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善治经者,必先治心?张之洞的教育,百密留一疏,终致抱憾终生?

百年经心书院

阅尽往来风景

前几天,突然在东湖磨山看到一座经心书院,茶馆样式,我有些发愣——作为武昌著名的三大书院之一,经心书院不是在武昌古城内,也就是黄鹤楼、阅马场一带吗?什么时候跑到东湖里面来了?

这事儿,说来话长,牵涉风流人物无数,发生的精彩故事也很多,这其中的主线人物,自然是经心书院的创建者——张之洞。

好吧,让我们从书院——这个能够影响历史的存在聊起。

在中国,书院是一个能够影响历史的存在。

书院,应该是由私人书斋演变而来。最早的官办书院,有据可查的,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明皇李隆基时期,所创建的丽正书院,位于当时的东都——洛阳。

我刚说完这话,起哥马上就反对了:“官办书院不可能这么晚吗?在我的印象中,战国时期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那才是最早的书院啊!”

可在我的印象中,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啊!如果要这么说,那汉朝的太学也在这之前了……

好吧,一个问题还没说清楚,又扯出另一个天大的问题,那就是学院与学府的区别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确实过于庞大,也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这里就暂时按下不表。

言归正传,进入宋代,书院得到了巨大发展,著名的四大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为什么书院在宋代会得到快速发展呢?大概与当时“崇文抑武”的方针有关吧,而且当时的很多理学大家都在书院讲学,比如,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就曾在岳麓书院讲过学。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北宋创下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有人说,当时的学术氛围都有点类似于今天大学的味道了,特别是那种开放与包容的学术风气。

到了明代,就开始有了省级书院的出现,而且还出现了能够影响历史的民间书院。名气最大的自然就是东林书院了,虽然只短短地存在了21年,但却培养出了深刻影响大明王朝命运的“东林党人”,按当时流行的说法,叫“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

到了清末,为了寻找强国之策,一时办学成风,书院也扶摇直上。据说,当时全国的书院达到了2000多家。

而在武汉,就有著名的三大书院:江汉书院、经心书院和两湖书院。无一例外,这三大书院最早都分布在武昌古城内,并不在东湖磨山。

在武昌三大书院中,最早的是江汉书院,是由明朝万历年间的湖广提学葛寅亮主持创办的,最先的地址在文昌门内,后来迁移到了小东门附近的巡道岭,大概位置在今天的粮道街,也就是武汉中学那里。

进入1850年以后,江汉书院曾一度毁于战火。虽然后来得到了复建,但是问题也呈现了出来:江汉书院实在是太小了,必须要建一座更大的书院,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有魄力的人,他是谁呢?张之洞。

这可是一位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武汉历史的大人物,可我们今天想说的只是他所做的教育工作。

所以,我们首先要说的,也不是1889年以后,他正式出任湖广总督时候的教育工作,而是比这个时间还要早上20年的事儿。

1867年,刚刚走上仕途不久的张之洞就到了湖北,出任湖北学政,大概是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吧。到了这里,他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整顿学风,选拔优秀学子等;同时,他还认为江汉书院的规模太小了,需要建一个更大的书院。

经过成熟的酝酿,2年后,他提了一个方案给当时的湖广总督,这个人,我们也很熟悉,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李鸿章一看,这是正事儿啊,也很干脆,就拨付了白银2万两,作为办学经费。

2万两看似不少了,但也只解决了办学经费的问题,买图书的钱还是不够。怎么办呢?张之洞不好意思再去找李鸿章了,只能自己想办法,据说他自己又想办法筹集到了一万两白银,买了大量图书,也有人说,这是他自己的俸银,但我个人觉得,这时候的张之洞刚当官不到5年,应该不至于有那么多钱。

但不管如何,总之在张之洞的张罗之下,确实办了一个新的书院起来了,关键是比江汉书院更大!

