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探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

前言

构图,也叫版式,章法等,它是一种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创作要求,对画面结构进行安排的艺术活动。

构图在山水画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山水画派的影响很大。

尤其在顾恺之“置陈布势”以后,中国山水画派逐渐形成了一种审美原则。

中国山水画构图理论的演变

国山水绘画起源于魏晋,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两晋南北朝,风景画家们已经对山水画的布局进行了探索。

比如顾恺之的“置陈布势”的布局思想;“经营位置”是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

并把其列入“六法”之中,从而使得构成在山水绘画中被确立为一种审美规范。

宗炳《画山水序》中的一句话,就是:“昆仑山之大,墨之几尺,体百里。”

在隋唐之际,画者对山水结构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其中以《游春图》为代表的山水透视原则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明清之际,文人们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

其中不乏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和笪重光《画筌》等。

他们从开合、虚实、呼应、疏密、主客体等方面探讨了山水画作品的构成技巧,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构成技巧。

前人关于山水构成的讨论虽已较为完备,

但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未能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山水构成理论体系。

到了现代,不少艺术家开始借鉴西方画论对传统山水构成进行分析。

如吕凤子在山水构成中引入“立意”、“写形”、“看色”和“置陈布势”四个字,大大充实了山水构成的审美范围。

潘天寿运用西方画论对传统山水构成进行了剖析,澄清了诸多审美观念之间的差异。

现代绘画在山水画创作中,重视“构成性”,重视对山水画的总体布局。

这与“远观有形”的审美理念相吻合。

在创作上,追求“随意性”,将自然透视、散点透视等,任意组合,任意排列。

从而形成了造型灵活,新颖别致的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基本形式

山水画的布局。

每一代画家都本着“师法自然”的理念,以“胸中有一座高山”的理念,创作出了很多出色的山水画作品。

从最初的简单的山川、树木,到后来的千变万化,山水画的布局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着。

山水构成的基本形态有“一分”、“二分”和“三分”三种。

它们覆盖了山水构成的各个方面,并贯穿着山水构成的整个过程。

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李思训《江山楼阁图》采用“一分为一”的结构,以山为主体,以山为底,山与水相互映衬,构成“虚”与“实”的结构形态。

荆浩曾说过,“山水必须先有体用之意,然后再有进步”,换言之,就是要从山脉的走向入手,抓住它的精神,这就是山水画的本质。

《匡庐图》中,荆浩将一座座大山连绵不绝,层层叠叠,每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风格。

其中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山峰之下,则是树木、石径、瀑布,将这一幅画,衬托得淋漓尽致。

米友仁《潇湘景观图》“一分”的方式,描绘出江南烟雨朦胧的风景,显示出其特有的空灵之美。

二分法构图是指将一幅画一分为二的一种构图方式,首次出现在唐朝的《游春图》中。

幅画是两座对角线的山峰,两座山峰呈对角线排列。

画的右边是一座山峰,左边是一座山峰,两座山峰在河流中相对而立,形成一个“z”字的构图,

这种相对而开的两座山峰,是山水画的基础,也是很多山水画创作的灵感来源。

宋朝著名的风景名胜马远,更是把《踏歌图》一分为二,将山一分为二,上半截是一座高耸的绝峰,下半截是一座坡岭。

上面是一座高耸的高山,下面是一座巨大的岩石,两峰都笼罩在一片迷蒙的雾气中,有几个人正在山路上唱着歌。

三分法构图是指山水画分为三段的一种构图方式,赵芾《江山万里图》就是其中的经典作品。

以北固山、晋山、焦山为中心,每个地方都有一座小山,小山与小山相隔。

小山与小山之间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整幅画面,动静,虚实,疏密,错落有致,尽显江山之磅礴。

又比如赵孟《洞庭东山图》,用大中小三山构成“三分式”的结构。

三座山峰之间,有一条宽阔的湖泊相连。

正中三峰,坡岭位于山脚下,左右各有两峰,构思精巧,结构清晰。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基本原理

透视原理。

中国山水画使用的是散点视角,这一视角与西方人的聚焦视角不一样。

它具有多个聚焦点,并且多个聚焦点相互平行。

散点透视法并不局限于焦点透视、固定视点,也不会在一个固定的视域范围内去选择画面。

画家能够将山上山下、房前屋后的景物都布置在同一个画面中。

这样就突破了山水画创作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地提高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能力。

