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老师心育 | 假期里,家长如何做到深度陪伴?


家长求助寻找出走的孩子

“康老师,你能不能在家长群里发个公告,问一下怡与哪家孩子联系过,或是去了谁家?”

刚吃过午饭,就接到怡妈妈打来的电话,语气很急切。

电话里,怡的妈妈述说了刚刚发生的事情。

怡在家收拾房间,妈妈见了说,打扫得不干净,还没姐姐做得好。

怡就与妈妈顶了几句,正好被爸爸看到,批了他几句,怡还顶撞爸爸。

爸爸生气了,就打了怡一耳光。

怡哭着离家出走了!

“康老师,你问一下群里家长,看怡去谁家找他们孩子了没有?”怡的妈妈语气里有几分自责,“这大年下的,又有疫情,孩子会跳哪儿去了呢?”

我安慰她在周围找找,就在班级群里发布了公告,询问怡与哪位学生联系过,请回复一下。

又在学生的QQ群里联系几个学生,看他们知不知道怡的下落。

有学生回复,没联系过,不知道。

到下午五点多,怡的妈妈打来电话:怡找到了,在他舅爷家……

我留言嘱咐怡的妈妈,别批评孩子,好好交流,问下情况,孩子需要关注……

大家悬着的心都放下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为什么亲子之间往往冲突不断?

临近年末,突发疫情,不少地区放假,居家隔离。

家人之间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本该其乐融融,快乐祥和。

但像怡这样在假期期间,亲子出现冲突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这是为什么呢?

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疫情突发

疫情让我们居家隔离,不能外出。

在逼仄的家庭环境下,容易让人产生压抑、憋屈等心理感受。

加上疫情形势压力,一些心理敏感的人群, 就会产生情绪波动,身边的亲人受到“连累”。

家庭留守

不少乡镇、农村的孩子,本身就属于留守儿童。

平时父母与孩子交流就不多,家长在外打工,孩子在校上学,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渐渐彼此之间会产生隔阂、有了交往障碍。

青春期

小学高年级后,孩子就进入了青春期。

这时候的孩子身心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更需要理解和关注。

家长如果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味用原来对待儿童的方式交往,自然会产生摩擦。

教养方式

很多家长工作上勤恳努力,却把教育孩子这样的大事看得很轻。

不是粗暴对待,就是溺爱包办,还有就是忽视放纵。

尤其留守家庭的孩子,更易出现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偏差。

如何利用假期团聚时刻,做好深度陪伴呢?

在假期团聚时刻,更应该珍惜美好亲情,弥补平时的亲子关系欠账,为孩子健康成长助力加油。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量力而行的付出,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要知道,孩子的良好品质,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老师说了他就会学好,而是根植于日复一日对父母的模仿与学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奥巴马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要做一辈子的好父亲。”

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陪伴孩子确实很累,也占用了父母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可这难道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吗?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认为,不只是更多的时间就是陪伴,而是亲子之间有更深的联结和交流,才算陪伴。

陪伴固然需要时间,但是如果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结,陪伴就只是浮于表面的“陪着”而已。

试想,假期时间,父母、家人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却是每人抱一部手机刷抖音、打游戏、聊天,身边的家长、孩子却无暇多看一眼,多说一句,这样的状态算陪伴吗?

和孩子建立深度联结,重要的不是你学到多少方法技巧,而是你对孩子的了解有多少。

孩子需要什么

被看到而非无视

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看到,得到积极的关注和回应。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统一性建立的时期,更需要通过父母、亲人、朋友等他人的肯定、认可,建立对自我的认知。

但无视孩子的存在,忽视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削弱对自我的认知,降低自信心。

独立自主而非管控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要经历三个重要时期:幼儿期、童年期和青春期。