书院是搞起来了,叫个什么名字呢?这时候的张之洞已经非常有官场经验了,就把题名这么好的留名机会留给了顶头上司。就这样,书院最后由李鸿章亲自定名,这就是“经心书院”。

“经心书院”,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以治心者治经而经正,以治经者治心而心正”,听听,既治经又治心,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

还有一个细节,能够看出张之洞对于经心书院的重视,那就是经心书院的选址问题。经心书院的具体位置在哪儿呢?在今天的湖北实验小学背后。据说,在这个旧址上,还保留了一栋仅存的书院建筑,可供后人瞻仰。

如果你熟悉古地图的话,会发现这个位置,恰好位于武昌古城的中轴线上,北边正对武胜门。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面讲武昌九门的故事的话,那就应该明白,这就是武昌古城的中轴线啊,因为武胜门是武昌古城的正北门,向南划一条线,直通南边的保安门,而这一条线,就正是武昌古城的千年古轴线。

由此可见,张之洞对于经心书院的重视。

好了,言归正传,如果说建立经心书院,还不是张之洞最理想的产物,在经济上不够宽裕,在办学理念上,也不够成熟,因此在实践中,难免捉襟见肘,所以办得也不尽如人意。那么20年后,他再度来到湖北,一切都不一样了。

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是大清要员,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钱屠”,也就是说,只要想办学,钱肯定是不缺的了,并且他历经20年的宦海遨游,阅历也长了不少,对于如何做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加成熟的思考,更加系统的布局了,那你说,这时候的张之洞,还会把以前的遗憾给弥补起来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张之洞是这样,所有人都是这样。如果我们曾经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一旦留下了遗憾,那么将来有机会的时候,特别是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时候,不仅不会搁下,反而会加倍弥补起来,这在心理学上,叫“报复性补偿”,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语。

1889年,张之洞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湖广总督生涯,作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要钱有钱,要权有权,教育理念也很成熟了,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1890年,他就主持创办了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就位于文昌门内,今天那里还有一段90米长的城墙,我们曾经在讲文昌门的时候讲到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出门左转,去翻翻看。

1893年,张之洞又创办了自强学堂,这可是我们近代的第一批新式高等学府的代表,也就是我们武汉大学的前身。当然,他所创办的学堂,远不止这一个。

不得不承认,张之洞对于教育、学校、人才和强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他曾说:“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

怎么样,这句话是不是把这四者的关系理得非常清晰?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如何才能强国兴邦?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教育!谁来搞教育?学校!

所以,振兴教育就是当务之急,并且是国家崛起的根本大计,这是不是与我们今天的“科教兴国”是一个思路了?

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著名的《劝学篇》,提出了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这8个字,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应该见得很多了,如果还没有记住,那历史老师可能会跟我们跪下了。虽然历史上,对于《劝学篇》的褒贬不一,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那我想说什么呢?这8个字,标志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已经趋于成熟了,方案也更加系统了。

与此同时,张之洞还对武昌古城的三大书院进行了合并。1902年,江汉书院被并入经心书院,所以,我们现在也已经找不到原建筑的遗址了;1903年,根据清末学堂改制的要求,经心书院,也被并入两湖书院。

至此,武昌古城内延续数百年的江汉书院,还有张之洞亲自创办的经心书院,最终在形势的发展和张之洞的主持下,统一归流为两湖书院。

那你说,古时候的这些书院,特别是经心书院都教一些什么呢?

早先一般都是教经学和史学,当然也起着整理文献和充当智囊的作用。而经心书院其实是典型的新式书院,基本理念是先课经史,后倡新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1904年,张之洞亲自撰写了一首《学堂歌》,开篇就是:“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可见他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感发其忠爱之忱,鼓励其自强之志”。

从这首《学堂歌》里面,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课程体系非常全面了,至少包含了五经、历史、地理、数学、几何,博物、理化、电气、绘画、政法、军事、体操、还有系统的学院教育,以及不下于6个国家的外语等。

可以说,张之洞在湖北率先建立起了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成为引领清末地方教育改革的典范。

有人会问了,张之洞后来的教育实践,既成熟,又系统,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我不敢擅自回答,但历史自有答案。

让我们还是从张之洞当学政官的时候说起,1873年,他在武昌建完经心书院,又调任四川学政,在那里,他又在成都建立尊经书院,并且他还亲自写出了两本书,一本是《輶轩语》,另一本是《书目答问》,主要用于指导学子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以及如何读书?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已经重视和教导学子们要如何通达识务,甚至如何修身养性了,可谓用心良苦。

在四川尊经书院的学子中,张之洞特别推荐了五个少年,第一位就是杨锐,如果你熟悉历史的话,应该知道,他就是后来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可叹吗?至于第二名呢?则是廖登廷,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一代经学大师——廖平。想不到吧?