如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所使用的“散点”视角,即将汴河作为画面的焦点。

从远处到近处,汴梁城内的店铺,茶楼,虹桥,船只,商贩,游人,还有城外的乡村,草桥,茅屋,小船,森林,行人,一一展现。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画面的尺度都与现实大同小异。

比如在袁耀的《观潮图》中,作者将远近分明的山石、凉亭等。

以散点透视的方式,摆在一幅画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凉亭是从高处看的。

而凉亭则是从低看的,这样的角度上的不同,将潮汐的波涛汹涌,千军万马奔腾的景象,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

中国山水绘画的透视特点,既有“三远法”,也有俯视、仰视和移动视角的特点。

第一,从上往下看和往上看。

站在较高的地方观看风景,视野开阔,可以看见更多更远的风景,平地观景时,由于视野狭小,所能见到的景色也少,范围也小。

传统山水画的视平线一般都比较高,视角也比场景更高。

比如马远和夏圭的山水画都是采取了“动视角”和“俯视视角”的视角。

郭熙《窠石平远图》是一幅比较典型的水平式构图。

这样的水平式构图方式,难以描绘出群山叠水,气势磅礴的宏伟景象。

第二个是视角的变化。

在山水画透视中,移动视点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利用移动视点的构图处理,可以打破山水画创作的局限,让画家如同一只飞鸟,站在景物的正前方,一边看一边画。

画面向左右两边延伸,就成了迂回曲折的长卷或横幅,向前后延伸,就成了层层叠叠的直幅构图。

对比原理。构图是一幅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原因,它的基本原理是“对比”和“统一”。

因此,在绘画中,我们应该在“对比”中寻求“统一”,“变化”中寻求“和谐”。

第一,真实和虚幻的区别。

“虚”与“实”是道教审美观念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山水绘画创作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虚”指的是山川、房屋、村落、树木、小桥,“虚”不是空的。

它可以是云雾,可以是山水,可以是河流,也可以是淡淡的干涸的墨汁。

山水画的构图要实中见虚,虚中见实,在密林后面留出一条安静的小径,在陡峭挺拔的大山之上,漂浮着一片片的云彩。

这样就能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古代人常用留白来表现天空,白云,江水,产生一种空灵之感。

比如《独钓寒江图》中,马远以铁线勾勒出一叶扁舟,一位老人,几个笔划,便勾勒出一片涟漪。

而周围则是一大片的空旷,给人一种江水茫茫,苍凉苍凉之感。

这就是“虚与实,虚与实,不在画中,也是一种奇妙的境界”。

第二个是奇正反差“奇”,就是变化万千,气度非凡,不落俗套;一切都是那么的稳定,那么的完美。

山水作品要奇正,要有“势”,要有“质”,要有生命,要有强烈的视觉紧张感。

要有一种崇高,一种雄浑,一种深邃,一种空灵。

古人在山水画中,十分重视对势的把握,往往以韵律、藏露、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将不同场景中的“势”连接在一起,以达到一种和谐的艺术效果。

如清四僧髡残画的山水画,大多取其深沉之意,气韵绵长,宽广壮丽。

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第三个方面是开放和闭合的反差。

构成的开端;“合”就是“合”,这就是构成的结尾。

董其昌曾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分合乃大要之要也,则画之道之一半已成。”

意思是,如果没有开合的对立统一,便会造成一种视觉上的不安定。

另外,在开闭的过程中,还应该有主次、呼应、宾主的区分,使整个画面显得完整而不混乱,形成一种形式美。

第四,密度和密度的差别。

“疏”是指画面要有条理,“密”是指画面要有条理,所谓“疏而不漏,疏而不漏”。

意思是一幅画要有一些东西,但是又不能把一幅画都给填满了。

比如说,当一片树林被并排摆放在一起时,它应该有高低之分,有聚有散开。

群山连成一片,应该会有起伏,会有形状。

结语

布局是山水绘画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布局是山水绘画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山水绘画中,应该对山水构成的规律、规律、方法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促进山水构成的形态的革新。

【参考文献】

1.李安鸣.略谈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发展与变迁

2.谷利民,张海波.经营位置,画之总要:浅说中国画的构图

3.关山雪.澄怀味象视通万里:试析中国山水画构图法式的审美内涵

4.赵晓华.论“经营位置”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5.伏建民.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戴进山水画赏析
中国山水画总论之三
钱桂芳先生山水画技法讲座之二——《山水画构图》
家中挂什么画 ?不要犹豫 就选宋唐山水画!
从卖画小贩到绘画大师,燕家景致无人能及
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特殊构图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