察后说:“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现在庙宇己无唐代遗物,观音阁是金代天会年间重建,店阁庙则建于明清两代。康熙三年,莱州府知府正白旗进士张应瑞,掖县知县云羡县进士黄苏在万岁河大搞祈祷万里沙求雨和谒陵盛典,人马来往要道经平里店,为了壮威显盛,对万里沙寺作过一次重修。至今长亭、万里沙寺、观音阁己被改建掖县第六中学。再说观音菩萨,《普济寺史》说:为了使这个观音阁“掖民宗教中心”不遭破坏,明末,平里店一带发生孔有德李九成叛乱屠戮,有成千上万的信佛徒众集中到万里沙寺内,抵死保护,结果虽屠而寺无恙,可见平里店人们是多么崇拜和爱戴寺内的观音大士。其实当时的人们哪里知道这位泥塑的观音菩萨,既没有生命,更无法力,不仅难以救苦救难,普度众生,而且连自己的生活命运,也无法预知和自卫。据记载千百年来,万里沙寺内平里店中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无数次灾难,有的灾难就降在这位南海观音大士的头上,可这位观音菩萨却束手无策,默忍欺凌,常常过着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日子。在清代万里沙寺被列入禁地的,平时黎民百姓一律不准入内;举行庙会时,一切仪式盛典只能在寺前举行。

民国十七年,一支地方军阀驻兵万里沙寺,大殿成为士兵的宿营地。从此观音菩萨天天闻着躺在地上的士兵们的汗渍味和脚臭味,夜夜听疲惫不堪的士兵们的呼噜声和梦呓声。夏天任士兵往她身上挂衣物,冬天任柴堆煤炉火燎烟熏。寺内设施,驻军想拆就拆,想砸就砸,破坏惨重,就让观音的脑袋搬家了。其原因是寺内无金珠宝,观音又是土偶泥胎,万里沙寺(即普济寺前身)恐早片瓦无存了,观音菩萨也难免粉身碎骨。

此外,汉代武帝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的仙药和祈求雨,到东莱郡王河筑罗乐台和万里沙祠,虽受到历代人的备至崇拜,如有人写诗:“偶入万岁河,直上观音阁;普济乃佛心,如何万里沙?”但是万里沙寺由于长期霸为军营,饱受兵燹之苦,糟蹋得不成样子;观音菩萨的处境更为凄惨,长年断绝了香火供品之祀不说,连自身也被弄得破损洞裂不堪。

说明:普济寺(前身万里沙祠)是平里店镇过去的三大庙宇之一即普济寺、延真观、龙王庙。


         ————————

             龙王庙

天皇皇来地皇皇,海里有个海龙王,

广钦顺闰多厉害,旱涝丰歉由它掌。

当!当!​这首民谣,是民国以前社会久旱不雨,农民们向龙王爷求雨时唱的,迷信认为,刮风下雨是受"龙王"支配的。并认为:龙王有“行云布雨”的本领,所以叫他下雨就下雨;叫他刮风就刮风。还说:年景是风调雨顺,还是水涝旱灾,都得任凭“龙王爷”的高兴,因而在民国以前的社会向龙王祈雨的特别多的。

龙王庙曾建于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东头的崖子上,崖下有隧道俗称九龙口,东边有一座土地庙。此外还有有一株千年约有五人抱粗的大槐树,旁边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庙,起初名为龙泉庵,后又重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名龙王庙,经过明朝正德年间、清朝乾隆年间两度重修。在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有《重建龙王堂记》,碑文中记载,明宪宗遇灾惊惧时,遣官“备祀物祈祷龙王祠”,“千金修之”,“坛公复捐己资而再造”,“柴公舍地一丛,在殿后善造方丈五间”。

龙王庙,是清代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龙王庙,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

龙王庙在历史上是官府及民众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 据史记载说:尉尝祷雨于此,诃责道士必求见龙,龙见形示尉。尉还,大雷雨击尉,毙之,故祀于庙旁。对此,史书记载及民间广泛流传着种种传说。

《太平广记》记载: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余尺,旁行五十里,至一龙宫。盖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王珠藏,小龙千数护卫此珠。据说这是龙王之称的初见载籍者。又据《严华经》说:龙为司兴云降雨之神,有无量诸大龙王,如毗楼博叉龙王、娑竭罗龙王等,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云云。又据《宣宝志》说唐代宗曾请不空三藏法师求雨等等,后来道教附会佛经传说,开始大讲召龙求雨。宋代道教盛行,各地也都纷纷建立龙祠,但所祀之神还不叫龙王。后来向龙王求雨的多了起来。道教在求雨时说: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遵元始天尊、太上老君旨意,领旋雨之事。如《太上洞渊请雨经》载:遇天旱或遭火灾,诵经召龙王,即可普降大雨。在民间也流传一些制造土龙求雨法,纸龙求雨法。到了清代对龙王大加恩宠,开始公开敕封龙为龙王,如顺治二年封黄河神为显祐通济金龙四大王,雍正二年正式册封四海龙王:东海显仁龙王、南海昭明龙王、北海崇庆龙王、西海正恒龙王。至同治年间黄河决口,这时官吏不积极治水却宣称金龙四大王,栗大王,杨四将军出现帮助老百姓治水的,甚至把龙王完全而高高在上。所以龙王庙,是明清两代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古人何鲁作有《龙王致雨》一诗:

怪石临潭辟洞空,人言直透海龙宫,

若因旱魃来祈雨,只在嘘云顷刻中。



————————

          《掖县全志·乡社》   

分甸鄙以为七乡,析七乡以为八十三社,当有正邻有长,各率其属以应长,民者之课令,三务急公己于事而竣,则息老物赛田,祖其子弟之秀者,亦有藉以成其材熙熙乎!三代之风也。先王经理天下槩不出此掖僻,在东陬人多地著而务本业,长民者联保伍均征徭揆丰,啬以时其敦率,固可不下堂而理也,故曰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四关、四隅。七乡:储积、龙德、神山、临过、仙化、进士、八里。

储积乡领十一社:路旺、幸台、诸马、周村、马邑、真珠、海仓、薛村、沙河、郎村、寨里。

龙德乡领十一社:西原、北流、海庙、翟村、海郑、诸黄(今改名诸旺)、诸良、任村、六湾、上官、吴家庄。

神山乡领十四社:郭家店、上隅庄、十里庄、黄山、马台石、大里庄、高山、柞村、平村、曹村、台头、白沙、柴棚、朱宋。

临过乡领十三社:梁郭、三教、淇水、贾邓、小原、麻渠、沙埠庄、苏郭、紫罗、坊北、路徐、保旺、郎子埠。

仙化乡领十四社:车栾、雄山、沙现、崮山、吕村、周亭、费现、朱张、战村、武官、大诸村、香疃、石柱篮、教书庄。

进士乡领十二社:进士庄(今改名永旺)、小西庄、诸冯、可门、伍城、朱桥、诸郭、西由、水音、王徐、凤毛寨、后吕。

八里乡领八社:官庄、东流、西关、南关、正南隅、东北隅、西南隅、东南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山祖庙游记
自驾游晋中之二:张壁古堡
七庙巷名字的由来,作为地道的金坛人,你晓得吗?
彩塑晋东南(国保建筑之高平~晋城线)
中国三大妈祖庙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创作年代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