看到了吗?求仁得仁,其实是很难的。无论是谁,都是很难的。

我想说什么呢?张之洞虽然在教育上很务实,很强,但也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这时候已经看出一点苗头了。

那你说张之洞这么厉害的牛人,他吸取教训了吗?我不知道,还是看历史给出的答案吧。

让我们看看,武汉的经心书院又培养出了哪些名人呢?李书城、耿伯钊、李步青、谈锡恩,这些人,都曾为辛亥事业慷慨高歌,也推动了湖北教育的发展,为湖北成为教育大省奠定了良好的底子。

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书城,也就是今天还立在东湖经心书院门口的两座铜人像之一,另一座铜人像就是张之洞。

李书城是谁呢?这个人曾与黄兴齐名,而我们的一大,就是在他家里召开的。后来,他还出任过我们农业部的部长。

经心书院等学堂培养出了一大批有为学子,胸怀天下,出国留学后,回来都投身国家最激进的进步事业——这一点是张之洞所始料未及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张之洞苦心孤诣,力倡新学,培养人才,可是学子们学成回来,却掀起了辛亥事业,成了清朝的掘墓人。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只重视技术工具教育,却不重视思想意识教育。你觉得这说得有道理吗?

其实,我觉得并非他不重视思想意识教育,从他的《学堂歌》就能看出来,他是非常重视思想教育的,只是他所提早的这个思想教育,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节拍了。

张之洞搞教育,治心,也治经,奈何,经是正的,而心正呢,却已经过时呢!时也,命也。

幸运的是,虽然这是张之洞和他所代表的大清的不幸,但却是民族的幸运。因为他所培养出来的这些学子,后来都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大人物。

如果说,这些都是时代洪流,张之洞也没有太大责任,那对于他的两个儿子日后所犯下的罪,他可就没有办法逃避自己的教育责任了。

众所周知,张之洞在办学的时候,还会选择成绩优异的人,送出国留学。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儿子张仁乐。这个张仁乐学成归来,却在特殊时期,与他的弟弟张仁蠡一起,为日本人效力,不得不说,让人觉得扼腕叹息。

不过,也有人说,这个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他也实在是老来得子,不到几年自己就去世了,疏于管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

李鸿章曾说,他们当时面临的时代环境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我们也不能苛责古人。确实,我们今天都是事后诸葛的态度来讨论这些问题,是开了上帝之眼的,一切看得很清楚,并不是我们比古人高明,而我们回顾这些,也是旨在总结经验,以史为鉴,而不是为了苛责古人。因为只要是人,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局限。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那个环境里,张之洞能够委曲求全,做出如此成绩,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治心与治经,同时并重,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做任何事,都是会有一些条件限制的,不可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来,才是值得尊重的,因此,有什么条件做什么事,才是值得推崇的。而报复性的补偿,却往往是不可取的。

今天位于东湖樱花园的经心书院,与当年的经心书院是两回事了,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茶馆或者一个会所。

这个书院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是一批企业家,在2014年的时候,选址在东湖樱花园,重新建立了这个“君子经心之所”。

2015年5月,东湖的经心书院举行了盛大开山仪式,由武汉大学的哲学学院教授郭齐勇任山长。还有文化名人余秋雨,也来到了现场,作了题词。

据说书院成立之后,做了很多慈善事业,向很多边远山区的小学捐献图书,这也算是善事吧,祝愿经心书院能够初心不改,在新时代也获得新生吧!

百年经心书院,阅尽往来风景。

愿武昌文脉能够代代相传,“以武而昌”,“因文而盛”。

你觉得稷下学宫是最早的书院吗?对于治经与治心,您有什么感悟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创作团队】

策划:大海 菲哥

摄影:泽群 老华 高沣

制图:秋雁 雅楠

审稿:奇奇 玮爷

出品:起哥 张洁 叶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部大省湖北发展至今,深深打上两个张姓名人的烙印!
唯楚庆多才:清末湖北三大书院是如何炼成的
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及其影响
梁鼎芬
嘿 I 廉洁文还可以这样写
张之洞在鄂强军兴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