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心理也渴望独立自主。

这时候的孩子凡事想自己做主,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行为。

家长如果仍旧用管制、打压的办法来教育,两代人之间必然出现冲突。

被肯定接纳而非指责

年龄的差距使亲子之间必然有代沟。

毕竟,孩子与家长成长在过程中经历的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区别。

即使是同一家庭的两个孩子,在个性、爱好、兴趣、特质等方面,也有很大区别。

家长应该更多地肯定接纳每一个孩子,而不是指责批评。

同一家庭长幼不同的孩子比较,把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通常都是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对比另一个的优点。

孩子得不到认可,得不到赞许,亲子矛盾又种下隐患。

尊重理解而非打击

孩子处于青春期,对新鲜的事物好奇,乐于接受挑战,对事不计后果……

这就是这一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家长要做的更多是理解和尊重,非不是见到自己不接纳不认可的言行,就打击否定。

有多少原本充满天真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在家长的无数次否定打击下,慢慢变得木讷胆怯,一无所成。

安全依恋而非抛弃

家长的支持是孩子以后走向社会的基石。

留守家庭的孩子缺少更多的是来自家长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更多的来自家长的陪伴与支持。

由安全感形成的对父母的依恋,才能给孩子足够的力量去迎接学习、生活听各种挑战和问题。

留守的孩子更多的感到的是少人关注,甚至是被抛弃。

虽然他们也理解家长的远行,是为了家庭更好的生活。

但当下的孤独与寂寞,却是真切而实在的。

被指导引领而非指责

孩子未成年希望得到更多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示范引领,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告诉孩子一次怎么做,并做给孩子看,比批评一百次“这样干不行”,要有效得多。

家长怎么做

假期居家,聚在一起,

父母怎样才能做到深度陪伴,

给孩子健康成长助力呢?

投入时间

这里的时间,指的是有效陪伴时间。

有效陪伴,不只是身在同一空间,更重要的是,心也在同一空间。

有效陪伴,才能做到深度介入。

假期了,父母在家,尽量不去外面应酬,多陪陪孩子,询问一下学校的情况,倾听孩子的诉说。

共同参与

春节假期有很多的民俗节目,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其中,让彼此的心劲、思想调到共同的频道,增加正向情感的能量。

父母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孩子与家长一起做家务,一起观看影视节目……

有效陪伴,让彼此的生活多一些共同的交集,为未来积累共同的亲情记忆,情感的链接才会更多,情感的深度才会加深。

情感共鸣

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交往思想。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青春期的孩子独立自主的渴望,做孩子坚强的情感支撑。

为孩子的努力加油,为孩子的烦恼担忧,与孩子站在一起,面对生活、学习的困惑。

多倾听,少苛求;多肯定,少指责。

尊重欣赏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各种念头、想法都是正常,都是他当下思想认识的展现。

父母要把孩子当成有自主意识独立的人看待,尊重他的想法,抱着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

尊重欣赏,并非毫无立场的赞同,只是暂时的认可和接纳。

在某个问题上,父母与孩子观点不同,可以敞开心扉交流,听听孩子的心声、理由。

父母也同时谈谈自己的认识,让孩子去从中进行鉴别、去选择。

多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融洽彼此的关系,让孩子感到来自父母的支持。

榜样示范

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行,对孩子最有示范作用。

假期里,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这段难得的交流时光,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感召孩子,向自己所期待的样子去引领。

春节来到,在这个平安祥和的传统节日里,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用自己的拳拳爱子之心,

拥抱每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

用更深度的陪伴,与爱同行,以心育心,

让每个家庭充满欢笑,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

祝新春快乐!

虎年大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要注意!警惕青春期孩子出现心理抑郁!学会这几招给抑郁症打好防疫针!
疫情居家21天,13岁女孩一个举动击败父母,揭露万千家庭的隐痛......
孩子上网课时打游戏?用这一招,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家长朋友们看过来!心理老师告诉你:怎么和孩子好好相处
疫情后孩子的成绩将出现两极分化
璐瑶妈妈通过亲子教育方式带动孩子启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